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黔东地区青溪1井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1
作者 张大权 邹妞妞 +3 位作者 陈祎 姬胜源 冯霞 杜威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共10页
为探索贵州东部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岩心样品,分析其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物性、裂缝和含气性特征,探讨陡山沱组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脆性,TOC含... 为探索贵州东部地区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利用风险探井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岩心样品,分析其矿物组成、有机地球化学、物性、裂缝和含气性特征,探讨陡山沱组页岩气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陡山沱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脆性,TOC含量平均值为2.27%,有机质类型为Ⅰ型,R_(o)平均值2.04%;储层物性为超低孔、超低渗,孔隙类型以有机孔、无机孔和微裂缝为主,有机孔和无机孔提供大量页岩气储集空间,微裂缝有效改善了页岩储层输导通道;岩心裂缝特征以水平裂缝最为发育,是控制页岩气侧向运移的关键,高角度裂缝和垂直裂缝对页岩气的保存产生不利影响;含气层位于陡山沱组中下部,厚度42.02 m,现场解析总含气量最大可达1.93 m 3/t,气体成分以CH_(4)和N_(2)为主,气体含量主要受矿物成分和有机碳含量的双重控制。青溪1井陡山沱组页岩具有良好的基本地质静态特性,认为陡山沱组页岩气有利区主要位于地表被寒武系地层覆盖的三穗向斜宽阔舒缓处,页岩气资源潜力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旦系陡山沱组 地质特征 页岩气资源潜力 青溪1井 黔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下寒武统戈仲伍组磷矿床的沉积环境演化过程
2
作者 蒋元 高军波 +2 位作者 路志通 宋云洲 韩涛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0-410,共11页
海相沉积磷矿的形成环境是探讨其成因及其稀土元素差异富集机制的关键前提。然而,关于磷矿的沉积环境是氧化-次氧化还是缺氧条件仍存在争议。贵州织金磷矿作为寒武纪沉积磷矿的典型代表,其沉积环境认识亦是如此,原因可能与指示沉积环境... 海相沉积磷矿的形成环境是探讨其成因及其稀土元素差异富集机制的关键前提。然而,关于磷矿的沉积环境是氧化-次氧化还是缺氧条件仍存在争议。贵州织金磷矿作为寒武纪沉积磷矿的典型代表,其沉积环境认识亦是如此,原因可能与指示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指标多解性等因素有关。为了查明磷矿的沉积环境,本文以贵州织金下寒武统磷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岩相学和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织金地区下寒武统戈仲伍组含磷岩系的磷灰石形态主要呈长条状和似椭圆状;含磷岩系自下而上由白云质磷块岩向硅质磷块岩转变,其基质由白云石转变为石英,指示成磷环境由偏碱性向偏酸性的演化;含磷岩系自下而上草莓状黄铁矿含量逐渐增加,反映成磷环境由相对氧化向缺氧甚至硫化的条件转变。综合看来,贵州织金下寒武统磷矿的形成环境条件经历了从氧化到缺氧甚至硫化的海水环境,表明沉积磷矿并非仅形成于氧化环境,即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不是磷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磷矿 草莓状黄铁矿 氧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区域新翻耕黄壤不同降雨强度下胶体动态释放规律:以贵阳市花溪区耕地为例
3
作者 季师航 周向阳 +4 位作者 雷文娟 任东兴 舒远菊 张腾 曾师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044-4057,共14页
胶体吸附污染物并辅助其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快速由土壤迁移至水体是当前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新问题。贵州省西南部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之一,但一些区域在4月中下旬播种玉米,五月进入雨季。土壤结构的破坏、降水量显著增加和区域典... 胶体吸附污染物并辅助其在降雨-径流过程中快速由土壤迁移至水体是当前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新问题。贵州省西南部是珠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区之一,但一些区域在4月中下旬播种玉米,五月进入雨季。土壤结构的破坏、降水量显著增加和区域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导致坡耕地区域的水环境风险较高。研究通过采集原状土样,应用模拟降雨入渗实验探索喀斯特区域黄壤坡耕地在新翻耕后不同降雨强度下的胶体动态释放规律,包括胶体浓度、粒径分布及其动态特征。结果表明:胶体浓度呈现随降雨强度和累积雨量增加而增大外,并且所释放的土壤胶体浓度在3个雨强下的差异表现出3个不同阶段:0~100 mm阶段雨强为25 mm/h与40 mm/h时胶体浓度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10 mm/h;100~250 mm阶段3个雨强下胶体浓度均有较大差异;累积雨量大于250 mm时三者差异小;胶体粒径的特征统计量在雨强为40 mm/h时呈明显的两阶段、突降特征,雨强为25 mm/h和10 mm/h时则呈现出渐变特征;不同粒径胶体含量变化分别呈现出稳定、增加和减小的趋势。研究揭示出不同流速下土壤胶体出流浓度差异的阶段性特征,并从细观尺度量化了不同粒径胶体随累积入渗量的含量变化趋势,将为进一步评价该时段的区域水环境风险和驱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体释放 贵州黄壤 翻耕条件 降雨入渗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流域最大24 h暴雨雨型演变特征:以六硐河流域为例
4
作者 张翊林 周向阳 +3 位作者 罗健瑞 吴明华 曾俊 雷文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1期9090-9101,共12页
暴雨雨型对基础设施防洪具有重要影响,但当前设计暴雨雨型计算面临要求资料分辨率高、未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问题。选取西南喀斯特区域历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典型中小流域(六硐河流域)为例,基于分布特征灵活、应用广泛的Gamma分布,采用近6... 暴雨雨型对基础设施防洪具有重要影响,但当前设计暴雨雨型计算面临要求资料分辨率高、未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等问题。选取西南喀斯特区域历年防洪压力较大的典型中小流域(六硐河流域)为例,基于分布特征灵活、应用广泛的Gamma分布,采用近60年的最大24 h暴雨历时资料,评价了模型表现,率定了模型的参数,分析了参数演变特征,并基于上述结果计算了雨型不确定性、复杂度和可预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相关系数平均大于0.92;模型参数的演变趋势表明气候变化背景下最大24 h暴雨雨型呈现出形状因子减小、尺度因子增大的特征;雨型的不确定性总体增加,复杂度和可预测度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暴雨雨型模型、分析其动态演变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防治洪涝灾害,尤其是降水不确定性高、下垫面条件复杂的喀斯特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AMMA分布 设计暴雨雨型 Lempel-Ziv复杂度 HURST指数 喀斯特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余庆地区层间破碎带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源洪 杜红毅 +3 位作者 陈军 徐石辉 胡涛 袁清松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133,共12页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 热液型重晶石因其高品质而成为近些年的重点勘查对象。位于扬子克拉通中部的武陵-苗岭一带是我国主要的热液重晶石成矿区,已成为重要钡资源基地。近些年,在贵州黔北新发现了受上寒武统娄山关群白云岩与下奥陶统桐梓组底部页岩接触部位控制的重晶石矿体,矿体延伸稳定,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但其特殊热液成矿机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查部署工作。以贵州余庆地区热液型重晶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岩相学、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和硫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野外地质调查表明,硅(碎屑岩)-钙(白云岩)界面产生的层间破碎带及张性裂隙是该区重晶石的主要控矿构造。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围岩白云岩样品δCe呈现无异常特征(平均1.06),而重晶石样品呈明显的δCe负异常(平均0.66),揭示重晶石在氧化条件下形成。(Cu+Zn)与Sr元素协变关系和Y/Ho比值指示成矿物质可能来自寒武系富Ba的碳酸盐岩(含膏岩)地层。同样重晶石硫同位素组成(δ34SVCDT为30.94‰~41.27‰)也指示硫主要来自寒武系海相蒸发岩。综合前人研究认为,构造运动驱使盆地流体发生运移,并萃取富Ba蒸发岩地层,在层间断层(硅-钙界面)与大气降水混合,形成重晶石矿床。研究成果为重晶石矿床的勘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微量元素 硫同位素 热液重晶石矿床 余庆地区 贵州 层间破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和土壤水文效应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敏 戴全厚 +3 位作者 严友进 姚一文 丁鹏玮 周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49,共9页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以及土壤水文效应,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草灌复合丛、灌丛、乔灌复合林和乔木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探索不同植被类型下凋落物... [目的]研究喀斯特山地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以及土壤水文效应,对该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方法,选取喀斯特山地草地、草灌复合丛、灌丛、乔灌复合林和乔木林5种典型植被类型,探索不同植被类型下凋落物及土壤水文效应特征。[结果](1)5种典型植被类型凋落物蓄积量依次为乔灌复合林(3.57 t/hm^(2))、乔木林(3.00 t/hm^(2))、草灌复合丛(2.18 t/hm^(2))、灌丛(1.94 t/hm^(2))、草地(1.8 t/hm^(2)),植被类型以及凋落物分解程度均与蓄积量呈极显著相关(p<0.01);凋落物有效拦蓄量、最大拦蓄量均以乔木林最高、乔灌复合林及草地次之,均随分解程度增加而降低,二者分别与植被类型和分解程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2)土壤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均以乔木林和乔灌复合林较大,草地较小,植被类型对土壤各持水指标影响均极显著(p<0.001)。(3)凋落物拦蓄量通过影响土壤容重,改善土壤质地和孔隙状况,提高土壤的水文效应。[结论]结合喀斯特地区植被恢复的困难性,采用乔灌植被开展植被恢复能够更好地改善凋落物及土壤水文条件,提高植被恢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土壤物理性质 凋落物持水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球粒状磷块岩的生物成磷作用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高川黔 杨瑞东 +4 位作者 高军波 彭柔 李晓伟 陈军 陈吉艳 《古地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10,共16页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海相沉积型磷块岩矿床是新元古代末期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之一,在磷矿层中保存大量的三维立体化石,包括藻类、疑源类、动物胚胎以及休眠卵等化石类型,显示出生物在磷富集成矿中的重要作用。以贵州瓮安穿岩洞陡山沱组上...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海相沉积型磷块岩矿床是新元古代末期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之一,在磷矿层中保存大量的三维立体化石,包括藻类、疑源类、动物胚胎以及休眠卵等化石类型,显示出生物在磷富集成矿中的重要作用。以贵州瓮安穿岩洞陡山沱组上磷矿层底部的球粒状磷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未经化学方法处理的球粒实体进行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膜壳和内部结构;对样品薄片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结构特征。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定球粒化石颗粒中主量与微量元素含量。研究表明,这些球粒状磷块岩主要由多细胞藻类、Megasphaera球状化石以及其他磷质微生物化石体组成,化石体的主要组成矿物为氟磷灰石。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与成磷之间的关系,认为陡山沱晚期微生物的繁盛对磷沉淀富集成矿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不仅能吸附磷质进入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细胞壁中,死亡后磷酸盐化,形成磷块岩;还可以通过改变沉积水体环境,促进海水中磷酸盐的化学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粒状磷块岩 生物成磷作用 陡山沱组 瓮安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低温成矿元素富集对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的指示 被引量:1
8
作者 谭泽东 杜丽娟 +6 位作者 陈军 彭柔 杨瑞东 高军波 刘旭阳 刘林林 杨再风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0-844,共15页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我国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低温Au、Sb、Hg矿床的金属来源及富集过程仍需明确。前人研究显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富集低温成矿元素(如As、Sb、Au等),有可能为右江盆地低温成矿提供物质基础... 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右江盆地是我国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盆地内低温Au、Sb、Hg矿床的金属来源及富集过程仍需明确。前人研究显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富集低温成矿元素(如As、Sb、Au等),有可能为右江盆地低温成矿提供物质基础。为进一步揭示寒武系多金属黑色岩系与右江盆地低温成矿之间的联系,本文对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戈仲伍组)黑色岩系(含磷块岩层)及其中发育的后期热液脉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的原位微量元素以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工作。结果显示:①这套下寒武统岩系的Sb、As元素含量高于上地壳(富集系数为2~69)。lg(U)-lg(Th)关系图表明下寒武统戈仲伍组含热液磷块岩,Sb、As富集主要受热液作用影响;②后期热液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温度集中在137.4~260℃之间,盐度为0.18%~5.11%NaCl_(eq),与右江盆地低温成矿流体温度基本一致(140~270℃,1.5%~7.0%NaCl_(eq));③含热液脉磷块岩中发育两类磷灰石,分别为沉积磷灰石(Fap1)和热液磷灰石(Fap2)。其中,Fap1具有典型的生物碎屑结构,Fap2表面平整且主要发育在后期热液石英脉附近。电子探针(EPMA)和LA-ICP-MS分析显示,相对Fap1,Fap2更富集Sb、As、Cu等低温热液元素,亏损稀土元素。综上所述,本文认为Fap1为典型的生物沉积磷灰石,是磷块岩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载体。Fap2为后期形成的热液磷灰石,其明显富集低温成矿元素(Sb、Cu、As)。Fap1中较低的低温成矿元素(Sb、Cu、As)含量揭示下寒武统不足以为低温成矿提供物质基础,相反这种起源于深部(如变质基底或岩浆)的后期热液流体(如卡林型成矿流体)可能是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低温成矿元素异常富集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块岩 黑色岩系 低温成矿 寒武系 贵州织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闭坑矿井水影响下喀斯特河流污染特征演化及水质评价 被引量:4
9
作者 路豪 刘埔 +3 位作者 王靖怡 陈维孝 罗颖 邹山山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0-95,102,共7页
闭坑矿井水汇入河流会对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以贵阳市受闭坑矿井水污染的喀斯特地貌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的污染特征并评价其水质。结果表明:闭坑矿井水汇入喀斯特地貌地表河流后,水体SO_(4)^(2-)、Fe等酸性闭坑矿... 闭坑矿井水汇入河流会对河流的水生态环境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以贵阳市受闭坑矿井水污染的喀斯特地貌河流为研究对象,分析河流的污染特征并评价其水质。结果表明:闭坑矿井水汇入喀斯特地貌地表河流后,水体SO_(4)^(2-)、Fe等酸性闭坑矿井水特征污染物含量升高;研究区河流除了受闭坑矿井水污染外,还有其他污染水体汇入,主要为当地居民生活污水、农业灌溉排水。研究区水质指数(WQI)、重金属污染指数(HPI)、重金属污染评价指数整体变化趋势相同;河流源头处水质级别为优,闭坑矿井水汇入后,水质变为差、较差,经地表水、地下水汇入补给以及河流自净,水质级别变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坑矿井水 水质评价 多元统计分析 喀斯特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晚泥盆世硅质岩成因机制研究
10
作者 涂灵玲 高军波 +4 位作者 杨瑞东 蒋元 谢兴友 刘灵 李鑫正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5,共12页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晚泥盆世广泛发育了一套深水相硅质岩、硅质岩-灰岩建造。本文以贵州镇宁弄染和紫云那岩两条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镇宁弄染剖面硅质岩Al_(2)O_(3)、ΣREE、(La/Yb)_N和(La/Ce)_N值相对偏低... 贵州镇宁-紫云地区晚泥盆世广泛发育了一套深水相硅质岩、硅质岩-灰岩建造。本文以贵州镇宁弄染和紫云那岩两条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镇宁弄染剖面硅质岩Al_(2)O_(3)、ΣREE、(La/Yb)_N和(La/Ce)_N值相对偏低,δEu呈现正异常,δCe为弱负异常。紫云那岩硅质岩Al_(2)O_(3)、ΣREE、(La/Yb)_N和(La/Ce)_N都相对偏高,δEu表现为正异常,δCe为弱负异常。Fe_(2)O_(3)/TiO_(2)-Al_(2)O_(3)/(Al_(2)O_(3)+Fe_(2)O_(3))和(La/Ce)_N-Al_(2)O_(3)/(Al_(2)O_(3)+Fe_(2)O_(3))图解以及其它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集中显示硅质岩形成于远洋盆地环境。V/(V+Ni)和Th/U等氧化还原敏感元素指示硅质岩沉积时的水体条件为弱氧化-缺氧状态。Al-Fe-Mn和Al_(2)O_(3)/TiO_(2)-Al/(Al+Fe+Mn)图解等反映硅质岩主要为非热液成因,部分硅质岩沉积成岩过程受到一定程度的热液物质混入。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本文认为研究区硅质岩总体产于水城-紫云-南丹断裂控制裂陷盆地内,沉积水体环境为弱氧化-缺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沉积环境 成因 晚泥盆世 镇宁-紫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典型富硒茶园土壤中Se(Ⅳ)的吸附特征及含氧阴离子影响
11
作者 盘若龙 尹德良 +3 位作者 仇广乐 王琳 丁晚军 钱晓莉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52,共8页
以贵州典型富硒茶园土壤和非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种土壤对Se(Ⅳ)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富硒茶园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硒和铁铝氧化物含量,表现出较强的Se(Ⅳ)固定能力。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伪二阶动力学模型(... 以贵州典型富硒茶园土壤和非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种土壤对Se(Ⅳ)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富硒茶园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硒和铁铝氧化物含量,表现出较强的Se(Ⅳ)固定能力。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伪二阶动力学模型(R^(2)>0.85)和Elovich模型(R^(2)>0.97)均能有效描述Se(Ⅳ)的吸附过程,且富硒土壤的初始吸附速率(α=25.4)显著高于非富硒土壤。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Se(Ⅳ)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9),且富硒土壤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为1.53mg/g,高于非富硒土壤的1.18mg/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有机质及铁铝氧化物是影响Se(Ⅳ)在土壤上吸附的重要因素。常见含氧阴离子中,磷酸盐对土壤吸附Se(Ⅳ)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1 mmol/L PO43-溶液可使土壤对Se(Ⅳ)的去除率降低80%。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磷酸盐导致了土壤硒的解离,而硝酸盐与硫酸盐均未影响Se(Ⅳ)在两种土壤上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硒土壤 吸附特征 亚硒酸盐 含氧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12
作者 刘旭阳 陈军 +7 位作者 叶霖 付勇 万大学 向震中 陈星 吴涛 杜丽娟 黄智龙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524,共13页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 锂、萤石是我国战略性矿种,也是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点攻克对象。六枝平桥锂-萤石矿床属于黔西南低温成矿区,位于右江盆地北缘,区内分布众多中-大型金、锑矿床,是华南大面积低温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锂-萤石共生成矿作用及其与大面积低温金、锑成矿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平桥锂-萤石矿床矿石中两期萤石流体包裹体进行的显微测温,以探讨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及与低温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萤石可分为两期:早期萤石(Fl-I)为细粒状,与地开石和锂绿泥石等黏土矿物共生;晚期萤石(Fl-II)为粗粒结构,主要呈脉状、团块状充填于裂隙及溶蚀孔洞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早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气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227~450℃(平均:341℃),盐度介于1.06%~7.86%NaCl eqv.(平均4.13%NaCl eqv.);晚期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以富液相为主,均一温度介于145~330℃(平均:237℃),盐度介于1.06%~7.45%NaCl eqv.(平均2.76%NaCl eqv.)。对比右江盆地金-锑低温成矿研究成果可知,平桥锂-萤石矿床在成矿早期(锂成矿阶段)温度明显高于右江盆地范围内金-锑成矿温度(150~300℃),其原因可能在于平桥地区处于水城−紫云−南丹深大断裂和师宗−弥勒断裂两大断裂交汇部位,具有较高的流体热力场。根据前人成矿年代学研究,该矿床形成于燕山期挤压-伸展阶段,故推测该矿床在成矿早阶段(挤压阶段),当较高温流体在深大断裂交汇部位汇聚时,富F和Li的成矿流体在经过南丹组和龙吟组不整合面时与围岩发生水/岩反应萃取Ca形成早期萤石(Fl-Ⅰ);同时高温流体与二叠系龙吟组黏土岩发生反应形成锂绿泥石,形成锂-萤石矿体。随着区域构造从挤压向伸展转变,形成张性构造体系,大气降水混合导致温度下降,残余流体在这些张性构造空间中形成相对低温的独立萤石矿体。本研究初步揭示了平桥锂-萤石成矿作用的独特性,其锂成矿阶段较高的成矿温度揭示两断裂交汇部位的高热力场是锂成矿的主要场所,为认识区域热液成矿作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桥锂-萤石矿床 流体包裹体 成矿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清镇寒武系底部首次发现埃迪卡拉型盘状化石:生物学、埋藏学及其古地理意义
13
作者 高磊 杨瑞东 +6 位作者 高军波 倪莘然 李鑫正 彭柔 刘林林 高川黔 吴桐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5-654,共20页
盘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Ediacaran,≈震旦纪)最早被描述的生物分子,也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态系统,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早期演化至关重要。Aspidella是埃迪卡拉纪圆... 盘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Ediacaran,≈震旦纪)最早被描述的生物分子,也是全球埃迪卡拉生物群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重建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态系统,了解“寒武纪大爆发”时期生物的早期演化至关重要。Aspidella是埃迪卡拉纪圆盘状化石的一个形态属,也是全球分布的埃迪卡拉纪沉积物中的典型化石。笔者等描述了在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下部硅质岩中,首次被记录的埃迪卡拉纪疑似Aspidella盘状化石(cf.Aspidella),表现为以同心圆环、中央凸起和凹痕为特征的圆盘,三维结构扫描观察到其明显的阶梯状圈层变化。笔者等倾向于认为桃子冲组cf.Aspidella作为底栖软躯体叶状生物的固着器,其内部沉积物是在海水正常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并发现了含Fe、Al物质的固着器生物膜碎片。证实生物固着器官受到微生物席的影响优先保存,而茎干和复叶却消失不见,黏土和砂砾的差异压实作用导致死亡后的生物固着器的球壁上产生了阶梯状的轮廓。结合贵州清镇埃迪卡拉系—寒武系桃子冲组地层中出现的生物组合与华北、柴达木地块的埃迪卡拉纪生物地层的相似性,以及埃迪卡拉纪到寒武纪过渡时期的全球古地理格局,华南板块由中纬度持续地向华北、柴达木地块所处的低纬度区域漂移,环境的改变可能是导致埃迪卡拉纪晚期生物分子在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得到种群延续的诱导因素,并进一步扩展了经典埃迪卡拉型化石在时间和空间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Aspidella 固着器官 埃迪卡拉生物分子 埋藏学 震旦纪 寒武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三叠系含软弱夹层顺层滑坡成灾机理与失稳过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田俊伟 江兴元 +3 位作者 李阳春 杨义 段莹 刘柄材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593-3603,共11页
贵州三叠系地层多分布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该类滑坡具有破坏性强、滑移机制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以贵阳市西二环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该类滑坡成灾机理和失稳运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 贵州三叠系地层多分布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该类滑坡具有破坏性强、滑移机制复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以贵阳市西二环滑坡为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该类滑坡成灾机理和失稳运动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西二环滑坡主要由白云质层状碎裂岩体组成,渗透性和保水性较好,呈现“海绵体”结构,持续性降雨是该滑坡诱发的直接原因;该滑坡首先由前部滑体剪出,且逐渐向上牵引,随后滑体后缘张拉裂隙进一步发育,在重力作用下导致滑移-拉裂破坏,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西二环滑坡可分为4个变形失稳阶段:自然溶蚀裂化-开挖卸荷扩展-饱水弱化剪切-缓慢滑移堆积。研究结论对于贵州三叠系含软弱夹层顺层岩质滑坡的成灾机理分析和工程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弱夹层 顺层滑坡 数值模拟 成灾机理 运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镇宁-紫云泥盆系大型沉积重晶石矿床成矿过程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军波 杨瑞东 +9 位作者 刘灵 谢兴友 刘建中 杨光忠 张旭 鲍淼 李鑫正 高磊 涂灵玲 蒋元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9-990,共12页
古生代是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重晶石矿。特别是在扬子陆块西南缘的镇宁-紫云地区,发育一个泥盆系大型沉积重晶石矿床,其资源储量逾6000万吨。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最... 古生代是全球沉积型重晶石矿床成矿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多个大型和超大型重晶石矿。特别是在扬子陆块西南缘的镇宁-紫云地区,发育一个泥盆系大型沉积重晶石矿床,其资源储量逾6000万吨。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成果,探讨了重晶石成矿过程、成矿规律和关键控矿要素。研究认为,重晶石矿床成矿与甲烷渗漏活动存在成因上的联系。水城-紫云-南丹裂陷槽内次级盆地对矿体的形态和空间展布有重要控制和影响作用。在含矿岩系出露区,矿体明显呈透镜状赋存于上泥盆统响水洞组硅质建造之中,并且显示出从NW至SE厚度不断减薄的规律性变化。结合Sr、S、C、O同位素组成,推断乐纪一带可能更靠近重晶石成矿的中心。甲烷渗漏强度及其消耗途径变化是不同剖面之间重晶石矿体厚度及其共生灰岩的产出特征和数量在空间上存在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综合研究,将重晶石成矿过程划分为成矿前、成矿期、成矿后三个阶段,并总结了不同阶段的野外识别标志,初步构建了重晶石成矿的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矿 成矿过程 成矿规律 泥盆系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DEA-IAHP方法的贵州省岩溶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效率评价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腾 李博 +3 位作者 屈伟 楚靖岩 罗玉岚 刘磊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7,共7页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河谷深切,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贵州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构建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心,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河谷深切,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对于贵州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资源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3个一级指标构建水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次级指标为松弛变量,利用超效率DEA模型(SE-DEA)计算一级指标超效率值;采用区间层次分析法(IAHP)计算一级指标权重向量。基于SE-DEA和IAHP方法建立水资源综合评价模型SE-DEA-IAHP,得出水资源利用总效率值。结果表明:贵州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值较低,2015-2019年总效率值在1附近动态变化;从一级指标来看,社会经济指标的IAHP权重值最大,但水资源转换效率并不高,说明贵州省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水资源浪费;考虑到贵州省特殊的岩溶地质条件,增加相应的经济管理投入、优化产业水量配置结构和提高用水技术手段是贵州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DEA 区间层次分析法 水资源利用效率 可持续发展 岩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水库溶解态与颗粒态碳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易沅壁 王万发 +2 位作者 王宝利 汪福顺 李思亮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41-346,共6页
为了阐明喀斯特水库对河流水体碳循环造成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喀斯特流域筑坝作用对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通过光谱学、稳定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手段等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库系统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 为了阐明喀斯特水库对河流水体碳循环造成的影响,总结了近年来喀斯特流域筑坝作用对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和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通过光谱学、稳定及放射性同位素等手段等对喀斯特地区河流-水库系统中的溶解无机碳(DIC)、溶解有机碳(DOC)、颗粒无机碳(PIC)和颗粒有机碳(POC)迁移转化及其控制机制的研究,发现喀斯特水库碳循环展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布特征以及梯级水库群可能会进一步放大单个水库的生态效应,这一结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水库碳循环的认识,还有利于探索河流碳循环中“遗失”的碳汇以及更加准确的评估岩溶水库在全球河流碳循环中扮演的角色。喀斯特水库相比非喀斯特水库对人为活动加剧的影响可能具有更强的响应强度,这也意味着喀斯特水库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得到更准确的评估,而在未来的研究中,通过不同分析手段从微观到宏观系统性的总结不同形态碳迁移转化特点将更准确的回答该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区域 水库 碳循环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纳雍营盘中二叠统茅口组硅质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贵园 高军波 +2 位作者 杨瑞东 刘志臣 徐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621-1633,共13页
二叠纪是地球演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并在我国华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组)地层中普遍沉积一套层状硅质岩,它们可能与中、晚二叠世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笔者等以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贵州纳雍营盘茅口组硅质... 二叠纪是地球演化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一环,并在我国华南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孤峰组)地层中普遍沉积一套层状硅质岩,它们可能与中、晚二叠世系列重大地质事件之间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笔者等以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贵州纳雍营盘茅口组硅质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硅质岩元素地球化学组成进行研究发现,硅质岩Al/(A1+Fe+Mn)值以及多项成因判别图解等指示其形成过程中有明显的热水物质输入,具有热水成因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区域古地理特征,以及硅质岩Ce/Ce~*、(La/Ce)_(N)值等综合分析,认为硅质岩形成于黔中台沟内的深水环境。综合考虑区域范围内中二叠世硅质岩研究成果,并分析纳雍营盘硅质岩与峨眉山玄武岩空间关系及峨眉地幔柱活动历史,认为峨眉地幔柱早期海底火山活动可能对包括营盘在内的华南地区中二叠世晚期硅质岩沉积具有重要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 硅质岩 二叠纪 纳雍营盘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务川地区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地质特征与控矿因素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陈云明 刘志臣 +6 位作者 郭宇 汤子程 陈登 张晓东 范波 钟月丽 高军波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3-823,共11页
黔北务川地区发育有大量脉状重晶石矿床,且部分重晶石矿床常伴有萤石产出,其特殊性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以务川地区蕉坝、田坝、金竹堡、清水和温泉等5个典型的脉状重晶石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关键控矿因素等开... 黔北务川地区发育有大量脉状重晶石矿床,且部分重晶石矿床常伴有萤石产出,其特殊性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以务川地区蕉坝、田坝、金竹堡、清水和温泉等5个典型的脉状重晶石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关键控矿因素等开展综合研究,并与川东南和渝东南的典型热液脉状重晶石矿床进行对比,为区域重晶石找矿提供理论支撑。基础地质调查显示,重晶石矿体主要赋存于下奥陶统红花园组和桐梓组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之中,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矿体产状及空间分布严格受北西向断裂控制。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条带状、斑点状,矿石结构以不等粒板柱状变晶结构、镶嵌结构、溶蚀交代结构为主。矿石矿物主要为重晶石和萤石,脉石矿物为方解石、石英等。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基底的寒武系黑色岩系可能是钡的主要供给源,区域性大型隐伏断裂及其相关次级断裂是引起基底地层中的钡不断迁移、活化并进入裂隙或断层破碎带成矿的关键因素,该类矿床成因类型归属低温热液型重晶石矿床。总体而言,务川地区热液型重晶石矿床与川东南、渝东南地区热液型重晶石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机制,它们可能为同一地质事件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晶石矿床 地质特征 控矿因素 矿床成因 务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织金新华戈仲伍组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对成磷作用的制约 被引量:2
20
作者 汪宇航 谢宏 +4 位作者 张兰 王昌建 卢正浩 白洋 王孟斋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1-214,共14页
贵州织金新华早寒武世超大型富稀土磷矿床属于典型的海相沉积型矿床,长期以来,对其成矿环境及成矿机制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在重点研究含磷岩系岩(矿)石显微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元素地球化学证据,求证了戈仲伍组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及其形成机... 贵州织金新华早寒武世超大型富稀土磷矿床属于典型的海相沉积型矿床,长期以来,对其成矿环境及成矿机制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在重点研究含磷岩系岩(矿)石显微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元素地球化学证据,求证了戈仲伍组含磷岩系沉积环境及其形成机制,丰富了扬子陆块同类型矿产的研究资料。该含磷岩系从下到上,矿石结构构造发生了规律性的变化:颗粒稍变细;粒间填隙物由以亮晶白云石胶结物为主变为硅质、胶磷矿等泥晶基质,再变为以亮晶白云石胶结物为主,最后变为泥晶胶磷矿、硅质等;胶结方式由以孔隙式胶结为主转换为孔隙式-基底式胶结,支撑类型由颗粒支撑变化为颗粒-杂基支撑;岩层单层厚度变薄,颜色变深,交错层理变得不发育;反映含磷岩系沉积于强水动力的潮下带,上部沉积水体较下部有所加深、水动力条件稍变弱。含磷岩系显著的Ce负异常(δCe介于0.32~0.39)、较低的Ni/Co比值(0.98~6.07)和V/Cr比值(0.57~12.50),表现出沉积水体具有与现代海洋环境相似的氧化特征;较低的10^(3)·Sr/Ca比值(2.00~3.38)及1/Σ(Al_(2)O_(3)+TiO_(2))比值(0.57~3.45)说明古水深总体较浅,但变化频繁;Fe,Cu,Ba含量分布特点指示下部碳酸盐古生产力比上部高。在各种条件耦合的古环境中,磷块岩经历沉淀-冲搅-颠选-胶结-固结作用最终富集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磷岩系 沉积结构构造 地球化学 贵州织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