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辣椒体系重金属元素的生物迁移积累特征 被引量:36
1
作者 张建 杨瑞东 +1 位作者 陈蓉 彭益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1期175-181,共7页
采集喀斯特地区(遵义虾子与贵阳花溪)的辣椒及种植土壤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辣椒和土壤中13种重金属元素(As、Cd、Pb、Hg、Cr、Cu、Zn、Ni、Tl、Co、Sb、Sn、Mn)的含量,探讨土壤-辣椒... 采集喀斯特地区(遵义虾子与贵阳花溪)的辣椒及种植土壤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辣椒和土壤中13种重金属元素(As、Cd、Pb、Hg、Cr、Cu、Zn、Ni、Tl、Co、Sb、Sn、Mn)的含量,探讨土壤-辣椒体系重金属元素的生物迁移积累特征。结果表明:与HJ/T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相比,土壤中Cd平均含量超标了9.33%,点位超标率为57.89%。与GB 2762—2012《食品中污染物限量》相比,遵义地区辣椒中Cd含量部分超标,超标率为85.71%,花溪地区2个辣椒样品Cr含量超标,分别超标了15.36%和12.18%。辣椒的13种重金属生物富集系数大小顺序为Cd>Cu>Zn>Hg>Sn>Tl>Mn>Sb>Ni>Co>Cr>As>Pb,辣椒Cd的生物富集系数为1.138,Pb的生物富集系数为0.001 9。辣椒中Co、Ni、Sn含量与土壤对应金属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余重金属含量与土壤对应元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P>0.05)。食用辣椒途径的Cd和Cr每周重金属摄入量远小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专门针对敏感人群临时性每周人体可耐受摄入量,辣椒Cd、Cr超标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在贵州喀斯特Cd高背景值地区种植辣椒应注重辣椒对Cd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种植土壤 重金属 生物富集 喀斯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确定性系数模型与逻辑回归模型耦合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贵州省开阳县为例 被引量:42
2
作者 覃乙根 杨根兰 +2 位作者 江兴元 鲁鲲鹏 李子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6-103,共8页
贵州省开阳县地质条件复杂,区内地质灾害频发。以该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向、工程岩组、斜坡结构、断层、水系、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等9个影响因子,基于GIS的栅格数据模... 贵州省开阳县地质条件复杂,区内地质灾害频发。以该县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坡向、工程岩组、斜坡结构、断层、水系、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等9个影响因子,基于GIS的栅格数据模型,分别采用确定性模型(certainty factor,CF)、Logistic回归模型以及两种模型耦合的方法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利用灾害点在各等级下的分布和成功率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对三种模型的评价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CF模型与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结果总体上一致,但是耦合模型的评价分区结果更加合理,精度更高。因此,基于耦合模型的评价结果,将开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等级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极低易发区。这为县级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发性 确定性系数模型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 耦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排水影响下的水体水质特征及灌溉适宜性评价——以贵州织金县贯城河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9
3
作者 石金芳 吴攀 +2 位作者 张瑞雪 李学先 查学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1-76,共6页
煤矿废水的直接排放影响下游农田灌溉的水体水质。以贵州省典型煤矿区织金县贯城河小流域为例,研究基于GIS的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并用EC、SAR、Na%和KI指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农田灌溉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矿山开采的影响,地表水... 煤矿废水的直接排放影响下游农田灌溉的水体水质。以贵州省典型煤矿区织金县贯城河小流域为例,研究基于GIS的水质空间分布特征,并用EC、SAR、Na%和KI指数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农田灌溉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受矿山开采的影响,地表水各物理化学参数变化范围较广,地下水中SO_4^(2-)含量范围变化较大;地表水和地下水中pH、EC、TDS、Ca^(2+)、Mg^(2+)、SO_4^(2-)和HCO_3^-具有较一致的空间分布特点;大部分地表水处于较适合灌溉水平,与矿山排水有水力联系的上游地表水体灌溉适宜性较差,而地下水均适合用于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适宜性 煤矿区 水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楚文海 苏维词 +2 位作者 鄢贵权 杨先寿 朱文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837-838,841,共3页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平低,发展可持续农业既是贵州特殊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兴黔富农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束缚着该区农业的可持续...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平低,发展可持续农业既是贵州特殊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兴黔富农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束缚着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和人为因素4个方面。从土地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3个方面阐述了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岩溶山区 生态环境脆弱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都匀牛角塘铅锌矿区选矿尾矿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张建 魏怀瑞 +2 位作者 杨瑞东 高军波 欧益俣 《有色金属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在检测贵州都匀牛角塘铅锌矿区尾矿中铅、锌、砷、锑、铊、铬、铜、锰、镍、镉和汞含量的基础上,以贵州省A层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矿区尾矿中重金属污染... 在检测贵州都匀牛角塘铅锌矿区尾矿中铅、锌、砷、锑、铊、铬、铜、锰、镍、镉和汞含量的基础上,以贵州省A层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评价法、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矿区尾矿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矿区6个堆场尾矿突出污染元素为镉、锌,永胜堆场尾矿中突出污染元素为汞、砷、锑。矿区6个堆场尾矿原矿石主要来源于矿区铅锌矿,永胜堆场尾矿的原矿石主要来源于丹寨、独山、榕江一带的汞矿和锑矿。相关性分析说明了尾矿中重金属元素的来源,尾矿金属元素资源再利用意义不大,且潜在环境问题突出。四种方法评价结果一致,均反映矿区尾矿突出污染元素为镉、锌,永胜堆场尾矿突出污染元素为汞、砷、锑。各堆场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大小顺序为永胜>陈工>垠垠>山佳>水牛石>狮子洞>振霖,永胜堆场重金属潜在环境污染问题最严重,应当引起环保部门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评价 重金属 铅锌尾矿 贵州都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高原山区河流桐梓河氮磷输出通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周晓雯 安艳玲 +2 位作者 吕婕梅 于霞 李钒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7-42,48,共7页
为研究贵州高原山区河流氮磷输出特征,以赤水河一级支流桐梓河为对象,对其水质氮磷输出特征及流域内非点源污染进行了分析,估算了氮磷的输出通量,并根据流域2000、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非点源氮磷污染进... 为研究贵州高原山区河流氮磷输出特征,以赤水河一级支流桐梓河为对象,对其水质氮磷输出特征及流域内非点源污染进行了分析,估算了氮磷的输出通量,并根据流域2000、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情况,利用输出系数模型对非点源氮磷污染进行量化。结果表明,桐梓河TN、TP的输出通量为253.78 g/s、6.43 g/s,对赤水河的氮磷水平影响较大;输出系数模型结果显示,15年间,流域的非点源污染TN输出负荷总量从2000年的5039.90 t/a、2010年的4729.20 t/a下降至2015年的4516.84 t/a,TP从2000年的161.13 t/a、2010年的153.29 t/a下降至2015年的146.16 t/a。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非点源污染TN、TP均呈显著减少趋势,其贡献率也逐年降低,但耕地对TN、TP贡献率依旧占主导地位。2010-2015年较2000-2010年,由土地类型转变所导致的TN、TP负荷变化量相对缓和,这15年间,桐梓河流域的耕地流转变化对非点源氮磷污染输出负荷总量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山区河流 氮磷 输出通量 输出系数模型 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与主要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0
7
作者 李金娟 杨荣师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95,共5页
2008年7月-2009年4月,作者对贵阳市4个点(蔡家关、市中心、水泥厂和花溪)的TSP和PM10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其污染特征,并探讨了白天和夜间PM10浓度与主要气象因素(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贵阳市TSP与PM1... 2008年7月-2009年4月,作者对贵阳市4个点(蔡家关、市中心、水泥厂和花溪)的TSP和PM10进行了系统采样,分析其污染特征,并探讨了白天和夜间PM10浓度与主要气象因素(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贵阳市TSP与PM10日均浓度范围分别为:48.1~985.8,32.5~595.4μg/m3;对比《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日均值,贵阳市TSP和PM10的超标率分别为2%,45%,PM10/TSP比值范围为0.30~0.99,平均为0.70;4个采样点TSP和PM10浓度在季节上的变化规律大小顺序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在空间上的规律大小顺序为:水泥厂,蔡家关,市中心,花溪.PM10质量浓度与主要气象要素的相关性表明,白天PM10浓度与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和温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19,-0.33,0.23和0.18,夜间PM10与相对湿度、风速、气压和温度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5,-0.5,0.18和0.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悬浮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 污染水平 气象因素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水库富营养水体浮游动物对汞的富集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龙胜兴 何天容 +4 位作者 陈椽 夏品华 曾玲霞 董娴 刘之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3-270,共8页
以贵州省百花湖水库,红枫水库,阿哈水库、以及威宁典型湿地草海为研究对象,收集水库、湿地中大型的浮游动物,通过测定其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含量,并结合水体中相关水质参数,探讨高原喀斯特富营养化水库中浮游动物对汞及甲基汞的富... 以贵州省百花湖水库,红枫水库,阿哈水库、以及威宁典型湿地草海为研究对象,收集水库、湿地中大型的浮游动物,通过测定其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含量,并结合水体中相关水质参数,探讨高原喀斯特富营养化水库中浮游动物对汞及甲基汞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浮游动物体的THg和MeHg浓度变化范围分别为58.91-345.85ng/g及7.18-112.20ng/g,富营养化水平与浮游动物体THg含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P<0.05),主要原因由于高喀斯特深水库,TP是限制水体富营化程度的关键因子,其间接影响浮游动物体对总汞的富集.在湿地环境,植被结构是影响浮游动物对汞污染物富集及分布差异明显的主要因子,其因是湿地水体植被结构对汞污染物迁移影响有明显差异.浮游动物对汞污染物富集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浮游动物对甲基汞富集特征是随着生物个体的体长,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甲基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底板突水变权评价中变权区间及调权参数确定方法 被引量:27
9
作者 武强 李博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43-2149,共7页
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模型可以解决传统常权脆弱性评价模型中存在的固定权重不能反映突水主控因素指标值内部差异性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但是利用变权模型对煤层底板突水评价中变权区间阈值及调权参数的确定目前尚没... 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底板突水脆弱性评价模型可以解决传统常权脆弱性评价模型中存在的固定权重不能反映突水主控因素指标值内部差异性对评价结果造成的影响。但是利用变权模型对煤层底板突水评价中变权区间阈值及调权参数的确定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分析确定方法,变权区间和调权参数决定了变权模型对研究区主控因素的哪些指标值采取何种幅度的权重调整。针对这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煤层底板突水各主控因素指标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但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特征,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各主控因素变权区间阈值进行了确定,同时也对变权评价模型中的调权参数确定探索性提出一种能够满足决策者决策偏好的可行性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山东省兴隆庄矿为例进行求解说明和效果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权理论 底板突水 脆弱性评价 变权区间阈值 调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Ⅲ)和Sb(Ⅴ)在不同吸附剂上的吸附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莹雪 胥思勤 李佳霜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高岭土和蛭石4种材料为吸附剂,探究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以类比土壤中主要矿物对Sb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不同背景溶液pH变化下的吸附解吸效应。结果表明:4种... 以氢氧化铁、氢氧化铝、高岭土和蛭石4种材料为吸附剂,探究Sb(Ⅲ)和Sb(Ⅴ)的吸附效果,以类比土壤中主要矿物对Sb的吸附作用并进行对比。研究内容包括吸附动力学试验、等温吸附试验及不同背景溶液pH变化下的吸附解吸效应。结果表明:4种吸附剂对Sb(Ⅲ)和Sb(Ⅴ)的吸附在振荡24 h后逐渐趋于平稳,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的吸附量在6 h达到峰值后出现下降,如氢氧化铁在6 h时对Sb(Ⅲ)的吸附量为23.19μg/g,72 h后降为19.75μg/g,并测定出该悬浮液中Sb(Ⅴ)浓度上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两种价态Sb的等温吸附曲线进行拟合,两种模型拟合优度均在0.7以上。蛭石和氢氧化铁对Sb(Ⅲ)的吸附效果好于另两种吸附剂,而蛭石对Sb(Ⅴ)的吸附能力较弱;氢氧化铁和氢氧化铝对Sb(Ⅴ)的吸附效果较好,而氢氧化铝对Sb(Ⅲ)吸附效果不理想。随着pH的增加,Sb(Ⅲ)和Sb(Ⅴ)的吸附出现明显下降,并且解吸率增加,表现出pH对吸附的显著影响,如高岭土对Sb(Ⅲ)的吸附量由平衡液pH为4.82时的10.12μg/g增加到pH为2.12时的37.89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Ⅲ) Sb(Ⅴ) 吸附 土壤矿物 铁/铝氢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驱动下洪泽湖支流流域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叶祖鑫 林晨 +4 位作者 安艳玲 吴起鑫 刘斌 隋雪艳 马荣华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34-742,共9页
选取洪泽湖支流流域,根据1990、2000、2005、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应用泥沙输移分布模型,计算出研究区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 选取洪泽湖支流流域,根据1990、2000、2005、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应用泥沙输移分布模型,计算出研究区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与非点源颗粒态磷流失负荷息息相关:在2、3号子流域,建设用地、林地和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正相关,主要因为2号和3号子流域在盱眙及周边城市需求驱动下,耕地由原来种植水稻转型为蔬菜等高附值经济作物,种植强度较高,磷肥施肥量增加,造成颗粒态磷的流失负荷与当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变化趋势相近;4号子流域由于土地类型转变,造成旱地与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负相关;其他子流域大多为水田、旱地与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正相关,建设用地、林地和颗粒态磷流失负荷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态磷 土地利用 相关性 泥沙输移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阳南江大峡谷岩溶地下水补径排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一萍 向喜琼 杨根兰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3-59,共7页
贵州开阳南江大峡谷景区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为独特的岩溶峡谷喀斯特地貌,为了查明该区地下水径流特征,特开展此次研究。在野外1∶10 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剖面,结合NaCl示踪试验以及13组地下水样的水化学离子与总溶解... 贵州开阳南江大峡谷景区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为独特的岩溶峡谷喀斯特地貌,为了查明该区地下水径流特征,特开展此次研究。在野外1∶10 000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水文地质剖面,结合NaCl示踪试验以及13组地下水样的水化学离子与总溶解性固体(TDS)测试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研究区地下水补径排特征。结果显示:(1)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具有就地补给、就近泉点排泄循环的特点;(2)兰家寨段地下水受构造控制强烈,火龙潭(SQ2)上升泉同时作为F2断层两盘地下岩溶水的排泄点;(3)梯子岩泉作为断裂带泉也接受顶部洼地与落水洞处地表水的补给,并且存在一条地下岩溶管道;(4)大新场-屯上段鱼梁河与白安河同时作为峡谷两岸的排泄基面,不存在水力联系;(5)坡顶上-老河沟段之间地层的凸起转折对SW向与NE向地下水具有分流作用,构成地下水分水岭并使NE向地下水向老河沟方向径流。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域供水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补径排 水文地质剖面 示踪实验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岔河pCO2特征及水-气界面通量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钱娟婷 吴起鑫 +3 位作者 安艳玲 侯祎亮 韩贵琳 涂成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263-2269,共7页
为了解喀斯特中小型河流p_(CO_2)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于2014年2月和8月调查了三岔河的温度、EC、DO、pH值和溶解无机碳(DIC),并计算水体CO_2分压(p_(CO_2)).结果表明:EC、pH、TDS和DIC均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水体p_(CO_2)在300~10000... 为了解喀斯特中小型河流p_(CO_2)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于2014年2月和8月调查了三岔河的温度、EC、DO、pH值和溶解无机碳(DIC),并计算水体CO_2分压(p_(CO_2)).结果表明:EC、pH、TDS和DIC均表现为枯水期>丰水期,水体p_(CO_2)在300~10000μatm之间,年平均值3100μatm,枯水期<丰水期.过饱和CO_2与表观耗氧量的相关关系分析发现,枯水期p CO_2与HCO_3^-含量呈正相关,表明枯水期主要受碳酸盐岩溶解控制的碳酸体系的影响;而丰水期河流水体高p_(CO_2)则主要受有机好氧呼吸作用和高浓度土壤CO_2进入到水体的影响.三岔河水-气界面CO_2交换速率为10.8~20.3MgC/(hm^2·a),CO_2释放通量约为0.9~1.7×109molC/a.对比分析发现,喀斯特中小型河流三岔河CO_2释放速率高于亚马逊河、长江、西江等大型河流,却低于喀斯特地区以及北欧等小型溪流,可见不同级别河流具有不同的CO_2释放通量,长期以来可能低估了中小型河流对区域CO_2循环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岔河 二氧化碳分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巯基改性泥炭对水体中Hg^2+的吸附解吸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姚璁 何天容 +2 位作者 冉澍 王祖波 王衡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7-71,共5页
以泥炭土为原料,利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巯基量改性泥炭土对水中Hg^2+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及等温吸附解吸过程,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提高泥炭土中的巯基含量,可增大泥炭土对Hg^2+的吸附量,且吸附平衡时间... 以泥炭土为原料,利用3-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对其进行改性,研究了不同巯基量改性泥炭土对水中Hg^2+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及等温吸附解吸过程,并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提高泥炭土中的巯基含量,可增大泥炭土对Hg^2+的吸附量,且吸附平衡时间明显缩短。巯基改性泥炭土对Hg^2+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吸附后的解吸率均较低。其吸附机理主要是通过羟基、羰基等官能团对汞的络合吸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巯基 HG^2+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河流氮磷空间分布对人类活动的响应--以赤水河一级支流桐梓河为例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晓雯 安艳玲 +3 位作者 吴起鑫 吕婕梅 高世林 李钒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9-185,共7页
为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山区河流氮磷分布情况,以赤水河一级支流桐梓河为对象,开展野外调研,对其干流及各条支流进行了水样采集并分析。结果表明:桐梓河总氮、总磷浓度均值分别为2.85,0.13 mg/L。氮磷浓度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总氮从上... 为了解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山区河流氮磷分布情况,以赤水河一级支流桐梓河为对象,开展野外调研,对其干流及各条支流进行了水样采集并分析。结果表明:桐梓河总氮、总磷浓度均值分别为2.85,0.13 mg/L。氮磷浓度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总氮从上游到下游呈波动式增长,总磷则上游高于中下游。总氮有明显的累积效应,从上游源河的1.34 mg/L,升高到下游河口的3.40 mg/L,其空间变化主要受上游城镇污水的点源输入、中下游农业面源污染及水利工程等综合影响。而上游城镇外源污染对总磷的输入,使其在桐梓县城段的干流浓度维持在0.16 mg/L,到下游河口则降低至0.09 mg/L,说明桐梓河受人为污染输入与水体自净能力的双重作用。桐梓河氮磷比例关系总体表现为磷限制,但上游城镇段河流显示处于潜在富营养区,水质可能受到氮磷污染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河流 氮磷 空间分布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改性水滑石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动力学 被引量:4
16
作者 支景鹏 田瑶珠 +1 位作者 秦军 聂思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3-109,共7页
采用直接离子交换反应制备直接改性水滑石(DLDH)和超声离子交换反应制备超声改性水滑石(CLDH)。运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偏光显微镜(PLM)分析纯聚丙烯(PP)、PP/未改性水滑石(LDH),PP/DLDH,PP/CLDH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 采用直接离子交换反应制备直接改性水滑石(DLDH)和超声离子交换反应制备超声改性水滑石(CLDH)。运用差示扫描量热(DSC)仪、偏光显微镜(PLM)分析纯聚丙烯(PP)、PP/未改性水滑石(LDH),PP/DLDH,PP/CLDH复合材料的等温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并计算其等温结晶动力学。结晶动力学结果表明:相较于纯PP,三种改性PP复合材料的半结晶时间及最大结晶时间缩短,半结晶速率提高,说明LDH,DLDH及CLDH对PP具有异相成核作用。其中在120℃等温结晶时,添加CLDH的改性PP复合材料的结晶速率常数由纯PP的3.344 2min^(-1)提高至36.904 4min^(-1),半结晶时间由纯PP的0.53min缩短至0.20min,最大结晶时间由纯PP的0.50min降低至0.18min,而半结晶速率由纯PP的1.89min^(-1)增加至5.09min^(-1)。对改性PP复合材料晶体形貌的PLM观察说明,DLDH和CLDH均能细化PP球晶尺寸,增加晶粒数量,其中CLDH对PP结晶性能的提升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等温结晶动力学 水滑石 超声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锑和砷在土壤和玉米根、茎、叶、粒中的分布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文吉昌 胥思勤 +2 位作者 张乐乐 王加凤 沙罡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8-33,共6页
文章通过模拟污染土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砷和锑在土壤和玉米各部分的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茎、叶和粒对砷和锑具有不同程度的累积作用,所吸收的砷和锑大部分集中在玉米的根部,而在地上部的含量较根部低,并且分布叶的含量大于... 文章通过模拟污染土壤玉米盆栽试验,研究砷和锑在土壤和玉米各部分的分布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根、茎、叶和粒对砷和锑具有不同程度的累积作用,所吸收的砷和锑大部分集中在玉米的根部,而在地上部的含量较根部低,并且分布叶的含量大于茎和粒的含量,砷在茎上的分布大于在粒上的分布。重金属砷和锑在玉米根和茎的积累存在相互抑制性,玉米根对锑的累积一定程度抑制了根对砷的累积;砷和锑在玉米叶和粒上存在相互抑制性较小,玉米茎和叶能同时累积砷和锑。根据土壤和玉米根的锑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通过建立回归模型,预测土壤锑含量变化对玉米根含量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砷和锑在土壤和玉米各部分的分布情况,了解锑和砷在土壤和植物中的迁移转化,对防治和预防砷和锑的毒害,提高农产品质量,更好地制定土壤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栽试验 野生植物 累积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里酸对金属Sb(Ⅲ)的吸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志强 胥思勤 +1 位作者 彭刚毅 姬江浩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190-2194,共5页
采用植物源腐殖质中提纯的富里酸对Sb(Ⅲ)进行等温吸附及动力学吸附,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富里酸与Sb(Ⅲ)作用前后的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富里酸对Sb(Ⅲ)的最大吸附量(Q_m)为2.9850 mg/g,最大吸附率为90.36%,对不同浓度Sb(Ⅲ)的吸附率均为... 采用植物源腐殖质中提纯的富里酸对Sb(Ⅲ)进行等温吸附及动力学吸附,通过红外光谱表征富里酸与Sb(Ⅲ)作用前后的官能团变化。结果表明,富里酸对Sb(Ⅲ)的最大吸附量(Q_m)为2.9850 mg/g,最大吸附率为90.36%,对不同浓度Sb(Ⅲ)的吸附率均为62%以上;Langmuir模型是最佳等温拟合模型。富里酸对Sb(Ⅲ)的吸附主要发生在前2 h,吸附率达到51.30%,Elovich方程为最佳动力学拟合模型。富里酸与Sb(Ⅲ)的吸附作用主要发生在富里酸分子内和分子间的O-H、N-H、C-H、COO-、C=O官能团。富里酸对Sb(Ⅲ)吸附效果明显,且吸附行为易于发生,可为富里酸改性、植物有机物料制备富里酸吸附剂、富里酸淋洗、富里酸纳米材料等方法修复环境中的Sb(Ⅲ)污染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里酸 等温吸附 动力学吸附 红外表征 Sb(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叶面阻隔剂对马铃薯Cd、Cu、Ni、Zn富集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付天岭 秦冉 +5 位作者 龚思同 王虎 刘桂华 何守阳 秦松 何腾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17-2230,共14页
为筛选适于调控马铃薯体内Cd、Cu、Ni、Zn的叶面阻隔剂,通过盆栽试验法对马铃薯叶面喷施富里酸(FLS)、腐殖酸(FZS)、天冬氨酸(TDAS)、硒肥(XF)、硅肥(GF)、Zn-赖氨酸(Zn-LAS)、Fe-赖氨酸(Fe-LAS),以对比研究叶面喷施对威芋5号(低累积品... 为筛选适于调控马铃薯体内Cd、Cu、Ni、Zn的叶面阻隔剂,通过盆栽试验法对马铃薯叶面喷施富里酸(FLS)、腐殖酸(FZS)、天冬氨酸(TDAS)、硒肥(XF)、硅肥(GF)、Zn-赖氨酸(Zn-LAS)、Fe-赖氨酸(Fe-LAS),以对比研究叶面喷施对威芋5号(低累积品种)和青薯9号(高累积品种)根、茎、叶、块茎部位Cd、Cu、Ni、Zn富集和转运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叶面阻隔剂前后,Cd、Cu、Ni、Zn在马铃薯体内富集规律一致,以Cd富集最明显,Zn、Cu次之、Ni富集能力最低,且叶面阻隔剂能有效抑制不同部位间Cd、Cu、Zn、Ni富集。与对照威芋5号相比,喷施叶面阻隔剂能降低马铃薯块茎部位Cd、Cu、Ni、Zn质量比,以XF、GF、FZS对块茎Cd降低幅度明显(37.6%、32.6%、14.6%),Zn-LAS、Fe-LAS对块茎Cu、Ni降低幅度明显(43.8%、44.7%;66.9%、95.2%),GF、Zn-LAS对块茎Zn降低幅度明显(52.7%、57.4%);较青薯9号的对照,喷施叶面阻隔剂能有效降低马铃薯块茎部位Cd、Cu、Ni、Zn富集,以FZS、Fe-LAS对块茎Cd降低幅度最大(34.6%、41.4%),Fe-LAS对块茎Cu降低幅度最高(51.8%),GF、Fe-LAS对块茎Zn降低幅度最高(30.1%、46.7%),FZS、Fe-LAS对块茎Ni降低幅度最高(79.9%、82.0%)。Cu、Zn、Ni在马铃薯体内转运能力由大到小为茎、叶、根、块茎,Cd转运呈现茎、根、叶、块茎的降低规律。研究表明,喷施叶面阻隔剂能有效阻隔马铃薯体内Cd、Cu、Zn、Ni富集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叶面阻隔剂 马铃薯类型 富集 转运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尿素、硫酸铵处理对土壤Pb、Zn、Cd形态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傅成诚 张建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63-269,共7页
以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剂量尿素、硫酸铵施入后土壤重金属Pb、Zn、Cd形态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b污染土壤p H值逐渐降低,28 d后达到稳定,土壤p H值由原土样的7.87降至7.15左右;Zn污染土壤p H值先降低后升高,在28 d... 以土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剂量尿素、硫酸铵施入后土壤重金属Pb、Zn、Cd形态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b污染土壤p H值逐渐降低,28 d后达到稳定,土壤p H值由原土样的7.87降至7.15左右;Zn污染土壤p H值先降低后升高,在28 d时降为最低,p H值为7.22;Cd污染土壤p H值逐渐降低,42 d后达到稳定。交换态Pb、Cd所占比例先降后升,而Zn先升后降,且交换态Pb所占比例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碳酸盐结合态Pb、Zn、Cd与土壤p H值呈明显正相关,且Cd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与土壤p H值呈显著负相关,而Pb、Zn与土壤p H值无明显关系,其中Zn、Cd均先降后升。有机结合态Pb、Zn、Cd所占比例在35 d内均与土壤p H值呈正相关,35 d后比例骤然增加,且其变化与土壤p H值无显著关系。残渣态Pb、Zn、Cd均先升后降,且与土壤p H值无明显关系。尿素及硫酸铵施入重金属污染土后,短期内约28 d对土壤Pb、Zn、Cd起钝化作用,Pb、Zn、Cd最高钝化量分别为各自总量的11.82%、11.44%、50.0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娄)土 尿素 硫酸铵 重金属 形态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