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绘画作品选登
1
作者 耿心入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F0002-F0002,F0003,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战争电影中革命领袖形象的审美意蕴
2
作者 杨和英 侯林希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69,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战争电影以其独特的生成背景和鲜明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在遵循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基础上,以镜头语言将战争中历史事实与诗意场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成功塑造革命领袖形象,呈现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战争电影以其独特的生成背景和鲜明的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特点,结合社会发展和观众需求,在遵循电影艺术创作规律基础上,以镜头语言将战争中历史事实与诗意场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有机结合,成功塑造革命领袖形象,呈现革命领袖形象的当代价值;塑造方式从固定化向多元化,从特型演员的形似到人物形象的神似,从成长的革命领袖到人民的革命领袖,从人物形象的塑造到民族形象的建构,挖掘革命领袖形象平凡生活中的人性闪光,重塑他们坚贞崇高的民族气节和英勇顽强的革命斗争精神,不断带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多元化的审美意蕴,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战争电影 革命领袖形象 历史形成 审美塑造 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赫尔德听觉理论探赜
3
作者 陈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9-155,206,共8页
赫尔德的听觉理论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此关注不够。赫尔德将人类语言理解为心灵与世界之间的“对话”,“倾听”首先作为“中介”为心灵提供感性知觉并协调诸感官使心灵获得发展和完善,进而“发明”语言;其次,“倾听... 赫尔德的听觉理论是其语言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界对此关注不够。赫尔德将人类语言理解为心灵与世界之间的“对话”,“倾听”首先作为“中介”为心灵提供感性知觉并协调诸感官使心灵获得发展和完善,进而“发明”语言;其次,“倾听”建立起心灵与世界的关联,将它们保持在语言中进而规定存在者整体;再次,作为关联活动的“倾听”是存在本身,存在通过“倾听”通达语言和思想,在“倾听”中归属于语言。赫尔德不仅在认识论层面揭示了听觉的重大意义,更以“倾听”这一独特维度思考了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德 语言哲学 听觉理论 存在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世界的重塑
4
作者 漆思 李源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186,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路向,这一路向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自觉,让人们从个人精神世...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二个结合”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路向,这一路向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超越性。“第二个结合”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精神自觉,让人们从个人精神世界的维度关注并反思所处当下之时代,进而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扬弃与现代化伴生的人的物化,重塑“物性”与“类性”双重统一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个结合” 中国式现代化 精神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心性命:宋明理学的历史阐释与现代建构
5
作者 邓国坤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共9页
身心性命之学乃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历史阐释范式,也是现代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新建构。身心性命阐释为宋代至今的学者一直使用,它不仅是宋明理学的概称,而且指向宋明理学的主要内涵或旨向,包括身心之学、性理之学、天命之学。它既包含内圣... 身心性命之学乃是宋明理学的一种历史阐释范式,也是现代学者对于宋明理学的新建构。身心性命阐释为宋代至今的学者一直使用,它不仅是宋明理学的概称,而且指向宋明理学的主要内涵或旨向,包括身心之学、性理之学、天命之学。它既包含内圣的维度,也包含外王的维度。身心性命阐释涵具身心—性理—天命的思想结构:由身心而通达性理,由性理而通达天命。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新理论可称为身心性命之学。它的特征包括以身、心、性、命的统一体为研究领域;以身心、性理、天命的次第研究为进路;具有体用合一,由实践而超越的途径,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理想的基本特征。它指明了宋明理学的研究领域、思想结构、主要特征等,为今人阐释与重构宋明理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理学 身心 性理 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伦理学视域下的道德客体与道德主体
6
作者 甘绍平 《伦理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28,共13页
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应用伦理学反映同时也深化了现代伦理学运作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看,从道德行为的作用对象或服务客体来看,现代社会更重视个体的地位,权利、自由、尊严、隐私都是以个体为承载单位,故道德以个体... 作为现代社会的产物,应用伦理学反映同时也深化了现代伦理学运作的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从道德价值的角度来看,从道德行为的作用对象或服务客体来看,现代社会更重视个体的地位,权利、自由、尊严、隐私都是以个体为承载单位,故道德以个体为价值归宿,以维护个体利益、固有权利为存在目的。尊重和维护个体尊严与自由自主的权益,不仅构成现代文明的价值基石,而且也为个体、团体以及整体行为在一个民主社会确立了根本性的方位导向与理念遵循。二是从道德功能的角度来看,从道德行为的执行者或作用主体来看,现代社会更重视整体与机制的力量。在现代社会,道德要求的实现不能指望个体行为动机与单独的活动,而是要依靠社会中不同层级的集体、企业、组织、机构、国家乃至国家联盟这样一些具有力度的整体性的行为主体的有效作为。同时,伦理道德的普遍规范性要求要渗透到全社会的制度框架中才能发挥制约所有的人的行为的巨大作用。总之,应用伦理学所涉及的不是特定情形下的个体行为,而是关涉总体的道德活动,即团体的、公共的集体行为方式以及系统结构的伦理设计、制度规则的道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伦理学 个体价值 道德客体 道德主体 团体行为 结构伦理 秩序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任:个体、团体、人工智能体
7
作者 甘绍平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41,146,共11页
信任作为人类存在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先于道德与法律并与它们并列。信任体现出了一种复杂的结构,“一种介于知与未知的中间状态”。信任最大的存在价值在于减少复杂性,但信任并非总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与时空情境相适的质疑与监控... 信任作为人类存在和人际交往的基本条件,先于道德与法律并与它们并列。信任体现出了一种复杂的结构,“一种介于知与未知的中间状态”。信任最大的存在价值在于减少复杂性,但信任并非总是一种正确的行为方式,与时空情境相适的质疑与监控对于人类生活永远不可或缺。信任发生于具有自我选择能力的行为主体之间,此行为主体不仅指人类个体,而且也是指在功能上拥有自主行为能力的团体与机构。人工智能体并非行为主体,将信任概念用于人工智能系统上仅具有某种拟人化和比喻性的意义。但人工智能体决策过程的可解释性以及与此相关的可信性问题,却构成人工智能研究领域重大的伦理议题。在对信任问题的探究渗透到几乎所有的社会核心领域以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背景下,信任这一对于哲学边缘性的但日显重大意义的概念,必然成为作为与其他学科处于交叉关系的应用伦理学的研议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任 个体 团体 人工智能体 可信性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苗疆走廊汉传民间舞蹈的“同构异态”——以贵州“花灯舞”为中心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声珅 朱丹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59-168,共10页
苗疆走廊是一条横亘云贵高原的“活态”文化走廊,有20多个民族分布其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花灯舞”是汉传“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明清时期随汉族移民传入云贵高原地区,其传播区域主要是苗疆走廊沿线地区,具有较明... 苗疆走廊是一条横亘云贵高原的“活态”文化走廊,有20多个民族分布其间,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花灯舞”是汉传“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于明清时期随汉族移民传入云贵高原地区,其传播区域主要是苗疆走廊沿线地区,具有较明显的“线性文化空间”特征。云贵地区“花灯舞”具有自身的地域特点,也深受苗、布依等族民众所喜爱,但其底层逻辑依然是相同的,在舞蹈形态上呈现的民族民间多样性特色本质上是“异态”而非“异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灯舞 苗疆走廊 文化整体观 同构异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维空间政治哲学理论解构与反思
9
作者 梁甜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71,共1页
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等国家建设发展实践中。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创新发展,大卫·哈维凭借其独特的空... 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实践的整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广泛应用于中国城市空间治理、“一带一路”倡议布局等国家建设发展实践中。时代变革和社会发展也在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创新发展,大卫·哈维凭借其独特的空间哲学视角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政治哲学批判范式,为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经典学说的传承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范式 大卫·哈维 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 哲学视角 一带一路 时代变革 传承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情本身的实践还原——马克思辩证法的现象学意蕴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艳波 丁玲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3,共9页
马克思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具有现象学的维度。现象学主张撇开先在的、未经深思的预设回到事情本身之中考察其原始的发生,以此克服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理解的偏差。以此来看,马克思对传统哲学问题的症结有着相同而且清楚的认识,他同样要... 马克思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具有现象学的维度。现象学主张撇开先在的、未经深思的预设回到事情本身之中考察其原始的发生,以此克服传统哲学对人与世界理解的偏差。以此来看,马克思对传统哲学问题的症结有着相同而且清楚的认识,他同样要求摒弃一切抽象的思想预设,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基础上,立足现实的主体与对象的关联,通过实践活动揭示了人与世界之间真实的辩证关联运动与历史性生成,开辟了理解人与世界的事情本身的道路。就此而言,马克思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现象学的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辩证法 实践 现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乏于世”的深意——论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及其意义
11
作者 张柯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8,共10页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并非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真正起源,既有国内外研究并未深究这一问题,而且都遗漏了对一部重要作品的考察,此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阐释》。通过对此书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并非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真正起源,既有国内外研究并未深究这一问题,而且都遗漏了对一部重要作品的考察,此即《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现象学阐释》。通过对此书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清,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海德格尔特有的“自由”概念的启动以及海德格尔“康德阐释”的正式开端,三者共同交织于此书中。海德格尔“动物贫乏于世界”命题的深意因而在于:我们可以从这一命题重新思考海德格尔思想的一段关键历程,即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开端进程。就此而论,海德格尔的“动物之思”绝非只是海德格尔思想的副产品,而应视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上的一种至深至远的本真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康德 动物 人与存在之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测度、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甜 陈中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3-97,共5页
文章基于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 文章基于2014—202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测度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并分析其区域差异与收敛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并以2018年为转折点呈现不同演化特征;2018年后东部地区存在σ发散特征,中部地区不具备典型σ收敛特征,而西部地区呈σ收敛趋势;全国层面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趋势。为此,提出释放区域资源禀赋优势,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率;完善制度体系,实施差异化生态环境治理措施;推进治理均衡化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治理效率收敛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效率 Super-SBM模型 Dagum基尼系数 Σ收敛 Β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作家与“共创”媒介——人工智能创作的历史唯物主义反思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万程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5-161,共7页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创造”概念进行哲学探讨与反思,同时批判借鉴波普尔“世界3”理论,得出创造行为不仅限于个体的直接行动也可假借客观知识的累积而跨时空传递。据此,揭示出创造性与主体性是一种本质的内在的统一而非“... 基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对“创造”概念进行哲学探讨与反思,同时批判借鉴波普尔“世界3”理论,得出创造行为不仅限于个体的直接行动也可假借客观知识的累积而跨时空传递。据此,揭示出创造性与主体性是一种本质的内在的统一而非“合一”,创造性具有一种离散形态。基于这一认识,阐释机器作家体现出的创造性:本质上依赖人类智慧和算法技术复制人类已有知识成果及具显网民的创造性成果并汇聚传播的工具,是人类“共创”的媒介。机器作家在这种“共创”活动中,其角色自始至终是一种工具性存在,其功能在于辅助理解、转化和传播现有知识及具显网民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知识生产 创造性 AI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出唯我论何以可能——论舍勒与利普斯的“陌己认识”问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明阳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58,196,197,共14页
利普斯以代入感来阐释陌己认识,但舍勒认定利普斯的阐释是唯我论的。尽管如此,利普斯的思想却为舍勒陌己认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启迪。舍勒认为,利普斯陷入唯我论的根本症结在于面临从本己向陌己过渡的难题。舍勒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主张一... 利普斯以代入感来阐释陌己认识,但舍勒认定利普斯的阐释是唯我论的。尽管如此,利普斯的思想却为舍勒陌己认识理论的建构提供了启迪。舍勒认为,利普斯陷入唯我论的根本症结在于面临从本己向陌己过渡的难题。舍勒则回避了这一问题,主张一种“直接性”的陌己认识理论。一方面,他通过对利普斯“表达”概念的推进,揭示出陌己体验的直接被给予性;另一方面,借助“现象学直观”,阐明了对陌己心灵领域本质性的直接认识。这两方面的直接性共同塑造了一种超越利普斯的对陌己认识的非唯我论新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勒 利普斯 代入感 陌己认识 唯我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视域下人的技术化生存——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周千祝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42,196,197,共12页
“人的技术化生存”是指人通过并依赖“现代技术”来实现包括物质、精神生产生活在内的全部现实活动,现代技术因而成为人生存的条件、人需要的前提乃至人发展的界限。马克思《资本论》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的技术化生存的两个... “人的技术化生存”是指人通过并依赖“现代技术”来实现包括物质、精神生产生活在内的全部现实活动,现代技术因而成为人生存的条件、人需要的前提乃至人发展的界限。马克思《资本论》在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中,揭示了人的技术化生存的两个关键问题,即机器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塑造了人的技术化身体,建构了技术化生存的具身前提;工厂制度进一步使人成为技术化的主体——一种体现资本主体性的无主体性的主体。和既有技术批判的传统研究进路相比,《资本论》在技术化生存问题的阐述上具有范式地位。人的技术化生存是《资本论》中历史唯物主义现实内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逻辑 马克思 《资本论》 人的技术化生存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觉般的视觉——基于德勒兹对培根绘画中“感觉”的美学讨论
16
作者 耿心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5-170,共6页
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从绘画本体、绘画创作以及绘画作品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其关于“感觉”的美学探讨,实则构建了探寻肉体生存运动多样形态的美学体系。解读德勒兹关于感觉自身的内在综合的美学问题,即将感性... 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 Deleuze)从绘画本体、绘画创作以及绘画作品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其关于“感觉”的美学探讨,实则构建了探寻肉体生存运动多样形态的美学体系。解读德勒兹关于感觉自身的内在综合的美学问题,即将感性与经验放置于思考的核心,从身体经验的角度重新审视解读绘画作品的方式,对肉体与感觉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感视觉 培根 德勒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变化与主体间性转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艳波 刘俐廷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28-30,共3页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和个体化的特征,这种需求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使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层次化和个体化的特征,这种需求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的针对性、多元性与周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观念已不适用于供需变化的现实需要,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有效解决供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这意味着供需变化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主体间性转向。建立平等话语体系、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超越传统学科界限、加入互动学习环节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育主体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良知“坎陷”抑或“呈现”?——兼论阳明学对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的开出 被引量:2
18
作者 龚晓康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17,共8页
牟宗三试图通过“良知自我坎陷”说解决主客的分化以及认知主体的开出问题,但他未能清楚地阐明良知“坎陷”的发生机制,由此带来诸多理论上的困境,尤其是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难以并立的问题。“良知自我坎陷”说既然基于“良知”而展开,... 牟宗三试图通过“良知自我坎陷”说解决主客的分化以及认知主体的开出问题,但他未能清楚地阐明良知“坎陷”的发生机制,由此带来诸多理论上的困境,尤其是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难以并立的问题。“良知自我坎陷”说既然基于“良知”而展开,那就有必要回到阳明学的语境,以对其作进一步的澄清。阳明学所言之良知,为“造化的精灵”,虽能呈显万物,但却“与物无对”,并不能自我坎陷以产生主客的分化。主客的分化其实是源于意识的作用,“意之所在便是物”,意识活动的发动者成为主体,意识活动的对象则成为客体。故而,主客的分化并非源于良知的“坎陷”,而是源于意识的自我对象化,由此而有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的开出。不过,两种主体的开出,皆不离于良知的作用:良知之知善知恶,能为人提供先天的道德法则,依之而开出道德主体;良知之虚灵不昧,能使人有明觉精察之思虑活动,依之而开出认知主体。两种主体的开出皆是良知的“呈现”而非“坎陷”,故能并行不悖。就此而言,道德主体与认知主体之间既非相互开出,亦非相互消解的关系,而是有着不同的开出路径,但又可以相互促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良知坎陷 阳明学 道德主体 认知主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美学“感情”范畴的重构与美感论知识体系的完善 被引量:1
19
作者 方英敏 程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1,共10页
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自觉于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重构“感情”范畴的哲学、美学内涵,才能真正显示它对于完善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从哲学层面看,中国哲学的“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感知”,而是存在论意义... 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自觉于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重构“感情”范畴的哲学、美学内涵,才能真正显示它对于完善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从哲学层面看,中国哲学的“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感知”,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世界生成方式和世界状态;因而所谓“感情”也属于存在论而非认识论范畴,是指“以情在世”,这也可以从中国哲学关于“性-情-理”关系的思辨中获得普遍的思想支持。由于以情在世或感情把人置于人与世界之间的全面、深刻、亲密的关联之中,敞开了人生在世的感性丰富性,因而它毋宁就是一种审美状态。同样作为美感经验,与“移情”作为变相的认知经验不同,“感情”属于人的日常的存在经验。移情与感情之别,既是认识论审美模式与存在论审美模式的本质之别在美感论上的显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正是由于“感情”范畴具有彻底区别于“移情”说的内涵,使它在以“移情”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的美感论之外别具一格,从而对于完善人类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具有实质性的构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论 感情 移情 学科建设 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心关系——从胡塞尔动感理论到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被引量:5
20
作者 毛燕妮 陶渝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98,共7页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然而,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在“在世之在”的初始条件下,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感 身体 在世之在 习惯性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