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故事讲述·符号建构·美学呈现:论贵州题材纪录片《万桥飞架》创作特色
1
作者 张波 顾洵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3-77,共5页
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纪录片日益增多,其中《万桥飞架》借助对贵州桥梁建设成就以及引发的山乡巨变的展示,生动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恢宏图景,受到广泛... 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纪录片日益增多,其中《万桥飞架》借助对贵州桥梁建设成就以及引发的山乡巨变的展示,生动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恢宏图景,受到广泛关注。在创作特色上,该片多维度地讲述了贵州筑路修桥、因桥而变、化身成桥的故事,从科技符号、文化符号和精神符号等层次建构了贵州桥梁的符号内涵,并在影像表达上融科技之美、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为一炉,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为未来贵州题材纪录片生产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桥飞架》 贵州题材纪录片 故事讲述 符号建构 美学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家庭手机育儿实践中的代际关系重构--基于贵州省X村的考察
2
作者 唐娟 何则剑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3,共8页
智能媒介进入农村以后,手机成为留守家庭中父母远程参与育儿实践的重要资源。智能媒介的嵌入对留守家庭的育儿实践和代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家庭的运转离不开智能手机所主导的逻辑,独特的媒介规则形塑了传统的家庭会面方式。媒介主导... 智能媒介进入农村以后,手机成为留守家庭中父母远程参与育儿实践的重要资源。智能媒介的嵌入对留守家庭的育儿实践和代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家庭的运转离不开智能手机所主导的逻辑,独特的媒介规则形塑了传统的家庭会面方式。媒介主导的逻辑会受到家庭成员主体能动性的影响,祖辈作为远程媒介化育儿的“脚手架”,积极参与了媒介化育儿的过程。同时“祖辈包办”和“手机监管”等问题也带来了代际关系之间的间隙,形成技术中介化社会中家庭权力、认知与情感的三重博弈。“祖辈—父辈—孙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妥协与调适,从而建构起一种新的家庭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 手机 留守家庭 代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体育微纪录片《村BA“全民心”》中的贵州叙事与贵州形象 被引量:1
3
作者 杨波 叶思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65,共6页
由快手体育发布的《村BA“全民心”》在短视频平台走红,作为当前国内鲜有的乡村体育题材微纪录片,该片在形式上更加贴合新媒体语境的传播特点。从叙事上看,该片在意象符号的选择上偏向具有贵州的本土风情,从叙事视角、语言及策略的维度... 由快手体育发布的《村BA“全民心”》在短视频平台走红,作为当前国内鲜有的乡村体育题材微纪录片,该片在形式上更加贴合新媒体语境的传播特点。从叙事上看,该片在意象符号的选择上偏向具有贵州的本土风情,从叙事视角、语言及策略的维度展现了贵州叙事。同时,该片从贵州人、贵州经济及贵州景观的角度,重塑了网络空间中的贵州形象,为乡村振兴和更为广泛的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纪录片 村BA 叙事 贵州形象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主流电视剧集体记忆的建构——以贵州乡村题材系列电视剧为例
4
作者 李开祯祉 杨逐原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107,共7页
一部新主流电视剧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印记。2020年贵州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根本性胜利,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如今又马不停蹄地迈向乡村振兴道路。回望过去,以示将来,贵州也期望通过多部新主流影视作品展现乡村振兴道路中的诸多振奋人心... 一部新主流电视剧往往是一个时代的印记。2020年贵州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根本性胜利,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现象,如今又马不停蹄地迈向乡村振兴道路。回望过去,以示将来,贵州也期望通过多部新主流影视作品展现乡村振兴道路中的诸多振奋人心的事迹。多部新主流电视剧立体化地呈现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本文以贵州乡村振兴系列电视剧——《高山清渠》(楼健,2022)、《花繁叶茂》(尚大庆,2020)、《约定之向往》(王为,2021)等为研究对象,讨析新主流电视剧中集体记忆建构的独特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绝对贫困 电视剧 影视作品 集体记忆 脱贫攻坚战 立体化 记忆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再现与记忆建构:长征题材电影的历史叙事研究
5
作者 唐娟 朱冰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0-75,共6页
长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久不衰的电影题材,电影通过影像叙事和修辞,基于历史事件的艺术想象,将这段历史进行媒介再现与记忆重建。本文以长征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从事件、空间、人物塑造等视角出发,分析电影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媒... 长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久不衰的电影题材,电影通过影像叙事和修辞,基于历史事件的艺术想象,将这段历史进行媒介再现与记忆重建。本文以长征题材电影为研究对象,从事件、空间、人物塑造等视角出发,分析电影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媒介再现及其历史记忆建构过程。研究表明,长征题材电影对于建构长征的革命历史记忆,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形塑大众政治认同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征 电影 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何以可能、以何可能:屯堡文化动画化传播的路径探析
6
作者 方翌 张越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90-95,共6页
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但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宣传力度大但受众知晓度低、历史感厚重但多元化传播不足、好故事多但故事没有讲好等问题。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视觉表现和叙事方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屯堡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一体的生动体现,但其在传播过程中,存在宣传力度大但受众知晓度低、历史感厚重但多元化传播不足、好故事多但故事没有讲好等问题。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视觉表现和叙事方式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能够生动形象地展现传统文化元素和故事,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注入新活力。屯堡文化的动画化传播需立足其文化特性与时代需求,构建系统性、多维度的传播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屯堡故事的动画改编、屯堡元素的动画呈现、屯堡人物的动画设计和屯堡IP的动画传播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屯堡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屯堡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制度的形成与演变——以党报委员会为中心的考察
7
作者 唐娟 方振武 《编辑之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4,共8页
党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党报的专门机构,党报委员会在党报制度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党报委员会为切入点,通过史料梳理,考察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制度形... 党报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负责领导、组织和管理党报的专门机构,党报委员会在党报制度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以党报委员会为切入点,通过史料梳理,考察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制度形成与演变的过程。研究发现,中国共产党早期党报制度在党成立初期初现雏形,在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和延安整风运动期间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最终确立了与“一元化”领导原则相适应的党报集中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党报 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压力与企业ESG表现
8
作者 吴裕晴 黄思洁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3-157,共5页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快速形成的阶段,科学客观地评估绿色金融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3年试验区省份的1351家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 当前,我国已经步入了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快速形成的阶段,科学客观地评估绿色金融政策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利用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这一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3年试验区省份的1351家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表明,绿色金融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ESG表现,并且这一效应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低定价能力、低政府补助等相对弱势的企业中,说明绿色金融政策是传统金融制度的有效补充。本文进一步从制度压力视角分别考察了规制压力、规范压力和认知压力的调节作用,发现规制压力显著增强了绿色金融政策促进企业ESG表现的政策效果,而规范压力和认知压力作为非正式的规范约束,并未发挥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政策 制度压力 企业ESG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赛为媒”:文旅融合视域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促进策略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村BA”赛事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逐原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23年第6期90-97,155,共9页
以体育赛事为媒介,促进文旅融合,从而架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对乡村来说,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融入体育赛事之中,让传统之美融入现代生活、让体育赛事成为“共享共乐”的民族交往交流... 以体育赛事为媒介,促进文旅融合,从而架起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连心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渠道。对乡村来说,将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融入体育赛事之中,让传统之美融入现代生活、让体育赛事成为“共享共乐”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活动,进而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样板”,是实现自身振兴的重要源泉。当前,以“村BA”为代表的乡村体育赛事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平台。但要形成长效机制,需要从坚持以体育赛事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引领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阵地、确保社会大众的参与感、持续打造文化品牌等方面入手,不断拓展体育赛事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赛为媒 文旅融合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村B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兴起、传播与规范化发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79,共6页
近年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兴起,促进了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大量涌现并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兴起,具有文化、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其传播逻辑在于以精准化定位吸引用户、以强情节内容留存用户以及以多维... 近年来,快手、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兴起,促进了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大量涌现并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兴起,具有文化、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其传播逻辑在于以精准化定位吸引用户、以强情节内容留存用户以及以多维度互动维系用户。针对电影解说类短视频的长远发展,未来应解决版权争议,构建产业共赢机制;提升作品质量,营造良好创作导向;加强算法优化,避免形成信息茧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解说 短视频 混剪视频 二次创作视频 传播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把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
11
作者 唐娟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98,共3页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是不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国际传播工作。通过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更加鲜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能力 文化强国 国家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告生产、知识再造与经典化传播:近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微观视角——基于《上海周报》所刊广告的分析
12
作者 许峰 张婷婷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134,共11页
图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知识、思想、价值观的承载体,图书广告在传播图书的商品价值的同时,也传播着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图书是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图书出版发行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图书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它是知识、思想、价值观的承载体,图书广告在传播图书的商品价值的同时,也传播着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图书是最重要的传播载体,作为马克思主义图书出版发行阅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广告解决了图书如何为公众所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这是对图书本身所传递的知识的“再造”。本文对抗战时期《上海周报》所刊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作出微观考察,在多重语境的具体分析中厘清主文本(马克思主义图书)、副文本(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副文本叙事者(出版商或图书编辑)、主副文本叙事时空等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作为“副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图书广告联动多方构成了一个新的权力场域,出版商、作家、编辑、读者等,以广告为媒介,通过引用、讲述、阐释、互动等方式盆景式呈现图书的主旨要义,建立起读者对图书的第一印象,同时让读者产生购买行为,进而进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被阅读和被接受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广告 上海周报 副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戒除诱惑与重申信任:数字交往情境下的网络暴力治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冉华 郑东和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33,共9页
数字时代的网络暴力因具有生存性质、高显著性以及强力的道德约束而被视作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基于数字交往中的危机传播视角分析,新型网络暴力主要有失真环境中的“不良信息型”、群体传播中的“冒险搭车型”、“偶发危机事件型”等... 数字时代的网络暴力因具有生存性质、高显著性以及强力的道德约束而被视作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基于数字交往中的危机传播视角分析,新型网络暴力主要有失真环境中的“不良信息型”、群体传播中的“冒险搭车型”、“偶发危机事件型”等类型。社会理性“缺损”触发情绪暴力、事实“松动”引发伦理相对主义、媒介观念力量化引爆身体危机,是网络暴力的深层社会成因。面对网络暴力,群体传播应戒除对暴力的诱惑,媒体平台当充分发挥“标记”功能,网民个体要重塑数字社交健康,数字交往必须重申社会信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暴力 危机传播 社交健康 社会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嘉昀 黄靖棉 余清楚 《出版广角》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5-29,共5页
围绕“何为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何以赋能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等三个问题,从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和多维意蕴切入,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出版国际... 围绕“何为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何以赋能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等三个问题,从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的本质内涵和多维意蕴切入,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概念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的三点内在逻辑,并提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可从内容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产业升级着手,切实推进中国出版国际竞争力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大局” 出版国际竞争力 新质生产力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之知识论预设与生态纪实影像的“居间”再造
15
作者 徐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4-122,共9页
“人类世”概念启迪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构关系”的长期异化。未来生态纪录片创作之关键,并非不断“修饰”内容表征,而是在于重识纪实影像媒介的“居间”机制,如何重塑“人-自然”的二元化社会认知。以“人与自然”之“知识论预设-... “人类世”概念启迪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互构关系”的长期异化。未来生态纪录片创作之关键,并非不断“修饰”内容表征,而是在于重识纪实影像媒介的“居间”机制,如何重塑“人-自然”的二元化社会认知。以“人与自然”之“知识论预设-影像书写再造”为分析进路,则需首先回到观念话语的发展脉络,追问人“纯化”自然的三个重要节点:“自然”的命名、客体设定与“去生动化”、批判性回顾阻碍“生态关系”显现的主观思维定式;其次从“艺术创作”与“技术实践”的复合视角,探索生态纪实影像的“中介化”运作,即如何接合式呈现“人与自然”的原真关系,继而松动二者之间僵化的“命题结构”,生成“生态共同体”之新故事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世 人与自然 生态纪实影像 生态共同体 生态故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管控危机到强化趋势:媒介化治理的逻辑悖论与突破路径
16
作者 冉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9-107,共9页
伴随深度媒介化的社会进程,媒介化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选项。基于“关系性—过程性”的分析表明,媒介化治理概念纠缠于多重现实逻辑,面临着自我消解的难题,因此不能算作成熟的治理模式。媒介化治理只应被看成一种理论思维,但不影... 伴随深度媒介化的社会进程,媒介化治理已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选项。基于“关系性—过程性”的分析表明,媒介化治理概念纠缠于多重现实逻辑,面临着自我消解的难题,因此不能算作成熟的治理模式。媒介化治理只应被看成一种理论思维,但不影响其作为社会治理的考量。聚焦近期那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舆情通报,可以进一步明确媒介化危机治理的实践逻辑:要以管控危机为逻辑起点,以风险可见为逻辑进路,以协同共治为逻辑旨归。同时,媒介化危机治理要站在总体意识形态高度,保持希望哲学,突出事理逻辑,强化趋势结果,以求善治的现实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化治理 管控危机 实践现象学 趋势结果 社会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的“入史”想象——评张炜《去老万玉家》
17
作者 张亚玲 冉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131,共6页
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据守齐鲁大地,追寻古齐文化的奥秘,构成张炜《去老万玉家》的叙事背景。屠龙少年代仆还愿、去异域的青春历险、“圣女贞德-万玉”颂歌等则是小说闪耀在前的图形。“图形—背景”之间交互辉映,推动神秘的“乌托邦-岛... 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据守齐鲁大地,追寻古齐文化的奥秘,构成张炜《去老万玉家》的叙事背景。屠龙少年代仆还愿、去异域的青春历险、“圣女贞德-万玉”颂歌等则是小说闪耀在前的图形。“图形—背景”之间交互辉映,推动神秘的“乌托邦-岛”、纠缠杂合的情爱逻辑、南北军事势力争夺构筑起强大的政治文化隐喻,小说的内涵和意蕴经此变得深刻。《去老万玉家》同样触发小说“入史”的话题,其直接的回应是强化青春叙事,突破历史文化的空心隐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炜 《去老万玉家》 “入史”想象 空心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心关系——从胡塞尔动感理论到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被引量:5
18
作者 毛燕妮 陶渝苏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2-98,共7页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 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危机》《观念2》之间存在着直接的承继关系,其中对身心关系的探讨是这种承继关系的核心问题。胡塞尔认为,人的感知实际上是自由意志支配下的身体活动,在此身心是一体的。胡塞尔动感理论对身心一体的初涉,为超越笛卡尔身心二元论作出极具创见性的贡献。然而,囿于意识哲学和知识论的束缚,胡塞尔最终仍然没有彻底摆脱身心二元论。梅洛-庞蒂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身体在世界中的活动、行为的意向性以及身体性的知觉体验才是现象学的最原初状态;在“在世之在”的初始条件下,身心必然是浑然一体、不分彼此的。这使他在处理身心合一问题时获得比胡塞尔思想更加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感 身体 在世之在 习惯性身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