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贵州植葛产业兴衰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兼及《相际经营原理》民族文化整体观的价值 被引量:16
1
作者 马国君 吴合显 代少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1期9-18,共10页
贵州植葛产业与全国相似,自明以来,该产业经历了由盛转衰过程,但在今天贵州民族地区还有有限的活态传承。葛这种有价值的农作物产业遭逢不公正历史境遇,其间存在着亟待澄清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吸取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并推动植葛产业适度复... 贵州植葛产业与全国相似,自明以来,该产业经历了由盛转衰过程,但在今天贵州民族地区还有有限的活态传承。葛这种有价值的农作物产业遭逢不公正历史境遇,其间存在着亟待澄清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吸取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并推动植葛产业适度复兴,将有利于今天生态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亦能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葛产业 历史经验 生态建设 粮食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与晚近“中国”认同 被引量:4
2
作者 王胜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64-174,204,共12页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及其文化传播是促进晚近时期“中国”认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就媒介意义来看,汉学书院依托家族和师生关系网络,将其文化渗透到西南各地,催生出基于大一统认知的地域性学术形态;就心理层面来看,汉学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 清代西南汉学书院及其文化传播是促进晚近时期“中国”认同的重要力量和方式。就媒介意义来看,汉学书院依托家族和师生关系网络,将其文化渗透到西南各地,催生出基于大一统认知的地域性学术形态;就心理层面来看,汉学书院历史叙事和祭祀之中文翁、尹珍作为符号人物的出现,引领了西南知识精英的文化寻根思潮,标志着西南地方认同意识的觉醒;就实践表现来看,汉学书院的师生高举“中体西用”“通经致用”的理论,积极投身到维持中国政治独立和文化保存的历史进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汉学 西南 中国认同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辟蹊径的书院史力作——读肖永明教授《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视野中的书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胜军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发表“书院的历史与精神”、“书院制史略”两篇文章至今.中国的书院研究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在这九十年中,相关论文发表2000余篇、专著出版70余部.研究成果堪称丰硕。其中.某些开创新范式、开辟新方向... 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胡适发表“书院的历史与精神”、“书院制史略”两篇文章至今.中国的书院研究已经走过了九十年的历程。在这九十年中,相关论文发表2000余篇、专著出版70余部.研究成果堪称丰硕。其中.某些开创新范式、开辟新方向的成果。无一不是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导来者之先路.从而成为书院研究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肖永明教授《儒学·书院·社会一一社会文化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馆.2012年10月出版)一书从社会文化角度对书院与儒学在社会中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密考察,既有新方向的开辟,也有新观点的提出.还有新方法的使用.堪称别开生面。可以预言。它也必将成为书院研究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史 文化视野 社会 儒学 教授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力作 研究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生态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研究——以贵州北盘江、濛江、樟江灾变区为例 被引量:8
4
作者 马国君 谢景连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3期48-55,共8页
贵州由于自然环境与开发史进程的独特性,致使干热河谷生态灾变形式表现为喀斯特石漠化灾变与干热河谷荒漠化灾变复合并存,这一灾变目前已成了制约贵州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为了探明贵州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寻求有效的治... 贵州由于自然环境与开发史进程的独特性,致使干热河谷生态灾变形式表现为喀斯特石漠化灾变与干热河谷荒漠化灾变复合并存,这一灾变目前已成了制约贵州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主要障碍。为了探明贵州干热河谷灾变的历史成因,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以珠江水系贵州省各支流灾变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灾变形成原因的综合考察,认为干热河谷灾变景观的出现,是采用了与当地并不能兼容的开发手段,经长期积累后而诱发的生态退变。进而认为要根治贵州省干热河谷灾变,除了国家立法干预外,还得充分发掘、利用原生地各民族的传统生计方式以推动当地的生态恢复,这样贵州的干热河谷生态灾变救治才可望收到理想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生态灾变 生计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原生态文化资源利用的扭曲及其生态后果——以云贵高原三大环境灾变酿成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马国君 蒋雪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0年第1期13-20,共8页
通过历史时期云贵高原各族居民对喀斯特山地藤蔓丛林生态系统、高原疏树草坡生态系统、深切河谷带状丛林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的文化适应剖析,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兼容的文化成因。并结合近两个世纪以来,族际关系格局巨变,探明各民族原生... 通过历史时期云贵高原各族居民对喀斯特山地藤蔓丛林生态系统、高原疏树草坡生态系统、深切河谷带状丛林生态系统的资源利用的文化适应剖析,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兼容的文化成因。并结合近两个世纪以来,族际关系格局巨变,探明各民族原生态资源利用艺术被无意扭曲的历史演进过程,归纳了生态灾变的社会成因,希望为这三类生态灾变的救治和云贵高原的生态建设提供历史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资源利用 文化扭曲 生态灾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 被引量:5
6
作者 张新民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176,161,共6页
古琴是中国古代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符号化象征。透过琴音的演奏和传达,既可以显示形上之"道体",又能够开出形下的感性审美世界,给予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境域,并呈现出广阔的人文价值理想。只是古琴音声及内... 古琴是中国古代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符号化象征。透过琴音的演奏和传达,既可以显示形上之"道体",又能够开出形下的感性审美世界,给予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境域,并呈现出广阔的人文价值理想。只是古琴音声及内涵于其中的"道"的意义,必须通过人才能显示,离不开人的领悟和体会,不能缺少人的"人文性"活动。"乐教"的目的便是要陶冶人的心灵,谐和人的情感,因而进入"乐"的境域才算个体人格的完成,也才算人类群体共同理想的达致。如果说琴道象征着中国文化特殊的美感经验和艺术才情,那么"乐教"则表明中国文化始终对人有着强烈的诗兴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乐教 琴道文化 诗性关怀 艺术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云贵少数民族书院学人群体论略 被引量:2
7
作者 王胜军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7,共8页
以山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院学人群体具有地理边缘和文化中心的双重身份,是值得深入发掘和进行整体研究的宝贵资源。清代云贵地区少数民族学人与书院结缘涉及白族、纳西族、彝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他们通过讲学、诗歌创作... 以山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院学人群体具有地理边缘和文化中心的双重身份,是值得深入发掘和进行整体研究的宝贵资源。清代云贵地区少数民族学人与书院结缘涉及白族、纳西族、彝族、布依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等,他们通过讲学、诗歌创作和方志编纂等活动,推动地方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播,表现出儒家化的人格特质和家国情怀。探看云贵少数民族学人与书院的关系,可以管窥儒家文化在边疆多民族地区传播过程中对晚近中国大一统认同起到的特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少数民族 云贵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文化失范与清水江流域生态局部退变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马国君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09年第2期12-17,共6页
清水江流域是贵州省众多少数民族密集分布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的历史验证,生息在当地的百越系统、苗瑶系统各民族,按他们的传统生计方式利用生物资源,不仅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冲击,反而成了民族文化对生态系统利用与维护相互兼容的... 清水江流域是贵州省众多少数民族密集分布的地区之一,经过长期的历史验证,生息在当地的百越系统、苗瑶系统各民族,按他们的传统生计方式利用生物资源,不仅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重大冲击,反而成了民族文化对生态系统利用与维护相互兼容的典范。加强清水江流域内各族居民传统生计方式与环境相互兼容问题的研究,对于当前我国生态建设、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 利用与维护的兼容 生态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院:古代学术研究的锁钥——读张天杰《蕺山学派与明清学术转型》
9
作者 王胜军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F0002-F0002,85,共2页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教育组织,是学术传承、积累、研究、传播的基地。自南宋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之后,书院便在儒学变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门探讨书院与学术关系的论著有朱汉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刘玉才的《清代...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教育组织,是学术传承、积累、研究、传播的基地。自南宋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之后,书院便在儒学变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门探讨书院与学术关系的论著有朱汉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刘玉才的《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肖永明的《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书院 古代社会 湖湘学派 学术转型 学术研究 社会文化史 明清 学术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物种入侵灾变治理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清水江三板溪库区“水白菜”泛滥为例 被引量:11
10
作者 马国君 张振兴 张颖洁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4年第4期2-13,共12页
"水白菜"系我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该物种从巴西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淡水河流或库区水域快速繁殖,压制和排挤本地物种生长,形成单极优势群落,对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构成严重威胁。贵州... "水白菜"系我国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该物种从巴西引入我国后,在南方淡水河流或库区水域快速繁殖,压制和排挤本地物种生长,形成单极优势群落,对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稳定构成严重威胁。贵州黔东南的清水江系长江支流沅江干流上游,沿江水库较多,其中锦屏三板溪水库自建成后,水白菜就开始在此泛滥成灾。灾变范围涉及到锦屏文斗寨以上至剑河境内100多公里的库区水域,不仅阻挡水上交通、污染水面,而且还损害了该水域的生物多样性。如何化解这一灾变,已成为当前生态治理和经济建设的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物种 “水白菜” 生态治理 清水江三板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康区“改土归流”的动因及后续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马国君 李红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5-22,共8页
康区乃中原进入西藏的战略要地,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政教合一,致使在当地设置的土司也必然具有双重的政治身份。清前期,朝廷曾在此实施过局部的"改土归流",然因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始终无法在此大规模建构直接统... 康区乃中原进入西藏的战略要地,该地区社会结构的重要特点在于政教合一,致使在当地设置的土司也必然具有双重的政治身份。清前期,朝廷曾在此实施过局部的"改土归流",然因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始终无法在此大规模建构直接统治机构,为此只能继续沿用土司制度略加羁縻。1840年后,特别是20世纪初赵尔丰主持的康区"改土归流"时,英俄等列强觊觎西藏,诱使西藏上层统治集团与清王朝为敌,分裂祖国倾向日趋明显。清廷在西藏的经略决策不得不为之一改,必须凭借军事势力以对抗英俄的入侵。要军事卫藏,又不得不取道于康区,然该区土司割据,中梗于川、藏之间,致使西藏局势岌岌可危。如何经营西藏,以固川、滇、青屏障,成了当时国防之急务。为了巩固西南内陆边防,朝廷别无选择,只能在康区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此政策的推行为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做出了卓越贡献,进而也为民国时期西康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尔丰 康区 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发与省思:清至民国黔东南棉业规模经营研究——兼及清水江文书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马国君 魏冬冬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5年第4期33-43,共11页
当代的黔东南自治州辖地范围,涉及清代时的镇远、黎平两府全境,以及都匀府的东部诸地,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秋季多雨多雾,并不是棉花规模种植的理想场所。雍正朝开辟苗疆后,为解决汉族移民"谋衣艰于谋食"的生计难题,朝廷不得... 当代的黔东南自治州辖地范围,涉及清代时的镇远、黎平两府全境,以及都匀府的东部诸地,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秋季多雨多雾,并不是棉花规模种植的理想场所。雍正朝开辟苗疆后,为解决汉族移民"谋衣艰于谋食"的生计难题,朝廷不得不在该地积极推广棉花的规模种植。在经济效益的刺激下,加上各族居民的努力探索,棉花种植有幸获得了成功,成了各族居民山地农业中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并改变了当地各族居民的衣料结构。因此,梳理其相关历史文献,特别是清水江文书,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指导今天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可望发挥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 清水江文书 棉业经营 山地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高原石漠化灾变的历史成因及治理对策探析——兼论经济开发与生态适应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马国君 杨乔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2期9-15,共7页
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分布面积很广,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土地石漠化灾变。入清前,这一地区的各族居民都能精心做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兼容,中央王朝及地方政府在经营过程中,对各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 云贵高原上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分布面积很广,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土地石漠化灾变。入清前,这一地区的各族居民都能精心做到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维护相互兼容,中央王朝及地方政府在经营过程中,对各民族传统的生计方式也较为尊重,因而石漠化灾变并不明显。清雍正年间,推行大规模"改土归流"后,由于开发管理无序,加之经营模式与当地生态环境不相适应,最终诱发了石漠化灾变的扩大,影响了这一地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进而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副作用,相关地区的社会稳定也蒙受了一定影响。因此揭示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探究石漠化灾变形成的历史成因,寻求有效的治理对策可以为该地区的生态维护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贵高原 石漠化灾变 民族传统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沅江流域楠木使用、管护技术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马国君 李红香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3-110,188,共9页
楠木树干通直,质地坚韧,耐腐蚀,纹理致密,为宫廷、皇陵、造船以及高档生活用具的重要优质木料。明清以降,随着北方林木大规模蓄禁,沅江流域的楠木林引起了朝廷和民间重视,一时采伐大盛,最终引发了合适楠木告缺,诸多楠木产地今天仅留下... 楠木树干通直,质地坚韧,耐腐蚀,纹理致密,为宫廷、皇陵、造船以及高档生活用具的重要优质木料。明清以降,随着北方林木大规模蓄禁,沅江流域的楠木林引起了朝廷和民间重视,一时采伐大盛,最终引发了合适楠木告缺,诸多楠木产地今天仅留下楠木沟、楠木冲等地名。值得一提的是,在土司治理时期,沅江流域各族居民早就开始人工管护楠木林了,形成了一整套林木采伐、管护的本土知识,在维护楠木林生态稳定中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因此发掘其本土知识,可以直接服务于中国人工林营林管护以及林业文化遗产保护和申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沅江流域 楠木采伐 人工管护 本土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林区时空分布及树种结构变迁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马国君 罗康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3期3-13,共11页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清代以前的清水江流域其原生森林植被属典型的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树种主要以木樨科、山茶科、樟科、金缕梅科居多。清代后,林木贸易规模扩大,无序采伐,加大了人工林种植规模,并激发了相关本土生态知识的...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实地调查,清代以前的清水江流域其原生森林植被属典型的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树种主要以木樨科、山茶科、樟科、金缕梅科居多。清代后,林木贸易规模扩大,无序采伐,加大了人工林种植规模,并激发了相关本土生态知识的更新与演替,导致了对原生常绿阔叶林的严重破坏,现仅以残存状态呈斑驳状散点分布,有的区域甚至蜕变为荒坡草丛。对这一变化过程的疏理,可以探知历史时期清水江流域的林区分布、树种结构演替的概况,从而可以对引发上述变化的成因进行分析,以复原这种历史变迁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流域 林区分布 树种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水江流域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探析——以现存契约文书为分析依据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国君 黄艳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4期47-55,共9页
清水江流域系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林产区。宋代就有了林木贸易的记载,明代中期后,当地居民就开始了植树造林,清雍正年间,随着苗疆的开辟,当地林木贸易大盛,留下了大批立足于地方习... 清水江流域系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的过渡地带,这一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为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林产区。宋代就有了林木贸易的记载,明代中期后,当地居民就开始了植树造林,清雍正年间,随着苗疆的开辟,当地林木贸易大盛,留下了大批立足于地方习惯法签署的契约文书。这些文书系统反映了该区域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及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等问题,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即以清水江流域保存下来的林业契约文书为研究对象,并参阅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地方志书,以揭示其林木生产的社会规约,冀以为我国当前的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江 林木生产 社会规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孟学派“慎独”说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10
17
作者 朱小明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8-83,共6页
"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重要的道德范畴,"慎独"与儒学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合内外之道的伦理学以及超越而神圣的人格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一种集本体论、心性论、德性论和功夫论为一体的整体德性体系。"慎... "慎独"是我国传统儒学重要的道德范畴,"慎独"与儒学反求诸己的修养功夫、合内外之道的伦理学以及超越而神圣的人格境界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是一种集本体论、心性论、德性论和功夫论为一体的整体德性体系。"慎独"对于我们深入研究先秦儒家道德思想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文主要以《中庸》、竹帛《五行》为文本,分别从身心关系、人伦关系、天人关系的三个层面详细解读"慎独"思想所蕴含的个人修养境界、伦理道德境界和神圣宗教境界,并试图以基督宗教为参照,总结出儒学"慎独"思想的进步意义和历史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行 慎独 道德 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苗疆发现历史——《改土归流与苗疆再造》序 被引量:12
18
作者 张新民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年第1期27-34,共8页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地开辟拓殖苗疆,实为广义的"改土归流"秩序重建活动。苗疆经过一系列"王化"政策的改塑和再造,不仅实现了由"生苗"而"熟苗"而"民人"而"齐民"的国家化转... 清代雍正年间大规模地开辟拓殖苗疆,实为广义的"改土归流"秩序重建活动。苗疆经过一系列"王化"政策的改塑和再造,不仅实现了由"生苗"而"熟苗"而"民人"而"齐民"的国家化转型过程,而且也完成了由"生界"而"熟界"、由"新疆"而"旧疆"的内地化转型过程,体现了国家大一统秩序在"化外之地"的具体落实。研究苗疆转型过程应尽可能地按照"复线历史"的要求,关注国家与地方复杂互动的长时段历程;通过重新发现苗疆充满活泼生动地缘特征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建构区域学学科——清水江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土归流 开辟苗疆 大一统秩序 内地化转型 区域史 清水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与灾变:我国北方沙地粮食作物兴衰历史的启示——以沙米为中心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国君 曾凡玉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2017年第2期3-13,共11页
历史上,沙米是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曾经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安全和沙地生态系统维护,做出过积极贡献。秦汉以降,在农、牧民族长期频繁的族际"拉锯战"中,固定农耕观念逐渐代替了... 历史上,沙米是我国北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重要粮食作物,分布面积十分广阔,曾经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粮食安全和沙地生态系统维护,做出过积极贡献。秦汉以降,在农、牧民族长期频繁的族际"拉锯战"中,固定农耕观念逐渐代替了畜牧思想,使得沙米退变为"贱谷""野谷"。由此兴起的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不能很好地与干旱草原生态环境相互兼容,从而引发了草原沙化灾变面积的扩大。总结其间的经验与教训,对今天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的维护,粮食安全建设可望发挥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草原沙化 族际互动 沙地粮食作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家”“三老家”:文斗苗寨宗族的生成与扩展——对“清水江文书”相关契约的考察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芊 王凤梅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6年第4期29-39,共11页
利用民间契约文书,可以复制一个宗族从初始到形成的整个生命历程。锦屏县文斗寨是清水江中游一个声名远播的苗族村寨,其中,冉皆腊姜氏家族中的"三老家"更是声望卓著。但除遗存下来的上千件契约文书外,没有任何这个家族及三老... 利用民间契约文书,可以复制一个宗族从初始到形成的整个生命历程。锦屏县文斗寨是清水江中游一个声名远播的苗族村寨,其中,冉皆腊姜氏家族中的"三老家"更是声望卓著。但除遗存下来的上千件契约文书外,没有任何这个家族及三老家的历史记载。经对契约文书的梳理研究,可以再现冉皆腊姜氏家族及三老家的成长史,并对其历史过程有如下认识:冉皆腊的姜氏家族肇始于康熙乾隆时期,成型于嘉庆道光间直至民国时期;"三老家"从结构上看,是由姜氏宗族内三个特定家庭成员各派一代表的组合。从职能上看,它担负起代表宗族对族产——山林的经营与管理。又因构成人员双重身份实际上是一个游离于宗族之外的特殊宗族组织。三老家产生及导致其特殊现象的原因在于乾隆以来的林业经济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斗寨 宗族 三老家 清水江文书 苗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