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雨季喀斯特小流域氮输出特征及其受降雨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曾杰 吴起鑫 +1 位作者 李思亮 岳甫均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78,共6页
以黔中典型喀斯特农业小流域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喀斯特小流域氮素输出形态特征及降雨对氮素输出的影响。通过对流域内落水洞、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各形态氮素的浓度进行监测,估算雨季氮素输出量,结合降雨量数据分析氮输出受降雨... 以黔中典型喀斯特农业小流域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喀斯特小流域氮素输出形态特征及降雨对氮素输出的影响。通过对流域内落水洞、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样各形态氮素的浓度进行监测,估算雨季氮素输出量,结合降雨量数据分析氮输出受降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后寨河喀斯特小流域水体氮含量明显高于我国主要河流,流域地下水出口溶解性总氮(TDN)浓度均值为6.5mg/L;地表水出口TDN浓度均值为7.3mg/L。(2)氮素输出的主要形态为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亚硝态氮(NO2--N)以及有机态氮(DON)输出占比极低。(3)流域内TDN,NO_3^--N,NH_4^+-N,NO2--N,DON雨季输出量估算值分别为55.13,52.12,0.40,0.01,2.61t。(4)持续性的多日降雨加速了水体氮素流失强度,流域上游水体硝态氮浓度在降雨事件发生后呈上升趋势,随着降雨事件的停止而呈下降趋势;流域总出口因降雨而产生的硝态氮浓度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后寨河流域 氮输出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土流失及磷素输出对次降雨特征的响应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宏佳 吴起鑫 +4 位作者 任斐鹏 安艳玲 付宇文 刘瑞禄 吕婕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6-765,共10页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流失及磷素输出对次降雨特征的响应,对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保林、耕地、自然草地、裸地、经果林)坡面场次降雨的水土流失和磷素输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 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土流失及磷素输出对次降雨特征的响应,对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水保林、耕地、自然草地、裸地、经果林)坡面场次降雨的水土流失和磷素输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径流系数由大到小整体表现为裸地>自然草地>耕地>水保林>经果林,而单位面积产沙量、单位面积磷流失量整体表现为耕地>裸地>经果林>水保林>自然草地。其中耕地和裸地在大雨量、高强度降雨事件的影响下径流系数、单位面积产沙量、单位面积磷流失量急剧增大。雨强是影响水土流失、磷素输出的重要因素,可以很好地拟合水土流失量。径流中磷素输出以颗粒态磷(PP)为主,占总磷(TP)的比例介于75.47%~97.91%之间。降雨引起的耕地径流[0.73 mg·L-1<ρ(TP)<2.49 mg·L-1]、裸地径流[0.10 mg·L-1<ρ(TP)<0.50 mg·L-1]和经果林径流[0.13 mg·L-1<ρ(TP)<0.46 mg·L-1]磷输出对受纳水体磷的含量有增加的风险,而自然草地径流[0.03 mg·L-1<ρ(TP)<0.09mg·L-1]影响较小。坡面水土流失和磷素输出与降雨过程、土地利用方式关系密切,可以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减少人为扰动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流域面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地利用方式 次降雨 水土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山区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特征——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刘贝贝 何守阳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3期288-294,共7页
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贵阳市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城镇化的资源支撑需求以及环境风险持续增加;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在0.54~0.68之间,... 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贵州省贵阳市城镇化进程与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逐年提升,城镇化的资源支撑需求以及环境风险持续增加;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在0.54~0.68之间,处于中度较强关联状态;整体耦合度介于0.37~0.50之间,处于拮抗阶段;耦合协调度介于0.31~0.62之间,呈现由低度协调向高度协调的转变特征。城镇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产业结构以及政策调整等是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致变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山区 城镇化 资源环境 关联度 耦合协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都柳江流域水化学特征研究 被引量:43
4
作者 左禹政 安艳玲 +6 位作者 吴起鑫 屈坤杰 樊光辉 叶祖鑫 秦玲 钱娟婷 涂成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684-2690,共7页
于2015年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都柳江河水样品,分析了河水的主要水质参数和主量元素.结果显示,都柳江河水呈弱碱性,优势阳离子为Ca^(2+)、Mg^(2+),优势阴离子为HCO_3^-、SO_4^(2-),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2+)—Mg^(2+)型.Gibbs图、... 于2015年丰水期和枯水期采集了都柳江河水样品,分析了河水的主要水质参数和主量元素.结果显示,都柳江河水呈弱碱性,优势阳离子为Ca^(2+)、Mg^(2+),优势阴离子为HCO_3^-、SO_4^(2-),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2+)—Mg^(2+)型.Gibbs图、三角图、相关性分析表明都柳江水化学上游主要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下游硅酸盐影响增加.受地层岩性和地貌变化的影响,河流TDS沿主河道呈递减的趋势.离子比值分析表明,流域上游主要受工矿活动的影响,而中下游地区人为活动因素较为复杂,受农业、城镇排污等多种活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柳江流域 水化学 岩石风化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素对蔬菜中氟生物可给性影响的离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霞 林昌虎 +4 位作者 王泽兰 姚杰 任洪玥 何令令 涂成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75-483,共9页
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是评价其健康风险的重要参数。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习惯将辣椒作为调料与蔬菜同时食用。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独特的理化性质,是否会对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目前还鲜有报道。... 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是评价其健康风险的重要参数。在我国很多地区,人们习惯将辣椒作为调料与蔬菜同时食用。辣椒中的辣椒素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独特的理化性质,是否会对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产生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目前还鲜有报道。笔者探究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和辣椒素对蔬菜中氟生物可给性的影响及可能原因。样品来源于贵阳市白云区废旧铝厂周围农田,共10种。选择生理原理消化法(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PBET)进行体外消化,比较对照组(无辣椒素)和辣椒素处理组(辣椒素90、140和210 mg·L-1)氟的生物可给性。分别测定样品消化液中的F-、Ca^(2+)、Mg^(2+)和pH。蔬菜样品中氟(1.96±0.59)mg·kg^(-1)普遍超过我国限值标准(1.0 mg·kg^(-1));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呈现胃阶段(44.08%)大于肠阶段(23.64%)的现象;对照组蔬菜中胃阶段氟的生物可给性(44.08%)小于辣椒素处理组(64.08%)(P<0.05);在胃阶段,辣椒素处理组消化液pH平均值为4.93,略低于对照组pH 5.25(P<0.05);蔬菜消化液中,对照组Ca^(2+)含量为(64729.18±44623.83)mg·kg^(-1),高于辣椒素处理组的(55382.82±39579.44)mg·kg^(-1),而消化液中Mg^(2+)含量对照组(2893.56±679.40)mg·kg^(-1)则低于辣椒素处理组(3246.93±792.26)mg·kg^(-1)(P<0.05)。蔬菜中氟的消化溶解主要在胃阶段,其生物可给性受到辣椒素的影响,辣椒素可使胃阶段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升高;辣椒素使胃阶段消化液的pH发生变化,从而导致F-与Ca^(2+)、Mg^(2+)的结合改变,是蔬菜中氟的生物可给性改变的可能原因,这为氟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研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素 蔬菜 生物可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地雷达结合钻孔探测采煤塌陷区土壤剖面层次及含水率 被引量:11
6
作者 吴志远 彭苏萍 +1 位作者 崔凡 聂俊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4期243-251,共9页
为分析煤层开采对地层结构及含水率的影响,利用探地雷达对西部煤矿开采区开采前后地表浅层土壤剖面、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钻孔地质编录对雷达探测地层分布进行了矫正,并利用实验室实测含水率验证了雷达探测含水率精... 为分析煤层开采对地层结构及含水率的影响,利用探地雷达对西部煤矿开采区开采前后地表浅层土壤剖面、土壤含水率分布特征进行了探测研究。通过钻孔地质编录对雷达探测地层分布进行了矫正,并利用实验室实测含水率验证了雷达探测含水率精度。结果表明:1)雷达探测钻探结果显示,煤矿开采区浅层(<10 m)土壤介质结构从上之下主要包含砂层、黏土层和风化层3类。2)探地雷达探测含水率与实测含水率随深度变化规律相似,4个钻孔两种方法探测所得含水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0.88、0.94和0.84,表明探地雷达反演浅部地层含水率的可行性,黏土、含砂黏土的含水率远远大于砂层含水率。3)煤矿开采对浅部地层土壤剖面具有一定影响,但土壤剖面整体不变。煤矿开采后浅层土壤含水率下降明显,第1、3次探测L1测线砂层和黏土层含水率损失率平均为28.26%、12.85%。这表明煤层开采对砂层结构土壤含水率影响较大。第二、四次探测砂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1%,7.44%,含水率增大2.11%,土壤含水率增大范围在5%~56%之间,平均增大范围为27.89%示。黏土层两次探测含水率分别为11.46%、11.96%,含水率增大0.5%,含水率增大范围在-19.13%~19.59%,平均增大范围为4.79%。即黏土类结构层含水量变化较小,砂层结构含水量变化较大,说明黏土类地层受降雨影响较小,砂层结构地层含水量受降雨影响较大,表明浅部地层土壤水分主要受降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探地雷达 煤矿开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掘进巷道富水型断层突水多场灾变演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博 武强 班文韬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61-167,共7页
断层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断层既作为导水通道又作为突水水源的强富水型断层突水,具有隐蔽性高,危害性大的特点。为了有效地揭示这一矿井灾害现象,以弘财煤矿为典型案例,建立了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和Forchheimer非达西流... 断层突水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灾害之一,断层既作为导水通道又作为突水水源的强富水型断层突水,具有隐蔽性高,危害性大的特点。为了有效地揭示这一矿井灾害现象,以弘财煤矿为典型案例,建立了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和Forchheimer非达西流、N-S紊流非线性渗流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再现了开拓巷道富水型断层突水的动态过程,分析了突水灾变演化过程中应力场、位移场和渗流场的耦合演化规律,提炼了有效的突水前兆多元信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强富水型断层突水是在开挖扰动和断层破碎带内水压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隔水层岩体内多场信息持续变化,整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即采掘工作面远离断层时的初始变化阶段,接近断层时的快速变化阶段和突变阶段。突水过程中,地下水沿断层破碎带自上向下涌入巷道,径流途径中压力持续减小,流速总体增大,但在进入突水通道和巷道时,因流向改变而引起流速降低,随后再次增大,最终进入巷道后流速和压力逐渐趋于稳定。在隔水层破断诱发突水前,围岩应力持续增长后发生回跌,围岩位移平缓增长后急剧增大,在接近断层后断层带内水压明显增大,但在濒临突水前出现减小。结果有助于加深对富水性断层突水灾变演化过程的认识,也为突水前兆信息特征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水型断层 突水 演化规律 前兆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巷道特厚泥质顶板失稳因素分析及控制技术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振乾 刘勇 +2 位作者 刘勤志 韩森 陈川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7-152,共6页
为研究巷道特厚泥质顶板失稳因素及其敏感性,通过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确定6个影响特厚泥质顶板稳定的主控因素;以黄岩汇煤矿1510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5.0开展6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各影响因素的敏... 为研究巷道特厚泥质顶板失稳因素及其敏感性,通过现场调研和理论分析,确定6个影响特厚泥质顶板稳定的主控因素;以黄岩汇煤矿15107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5.0开展6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运用方差分析方法研究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开展现场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特厚泥质顶板变形的各因素敏感性排序为:直接顶强度〉巷道宽度〉顶板支护强度〉直接顶厚度〉帮部支护强度〉煤层强度;直接顶强度、顶板支护强度及巷道宽度对巷道顶板变形的影响高度显著;煤层强度和帮部支护强度对巷道帮部变形的影响高度显著;提出的强化顶板承载结构及帮顶协同控制的支护对策,现场应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泥质顶板 正交试验 敏感性 数值模拟 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功率谱和雷达波振幅包络估算砂壤含水率 被引量:10
9
作者 崔凡 陈柏平 +4 位作者 吴志远 聂俊丽 李思远 耿晓航 李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1-127,共7页
为实现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技术对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浅部砂壤介质含水率分布精确、快速、连续的探测,该文研究了耦合自回归滑动平均功率谱估计方法(auto 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ARMA)和雷达波振幅包络平均值... 为实现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技术对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浅部砂壤介质含水率分布精确、快速、连续的探测,该文研究了耦合自回归滑动平均功率谱估计方法(auto 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ARMA)和雷达波振幅包络平均值方法(average envelope amplitude,AEA)反演含水率提高反演精度的可行性。首先,使用自回归滑动平均功率谱估计方法(auto regressive and moving average,ARMA)和雷达波振幅包络平均值方法(average envelope amplitude,AEA)分别反演雷达有效探深范围内的砂壤介质体积含水率值。将雷达探测结果分别与取样烘干法在各深度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针对研究区内的干燥砂壤介质,使用ARMA方法能够有效地反演出地表10 m深度内砂壤介质的体积含水率值,但0~0.5 m范围内含水率值反演结果不准确;而AEA方法可准确反演出该地区0~0.5 m范围内的体积含水率值。根据2种方法的适用性,构建典型干旱地区浅部砂壤介质(0~10 m)含水率的反演模型。实际探测显示,联合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5.57%~16.71%、均方根误差为0.62%~2.08%,在0~0.5 m范围内反演的含水率平均相对误差比ARMA方法减少16.81%~41.80%,与AEA方法相比,联合模型能够反演更深地表的含水率。综合表明联合模型能够快速、准确、连续地获得西部干旱区0~10 m范围内浅部砂壤介质的体积含水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探地雷达 ARMA 振幅包络平均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炭质泥岩抗剪强度的饱水软化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刘林洁 向喜琼 +2 位作者 喻兴 付明 刘宏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44-247,共4页
采用试样浸泡饱和法和室内快剪试验,对炭质泥岩浸泡饱水后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炭质泥岩的抗剪强度随饱水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均表现出较明显的负指数变化规律。以贵州某高填方边坡为例,... 采用试样浸泡饱和法和室内快剪试验,对炭质泥岩浸泡饱水后的抗剪强度变化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炭质泥岩的抗剪强度随饱水浸泡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内聚力和内摩擦角均表现出较明显的负指数变化规律。以贵州某高填方边坡为例,阐述了炭质泥岩抗剪强度的饱水软化特性对工程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质泥岩 抗剪强度饱水软化 工程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临空面特征的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文兵 李华 +1 位作者 梁风 王小明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15-1320,共6页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变形失稳灾害频发,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岩质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复杂。而高陡临空地形是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的显著特征,研究临空面影响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对于山区采动地质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都匀煤... 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变形失稳灾害频发,复杂的地质环境条件导致岩质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复杂。而高陡临空地形是西南山区采动斜坡具有的显著特征,研究临空面影响采动斜坡变形破坏规律对于山区采动地质早期识别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都匀煤洞坡变形体为例,构建了采动斜坡工程地质模型,通过数值试验分析了有无临空面及不同临空面坡度条件下的斜坡变形破坏规律。结果表明:有临空面的采动斜坡岩层会同时发生朝向采空区和临空面的拉裂变形,距离坡表近的煤层开采对斜坡坡顶变形影响较大,煤洞坡斜坡坡顶大裂缝与下方的A4煤层开采直接相关;而无临空面的斜坡变形破坏范围局限在采空区覆岩,覆岩冒落范围和变形开裂程度也小于有临空面的采动斜坡。有临空面采动斜坡水平位移和范围明显大于无临空面的斜坡,而斜坡下沉位移受临空面影响较小,但受重复采动影响较大。同时随斜坡临空面坡度增加,靠近临空面区域的覆岩水平位移会加剧;随临空面坡度增大,采空区覆岩朝向临空面及采空区方向拉裂变形范围和程度也逐渐增大。临空面增大了山区采动斜坡水平移动范围和斜坡开裂程度,临空面具有变形"增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地下开采 采动斜坡 临空面 数值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幅周期荷载下软岩Bingham本构模型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永辉 浦少云 +2 位作者 赵卫全 尚本峰 王紫旭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9-186,共8页
为建立一种描述等幅周期荷载下软岩应变特性的本构模型,将Bingham模型中的常值黏壶元件替换成与循环次数相关的变系数黏壶元件,常值弹性元件替换为随周期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大而衰减的非定值弹性元件,即可得到反映周期荷载下软岩各种应变... 为建立一种描述等幅周期荷载下软岩应变特性的本构模型,将Bingham模型中的常值黏壶元件替换成与循环次数相关的变系数黏壶元件,常值弹性元件替换为随周期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大而衰减的非定值弹性元件,即可得到反映周期荷载下软岩各种应变规律的Bingham本构模型。当循环荷载应力上限值σmax大于岩石的临界强度σs时,模型为可反映软岩3个应变阶段的改进4参数Bingam模型;反之则为反映软岩前两个应变阶段的非常值2参数Hook模型。将周期荷载分解为一个定值荷载和一个平均应力值为零的周期荷载,基于流变力学理论给出了定值荷载作用下基于该模型的本构方程式,再根据黏弹性力学理论,给出了平均应力值为零的周期荷载下基于该模型的本构方程式,最后将已获得的本构方程式叠加即得到周期荷载下软岩本构方程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本构方程式可较好描述周期荷载下不同软岩各类应变特征,对各类软岩的应变曲线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868以上,且同一种岩石模型中弹性元件系数初始值随周期荷载的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减小,岩石加速应变速率参数随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软岩 等幅周期荷载 非定值黏壶 非定值弹性元件 Bingham模型 应变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循环荷载下西原岩石疲劳模型的改进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永辉 浦少云 +4 位作者 饶军应 李德荣 刘小浪 穆锐 王红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9-135,共7页
为研究岩石疲劳变形规律,通过将西原模型黏塑性体中线性元件替换为含疲劳参数n的非线性黏性元件,建立了循环荷载下改进的西原疲劳模型。当岩石循环荷载应力上限值小于岩石门槛应力值时,模型为描述岩石减速、等速两个疲劳变形阶段的广义K... 为研究岩石疲劳变形规律,通过将西原模型黏塑性体中线性元件替换为含疲劳参数n的非线性黏性元件,建立了循环荷载下改进的西原疲劳模型。当岩石循环荷载应力上限值小于岩石门槛应力值时,模型为描述岩石减速、等速两个疲劳变形阶段的广义Kelvin疲劳模型;当岩石循环荷载应力上限值大于岩石门槛应力值且模型参数n≠1时,模型为反映岩石的减速、等速及加速3个疲劳过程的改进西原疲劳模型;当模型疲劳参数n=1时,模型退化为西原疲劳模型。结果表明:与既有岩石疲劳试验结果相比,改进的西原疲劳模型能更好描述循环荷载下软硬岩石的等速、减速、加速三个疲劳变形阶段,且模型疲劳参数n随岩石的单轴抗压强度增大而增大,较高的循环荷载上限应力比会造成模型疲劳参数值n的反常,其他参数变化规律也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循环荷载 西原模型 广义Kelvin模型 疲劳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叠梁模型的反倾层状岩体地基坡顶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14
作者 李永辉 邢锋 +1 位作者 浦少云 肖立福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6-142,共7页
为研究反倾层状岩体地基坡顶的极限承载力,依据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一种反倾层状岩体地基的叠梁模型,分析其受力情况,并推导了反倾层状岩体地基坡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在模型中,将每个岩层视为一个梁,整个岩体视为梁的... 为研究反倾层状岩体地基坡顶的极限承载力,依据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一种反倾层状岩体地基的叠梁模型,分析其受力情况,并推导了反倾层状岩体地基坡顶极限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在模型中,将每个岩层视为一个梁,整个岩体视为梁的集合体,利用梁的受力计算公式进行岩体的承载力计算,并对叠梁模型做出基本假定,区分岩层与坡顶面相交和岩层与坡面相交两种情况,并对整体情况和特殊情况进行受力分析和公式推导。结果表明:所建立叠梁模型可准确反映反倾层状岩体地基的受力状况,依据该模型推导出的公式是岩石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的新方法,其物理意义明确;通过算例验证,该计算方法能迅速准确地确定反倾层状岩体地基的稳定性并得到相应的地基极限承载力值。研究成果可为计算相对均质的层状岩体地基的坡顶极限承载力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梁模型 层状岩体地基 坡顶 极限承载力 计算公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污水中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的污染水平及去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邓平 李彦澄 +3 位作者 李江 吴攀 吕杨 钟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14-1521,共8页
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是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由于其种类丰富、应用广泛、性质复杂,已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检出,并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危害影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地区PPCPs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大。... 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是一种新兴的环境污染物,由于其种类丰富、应用广泛、性质复杂,已在各种环境介质中检出,并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危害影响。我国农村人口众多,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地区PPCPs的使用量也逐渐增大。该研究首先介绍了PPCPs的种类、性质和危害,然后对农村污水中PPCPs的主要来源进行分析,主要为畜禽养殖、人类用药和日常洗护用品的使用,从抗生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部分个人护理产品的角度对PPCPs的污染水平进行总结分析,比较了国内外不同地区农村污水中PPCPs的含量差异,探讨了农村污水治理设施(人工湿地、氧化塘和活性污泥法)对PPCPs的去除和影响因素,并提出农村污水中PPCPs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农村污水中PPCPs的污染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污水 药物及个人护理产品(PPCPs) 来源 污染水平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分析常用空间插值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6
作者 肖艳桐 张瑞雪 吴攀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8-205,共8页
空间插值法作为空间预测和绘图的重要方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使用,其插值性能和插值精度受到广泛关注。空间插值方法在对研究区进行空间分析或绘图时插值性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随着插值变量或研究区的不... 空间插值法作为空间预测和绘图的重要方法,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和环境科学等领域广泛使用,其插值性能和插值精度受到广泛关注。空间插值方法在对研究区进行空间分析或绘图时插值性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随着插值变量或研究区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分析近20年土壤重金属空间分析比较研究的相关文献,将目前土壤重金属空间分析常用的插值方法分为3类:地统计学插值法、非地统计学插值法和组合插值法,讨论并总结常用空间插值法的插值特征及插值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空间插值方法的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到关于土壤重金属空间插值方法的选择原则。通过比较土壤重金属空间分析常用插值方法的特点,为特定研究区或数据选择合适插值方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空间插值法 影响因素 选择原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相多钼氧簇/硅藻土催化氧化碘离子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郭军 蔡丽丽 +5 位作者 解田 周维珍 杨三可 谢泉 刘其斌 秦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120-9128,共9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keggin型多钼氧簇/改性硅藻土(PMoO/Dia)催化剂。分别采用FT-IR、XRD、BET、SEM和碘离子选择电极来测试并研究催化剂结构,表面形貌和碘离子催化性能。利用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方法对PMoO在Di和Dia表面的吸附进行计算模拟... 采用浸渍法制备keggin型多钼氧簇/改性硅藻土(PMoO/Dia)催化剂。分别采用FT-IR、XRD、BET、SEM和碘离子选择电极来测试并研究催化剂结构,表面形貌和碘离子催化性能。利用分子力学和量子化学方法对PMoO在Di和Dia表面的吸附进行计算模拟。研究结果显示:负载后的PMoO高度有序分散在Dia表面上且未改变其原有的Keggin结构;在加有0.5 g的7%PMoO/Dia催化剂的反应体系中反应8 min后碘离子的转化率为99.7%,反应速率达到了2.25×10^-5 mol/(L·s),与空白相比,PMoO/Dia的催化效果提高2.25×10^3倍;PMoO以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吸附在Di和Dia表面,Dia表面的铵基增加了PMoO与Dia之间的静电吸附和化学吸附作用力,同时降低了PMoO/Dia的前线轨道能级。催化剂重复使用10次以后仍保持着良好的催化性能,重复性好,无过氧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碘离子 多钼氧簇 硅藻土 催化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级加载下加筋边坡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 被引量:5
18
作者 杨秀杰 邓凯伦 +1 位作者 佘孟飞 刘宏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5-121,共7页
针对西南地区某机场加筋边坡的离心模型试验,建立与离心试验尺寸一致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并采用考虑时间因素的Cvisc蠕变模型与M-C模型,模拟分级加载过程中离心模型的位移、土压力、筋材拉力随时间的发展和分布情况,并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 针对西南地区某机场加筋边坡的离心模型试验,建立与离心试验尺寸一致的有限元数值模型,并采用考虑时间因素的Cvisc蠕变模型与M-C模型,模拟分级加载过程中离心模型的位移、土压力、筋材拉力随时间的发展和分布情况,并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采用Cvisc模型研究了不同筋材长度,以及不同部位的筋材加密和筋材模量增加对加筋边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visc蠕变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变加速度加载的离心模型试验,引进时间因子能反映出不同时刻下离心模型的位移、土压力、筋材拉力;随着筋材长度的增加,潜在滑面后移,边坡稳定性提高;在1/3坡高处筋材拉力和水平位移最大,通过对1/6~1/2坡高范围内筋材加密或模量增加,是提高边坡稳定性最有效的方法,筋材加密效果优于筋材模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筋边坡 离心模型试验 数值模拟 蠕变模型 分级加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对Sb(Ⅲ)的吸附行为及机理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佳霜 冒国龙 +1 位作者 赵松炎 胥思勤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46-551,共6页
采用氯化铝和高锰酸钾对生物炭进行改性,研究生物炭表面Sb(Ⅲ)的吸附规律及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固液比为2.5 g/L、pH为4、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240 min、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BC、Al-BC和KMnO_4-BC对Sb(Ⅲ)的平... 采用氯化铝和高锰酸钾对生物炭进行改性,研究生物炭表面Sb(Ⅲ)的吸附规律及吸附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固液比为2.5 g/L、pH为4、吸附温度为25℃、吸附时间为240 min、溶液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时,BC、Al-BC和KMnO_4-BC对Sb(Ⅲ)的平衡吸附量分别为1.13,2.12,2.98 mg/g。KMnO_4-BC和Al-BC的吸附机理不同,KMnO_4-BC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过程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方程;Freundlich模型和拟一级动力学方程更适合描述Al-BC对Sb(Ⅲ)的吸附。3种生物炭的吸附过程都以物理吸附为主,同时有化学吸附的参与。BET比表面积与FTIR分析结果表明,Al-BC吸附量大主要得益于比表面积及孔体积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Ⅲ) 氯化铝 高锰酸钾 改性 生物炭 吸附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探地雷达早期信号振幅包络值的黏性土壤含水率探测 被引量:8
20
作者 吴志远 杜文凤 +1 位作者 聂俊丽 崔凡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115-121,共7页
为了验证探地雷达探测黏性土壤含水率的精确性,利用探地雷达早期信号振幅包络法平均值方法(average amplitude envelope,AEA)对降雨前后野外农田表层(<0.3 m)土壤含水率进行探测,并利用TDR探测土壤含水率以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土... 为了验证探地雷达探测黏性土壤含水率的精确性,利用探地雷达早期信号振幅包络法平均值方法(average amplitude envelope,AEA)对降雨前后野外农田表层(<0.3 m)土壤含水率进行探测,并利用TDR探测土壤含水率以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土壤水分含量与黏粒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在大面积范围内(1000 m长测线),TDR2次探测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14.16、16.91 cm^3/cm^3;AEA方法2次探测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14.62、17.88 cm^3/cm^3,与TDR实测含水率差值分别为0.46、0.97 cm^3/cm^3,2种方法探测所得含水率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825、0.814。小范围内(40 m×40 m)降雨前后TDR 2次探测黏性土壤含水率分别为14.11、16.77 cm^3/cm^3。AEA 2次探测土壤平均含水率分别为14.86 cm、17.46 cm^3/cm^3,比TDR实测含水率分别大0.74、0.69 cm^3/cm^3。AEA与TDR探测所得含水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701、0.827(P<0.01),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探地雷达AEA方法能够获得与TDR实测精度相近的黏性土壤含水率。利用常规探地雷达共中心点法及共偏移距方法对研究区黏性土壤含水率探测结果显示,这2种方法均不能有效地探测黏性土壤含水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含水率 探地雷达 AEA方法 TD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