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人口控制机制
1
作者 曹端波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3-27,共5页
关键词 控制机制 贵州少数民族 婚姻制度 不落夫家 控制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 布依族 瑶族 人口控制 禁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的魅力展现及保护传承——评《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及发展》 被引量:1
2
作者 吴中旭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I0008-I0008,共1页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开凿至今已有2 5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在用运河。时间的积淀使运河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大运河文化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培育国人的文化自信,国家十分重视大运河文化... 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开凿至今已有2 500余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在用运河。时间的积淀使运河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魅力,大运河文化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为了更好地培育国人的文化自信,国家十分重视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国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要推进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以旅游带动文化传播,使旅游成为我国历史文明传播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发展规划 京杭大运河 文明传播 保护传承 文化自信 文化魅力 优秀历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古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以下司古镇为例
3
作者 王艺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7,155,共10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结合下司古镇案例,探讨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内涵和关键环节,就下司古镇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面临技术基础薄弱、数据整合不足、活...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成为促进地方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结合下司古镇案例,探讨古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内涵和关键环节,就下司古镇在数字化保护过程中面临技术基础薄弱、数据整合不足、活态传承渠道有限等问题,探索适应地方实际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古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文化遗产传承 数字化保护 下司古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届历史人类学青年学术交流会会议综述
4
作者 周莼 杨红冰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第三届历史人类学青年学术交流会”于2025年5月17日-18日在凯里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凯里学院主办,凯里学院期刊社承办,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凯里学院民族研究院、清水江文书数字人文实验室、民间文献研究中... “第三届历史人类学青年学术交流会”于2025年5月17日-18日在凯里学院召开,此次会议由凯里学院主办,凯里学院期刊社承办,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凯里学院民族研究院、清水江文书数字人文实验室、民间文献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凯里学院共建)协办。会议汇集来自25所高校、科研院所及期刊的50余名专家学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学术交流会 历史人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的贵州苗族食用野菜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赵栋昌 刘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397-5407,共11页
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贵州东南部的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贵州苗族食用野菜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贵州苗族传统食用的野菜有80种,隶属46科67属,苗族对野... 基于民族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贵州东南部的雷公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对贵州苗族食用野菜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贵州苗族传统食用的野菜有80种,隶属46科67属,苗族对野菜的食用方式、食用部位呈现出多样性特征;(2)贵州苗族食用野菜相关传统知识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野菜采集文化、野菜处理传统知识、野菜饮食传统文化、野菜相关的苗医药文化、与野菜相关的文学与谚语等5个方面;苗族食用野菜相关传统知识多样性指数α和β分别为0.75和0.29,说明贵州苗族食用野菜相关传统知识具有多样而空间分布不连续的特征;(3)苗族食用野菜种类多样性与野菜相关传统知识α多样性指数的Pearson相关性系数为0.844,说明两者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食用野菜有关传统知识多样性对食用野菜种类多样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充分肯定野菜价值、挖掘整理和弘扬民族文化,促进野菜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食用野菜 传统知识 多样性 贵州雷公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本位 跨际书写——柏格理视野中的汉民族及其文化形象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振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柏格理同其教友和后继者集体塑造的汉民族及其文化形象,乃是一个基于文化本位立场并经多维书写而成的印象。在柏氏等人的眼里、心中和笔下,汉民族是一个崇尚儒释道及巫术的异教民族;汉民族所依存的文化,是一套虚伪的哲理和空洞的说教奉... 柏格理同其教友和后继者集体塑造的汉民族及其文化形象,乃是一个基于文化本位立场并经多维书写而成的印象。在柏氏等人的眼里、心中和笔下,汉民族是一个崇尚儒释道及巫术的异教民族;汉民族所依存的文化,是一套虚伪的哲理和空洞的说教奉行多神崇拜而拒绝一神信仰,否定救赎"彼岸"而执著于现时"此岸",相信轮回报应而缺失罪感意识和忏悔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缪尔·柏格理 汉民族 文化形象 文化本位 跨际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至民国贵州茶业历史文献及研究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金兰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5,共9页
贵州产茶历史悠久,就清至民国时期而言,茶叶培植、加工、销售经历了从传统茶学向现代茶学的转变。由于技术革新,大大促进了贵州山地经济的发展,留下了诸多文献资料,引起了学界关注,产生了一批成果。因此,系统梳理此类文献资料及其研究成... 贵州产茶历史悠久,就清至民国时期而言,茶叶培植、加工、销售经历了从传统茶学向现代茶学的转变。由于技术革新,大大促进了贵州山地经济的发展,留下了诸多文献资料,引起了学界关注,产生了一批成果。因此,系统梳理此类文献资料及其研究成果,总结其中规律,有利于推进我国民族地区优秀山地农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保护,于现今贵州生态环境建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茶业 历史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路径选择--以贵州省黄平县Y村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潘艳芬 杨菊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12期141-143,147,共4页
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旅游业成为特色村寨经济增长新的赋能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也面临内源式动力欠缺、传统民风民俗危机化、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阻断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因此... 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发展旅游业成为特色村寨经济增长新的赋能点,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但在实践中也面临内源式动力欠缺、传统民风民俗危机化、特色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阻断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推进。因此,做好旅游发展定位、整合旅游资源、复原村民主体的话语权、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乡村产业调整策略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B村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胡易雷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3期16-17,21,共3页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经济产业调整和发展状况,不仅能够显性地看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乡土社会中取得的成果,又能够顺应新时代中国新农村发展需求,帮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为此,该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少数民族地...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乡村经济产业调整和发展状况,不仅能够显性地看到乡村振兴战略在乡土社会中取得的成果,又能够顺应新时代中国新农村发展需求,帮助农民获得经济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为此,该文以贵州省毕节市少数民族地区B村为例,通过对现阶段B村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其在为产业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产业 产业发展 B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生·共享:中缅边境片马口岸多民族社区和谐互嵌的发展路径探析
10
作者 李智环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39,153,共9页
滇西北中缅边境的片马口岸,虽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闭塞,但在当地政府与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个多世纪,基本形成了多民族和谐互嵌的社区环境与社会结构。其中,经济共生随着互嵌格局的深化而产生、发展,文化共享则是各民族在交往交... 滇西北中缅边境的片马口岸,虽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闭塞,但在当地政府与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半个多世纪,基本形成了多民族和谐互嵌的社区环境与社会结构。其中,经济共生随着互嵌格局的深化而产生、发展,文化共享则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由地域认同升华而成的精神共同体。经济共生与文化共享的有机结合,是边境多民族社区稳定进步、民族团结局面形成的科学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 多民族 互嵌 共生 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少数民族地区地权转移对民族经济的影响——以贵州省施秉县双井镇龙塘村为例
11
作者 张亚萌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0-83,共4页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经过近千年的时代变迁,至今仍是许多人的生存依靠。近代时期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大、形态呈现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短短百年...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经过近千年的时代变迁,至今仍是许多人的生存依靠。近代时期是中国社会变化最大、形态呈现最丰富的一个时期,从清末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短短百年时间里,中国的社会形态几经转变,而随之改变的还有土地权力。近代地权转移对依靠土地生存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来说,一方面对其一家一户、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产生冲击,另一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龙塘村收集到的土地文书代表了这一区域的土地所有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对整个区域经济状态的影响,这对该地区经济形态的历史梳理和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地权转移 民族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柞蚕业历史文献及研究述评
12
作者 曾凡玉 《古今农业》 2018年第1期109-114,共6页
贵州省位处我国西南地区,境内青?树分布广泛,其树叶是柞蚕养殖重要饲料。有清一代,遵义知府陈玉壂等人从山东、江浙成功引进柞蚕,不仅推动了贵州柞蚕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做到了环境维护与经济发展的兼容,成了黔省山地经济发展典范,故总结... 贵州省位处我国西南地区,境内青?树分布广泛,其树叶是柞蚕养殖重要饲料。有清一代,遵义知府陈玉壂等人从山东、江浙成功引进柞蚕,不仅推动了贵州柞蚕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做到了环境维护与经济发展的兼容,成了黔省山地经济发展典范,故总结其间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于今天黔省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有着深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柞蚕 山地高效农业 生态安全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互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小族群文化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戴庆中 陶渝苏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27,共6页
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地方小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必然会发生新的改变,跨文化交往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互动成为地方小族群文化的现代变迁主要机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解读与相互建构,是一个文化得以自我确认、自我建... 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地方小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必然会发生新的改变,跨文化交往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互动成为地方小族群文化的现代变迁主要机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解读与相互建构,是一个文化得以自我确认、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从"被全球化"到与全球化自主对接,从"文化自觉"到自我现代性建构,构成了我国地方小族群自我现代性变迁的主要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互动 地方小族群文化 自我现代性 发展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遭遇发展的村落共同体:以贵州雷山县上郎德苗寨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曹端波 陈志永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6-57,共12页
中国乡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发展主义的思路忽视了社会的视野。上郎德苗寨"工分制"旅游发展模式坚持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原则,这一制度设计在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旅... 中国乡村面临的最大变化就是遭遇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发展主义的思路忽视了社会的视野。上郎德苗寨"工分制"旅游发展模式坚持村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原则,这一制度设计在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的同时,也保证了旅游产品的原生性。工分制的郎德模式是建立在苗族集体行动的文化逻辑之上的,具有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为郎德村落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经济基础。鉴于郎德模式,中国乡村建设需要保卫村落共同体,开启以社会建设为中心的乡村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遭遇发展 村落共同体 郎德上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莎迪”苗族“解簸箕”仪式的音乐民族志考察与研究——仁怀市五马镇苗族“解簸箕”仪式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曾雪飞 曹端波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57,共11页
"解簸箕"仪式中笙鼓乐和交礼歌这一具有苗族历史文化信息的音乐事象成为建构仪式的主角。因此,对该仪式及其仪式音乐作音乐民族志的考察与研究不失为了解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 金沙县 “解簸箕”仪式 仪式音乐 音乐民族志 考察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与灾变:我国北方沙地粮食作物兴衰历史的启示——以沙米为中心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国君 曾凡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3-13,共11页
历史上,沙米是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曾经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安全和沙地生态系统维护,做出过积极贡献。秦汉以降,在农、牧民族长期频繁的族际"拉锯战"中,固定农耕观念逐渐代替了... 历史上,沙米是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曾经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安全和沙地生态系统维护,做出过积极贡献。秦汉以降,在农、牧民族长期频繁的族际"拉锯战"中,固定农耕观念逐渐代替了畜牧思想,使得沙米退变为"贱谷""野谷"。由此兴起的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不能很好地与干旱草原生态环境相互兼容,从而引发了草原沙化灾变面积的扩大。总结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天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维护,粮食安全建设可望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草原沙化 族际互动 沙地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和众志同步中华:意大利所藏中国西南民族图志整理与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杨庭硕 张宝元 耿中耀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1年第5期1-18,153,共19页
朝廷为中国西南各民族编纂图志发端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国内传世作品不少,流落海外者也为数众多。但国外学人深受语言文字障碍之苦,在收集、整理和研究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族图志资料时面临的挑战极大,致使这些资料至今大体尚处于尘封状态... 朝廷为中国西南各民族编纂图志发端于明代,盛行于清代,国内传世作品不少,流落海外者也为数众多。但国外学人深受语言文字障碍之苦,在收集、整理和研究流传海外的中国民族图志资料时面临的挑战极大,致使这些资料至今大体尚处于尘封状态。当下,如何争取这些海外文物还乡,自然成了中国学人期望已久的夙愿,经过多方努力,获得意大利地理学会图书馆收藏的中国西南民族图志资料电子文档17种。这批资料数量可观,收载的内容迥别于国内已知的传世各抄本。初步认定,该批资料编辑与集结于20世纪初期,包含众多西南各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信息和证据,足以丰富对西南各民族研究的资料来源、展拓研究的视野、匡正此前诸多的误读和误判,值得学界同仁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藏本 西南民族 图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同理论演变中的民族认同 被引量:7
18
作者 唐书明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10,共5页
认同从概念的基本内涵到理论的发展趋向,具有一个内在的演变过程。认同从表示人们身份的基本内涵出发,形成了同一性与差异性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认同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认同双重功能的困惑。消除认同双重功能的困... 认同从概念的基本内涵到理论的发展趋向,具有一个内在的演变过程。认同从表示人们身份的基本内涵出发,形成了同一性与差异性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认同的基本原理体现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认同双重功能的困惑。消除认同双重功能的困惑,则形成了认同理论谋求人们和谐相处与彼此交流的发展趋向。认同理论的内在演变是认识民族认同的重要前提,同时也说明了谋求民族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相互共存与彼此合作是民族认同的重要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同理论 民族认同 双重功能 发展趋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糯禾与交换:都柳江流域侗族的稻作文化与社会网络 被引量:3
19
作者 曹端波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6-75,共10页
都柳江流域侗族"糯禾"在生命仪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侗人将生命观融入其对糯禾的认知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选种""育种""稻田养鱼"以及聚落形态建构逻辑。糯禾作为侗人的日常主食,通过... 都柳江流域侗族"糯禾"在生命仪礼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侗人将生命观融入其对糯禾的认知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选种""育种""稻田养鱼"以及聚落形态建构逻辑。糯禾作为侗人的日常主食,通过生产、交换以及共享,成为了侗人的一个自我隐喻。糯禾的交换嵌合在侗人整个社会交换体系之内,从而构建了坚实的社会网络。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糯禾文化,不仅应认识到其经济价值,还应看到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禾 稻作文化 交换 社会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社会分层与层级婚 被引量:3
20
作者 曹端波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19,共6页
在传统社会,每一民族的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压制所造成,也有社会价值观念所造成。婚姻在传统社会不是个人之事,而关乎家庭、家族及社会集团。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一般都存在着... 在传统社会,每一民族的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的原因是多元的,既有一个群体对另一个群体的压制所造成,也有社会价值观念所造成。婚姻在传统社会不是个人之事,而关乎家庭、家族及社会集团。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一般都存在着层级婚,即在社会中相同层级(等级)的人实行层级(等级)内婚,上层集团禁止与下层集团通婚。层级内婚在传统社会其实质是社会分层的结果,是上层集团通过本阶层的通婚而建立的一种联盟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社会分层 层级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