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农田小花蝽种类调查及鉴定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骏 郅军锐 +1 位作者 杨成源 李顺欣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5年第1期36-40,共5页
2013-2014年对贵州省不同蔬菜及作物上的小花蝽进行了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在19种植物上共发现小花蝽10种,其中南方小花蝽在13种植物上都有分布,为贵州省内最常见的小花蝽。根据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编制了贵州省小花蝽成虫检索表,并绘... 2013-2014年对贵州省不同蔬菜及作物上的小花蝽进行了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在19种植物上共发现小花蝽10种,其中南方小花蝽在13种植物上都有分布,为贵州省内最常见的小花蝽。根据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编制了贵州省小花蝽成虫检索表,并绘制雌成虫交配管。结合调查情况对未来小花蝽的开发和利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蝽 天敌 种类 检索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NA干扰技术沉默稻纵卷叶螟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娇 杜娟 李尚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6年第3期10-17,62,共9页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主要的水稻害虫,几丁质合成酶是昆虫体内几丁质合成通路中的一个关键酶,在昆虫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害虫的理想靶标。本文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以稻纵卷叶螟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Cm...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一种主要的水稻害虫,几丁质合成酶是昆虫体内几丁质合成通路中的一个关键酶,在昆虫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害虫的理想靶标。本文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以稻纵卷叶螟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CmCHSA)为靶标,设计两个靶位点CmCHSA-I和CmCHSA-II,在体外分别合成其双链RNA(dsRNA),用显微注射法导入3龄幼虫体内,然后通过表型观察和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干扰效应。结果表明,注射两种dsRNA后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取食明显下降,生长发育阻滞,虫体变小变黑和畸形,有的出现死亡。RT-q PCR表明,注射CmCHSA-I和CmCHSA-II两种dsRNA在96 h后,CmCHSA的表达量相比对照分别下降了59%和64%。注射CmCHSA-I和CmCHSA-II两种dsRNA 7 d后,稻纵卷叶螟的死亡率分别为80%和83.33%,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66.67%和70%。本研究用注射法RNAi技术成功实现了对稻纵卷叶螟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的沉默,为利用该技术研究昆虫基因的功能,以及通过转基因RNAi技术防治稻纵卷叶螟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稻纵卷叶螟 几丁质合成酶A基因 双链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山区灌丛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志敏 黄秀东 +3 位作者 张茂 李中森 常志敏 龙见坤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78-1189,共12页
为探讨喀斯特高原山区灌丛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本研究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使用“Z”字样方网捕法、陷阱法、黄盘诱集法三种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大方县星宿乡崔苏坝灌丛草地进行昆虫群落多样性的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线性回归分析... 为探讨喀斯特高原山区灌丛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本研究于2018年9月-2019年8月使用“Z”字样方网捕法、陷阱法、黄盘诱集法三种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省大方县星宿乡崔苏坝灌丛草地进行昆虫群落多样性的调查,采用单因素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探讨了灌丛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本研究共获昆虫标本12481号,隶属8目77科,其中蚁科和蚊科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个体数的35.045%和24.950%;从4个功能群昆虫个体数来看,其中杂食性功能群昆虫个体数量最大,占所有功能群昆虫总个体数的60.365%。研究区喀斯特灌丛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消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其中昆虫物种数与丰富度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月;个体数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1月;均匀度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11月和1月;多样性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出现在6月和1月;而优势度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出现情况则与多样性指数相反;功能群昆虫中除植食性昆虫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1月外,其余3个昆虫功能群的消长情况与昆虫群落多样性消长情况基本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高原山区灌丛草地的环境因子与昆虫群落多样性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土壤温度、空气温度、植被物种数与之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 群落多样性 功能群 环境因子 灌丛草地 喀斯特高原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东方蜜蜂Apis cerana线粒体DNA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金玉 龙见坤 +2 位作者 DAVID Tembong Cham 陈祥盛 常志敏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95-605,共11页
为探明贵州省东方蜜蜂Apis cerana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现状,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79个样点采集的东方蜜蜂样本线粒体DNA(mt DNA)COI-COII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序列结果显示扩增后COI-COII序列长度约... 为探明贵州省东方蜜蜂Apis cerana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现状,对贵州省9个地级市79个样点采集的东方蜜蜂样本线粒体DNA(mt DNA)COI-COII序列进行扩增与测序,分析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序列结果显示扩增后COI-COII序列长度约为760 bp,A+T平均含量(82.3%)明显高于C+G(17.7%),碱基偏移性明显。单倍型分析共发现33个单倍型,其中主体单倍型H1为9个地理群体共有。单倍型多样度分析表明平均单倍型多样度为0.802,其中黔南地区最高,遵义地区最低;平均核苷酸多样度为0.014,其中六盘水地区最高,黔西南及安顺地区最低。中性检验结果表明贵州省部分地区东方蜜蜂可能经历过群体扩张。9个地区样点的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012~0.0044之间,其中毕节与黔东南地区间最大,为0.0044,安顺与黔南、遵义地区间最小,均为0.0012。在单倍型系统进化树中,79个样点东方蜜蜂可分为两个类群。研究结果为贵州省东方蜜蜂遗传分化研究、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省 东方蜜蜂 线粒体DNA 遗传多样性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册亨县甘蔗田间昆虫群落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思梅 潘克航 +3 位作者 龙春燚 景伶 姚明勇 陈文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104-106,共3页
[目的]探明甘蔗田间昆虫群落结构、各种昆虫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种的消长情况和天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册亨县不同海拔高度甘蔗田间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昆虫种类分别属于12个目24个科,其中以鞘翅目种类最多,其次是半翅目... [目的]探明甘蔗田间昆虫群落结构、各种昆虫在群落中的地位、重要种的消长情况和天敌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册亨县不同海拔高度甘蔗田间昆虫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昆虫种类分别属于12个目24个科,其中以鞘翅目种类最多,其次是半翅目和鳞翅目。害虫优势种主要是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Zehntner)];天敌优势种主要有大突肩瓢虫[Synonycha grandis(Thunberg)]、黄斑盘瓢虫(Coelophora saucia Mulsant)和黑方突毛瓢虫[Pseudoscymnus kurohime(Miyatake)]3种。不同海拔的甘蔗田间昆虫群落有差异。[结论]研究结果为甘蔗虫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昆虫群落 甘蔗绵蚜 瓢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形态及mtDNA遗传多样性
6
作者 赵金玉 吴育滔 +2 位作者 龙见坤 陈祥盛 常志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87,共7页
试验旨在探明贵州省不同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种群形态及mtDNA遗传分化现状,为贵州省中华蜜蜂种群分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集贵州省11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样本,采用31项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 试验旨在探明贵州省不同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种群形态及mtDNA遗传分化现状,为贵州省中华蜜蜂种群分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采集贵州省11个代表性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样本,采用31项形态指标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研究其形态分化现状,采用mtDNA COⅠ~COⅡ序列对其进行碱基组成分析、单倍型分析、系统发育分析等研究其种群遗传分化情况及遗传多样性程度。结果显示:11个采样点中华蜜蜂在形态上聚为2个类群;COⅠ~COⅡ序列A+T平均含量为82%,碱基偏倚性明显;在COⅠ~COⅡ序列中共检测到11个单倍型;单倍型系统发育树显示11个单倍型聚为3个类群;11个样点间平均遗传距离介于0.0070~0.0270,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未发现明显相关性。结果表明贵州省自然保护区中华蜜蜂形态及mtDNA存在一定种群分化,且形态和mtDNA分化结果基本一致。其中,草海和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种群分化较为明显,形态和mtDNA均存在分化;其次,宽阔水自然保护区、野钟自然保护区、青岩油杉自然保护区受外界影响也发生一定程度的种群分化,发生种群分化的原因可能与海拔和气候有关。研究结果为贵州省本土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线粒体DNA 形态指标 种群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巨熊蜂亚属 Megabombus 种类及其访花植物调查 被引量:1
7
作者 赵金玉 王哲哲 常志敏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21年第6期11-19,共9页
为探明贵州省巨熊蜂亚属Megabombus种类及其访花植物情况,对贵州省50余县不同生态环境进行熊蜂标本采集,并记录其访花植物,利用体视显微镜Leica MZ 12.5、数码成像系统Nikon SMZ 25对熊蜂外部形态及外生殖器进行观察与物种鉴定。结果表... 为探明贵州省巨熊蜂亚属Megabombus种类及其访花植物情况,对贵州省50余县不同生态环境进行熊蜂标本采集,并记录其访花植物,利用体视显微镜Leica MZ 12.5、数码成像系统Nikon SMZ 25对熊蜂外部形态及外生殖器进行观察与物种鉴定。结果表明,巨熊蜂亚属Megabombus在贵州省分布有菲熊蜂Bombus(Megabombus)irisanensis Cockerell,1910(中国新记录种)、双色熊蜂Bombus(Megabombus)bicoloratus Smith,1879、三条熊蜂Bombus(Megabombus)trifasciatus Smith,18523种,主要访花植物为豆科Leguminosae、菊科Asteraceae、唇形科Lami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等植物。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及贵州省熊蜂种类资源,为熊蜂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熊蜂亚属 访花植物 分类 中国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香虫抗菌肽CcAMP1的分离纯化和抗菌活性检测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尚伟 赵柏松 杜娟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10-616,共7页
【目的】从药用昆虫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中分离纯化抗菌肽,为进一步开发九香虫抗菌肽资源及深入挖掘九香虫的药用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混合物作诱导源刺激九香... 【目的】从药用昆虫九香虫Coridius chinensis中分离纯化抗菌肽,为进一步开发九香虫抗菌肽资源及深入挖掘九香虫的药用功能奠定基础。【方法】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混合物作诱导源刺激九香虫产生抗菌肽,对血淋巴进行提取、凝胶过滤层析、固相萃取及反相色谱纯化,活性组分经质谱测定。对分离得到的这种抗菌肽进行人工合成,并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本研究获得一种九香虫抗菌肽Cc AMP1,由1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为1 997.37 u,带1个正电荷,表面有5个疏水氨基酸。对人工合成的Cc AMP1进行抗菌活性检测表明,该抗菌肽与九香虫血淋巴一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和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更强。【结论】从九香虫中分离得到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阳离子抗菌肽Cc AMP1,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香虫 抗菌肽 抗菌活性 分离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虱红单节螯蜂寄生不同虫龄白背飞虱对二者发育表现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帅 陈文龙 金道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37-1244,共8页
【目的】为了解稻虱红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apicalis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间的互作关系,开展了稻虱红单节螯蜂在白背飞虱不同龄期寄生时,对寄主及其自身发育表现影响的研究。【方法】在室内25℃条件下,观察了被寄生的白背... 【目的】为了解稻虱红单节螯蜂Haplogonatopus apicalis与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间的互作关系,开展了稻虱红单节螯蜂在白背飞虱不同龄期寄生时,对寄主及其自身发育表现影响的研究。【方法】在室内25℃条件下,观察了被寄生的白背飞虱各龄若虫及其寄生蜂稻虱红单节螯蜂的发育表现。【结果】白背飞虱2,3,4和5龄若虫被寄生后,当龄及其后各龄的历期均显著延长;2和3龄若虫被寄生后,成虫羽化率仅分别为54.29%和60.95%,显著低于在4和5龄若虫被寄生后的成虫羽化率(分别为96.20%和100%)。稻虱红单节螯蜂寄生白背飞虱5龄若虫后的发育历期(23.77 d)显著短于寄生2龄若虫后的发育历期(27.77 d);寄生3龄若虫的成蜂羽化率最高,为56.19%;而寄生5龄若虫的羽化雄蜂比例最高,为77.12%。【结论】稻虱红单节螯蜂寄生可使白背飞虱若虫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白背飞虱2和3龄若虫是稻虱红单节螯蜂发育的适宜寄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飞虱 稻虱红单节螯蜂 寄主龄期 发育历期 羽化率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拱殖嗜渣螨各发育阶段的体表形态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婷 金道超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44,共8页
【目的】观察和认识拱殖嗜渣螨Chortoglyphus arcuatus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外部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方法】用啤酒酵母粉纯化饲养拱殖嗜渣螨,选取不同发育阶段个体清洁后,分别利用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螨体颜色、... 【目的】观察和认识拱殖嗜渣螨Chortoglyphus arcuatus不同发育阶段主要外部形态特征及超微结构。【方法】用啤酒酵母粉纯化饲养拱殖嗜渣螨,选取不同发育阶段个体清洁后,分别利用体视显微镜、光学显微镜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螨体颜色、形态特征、局部特征以及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成螨颜色为鲜明的淡棕红色,其他发育阶段均为乳白色。躯体硬,卵圆形。无背横沟划分前足体和后半体。螯肢发达,螯钳剪状,有纵纹,具明显的齿。外顶毛有栉齿。颚体基部腹面有细横纹。体躯刚毛短,光滑。雌螨生殖孔位于Ⅲ和Ⅳ基节之间,覆有骨化的生殖板。生殖板后缘光滑、弓形。雄螨阳茎位于Ⅰ和Ⅱ基节之间,长且弯曲、管状。有肛吸盘,漏斗状。有跗节吸盘。【结论】本研究补充了拱殖嗜渣螨文献未记载的一些特征,如卵、幼螨和若螨体色,螯肢背面和颚体腹面刻纹等,有助于该螨及其近缘种的快速鉴定和分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殖嗜渣螨 体表形态 显微结构 超微结构 发育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mTreⅡ基因水稻RNAi效应的室内和田间抗性及遗传性鉴定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爽 杜娟 李尚伟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7年第2期40-45,共6页
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将CmTreⅡ(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一个靶位点)导入粳稻中花11号中,利用CmTreⅡ-dsRNA(含有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一个靶位点的双链RNA)的沉默效应,沉默稻纵卷叶螟的膜结合型海藻糖酶,最终获得一批抗... 本研究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将CmTreⅡ(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一个靶位点)导入粳稻中花11号中,利用CmTreⅡ-dsRNA(含有膜结合型海藻糖酶基因一个靶位点的双链RNA)的沉默效应,沉默稻纵卷叶螟的膜结合型海藻糖酶,最终获得一批抗虫性较好的转基因纯合株系。研究中进一步检测了这些株系的室外卷叶率、白叶率以及室内抗虫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转基因水稻室内抗虫性CmTre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通过RT-PCR技术检测了转CmTreⅡ基因水稻的遗传性。结果显示:在室外抗虫性试验中,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取食量明显下降,转CmTreⅡ基因水稻的卷叶率和白叶率分别为13.40%和12.47%,相比对照组分别下降了11.32%和10.10%;在室内抗虫性试验中,RT-q PCR检测结果表明,稻纵卷叶螟在取食转CmTreⅡ基因水稻的96 h后,CmTre2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比对照组下降了29.00%;7 d后,实验组的死亡率为56.67%,相比对照组增加了46.67%。在遗传性试验中,检测发现转CmTreⅡ基因水稻的遗传性良好。因此本研究成功鉴定了转CmTreⅡ基因水稻对稻纵卷叶螟的抗虫性以及遗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纵卷叶螟 转基因 抗虫性 膜结合型海藻糖酶 RNA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蠋蝽成虫对两种烟草害虫卵及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杨灿 母银林 +4 位作者 汪洁 黄纯杨 张长华 喻会平 陈祥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8-162,172,共6页
为探究蠋蝽对两种烟草害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捕食能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开展了蠋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卵及3龄幼虫的捕食试验,利用HollingⅡ功能模型拟合蠋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蝽雌成虫... 为探究蠋蝽对两种烟草害虫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捕食能力,在室内可控条件下开展了蠋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卵及3龄幼虫的捕食试验,利用HollingⅡ功能模型拟合蠋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蠋蝽雌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瞬时攻击率为:烟青虫3龄幼虫(1.056)>斜纹夜蛾卵(1.055)>烟青虫卵(1.035)>斜纹夜蛾3龄幼虫(0.973);控害效应高低为:烟青虫卵(152.21)>斜纹夜蛾卵(124.18)>烟青虫3龄幼虫(15.09)>斜纹夜蛾3龄幼虫(9.63);蠋蝽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瞬时攻击率为:烟青虫卵(1.060)>斜纹夜蛾卵(1.056)>烟青虫3龄幼虫(0.825)>斜纹夜蛾3龄幼虫(0.760);控害效应高低顺序为:斜纹夜蛾卵(111.16)>烟青虫卵(101.92)>烟青虫3龄幼虫(8.87)>斜纹夜蛾3龄幼虫(7.04)。随着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密度的增加,蠋蝽成虫的搜寻效应会逐渐下降。研究结果表明蠋蝽雌雄成虫对烟青虫和斜纹夜蛾具有良好的防控能力,因此,可结合害虫预测预报,在烟青虫和斜纹夜蛾产卵高峰期和3龄幼虫发生前期大量释放蠋蝽成虫以降低两种害虫的种群数量,减少其对烟草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蠋蝽 烟青虫 斜纹夜蛾 生物防控 捕食功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慈竹叶蝉类害虫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姚亚林 罗强 +2 位作者 董梦书 陈祥盛 杨琳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27-138,共12页
叶蝉类昆虫形态结构多样,在农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物种的准确鉴定一直是农林植保工作中的难点。DNA条形码技术极大促进了农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经过连续2年的野外调查采集慈... 叶蝉类昆虫形态结构多样,在农林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保护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其物种的准确鉴定一直是农林植保工作中的难点。DNA条形码技术极大促进了农林生态系统物种的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经过连续2年的野外调查采集慈竹Bambusa emeiensis主要叶蝉种类,扩增了广泛分布于中国慈竹的12种主要叶蝉类害虫的线粒体基因COⅠ和16S rRNA序列片段,并进行了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及矢量Klee-diagram图分析。结果显示:慈竹叶蝉昆虫COⅠ基因序列片段(590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004,种间遗传距离为0.283;16S rRNA基因序列片段(463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遗传距离为0.257;不同种间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隔。2个基因序列片段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研究谱系关系一致。Klee-diagram图分析结果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COⅠ和16S rRNA基因适用于慈竹叶蝉类昆虫的物种鉴定,可为竹林叶蝉类昆虫的准确快速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COⅠ 16S RRNA 物种鉴定 叶蝉 慈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大刀螳形态学、生物学特性及饲养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勇强 李玲玲 +2 位作者 王英鉴 杨琳 陈祥盛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5-321,共7页
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既是传统的中药材,又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大刀螳资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大刀螳为渐变态昆虫,... 中华大刀螳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既是传统的中药材,又是重要的天敌昆虫,因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中华大刀螳资源,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对其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大刀螳为渐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和成虫3个虫态。室内1年完成1个世代,且无越冬现象。若虫共8龄,以1龄若虫发育历期最短,平均为11.73 d,8龄若虫发育历期最长,平均为24.75 d;3龄若虫存活率最低,为81.08%,5龄若虫存活率最高,为100%;雌、雄成虫阶段的平均历期为99.36 d和72.86 d。此外,本文介绍了中华大刀螳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大刀螳 生物学特性 形态学 发育历期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度石漠化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群落差异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浒 金道超 +3 位作者 陈航 王鹏举 周政 林丹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7045-7056,共12页
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的土壤螨类群落差异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可籍以反映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2014年1月、4月、8月和10月,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顶坛小流域强度石漠化区域的"花椒"、"金银花"、... 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的土壤螨类群落差异反映了生态系统的恢复状况,可籍以反映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2014年1月、4月、8月和10月,对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顶坛小流域强度石漠化区域的"花椒"、"金银花"、"花椒+金银花"3种植被修复生境的土壤螨类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螨类1372头,隶属3目55科89属。采用类群(属)数、个体数量、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H')、丰富度指数(SR)、均匀性指数(J)、相似性指数(CN)、捕食性螨类成熟度指数(MI)和甲螨MGP类群等参数对土壤螨类群落差异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花椒林拥有较丰富的螨类属,金银花林拥有较高的的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不同模式下的科、属类群组成呈现差异;属数、个体数量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花椒林的螨类属数、金银花林的螨类个体数量和个体密度呈现一定的表聚性;群落多样性大多存在季节差异;捕食性革螨以r选择型为主,甲螨主要为O型和M型。研究表明,强度石漠化在不同植被修复模式下,土壤螨类生物生态类群存在差异,土壤生态系统仍处于修复之中,其中螨类优势属、具有典型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差异的螨类类群对石漠化治理的生态效果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螨类 群落差异 生态修复 强度石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蚜茧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寄生选择性 被引量:6
16
作者 郑登峰 文静 +4 位作者 喻会平 张升 刘琼 代园风 陈文龙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0-66,共7页
烟蚜茧蜂是多寄主型天敌,本文究了烟蚜茧蜂对绿色型或红色型桃蚜与萝卜蚜共存系统中各种蚜虫的寄生选择性,分析了烟蚜茧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寄生喜好性、选择性和转换行为等.实验中蚜虫总密度设置为60头,两种蚜虫的密度比例变化分别为1∶... 烟蚜茧蜂是多寄主型天敌,本文究了烟蚜茧蜂对绿色型或红色型桃蚜与萝卜蚜共存系统中各种蚜虫的寄生选择性,分析了烟蚜茧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寄生喜好性、选择性和转换行为等.实验中蚜虫总密度设置为60头,两种蚜虫的密度比例变化分别为1∶5,2∶4,3∶3,4∶2,5∶1.实验结果表明:共存系统中烟蚜茧蜂对桃蚜的寄生作用明显强于对萝卜蚜的寄生作用,烟蚜茧蜂选择寄生的蚜虫桃蚜,烟蚜茧蜂对桃蚜和萝卜蚜的寄生比例随各蚜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烟蚜茧蜂对红色型桃蚜与萝卜蚜组合的寄生作用高于对绿色型桃蚜与萝卜蚜组合的寄生作用.烟蚜茧蜂对桃蚜具有正喜好性和负转换行为;对萝卜蚜具有负喜好性和正转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蚜茧蜂 桃蚜 萝卜蚜 寄生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勇斧螳室内生物学习性及饲养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勇强 王英鉴 +1 位作者 杨琳 陈祥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9-184,192,共7页
勇斧螳Hierodula membranacea(Burmeister)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具有生防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勇斧螳资源,对其进行室内饲养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勇斧螳的发育历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长,其中雌成虫阶... 勇斧螳Hierodula membranacea(Burmeister)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具有生防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勇斧螳资源,对其进行室内饲养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勇斧螳的发育历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长,其中雌成虫阶段发育历期最长,最长需要98 d,雄虫最长需要72 d;3龄若虫存活率最低,为83.33%,7龄若虫和成虫的成活率分别为97.5%和97.44%,第4~6龄若虫存活率最高,为100.00%,此外,本文介绍了勇斧螳各个龄期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勇斧螳 发育历期 形态学 生物学习性 存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I基因序列片段的柔突叶蝉属部分近缘种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 被引量:3
18
作者 姚亚林 陈祥盛 杨琳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8年第2期46-53,共8页
本文针对取食危害竹子的柔突叶蝉属Abrus Dai et Zhang,2002的5个近似种:锥尾柔突叶蝉A.coneus Dai Zhang,2002、道真柔突叶蝉A.daozhenensis Chen,Yang Li,2012、习水柔突叶蝉A.xishuiensis Yang et Chen,2012、安龙柔突叶蝉A.anlongen... 本文针对取食危害竹子的柔突叶蝉属Abrus Dai et Zhang,2002的5个近似种:锥尾柔突叶蝉A.coneus Dai Zhang,2002、道真柔突叶蝉A.daozhenensis Chen,Yang Li,2012、习水柔突叶蝉A.xishuiensis Yang et Chen,2012、安龙柔突叶蝉A.anlongensis Chen,Yang Li,2012和短茎柔突叶蝉A.brecis Dai et Zhang,2002,通过PCR扩增首次获得了COI序列;使用MEGA 6.06软件,分析了其序列组成及变异,计算了遗传距离,以平额叶蝉属Flatfronta Chen et Li,1997的叉突平额叶蝉F.pronga为外群,利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Abrus五种的COI序列比对、碱基组成成分存在差异;5种柔突叶蝉COI基因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11~0.095,属间遗传距离为0.069~0.096,表明COI基因序列可作为DNA条形码候选基因片段,但基于遗传距离方法用于柔突叶蝉近似属、种的分子鉴定时其效率并不高。系统发育树的拓扑结构显示,5个近似种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各自聚为一支,且置信值均达96%以上。本文结合系统发育树和BPP及MCMCTREE对其近缘种物种分化时间估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蝉科 柔突叶蝉属 COI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熊蜂亚属Thoracobombus 3个种的形态比较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哲哲 常志敏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4-181,共8页
对熊蜂属(Bombus)胸熊蜂亚属(Thoracobombus)3个种的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并采集整体及局部特征图.结果表明:3种熊蜂在体型大小、触角第4节及毛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黑足熊蜂(B.atripes)与仿熊蜂(B.imitator)触角第4... 对熊蜂属(Bombus)胸熊蜂亚属(Thoracobombus)3个种的外部形态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并采集整体及局部特征图.结果表明:3种熊蜂在体型大小、触角第4节及毛色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如黑足熊蜂(B.atripes)与仿熊蜂(B.imitator)触角第4节长均大于宽,而兴熊蜂(B.impetuosus)宽大于长;阳茎瓣末端、阳茎基腹铗内钩、生殖刺突内钩差异明显,如黑足熊蜂生殖刺突具两内钩,仿熊蜂与兴熊蜂仅具一内钩.进一步对工蜂20个形态指标进行系统测量和分析得出:中单眼与右单眼距离、肘脉指数和跗节指数在3种熊蜂之间差异均不显著;黑足熊蜂中单眼半径(0.161±0.010)mm与仿熊蜂(0.152±0.020)mm差异不显著,但两者均与兴熊蜂(0.127±0.011)mm差异显著;其余16个指标差异均显著,特征大小表现为黑足熊蜂>仿熊蜂>兴熊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翅目 熊蜂 比较形态 雄性外生殖器 形态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扁萤幼虫捕食功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健卓 郭琼 +1 位作者 杨毓银 陈文龙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6年第3期25-29,共5页
为了解云南扁萤幼虫捕食效能,本文从温度、捕食者密度、猎物种类三个方面对云南扁萤幼虫的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龄幼虫在不同梯度温度下的捕食效果为35℃>30℃>25℃>20℃;捕食率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捕食... 为了解云南扁萤幼虫捕食效能,本文从温度、捕食者密度、猎物种类三个方面对云南扁萤幼虫的捕食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龄幼虫在不同梯度温度下的捕食效果为35℃>30℃>25℃>20℃;捕食率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捕食者密度从1增加到5时捕食率下降相对较快,而当捕食者密度从5增加到7时,捕食率下降却较为平缓;云南扁萤幼虫对灰巴蜗牛具有正喜好性和负转换行为,对野蛞蝓表现为负喜好性和正转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扁萤 捕食功能 温度 转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