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4篇文章
< 1 2 10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思考——以贵州大学为例
1
作者 韩珍 赵龙山 +2 位作者 戴全厚 唐丽霞 杨静 《中国水土保持》 2025年第4期29-31,34,共4页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和途径,对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大学为例,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 探索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和途径,对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大学为例,着眼于新时代背景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发展肩负的时代重任,分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提升目标,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系统掌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基本理论、方法、技能,具备从事水土保持监测与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石漠化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方面工作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另外,提出提升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综合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用科研反哺教学、以竞赛为导向进行人才双创能力培养、加强实践育人体系建设、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本科生 人才培养 能力提升 新时代 贵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园林类专业“中高本硕”人才培养衔接现状研究
2
作者 赵丹 何嵩涛 +2 位作者 汪垚 范馨悦 钱朝玮 《花卉》 2025年第12期169-171,共3页
多层次教育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现有研究多在宏观理论层面进行,缺乏微观层面的行动实践。园林类专业作为实践型专业,是生态养护与工程创新交叉领域,其多层次职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因此,以区域生态文明特色省份贵州作为... 多层次教育衔接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现有研究多在宏观理论层面进行,缺乏微观层面的行动实践。园林类专业作为实践型专业,是生态养护与工程创新交叉领域,其多层次职业人才培养面临挑战。因此,以区域生态文明特色省份贵州作为实践样本,使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以及问卷调查法,揭示了贵州园林类专业布局断层、课程同质化、实践资源割裂等核心问题,并提出以“框架重构-能力衔接-课程革新-强化协同”为核心的优化路径。这一探索不仅构建了贵州园林行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也为职业教育“中高本硕博”衔接提供微观行动框架,为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链式培养提供可复制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培养衔接 中高本硕 园林类专业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野核桃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影响因子
3
作者 吴华丽 杨焱冰 +2 位作者 杨小红 余江洪 黎大顺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5-50,共6页
植物群落由植物与环境共同作用形成,其中地形与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antel检验筛选关键因子,关键环境因子与多样性指数利用回归模型绘制拟合曲线,采用CCA排序法分析环... 植物群落由植物与环境共同作用形成,其中地形与土壤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antel检验筛选关键因子,关键环境因子与多样性指数利用回归模型绘制拟合曲线,采用CCA排序法分析环境因子对野核桃群落乔木层优势种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共记录到野核桃自然群落10个样地内的维管植物289种,隶属于100科189属。(2)坡向、土壤厚度、N和C/N对野核桃群落Simpson优势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具有显著性(P<0.05)。本研究结果可为贵州野核桃天然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稳定及维持机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核桃 土壤理化性质 地形因子 佛顶山 宽阔水 雷公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学校园园林植物常见病害调查初报
4
作者 谢莉华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08年第1期85-89,共5页
关键词 园林植物 植物病害 病害症状 病原菌形态 贵州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学专业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贵州大学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臧丽鹏 何跃军 +2 位作者 张广奇 刘庆福 陈丹梅 《绿色科技》 2021年第15期240-241,244,共3页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来。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学逐渐变得尤为重要,在诸多专业中已经变为基础课程。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的生态学教学为例,从加强课程思政、课程内容...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五位一体的发展战略中来。而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学逐渐变得尤为重要,在诸多专业中已经变为基础课程。以贵州大学林学专业的生态学教学为例,从加强课程思政、课程内容革新、注重前沿把握、改革教学实践环节、构建教学评估反馈体系等方面探索了如何通过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 贵州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文明和“双一流”建设需求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以贵州大学为例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旭东 戴全厚 +1 位作者 丁贵杰 史东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86-290,共5页
[目的]深入探讨基于生态文明和“双一流”建设需求的水土保持学科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学科教学质量,培养服务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贵州大学为例,分析了... [目的]深入探讨基于生态文明和“双一流”建设需求的水土保持学科的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旨在为进一步提升水土保持学科教学质量,培养服务地方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贵州大学为例,分析了新时期水土保持学科发展面临的任务,探讨了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要求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结果]提出了“立足贵州,面向西南,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力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从能力、素质、知识3个方面分析了本—硕—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结论]新时期水土保持学科需要从优化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践环节,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等教学改革措施入手,完善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知识体系,提升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能力水平及国际竞争力,培养新时期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服务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复合型一流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 人才培养 教学改革 生态文明 西南岩溶区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研究
7
作者 余登利 吴天柔 +3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谭成江 陈正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8,共8页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 为探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多样性,本研究采用近年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和真菌专项调查数据以及查阅最新发表的相关文献,分析该保护区大型真菌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大型真菌共有2门8纲22目77科175属424种,绝大部分真菌属担子菌门。优势科主要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鬼笔科(Phallaceae)等9科(46属188种);优势属主要为红菇属(Russula)、鹅膏属(Amanita)、炭角菌属(Xylaria)等17属(155种)。保护区内大型真菌主要以土生真菌为主,共48科90属222种,占物种总数的52.4%;其次为腐生真菌,共43科85属152种,占总物种数的35.8%;共生真菌、寄生真菌、粪生真菌占比均较小,仅占物种总数的10%以下。科属均主要以世界广布类型为主,其次为北温带分布和热带-亚热带分布类型。从资源应用分析,保护区内食用菌与药用菌占据优势地位,43种食用菌、138种药用菌、69种食药兼用菌、36种毒菌,其余为应用类型不详种。大型真菌物种受威胁状态统计分析,发现近危(NT)物种3种,仅占总物种数的0.71%,无易危、濒危和极危物种。本研究可为保护区大型真菌资源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真菌 多样性 资源评估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佛山方竹抚育对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8
作者 余登利 安明态 +2 位作者 白旭明 余江洪 杨雪 《贵州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7-12,33,共7页
为摸清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抚育措施对金佛山方竹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不同地段、多样地调查方法,分别对22个抚育区、6个非抚育区共28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抚育区和非抚育区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 为摸清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抚育措施对金佛山方竹林物种多样性的影响,采用不同地段、多样地调查方法,分别对22个抚育区、6个非抚育区共28个样地进行调查,分析抚育区和非抚育区植物群落优势物种组成及植物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1)抚育区有维管束植物72科128属169种,非抚育区有维管束植物41科62属73种。(2)抚育区群落乔木层以亮叶水青冈、半边月和梾木为主,重要值分别为26.26%、9.82%和8.39%,灌木层以金佛山方竹占主要优势,草本层没有优势物种;非抚育区群落乔木层以梾木、灯台树和亮叶水青冈为主,重要值分别为16.08%、14.44%和10.98%,灌木层以金佛山方竹占主要优势,草本层以楼梯草为优势物种。(3)抚育区和非抚育区乔灌草的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显著性差异(p<0.01),抚育区的物种多样性要高于非抚育区,表明金佛山方竹抚育有助于提高方竹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佛山方竹 物种多样性 抚育 宽阔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学校园及周边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及其与景观格局间关系 被引量:19
9
作者 孙喜娇 胡灿实 +1 位作者 张明明 粟海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93-702,共10页
鸟类是城市绿地中最重要的野生动物类群之一,不同绿地生境类型对鸟类群落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占地面积较大、绿化率高,成为城市鸟类栖息活动的重要区域。为探究贵州大学校园及毗邻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及其与生境类型间的关系,于2015—2... 鸟类是城市绿地中最重要的野生动物类群之一,不同绿地生境类型对鸟类群落多样性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占地面积较大、绿化率高,成为城市鸟类栖息活动的重要区域。为探究贵州大学校园及毗邻绿地的鸟类多样性及其与生境类型间的关系,于2015—2016年开展鸟类监测调查,结果表明:1)在贵州大学及周边绿地共记录鸟类12目34科82种,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最多(69. 51%); 2)在景观格局特征上,3个调查区域总面积相似,但景观格局特征差异明显,鸟类多样性不同:景观丰度、边缘密度、景观形状等指数最大的花溪公园鸟类多样性较贵州大学及花溪湖湿地生态园高,反之,景观丰度、边缘密度较低的调查地,鸟类多样性降低; 3)在生境斑块类型上,3个调查地的鸟类丰富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林地>人工湿地>农田>河流水域>草地>建筑用地。为此,建议在校园或城市绿地营造中,增加林地与湿地生境类型,提高景观格局丰度,以提高鸟类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景观格局 校园 城市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10
作者 桂鈺翔 彭韬 +1 位作者 戴全厚 李焱秋 《水土保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9,共9页
[目的]探究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进行监测,同时对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分... [目的]探究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规律。[方法]采用热扩散探针法(TDP)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内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进行监测,同时对气象因子进行监测,分析树木蒸腾变化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1)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的日平均蒸腾量分别为(4 409.97±3 260.63)、(6 611.27±5 629.57)、(3 956.32±2 498.50)、(2 984.98±2 039.09)、(6 300.25±4 637.71)、(780.69±738.80)、(2 320.73±1 717.18) g/d。2)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的液流速率在晴天最大,其次是阴天,最小是雨天。3)在晴天条件下,大气温度(T)和饱和水汽压差(VPD)的变化对构树、栾树、乌桕、臭椿、苦楝树、香椿和盐肤木液流速率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RH)次之,而总辐射照度(Eg)的影响相对较低。[结论]喀斯特坡地次生林常见树木的蒸腾量因特殊的水分环境受到限制,不同落叶乔木拥有着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液流速率主要受到VPD和Eg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树干液流 气象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森林康养步道设计理论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郭金鹏 李志 陆江桃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73-78,共6页
森林康养步道作为森林康养基地中步行、跑步、骑行等康养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康养人群养生养老、康养疗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森林康养步道建设标准体系,导致各基地森林康养步道建设不规范、不标准,没有充分发挥森林康养步道促... 森林康养步道作为森林康养基地中步行、跑步、骑行等康养活动的空间载体,对康养人群养生养老、康养疗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缺乏森林康养步道建设标准体系,导致各基地森林康养步道建设不规范、不标准,没有充分发挥森林康养步道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作用。本文以承担贵州省2022年10件民生实事实施森林康养步道提升工程100 km的11家森林康养基地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分析,阐明当前森林康养步道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从森林康养步道设计所涉及的各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规划设计策略,旨在为今后森林康养步道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规范我省森林康养步道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 森林康养步道 规划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叶兜兰种群资源现状与分布特征
12
作者 吴天柔 余登利 +4 位作者 安明态 刘绍飞 陈正仁 谭成江 刘锋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140-146,共7页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 对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小叶兜兰种群进行样方调查,了解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小叶兜兰(Paphiopedilum barbigerum)的种群数量特征、繁殖策略及群落生态关系。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共调查发现小叶兜兰植株1794株,年龄结构以成熟植株为主(55.24%),种群生长与发展趋势为稳定型,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繁殖策略以分檗繁殖为主(占比大于90%),开花株率仅40%,有性繁殖效率低下导致单株生存活力分化(平均展叶率63.65%)。生境适应性分析显示,该物种集中分布于海拔800~900 m的疏林区(郁闭度30%~50%)。种间联结网络结果表明,小叶兜兰与粗毛淫羊藿(Epimedium acuminatum)、寒莓(Rubus buergeri)等具有生态位重叠,物种共存率较高;与马铃苣苔(Oreocharis amabilis)、十字薹草(Carex cruciata)、日本蛇根草(Ophiorrhiza japonica)等草本植物存在生态位竞争关系。研究结果丰富了喀斯特地貌区濒危植物的种群生态研究,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与参考,建议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加强对小叶兜兰及其生境的保护与宣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兜兰 种群特征 种间关联 喀斯特地貌区生境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安顺市无籽刺梨表型性状分析及优良种质筛选
13
作者 郭金鹏 颜超 +1 位作者 肖旭 李志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以安顺市不同产区收集的74份无籽刺梨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花和果实的21个等表型性状指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评价,并以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测定的表型性状指标存在广泛变异... 以安顺市不同产区收集的74份无籽刺梨种质资源为材料,测定花和果实的21个等表型性状指标,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对其进行评价,并以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测定的表型性状指标存在广泛变异,变异系数为11.67%~560.00%,平均变异系数为89.35%,其中种子数量变异系数最大;Shannon-wiener指数H′的变幅为0~2.07,Simpson指数D′的变幅为0~0.8575,均匀度为0~0.9009,多样性指数具有一致性,表明无籽刺梨种质资源存在较多遗传变异较高的性状。(2)在21个性状指标的210对组合中,有72对组合呈现极显著相关。(3)基于21个性状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74份种质资源分为2个类群,在欧氏距离8时细分为4个亚组。(4)21个性状的主要信息集中于前8个主成分中,累计贡献率达72.13%,据此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筛选出10份优良种质:TEQ03、TEQ02、TEQ04、ST03、TEQ01、ST07、ST01、ST02、DB04和DB03。无籽刺梨种质资源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极大开发利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籽刺梨 表型性状 遗传多样性指数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仁怀食肉目动物的空间生态关系初探
14
作者 王维熙 刘义 +5 位作者 向丹 黄继池 岳立 陈浩 李仕泽 张明明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2-323,共12页
贵州省仁怀市是中国西部经济十强县之一,人为干扰严重,城镇化程度较高,为了解这一特殊区域食肉目动物的种间生态空间关系,进而阐明其生存与分布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对仁怀市内区域开展连续红外相机监测和野外调查,采用... 贵州省仁怀市是中国西部经济十强县之一,人为干扰严重,城镇化程度较高,为了解这一特殊区域食肉目动物的种间生态空间关系,进而阐明其生存与分布状况。本研究于2022年10月至2023年11月对仁怀市内区域开展连续红外相机监测和野外调查,采用MaxEnt模型预测和评估区域内中小型食肉目动物适宜栖息地分布特征,并结合模型结果使用ENMTools分析物种种间生态位重叠现状。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食肉目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格局相似,主要分布在仁怀市南部和东部,但各个物种间适宜栖息地面积大小存在差异,其中猪獾(Arctonyx collaris)的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大(1288.023 km2);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的适宜栖息地面积最小(615.867 km2)。(2)研究区7种食肉目物种对不同环境因子的选择和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全年气温范围对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亚洲狗獾、花面狸(Paguma larvata)和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等4种食肉目物种的分布影响最为明显;黄腹鼬(Mustela kathiah)和猪獾的分布则更多受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降水季节性是影响鼬獾(Melogale moschata)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3)研究区7种食肉目物种间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度和地理分布重叠度均较高。本研究初步探明了仁怀市食肉目动物的适宜栖息地分布特征及其在城镇环境下的空间关系,可为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肉目物种 MaxEnt模型 栖息地预测 城镇化 仁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竹类植物分布新资料:箬竹属竹种
15
作者 焦婷 徐雪 +3 位作者 伍明理 苟光前 代朝霞 杨贵利 《世界竹藤通讯》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为深入了解贵州省竹类资源状况并完善其分布资料,通过实地调查、采集并鉴定竹类植物标本,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箬竹属在贵州尚未有分布记录的种(变种)。结果显示,贵州省新发现箬竹属(Indocalamus)3个种1个变种,具体包括:髯毛箬竹... 为深入了解贵州省竹类资源状况并完善其分布资料,通过实地调查、采集并鉴定竹类植物标本,同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出箬竹属在贵州尚未有分布记录的种(变种)。结果显示,贵州省新发现箬竹属(Indocalamus)3个种1个变种,具体包括:髯毛箬竹(I.barbatus McClure)、巴山箬竹(I.bashanensis(C.D.Chu&C.S.Chao)H.R.Zhao&Y.L.Yang)、巫溪箬竹(I.wuxiensis Yi)和半耳箬竹(I.longiauritus var.semifalcatus H.R.Zhao&Y.L.Yang)。这些新记录的种(变种)丰富了贵州的竹种资源,可为竹产业规划提供资源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类植物 箬竹属 新记录物种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微生物对4种森林类型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
16
作者 张曼华 谢元贵 +3 位作者 田秀 张蓝月 廖小锋 王军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8,共13页
【目的】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尾河流域4种典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梵净山牛尾河流域杉木林(SML)、鹿角杜鹃林(DJL)、水青冈林(QGL)和硬壳柯林(YKL)4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调... 【目的】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尾河流域4种典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梵净山牛尾河流域杉木林(SML)、鹿角杜鹃林(DJL)、水青冈林(QGL)和硬壳柯林(YKL)4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组成,分析草本及灌木层的多样性特征。此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物种组成,运用主坐标分析(PCoA)、线性判别分析(LEfSe)明确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差异,通过RDA冗余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阐明土壤微生物与植物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1)不同林型的林下植物物种组成明显不同,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显著。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细菌菌门,红游动菌属Rhodoplanes、Solibacter(未鉴定种)和Koribacter(未鉴定种)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细菌属;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真菌菌门,被孢霉属Mortierella、红菇属Russula和棒虫属Clavulina为研究区内的优势真菌属。2)4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与林下植物多样性显著相关。细菌群落能解释灌木物种多样性26.13%、草本植物多样性33.75%的变异率;真菌群落能解释灌木物种多样性24.64%、草本植物多样性28.57%的变异率。【结论】梵净山牛尾河流域4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微生物是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不可忽视的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梵净山 驱动机制 土壤微生物 植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林5种ECM真菌子实体的发生规律及其分离培养
17
作者 姜峰 袁贵云 +2 位作者 沈超 邓丽 孙学广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210,共10页
【目的】通过调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真菌子实体发生情况,获取对应的菌种并筛选适宜的常用培养基,以期为马尾松林ECM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与菌种资源。【方法】基于踏查的方式调查了马尾松林5种... 【目的】通过调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ECM)真菌子实体发生情况,获取对应的菌种并筛选适宜的常用培养基,以期为马尾松林ECM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与菌种资源。【方法】基于踏查的方式调查了马尾松林5种常见ECM真菌子实体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子实体中分离相应的菌种资源并对适宜菌种生长的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1)5种ECM真菌子实体年内发生情况总体呈现双峰状,2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和8月;2)不同ECM真菌子实体发生受环境温湿度变化的影响不同,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 bovinus子实体发生受温湿度影响最大,红汁乳菇Lactarius hatsudake子实体发生受温湿度影响最小;3)获得了5种ECM真菌的纯培养物。各菌株对不同培养基的偏好总体表现为PDA>Pach>MMN,除Strobilomyces sp.外,其余4种ECM真菌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最快。【结论】红汁乳菇、鲜艳乳菇、粘盖乳牛肝菌、Scleroderma sp.和Strobilomyces sp.等5种马尾松林下常见ECM子实体主要集中发生于6—9月,且受环境温湿度(尤其是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所获得纯培养物除Strobilomyces sp.外,其余4种ECM真菌更偏好于在营养更为丰富的PDA培养基上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外生菌根真菌 子实体 发生规律 分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种群数量及其夜宿地选择策略探究
18
作者 唐冬艳 周源 +4 位作者 杨光美 何曼芳 魏忠海 粟海军 刁奕欣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1-372,共12页
夜宿地是非人灵长类躲避天敌、夜间休憩和繁殖育幼的关键场所。为探究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夜宿地选择机制,综合采用访问调查、样线法、红外相机及无人机监测技术分析了贵州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数量与空间分布,... 夜宿地是非人灵长类躲避天敌、夜间休憩和繁殖育幼的关键场所。为探究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夜宿地选择机制,综合采用访问调查、样线法、红外相机及无人机监测技术分析了贵州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数量与空间分布,并基于三维建模和植物样方分析其夜宿地选择机制。结果显示:1)共发现21群120只和3只孤猴;2)黑叶猴夜宿地偏好在距谷底距离较远(P<0.05)且远离农耕地(P<0.05)的区域;夜宿地食源样方的Chao1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也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3)黑叶猴夜宿地的选择是在“躲避捕食假说”(PC1载荷系数最高的变量为距农耕地距离),“最优觅食假说”(PC2载荷系数最高的变量为食源样方Chao1指数)的耦合作用下发生的,但“躲避捕食假说”起主导作用。本研究首次通过多元数据获取了保护区黑叶猴的数量和分布信息,并结合人为干扰与食源植物检验了夜宿地选择的2种假说,为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保护管理决策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野钟黑叶猴自然保护区 黑叶猴 夜宿地选择 躲避捕食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贵州地宝兰地理分布格局及其适生区预测
19
作者 张央 李晓芳 +1 位作者 安明态 徐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5,共9页
【目的】贵州地宝兰为我国特有种,分析贵州地宝兰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其适生区进行预测,明确适生区范围,对该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标本查阅方法获得贵州地宝兰分布点,... 【目的】贵州地宝兰为我国特有种,分析贵州地宝兰的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和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其适生区进行预测,明确适生区范围,对该种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标本查阅方法获得贵州地宝兰分布点,采用主成分分析环境因子对其分布的影响,然后基于MaxEnt模型和ArcGIS技术,筛选了16个预测因子,预测其适生区范围。【结果】1)贵州地宝兰主要分布在贵州北盘江流域、广西西北部、云南元江流域,其中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交界处、北盘江中段及元江河谷地段为贵州地宝兰分布的高密度区;2)主成分分析显示,前4主成分的累计量为85.49%,贵州地宝兰的分布与土壤肥力关系密切;3)该种适生区预测的AUC平均值为0.984,预测结果非常好,具有很高的参考性;4)贵州地宝兰的适生区以北盘江、红水河、南盘江、元江流域的河谷两侧及广西西北部为主,其余绝大部分地区均为不适宜区;5)影响贵州地宝兰适生区的主导因子是最干季度降水量(bio17),其贡献率最大,为25.9%;其次是等温性(bio3)和年均降水量(bio12),贡献率分别为21.3%、10.1%。【结论】贵州地宝兰分布狭窄,喜低热河谷地段,土壤肥力与其分布关系密切,其适生区主要为北盘江、红水河、南盘江、元江流域等低热河谷。该研究对贵州地宝兰野生资源的保护以及引种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地宝兰 分布格局 MaxEnt模型 适生区预测 主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6种兰科植物新记录
20
作者 李晓芳 徐建 +4 位作者 安明态 郭应 刘芳 邹华凯 韦堂航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3-97,共5页
报道了贵州省6种兰科植物新记录,即瘤唇卷瓣兰Bulbophyllum japonicum、黄花白点兰Thrixspermum laurisilvaticum、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南湖斑叶兰Goodyera nankoensis、峨眉竹茎兰Tropidia emeishanica和高山鸟巢... 报道了贵州省6种兰科植物新记录,即瘤唇卷瓣兰Bulbophyllum japonicum、黄花白点兰Thrixspermum laurisilvaticum、浙江金线兰Anoectochilus zhejiangensis、南湖斑叶兰Goodyera nankoensis、峨眉竹茎兰Tropidia emeishanica和高山鸟巢兰Neottia listeroides,对其主要识别特征、地理分布信息进行简要描述,并提供彩色照片.这些新记录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本底资料,而且对贵州省兰科植物区系及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科 新记录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