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种湿地填料对含铅废水中铅吸附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陈琴 吴永贵 +4 位作者 许连煌 熊宇霏 张枢 吴寅 黄锦楼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41-645,共5页
为评价人工湿地常用填料对含铅废水中铅的吸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利用湿地处理特殊重金属废水筛选出更为适用的湿地填料,研究了沸石、砾石、磁铁矿石、陶粒、石英砂和膨胀珍珠岩六种湿地填料对废水中铅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当废水中P... 为评价人工湿地常用填料对含铅废水中铅的吸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利用湿地处理特殊重金属废水筛选出更为适用的湿地填料,研究了沸石、砾石、磁铁矿石、陶粒、石英砂和膨胀珍珠岩六种湿地填料对废水中铅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当废水中Pb2+浓度为200mg·L-1时,各填料对废水中Pb2+的吸附能力依次为沸石>磁铁矿石>砾石>石英砂>膨胀珍珠岩>陶粒,其中经磁铁矿石和沸石吸附处理后出水中Pb2+能够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1.0mg·L-1)。沸石、磁铁矿石和砾石对铅的等温吸附曲线表明,沸石对铅的吸附容量较砾石和磁铁矿石大。综合考虑吸附效果和经济性能,认为采用砾石作为人工湿地处理废水中Pb2+的填料,同时在砾石中掺入一定量沸石可以提高湿地填料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填料 含铅废水 吸附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对煤矸石特征污染物释放的原位控制效果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李新 吴永贵 +3 位作者 李江 罗有发 郑磊 杨钊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6-42,共7页
为评价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对煤矸石特征污染物释放的原位控制效果,分别向煤矸石中添加厌氧消化污泥、菌渣、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混合物,稳定、陈化30d后测定煤矸石浸出液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总Fe、Fe^(2+)、SO_4^(2-)及... 为评价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对煤矸石特征污染物释放的原位控制效果,分别向煤矸石中添加厌氧消化污泥、菌渣、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混合物,稳定、陈化30d后测定煤矸石浸出液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总Fe、Fe^(2+)、SO_4^(2-)及煤矸石有效态Fe、Mn、Cu、Zn等指标进行控制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厌氧消化污泥、菌渣及其混合物的添加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煤矸石浸出液pH。(2)厌氧消化污泥、菌渣及其混合物的添加均可不同程度降低煤矸石浸出液总Fe、Fe^(2+)、SO_4^(2-)及煤矸石有效态Fe,且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混合组降低效果总体上最明显。(3)厌氧消化污泥、菌渣及其混合物对煤矸石中Mn、Zn、Cu释放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别,其中厌氧消化污泥、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混合组均增加煤矸石浸出液总Mn、总Zn及煤矸石有效态Mn、Zn;菌渣组、厌氧消化污泥与菌渣混合组均能有效降低煤矸石浸出液总Cu及煤矸石有效态C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消化污泥 菌渣 煤矸石 特征污染物 释放 原位控制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芦植被对AM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效应及潜力 被引量:8
3
作者 罗有发 吴永贵 +3 位作者 付天岭 周佳佳 蒙庆君 姚璁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5-292,共8页
以贵阳市花溪区麦坪废弃煤矿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在受酸性矿山废水(AMD)污染的土壤上经类芦植被恢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恢复类芦植被后对AMD污染土壤的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改善作用,探讨类芦植被对AM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效... 以贵阳市花溪区麦坪废弃煤矿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在受酸性矿山废水(AMD)污染的土壤上经类芦植被恢复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恢复类芦植被后对AMD污染土壤的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改善作用,探讨类芦植被对AMD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效应及潜力。结果表明:AMD污染土壤呈养分极贫瘠、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活性极低的特征,污染土壤经自然恢复类芦植被后,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化学特性有显著改善,具体表现为:经类芦植被恢复的土壤的有机质、全氮、有效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无类芦植被恢复)的污染土壤分别平均增加了48.95%,133.71%,46.23%,23.10%,29.83%,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和脲酶活性得到极显著(p<0.01)提高,土壤主要微生物类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生物量极显著(p<0.01)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养分、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可作为评价AMD污染土壤修复前后质量改善状况的重要生物学指标。另外,主成分分析表明,在类芦植被对AMD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土壤酶(脲酶)、土壤养分(全磷、全氮、有效磷、有效氮、有机质、速效钾)、土壤微生物(细菌)是主要控制因素。基于类芦植被能显著地提高AMD污染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使AMD污染土壤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并表现出对AMD污染土壤修复具有较大的潜力,因此类芦植被可作为AMD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和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或优势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D污染 类芦 土壤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富硫高砷煤矿区苔藓及土壤典型金属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桂华 吴永贵 +2 位作者 付天岭 范成五 秦松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201-2205,共5页
为探明苔藓植物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潜力,选择国内典型的砷高背景区(贵州省黔西南州)煤矿矿区废弃地周边受污染溪流滨岸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苔藓、腐殖层土和底层土中As、Mn、Cu、Zn、Fe、Al等6种典型金属(类金属)元素含量的分... 为探明苔藓植物对矿区的生态修复潜力,选择国内典型的砷高背景区(贵州省黔西南州)煤矿矿区废弃地周边受污染溪流滨岸的苔藓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苔藓、腐殖层土和底层土中As、Mn、Cu、Zn、Fe、Al等6种典型金属(类金属)元素含量的分析,探讨耐性植物对有害组分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受污染溪流滨岸苔藓体内明显富集典型金属,对照(清洁区)区域苔藓As、Cu和Fe含量分别为1.89 mg/kg、1.03 mg/kg和1.43 g/kg,污染区苔藓As、Cu、Fe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78.54-300.89、12.56-17.42和17.83-29.82倍,3者在污染区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区;污染区苔藓Zn、Mn、Al含量分别为42.54-52.05 mg/kg、60.52-74.81mg/kg和2.60-3.97 g/kg,显著高于对照区。相对于底层土,腐殖层土对As、Fe、Al和Mn具有较高富集能力,对Cu、Zn富集作用不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苔藓植物体内的Fe-As和Cu-As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Mn-Z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煤矿区 苔藓植物 富集系数 土壤 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典型城市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体系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陈兴科 吴永贵 卢天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33,共9页
为治理喀斯特地区城市河流,以贵州为例,开展了喀斯特地区典型城市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体系研究。喀斯特地区河流生态环境更敏感、脆弱,河流治理中应更重视流域面的治理。提出基于上述特性的喀斯特地区典型多自然型城市河流治理综合指标... 为治理喀斯特地区城市河流,以贵州为例,开展了喀斯特地区典型城市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体系研究。喀斯特地区河流生态环境更敏感、脆弱,河流治理中应更重视流域面的治理。提出基于上述特性的喀斯特地区典型多自然型城市河流治理综合指标评价法,评价体系共分为3个层次(河道内指标、岸线指标和流域面指标)5大类(物理学指标、动力学指标、生态学指标、岸线指标和流域面指标)19个指标;客观赋分指标11个,主观赋分指标8个;主观赋权评估法综合评估权系数,由专家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而得到权系数,然后再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案例研究评价河流选择喀斯特区域特征明显的贵阳市南明河花溪水库坝址-三江口河段(花溪河段)、三江口-水口寺河段(主城区河段),表观多自然特性较好的花溪河段多自然特性量化评价分值86.46分,明显高于表观多自然特性较差的主城区河段35.66分。首次提出的水功能区符合性、保水蓄水指数、岸线功能区复合性、主体功能区符合性、河流曲度指数等5个指标权系数排名均在前10位,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同类地区开展河流多自然特性评价、拟定治理方案和制定行业标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多自然型 城市河流 评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环芳烃生物降解及转化途径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6
作者 唐涛涛 李江 +1 位作者 杨钊 向福亮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3-413,M0011,共12页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危害性突出备受关注,微生物降解作为一种高效的修复手段,逐渐成为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PAHs生物降解及转化途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深入分析PAHs降解机理奠定理论基础。以萘... 多环芳烃(PAHs)作为一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因其危害性突出备受关注,微生物降解作为一种高效的修复手段,逐渐成为环境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PAHs生物降解及转化途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深入分析PAHs降解机理奠定理论基础。以萘(Nap)、菲(Phe)、苯并[a]芘(BaP)等典型PAHs作为研究对象,并结合微生物的生长环境,阐述好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对PAHs的生物降解和转化途径。研究表明,细菌、真菌及古菌对PAHs均有一定的降解效能,其中,细菌对PAHs降解能力优于真菌和古菌,而且可通过双加氧酶氧化过程及羧化、甲基化或羟化等还原途径实现PAHs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PAHs) 生物降解 转化途径 氧化过程 还原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铜对关键食物链环节毒性作用的微宇宙模拟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彭子乐 王良韬 +1 位作者 吴永贵 伍建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23-332,共10页
水体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水生态系统的2个主要问题,但在受重金属及较高浓度氮(N)、磷(P)复合污染的水体中,重金属对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不同关键食物链环节的影响至今未明。通过构建复合污染水体中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水体富营养化及重金属污染是全球水生态系统的2个主要问题,但在受重金属及较高浓度氮(N)、磷(P)复合污染的水体中,重金属对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不同关键食物链环节的影响至今未明。通过构建复合污染水体中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的微宇宙实验体系进行单向多级围隔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u^(2+)在高浓度N、P条件下对水体富营养化进程中系统内“斜生栅藻—隆线溞—斑马鱼”3个关键食物链环节的环境生物效应,分析不同试验阶段体系内藻密度(O_(484))与叶绿素a(Chl a)、水体COD_(Cr)值与浊度、隆线溞与斑马鱼的存活、摄食活动及死亡率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高浓度N、P条件下,低浓度Cu^(2+)(0.01 mg·L^(-1))明显促进体系中藻的生长,而对隆线溞和斑马鱼均无明显影响,但围隔内隆线溞对藻的滤食消减使藻的数量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试验结束时藻密度为0.041)。(2)高浓度N、P条件下中浓度Cu^(2+)(0.04 mg·L^(-1))的存在对体系内斑马鱼尚未产生明显急性毒性,但对同体系中的隆线溞显示出较强生物毒性(死亡率达80%),尚未死亡的少量个体显示活动能力及滤食能力显著减弱,在高浓度N、P刺激下水生态系统形成斜生栅藻占绝对优势的重度富营养化现象(试验结束时Chl a达874.7μg·L^(-1))。(3)高浓度N、P条件下高浓度Cu^(2+)(0.16 mg·L^(-1))的存在,导致体系内隆线溞在试验开始后全部死亡,且斜生栅藻也受到一定毒害(O_(484)降为0.035),此时的斑马鱼尚未受明显毒害,且受到一定毒害作用的斜生栅藻在试验第5天时开始适应恢复并逐渐显现出水色浓绿的富营养化特征(试验结束时Chl a为378.04μg·L^(-1))。这说明在无毒害物质或少量毒害物质存在条件下,健全的水生生态系统能消纳高浓度N、P带来的胁迫而不易发生富营养化,但在受高浓度N、P复合污染的水体中,毒害物质的输入将是造成体系中敏感性关键性食物链环节(如初级消费者)断裂及生态系统崩溃、继而导致富营养化进程加剧的关键性因素,在水体环境生态治理与污染物环境风险评价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食物链关键环节 急性毒性 富营养化 水生生态系统 单向多级围隔试验 微宇宙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湿地植物凋落物对汞铊矿废弃物浸出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8
作者 卢茜 吴永贵 +1 位作者 文吉昌 兰美燕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3-177,182,共6页
研究了不同湿地植物(稻草(Oryza sativa L.)、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芦竹(Arundo donax L.)、美人蕉(Canna indica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香蒲(Typha orientalis C.Presl)和鸢尾(Iris wilsonii C.H.Wrigh... 研究了不同湿地植物(稻草(Oryza sativa L.)、风车草(Cyperus involucratus Rottb.)、芦竹(Arundo donax L.)、美人蕉(Canna indica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香蒲(Typha orientalis C.Presl)和鸢尾(Iris wilsonii C.H.Wright))凋落物对汞铊矿废弃物浸出酸性废水(以下简称酸性废水)中特征重金属(Hg、As、Sb和Tl)的吸附效果及持续时间,分析了对酸性废水pH和氧化还原电位(Eh)的影响,并通过红外光谱解释吸附前后的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1)湿地植物凋落物的添加可以改善酸性废水的pH,还可以有效降低酸性废水的Eh,其中美人蕉凋落物改善pH和降低Eh的综合效果最好,且效果持久。(2)美人蕉凋落物对酸性废水中4种特征重金属的吸附能力强且效果持久,8批次重复进水后,吸附120 h时,Tl、As的质量浓度分别从154.38、182.45μg/L降到了12.88、19.09μg/L,Hg和Sb不再检出。(3)红外光谱分析表明,美人蕉凋落物的羟基、氨基和酰胺基可能与重金属的吸附有关,这些官能团可以与重金属离子发生沉淀(包括共沉淀)、配位、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汞铊矿 酸性废水 湿地植物凋落物 吸附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废水污染对稻田土壤环境特征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春辉 吴永贵 +2 位作者 付天岭 王娅 张坤英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6,共5页
探明矿山废水持续污染与稻田土中主要营养元素迁移转化及氮循环的关系,为其潜在风险评价提供参考,通过实验室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矿山废水污染对稻田土壤中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铁离子、总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 探明矿山废水持续污染与稻田土中主要营养元素迁移转化及氮循环的关系,为其潜在风险评价提供参考,通过实验室方法研究不同浓度矿山废水污染对稻田土壤中pH、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铁离子、总氮、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矿山废水持续污染可使稻田土壤的pH、总氮含量和亚硝酸盐含量显著下降,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Fe含量、氨氮含量和硝酸盐含量显著升高。2)矿山废水中的硫铁细菌微生物对稻田土壤的理化特性与氮形态转化可起到一定作用,灭菌处理的矿山废水可显著降低稻田土壤氮的损失,提高土壤氨氮、亚硝酸盐氮含量,显著抑制硝化作用,使稻田土壤的硝态氮处于较低水平。3)矿山废水污染可直接或间接地造成稻田土的总氮损失达显著水平(r=-0.751,p=0.02),极显著增加氨氮(r=0.888,p=0.001)含量和极显著降低亚硝酸盐氮(r=-0.937,p=0.000)含量,显著增加硝酸盐氮(r=0.792,p=0.011)含量。因此,矿山废水持续污染可对稻田的理化性质产生显著影响,使稻田土壤中的氨氮和亚硝态氮含量增加,硝态氮及总氮含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 稻田土 氮形态 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铅锌冶炼废渣中重金属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麻占威 吴永贵 +2 位作者 付天岭 张坤英 吕厚丽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9-154,共6页
为研究铅锌冶炼废渣自然风化崩解与机械破碎后形成的不同粒径废渣中重金属分布及其迁移扩散的差异,对黔西北土法炼锌大量堆存的不同来源不同粒径铅锌冶炼废渣中Pb、Zn、As、Cu、Cd、Cr等6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总量、水溶态与有效态含量... 为研究铅锌冶炼废渣自然风化崩解与机械破碎后形成的不同粒径废渣中重金属分布及其迁移扩散的差异,对黔西北土法炼锌大量堆存的不同来源不同粒径铅锌冶炼废渣中Pb、Zn、As、Cu、Cd、Cr等6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总量、水溶态与有效态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黔西北土法炼锌废渣中富含多种重金属,其中Pb、Zn含量较高(分别可达12 151.83、13 735.97 mg/kg),As、Cu次之(3 031.25、2 782.57 mg/kg),而Cd、Cr含量较低(164.12、45.6 mg/kg)。自然风化崩解不同粒径级颗粒间Pb、Zn、As、Cu、Cd、Cr 6种主要重金属污染物的总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且6种重金属含量均与粒径呈显著负相关;不同粒径级间矿渣水溶态及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均整体呈现出随粒径减小而升高的趋势,且不同粒径级废渣颗粒之间水溶态与酸溶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机械破碎得到冶炼矿渣不同粒径级之间6种重金属含量均基本相同,不同粒径级之间废渣水溶态与酸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与粒径关系与自然风化崩解矿渣规律类似,但其数值上低于自然崩解相应值。说明不同来源以及不同粒径的铅锌矿冶炼废渣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释放数量存在显著差别,在自然堆放条件下风化崩解的铅锌废渣对周围环境产生的污染和危害要大于机械破碎矿渣,应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渣 粒径 重金属 污染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对岩溶区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桂华 吴永贵 +2 位作者 付天岭 杨少博 张春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3期168-172,共5页
为研究岩溶区煤矿开采后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对周边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贵州典型煤矿周边的石灰性旱地土壤为对象,研究 AMD 污染对土壤氮、磷、钾和钙等矿质养分含量及矿质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浓度的 AMD 污... 为研究岩溶区煤矿开采后产生的酸性矿山废水(AMD)对周边旱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贵州典型煤矿周边的石灰性旱地土壤为对象,研究 AMD 污染对土壤氮、磷、钾和钙等矿质养分含量及矿质养分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高浓度的 AMD 污染(固液比为1∶7.5~1∶10)显著降低土壤全钾、全钙、有效氮、速效钾、缓效钾和有效磷的含量;显著增加土壤有效钙的含量,加剧土壤酸化,促进土壤有机质的急剧分解,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明显升高;对土壤全磷总体影响不大。2)较低浓度的 AMD 污染(固液比为1∶0.1~1∶2.5)能一定程度增加土壤有效磷和有机质的含量,减少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CE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矿山废水(AMD) 喀斯特地区 旱地 污染 土壤矿质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有机质原位覆盖对含硫煤矸石的污染控制 被引量:8
12
作者 付天岭 吴永贵 +1 位作者 姚伦芳 李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2-47,64,共7页
为评价利用富含天然水溶性有机质的废水覆盖处理对含硫煤矸石污染物释放的原位控制效果,分别采用过滤后的沼液覆盖(水溶性有机质1,OC-1)、养殖废水覆盖(水溶性有机质2,OC-2)及清洁水源水覆盖(对照,CK)对煤矸石进行浸没(覆盖)处理。经55... 为评价利用富含天然水溶性有机质的废水覆盖处理对含硫煤矸石污染物释放的原位控制效果,分别采用过滤后的沼液覆盖(水溶性有机质1,OC-1)、养殖废水覆盖(水溶性有机质2,OC-2)及清洁水源水覆盖(对照,CK)对煤矸石进行浸没(覆盖)处理。经550 d的连续浸没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煤矸石在2种天然水溶性有机质覆盖处理后的550 d的内,均能显著抑制煤矸石的氧化产酸,使水溶性有机质处理后上覆水样的pH一直维持中性偏碱的水平,显著降低了煤矸石周边水环境的氧化还原电位(pOC-1=0.000 01;pOC-2=0.000 01),并显著降低了煤矸石上覆水样中Fe、Mn、Cu、Zn及SO42-和F-等阴阳离子的浓度(pOC-1均<0.01;pOC-2也均<0.01);且2种水溶性有机质覆盖上覆水样中的溶出离子浓度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EC=0.251 5、pEh=0.319 8、pFe=0.992 8、pMn=1、pCu=0.939 7、pZn=0.993 1、pSO42-=0.124、pF-=0.073 8)。而清洁水源水(对照)处理的上覆水样则呈现煤矿山酸性废水的典型特征,即较低的pH(2.52)、较高的EC(3 730μS/cm)、Eh(502 mV)和酸度(1 383 mg/L),同时富含Fe、Mn、Cu、Zn等金属离子及SO42-和F-等阴离子。说明天然水溶性有机质覆盖处理可有效抑制含硫煤矸石的氧化酸化及多种特征污染物质的溶出释放。因此,可考虑采用一定浓度的养殖废水及沼液等天然水溶性有机质作为煤矸石覆盖材料对含硫煤矸石进行原位污染控制及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溶性有机质 覆盖 煤矸石 污染释放 原位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矿山废水对稻田上覆水理化特征及氮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春辉 吴永贵 +3 位作者 付天岭 王娅 杨少博 刘桂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4-120,共7页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对周边农田的污染是煤等含硫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AMD对稻田上覆水pH、EC(电导率)和Eh(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特征和对其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MD持续污... 酸性矿山废水(acid mine drainage,AMD)对周边农田的污染是煤等含硫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AMD对稻田上覆水pH、EC(电导率)和Eh(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特征和对其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MD持续污染对稻田上覆水pH、EC和Eh等综合理化指标、重金属含量以及稻田上覆水中的总氮、氨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含量产生了极显著影响(p<0.01)。AMD污染后上覆水总氮、可溶性有机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含量分别从3.92、3.27、0.005 0、0.33 mg/L变为9.33、8.67、0.017、0.18 mg/L;同时AMD的灭菌处理实验表明,AMD中的铁硫杆菌等微生物具有影响稻田上覆水中氮转化的作用,灭菌后的AMD可显著降低稻田土壤氮的损失,有效降低稻田上覆水总氮(比对照降低42.01%)、可溶性有机氮(比对照降低73.34%)以及亚硝态氮(比对照降低70.59%)含量,提高土壤上覆水硝态氮浓度(比对照提高93.71%)。说明,AMD持续污染可通过对稻田水环境特征产生显著的直接影响,继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稻田上覆水中可溶性有机氮、氨氮、硝态氮、亚硝态氮形态及总氮的数量变化,同时AMD及稻田中的微生物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上覆水 酸性矿山废水 理化特征 氮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天然碳酸盐矿物对风化煤矸石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王虎 吴永贵 +3 位作者 付天岭 舒艳 徐巡 周佳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5-41,共7页
为评价喀斯特背景条件下天然碳酸盐矿物对风化煤矸石典型污染物释放的控制效果,在风化煤矸石中分别添加纯品碳酸钙及3种典型天然碳酸盐矿物(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对混合物浸出液特征污染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品碳酸钙及3种天... 为评价喀斯特背景条件下天然碳酸盐矿物对风化煤矸石典型污染物释放的控制效果,在风化煤矸石中分别添加纯品碳酸钙及3种典型天然碳酸盐矿物(石灰石、白云石、方解石),对混合物浸出液特征污染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纯品碳酸钙及3种天然碳酸盐矿物均能有效缓冲风化煤矸石的酸度,并显著抑制Fe2+、Mn2+、Cu2+、SO2-4等多种特征污染物的溶出,但天然碳酸盐矿物对Zn2+释放的控制效果不明显,特别是方解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促进了Zn2+的释放。在污染控制效果上,纯品碳酸钙的控制效果最优,其次是石灰石,而白云石和方解石对污染物的控制效果相对较差,两者处理后风化煤矸石浸出液中溶出组分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煤矸石 碳酸钙 碳酸盐矿物 污染释放 污染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体酸化条件下Cu(Ⅱ)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寅 吴永贵 +3 位作者 马岚 熊宇霏 张枢 陈琴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89-394,共6页
为评价由酸雨、酸性矿山排水等环境污染导致的水体酸化及水体重金属联合作用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了不同pH值(pH=3、4、5、6、7和7.8)条件下Cu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水体及Cu2+单一存在时,酸对斑马鱼胚胎24... 为评价由酸雨、酸性矿山排水等环境污染导致的水体酸化及水体重金属联合作用对水生生物的生态毒性效应,研究了不同pH值(pH=3、4、5、6、7和7.8)条件下Cu2+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酸性水体及Cu2+单一存在时,酸对斑马鱼胚胎24h半数效应浓度值EC50为pH=3.65,Cu2+(pH=7.8)对斑马鱼胚胎24h-EC50为0.267mg·L-1;当水体酸化及水体中的Cu2+共存时,较低的pH对Cu2+的生物毒性起协同作用,表现为随溶液pH的降低,各浓度Cu2+对斑马鱼胚胎的24h凝结率显著增高(P24h致死率=0.001),而斑马鱼胚胎96h孵化率显著降低(P96h孵化率=0.002),且不同浓度的Cu2+之间的生物毒性效应存在显著性差异(P24h致死率=0.0321;P96h孵化率=0.0028)。这说明酸性水体和Cu2+都显著影响斑马鱼胚胎的发育,且Cu2+在酸性水体中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显著增强。因此,在受重金属Cu2+污染的地区,如同时受到酸雨或酸性矿山排水等较低pH值和Cu2+的双重胁迫,较低浓度的Cu2+就能够对水生生物的生殖发育及水生生态系统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酸化 CU2+ 斑马鱼胚胎 联合生物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优势植物对不同粒径炼锌废渣团聚体养分及重金属赋存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兴玉 吴永贵 +3 位作者 罗有发 孙航 周佳佳 吴攀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07-314,321,共9页
为评价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优势植物对废渣团聚体中重金属的控制效应及生态修复效果,以废渣堆场上已自然定居且生长茂盛的本土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和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 Franch.)为研究对象,以... 为评价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优势植物对废渣团聚体中重金属的控制效应及生态修复效果,以废渣堆场上已自然定居且生长茂盛的本土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和大叶醉鱼草(Buddleja davidii Franch.)为研究对象,以未经修复的空白废渣为对照,分析这2种优势植物对根际、非根际废渣内不同粒径团聚体中主要养分(氮、磷、有机质)和主要重金属(Cu、Pb、Zn、Cd)赋存形态及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法炼锌废渣堆场上自然着生的2种优势植物对根际与非根际不同粒径炼锌废渣的主要养分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且不同种类植物参与对根际与非根际废渣中有机质的贡献明显不同。养分在粒径<1 mm的团聚体废渣中分布含量较高,除大叶醉鱼草非根际废渣中的总氮含量低于对照废渣外,植物影响下的各粒径团聚体中的养分含量总体高于对照废渣。优势植物生长明显影响炼锌废渣中Cu、Pb、Zn、Cd等主要重金属在不同粒径废渣中的含量分布及赋存特征,Cu和Cd主要分布在粒径<0.25,0.25~0.5,0.5~1 mm团聚体中,Zn主要分布在粒径<0.25,2~5 mm团聚体中,Pb则在0.25~5 mm的4种不同粒径团聚体中含量分别达最高;且其降低了各粒径废渣团聚体中Cu、Pb含量,对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Cd含量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2种优势植物影响下的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酸可溶解态Cu、Pb、Zn的比例明显降低,而残渣态Zn和酸可溶解态Cd的比例有所提升。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种优势植物对根际和非根际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养分、Zn全量及酸可溶解态Cd含量贡献率高,但对粒径>5 mm团聚体中的养分影响不大。综上,自然定居且繁茂生长的土荆芥和大叶醉鱼草可显著改善铅锌冶炼废渣中的养分状况,同时可有效减小废渣中重金属Cu、Pb、Zn对环境生态的潜在风险,开展铅锌冶炼废渣堆场水土保持及生态修复相关工作时可优选这2种植物作为先锋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法炼锌废渣 团聚体 优势植物 养分 重金属 赋存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旱地土壤对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酸缓冲能力与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桂华 吴永贵 +3 位作者 付天岭 杨少博 张春辉 王虎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3-248,共6页
为探索酸性矿山废水(AMD)持续污染的影响程度,以贵州喀斯特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分析AMD持续污染下石灰性旱地土壤pH、岩溶组分等特性的变化,评价石灰性旱地土壤对AMD持续污染的酸缓冲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 为探索酸性矿山废水(AMD)持续污染的影响程度,以贵州喀斯特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分析AMD持续污染下石灰性旱地土壤pH、岩溶组分等特性的变化,评价石灰性旱地土壤对AMD持续污染的酸缓冲性能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对AMD具有较好的缓冲性能,AMD的使用量是土壤质量的10倍时,土壤对AMD的酸缓冲容量(以CaCO3计,下同),达77.266g/kg,岩溶区土壤pH仍可维持在6.65以上,风干及新鲜石灰性旱地土壤的酸缓冲容量,分别为(151.027±1.03)g/kg、(93.285±4.32)g/kg;随着AMD添加比例的增大,土壤Ca含量在低污染浓度下显著下降,在较高污染程度下稍有升高;土壤中Mg大量淋失,CO2释放量显著增加(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与AMD的添加量相关关系不明显(rpH=-0.473,ppH=0.237;rCa=-0.416,pCa=0.305),而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Ca、Mg含量及土壤CO2释放量的变化与AMD的添加量呈极显著相关关系(rCa=-0.955**,pCa=0.000;rMg=-0.994**,pMg=0.000;rCO2=0.991**,pCO2=0.000)。表明,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对AMD持续污染具有较优越的缓冲性能,其中,CO32-及Ca、Mg等岩溶组分在岩溶区石灰性旱地土壤AMD酸缓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石灰性旱地 酸性矿山废水 酸缓冲性能 CO2释放量 acid mine drainage (A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凋落物对土法冶炼铅锌废渣的改良效果 被引量:4
18
作者 麻占威 吴永贵 +2 位作者 付天岭 张坤英 易华静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8-192,共5页
为探索不同植物凋落物对土法冶炼铅锌废渣的改良效果,分析了废渣分别与等质量刺槐、柳杉、构树、芦竹和三叶草凋落物共培养90d后的pH、可溶性盐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含水量、养分含量、酶活性和重金属释放量。结果表明:1)不同凋落物均... 为探索不同植物凋落物对土法冶炼铅锌废渣的改良效果,分析了废渣分别与等质量刺槐、柳杉、构树、芦竹和三叶草凋落物共培养90d后的pH、可溶性盐含量、氧化还原电位、含水量、养分含量、酶活性和重金属释放量。结果表明:1)不同凋落物均可大幅度提高废渣的含水量,柳杉效果最佳,含水量依次为柳杉>芦竹>刺槐>构树>三叶草>对照,但对废渣的pH、可溶性盐含量和氧化还原电位影响较小;2)不同凋落物均可不同程度提高氮、磷总量及其有效态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其中三叶草处理的有效氮和有效磷含量最高,分别为99.87mg/kg和38.4mg/kg,远高于对照23.8mg/kg(有效氮)和19.6mg/kg(有效磷),芦竹和三叶草处理的有机质含量相当,分别为141.28g/kg和140.71g/kg。废渣中的有机质含量整体偏高,这可能是因为废渣中含有燃烧不完全的碳(煤);3)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对照略有提高,芦竹和三叶草处理较好,脲酶活性较对照[38.75mg/(kg·h)]极显著提高,且三叶草和构树处理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12.75mg/(kg·h)和104.4mg/(kg·h);4)不同凋落物处理均极显著降低了Zn、Pb、Cd和Cu(除柳杉外)的释放量。其中,构树处理效果最好,Zn、Pb和Cd释放量分别为0.71mg/L、3.77μg/L和23.4μg/L,极显著低于其他处理;Cu释放量为7.86μg/L,显著低于对照。结论:植物凋落物能有效抑制铅锌冶炼废渣中重金属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释放,并能显著提高铅锌冶炼废渣的生态恢复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冶炼废渣 有机物 重金属 理化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矿山废水对稻田土壤中磷形态及磷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娅 吴永贵 +1 位作者 付天岭 张春辉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1期138-142,156,共6页
选择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污染浓度酸性矿山废水(AMD)的污灌试验,分析稻田土壤磷酸铁类化合物(Fe-P)、磷酸钙类化合物(Ca-P)、磷酸铝类化合物(Al-P)、闭蓄态磷(O-P)等不同矿物形态磷及土... 选择我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稻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不同污染浓度酸性矿山废水(AMD)的污灌试验,分析稻田土壤磷酸铁类化合物(Fe-P)、磷酸钙类化合物(Ca-P)、磷酸铝类化合物(Al-P)、闭蓄态磷(O-P)等不同矿物形态磷及土壤总磷和有效磷的变化,并初步探讨AMD中主要污染因子p H值、Fe^3+对稻田土壤磷释放的作用,评价AMD持续污染对稻田土壤不同磷形态及磷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MD添加比例小于50%时,随着AMD污染浓度的持续增加,稻田土壤中Fe-P呈显著升高的趋势(P=0.0001),在AMD添加比例为50%~75%时土壤中Fe-P趋于稳定,并在无机磷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而Ca-P、O-P、Al-P在AMD 0.1%~1%极低污染水平下含量显著升高,而在AMD大于1%后又均呈显著降低的趋势(PCa-P=0.0003、PO-P=0.0001、PAl-P=0.0001);土壤有效磷和Ca-P、O-P、Al-P有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说明较高AMD污染程度可造成稻田土壤有效磷的显著淋失。土壤有机磷含量在0%~10%AMD浓度范围内先小幅上升,在AMD浓度10%~75%范围内趋于平稳,当AMD浓度大于75%时,土壤有机磷含量与AMD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30)。稻田土壤中总磷的含量随着AMD污染程度的增加呈先小幅上升后持续降低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明显。对应AMD相应比例下的p H值和Fe^3+浓度,单独的p H值降低对土壤中磷(Ca-P)溶出效果不明显,而结合铁的添加可显著增加土壤中磷(Ca-P)的溶解。综上,酸性矿山废水污染可显著改变稻田土壤中磷的存在形态及有效性,其中AMD中高含量的Fe^3+污染造成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D 稻田土壤 磷形态 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菌处理对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天岭 吴永贵 +1 位作者 李江 欧莉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共7页
为评价微生物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对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作用,通过设置氧化处理、氧化灭菌处理、还原处理和还原灭菌处理4组处理方式对煤矸石进行连续浸提实验,并测定0、1、3、6、9d后各处理煤矸石浸出液的pH、电导率(EC)、氧化... 为评价微生物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对含硫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作用,通过设置氧化处理、氧化灭菌处理、还原处理和还原灭菌处理4组处理方式对煤矸石进行连续浸提实验,并测定0、1、3、6、9d后各处理煤矸石浸出液的pH、电导率(EC)、氧化还原电位(Eh)、总溶解性固体(TDS)、金属离子(Fe3+、Mn2+、Cu2+、Zn2+)和阴离子(SO2-4、F-)等特征污染指标。结果表明:氧化环境下,灭菌处理能抑制煤矸石氧化酸化,提高煤矸石浸出液的pH,降低浸出液EC、TDS,并明显降低煤矸石浸出液中Fe3+的溶出浓度,对Mn2+、Cu2+、F-和SO2-4等特征污染离子的溶出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且随着浸提时间的延长,这种抑制效应日趋加强;而还原环境下,灭菌处理却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还原环境对煤矸石中污染物释放的抑制作用。综上表明,灭菌与否对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含硫煤矸石污染物的释放有重要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工程手段调控矿山环境中微生物活性或类群,对含硫煤矸石污染进行有效的原位控制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微生物效应 氧化还原环境 酸性矿山废水 污染物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