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博学通识是为大儒——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张新民先生访谈录
1
作者 张新民 王胜军 王进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4期1-16,共16页
一、家学渊源与早年求学经历王胜军:张老师您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据我所知,您的父亲张振佩先生是著名学者,您自己早年到农村插队,教过十年中学,之后才考取大学,并在大学任教。能介绍一下您早年的求学经历及其对您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吗?... 一、家学渊源与早年求学经历王胜军:张老师您好,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据我所知,您的父亲张振佩先生是著名学者,您自己早年到农村插队,教过十年中学,之后才考取大学,并在大学任教。能介绍一下您早年的求学经历及其对您的学术研究的影响吗?张新民:我父亲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安徽大学毕业的,那个时候,安徽大学很强,有不少名师。老先生如姚永朴、姚永概都是桐城派的大家,同时也是经学家,是学校前辈学者;年轻老师有周予同、刘大杰等,后来也成了著名学者。学生们虽然受老先生的影响,但更喜欢年轻老师的课,认为他们有一套新的治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大学 家学渊源 刘大杰 中国文化书院 周予同 姚永朴 求学经历 张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生命的意义世界——香港“中国文化之继往开来”学术研讨会琐记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关键词 中国 传统文化 儒学 "性情" 学术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琴道文化与乐教理想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新民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176,161,共6页
古琴是中国古代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符号化象征。透过琴音的演奏和传达,既可以显示形上之"道体",又能够开出形下的感性审美世界,给予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境域,并呈现出广阔的人文价值理想。只是古琴音声及内... 古琴是中国古代艺术殿堂的瑰宝,也是传统人文精神的符号化象征。透过琴音的演奏和传达,既可以显示形上之"道体",又能够开出形下的感性审美世界,给予我们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境域,并呈现出广阔的人文价值理想。只是古琴音声及内涵于其中的"道"的意义,必须通过人才能显示,离不开人的领悟和体会,不能缺少人的"人文性"活动。"乐教"的目的便是要陶冶人的心灵,谐和人的情感,因而进入"乐"的境域才算个体人格的完成,也才算人类群体共同理想的达致。如果说琴道象征着中国文化特殊的美感经验和艺术才情,那么"乐教"则表明中国文化始终对人有着强烈的诗兴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 乐教 琴道文化 诗性关怀 艺术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行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地缘学术思想——《贵州:学术与思想的世界》前言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2期90-95,共6页
贵州学术思想的发展,不但与中央王朝凭借国家力量开发和经营帝国西南疆域的历史进程一致,而且也与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传统文化向滇黔两省的扩散传播同步。它既有赖于士大夫社会的形成,也有赖于知识精英的产生,最终则经、史、子、集四部均... 贵州学术思想的发展,不但与中央王朝凭借国家力量开发和经营帝国西南疆域的历史进程一致,而且也与以儒学为主体的大传统文化向滇黔两省的扩散传播同步。它既有赖于士大夫社会的形成,也有赖于知识精英的产生,最终则经、史、子、集四部均各有大量撰述,直接以地缘文化的形式丰富了祖国的学术文化宝库。任何具有价值的理解或诠释都必然包含着历史与现实的沟通,传统学术思想通过亲切而具体的创造性衔接亦可成为未来文化继续发展的动力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州 区域 传统社会转型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视域中的贵州形象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振宁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9-106,共8页
综合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方法,以王阳明及其友人的著述为检视文本,通过爬梳剔抉和条分缕析深蕴其间的黔境黔民黔情信息,由此开掘出王阳明视域中的贵州形象及其生成根由。在王阳明及其友人眼里,贵州不但地处荒蛮,高山横溢,... 综合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和诠释学的理论方法,以王阳明及其友人的著述为检视文本,通过爬梳剔抉和条分缕析深蕴其间的黔境黔民黔情信息,由此开掘出王阳明视域中的贵州形象及其生成根由。在王阳明及其友人眼里,贵州不但地处荒蛮,高山横溢,寒冷潮湿,瘴毒盛行,而且境内苗僚杂居,蒙昧落后,崇巫尚鬼却又质朴无华。如此的贵州形象,既涵括了王阳明"抵黔前"的预判、"居黔中"的体认以及"离黔后"的回溯,又历经了一个由陌生拒斥经文化接触和调适体验到心理认同的嬗递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贵州形象 比较文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行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贵州新学——《新学入黔:贵州近代教育的源流与发展》序
6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2007年第4期90-94,共5页
近代"新学"的传播一方面与"西学"的挑激与引进有关,一方面也与儒家传统内部变革思想的高涨紧密相联。就"新学"入黔并逐渐本土化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国家权力系统或地方知识精英,都发挥了主导性的范约作用... 近代"新学"的传播一方面与"西学"的挑激与引进有关,一方面也与儒家传统内部变革思想的高涨紧密相联。就"新学"入黔并逐渐本土化的具体过程而言,无论国家权力系统或地方知识精英,都发挥了主导性的范约作用,并构成了错综复杂的知识格局。严修、李端菜、张之洞、梁启超四人,虽然他们最终的价值选择不尽相同,但均一度徘徊或游离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直接间接地影响了黔地"新学"的传播,值得以个案的方式认真加以研究。地方精英华之鸿创办文通书局,在"新学"的传播史上可说是厥功甚伟。抗日战争时期大批外省高校内迁贵州从事讲学科研活动,则标志着地方文化的现代性转型进入了"质"的飞跃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学 西学 中学 传统 现代 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美学研究--兼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中的“中和”与“生生”思想
7
作者 龚妮丽 《艺术评鉴》 2016年第12期15-18,共4页
20世纪中期以来,为解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试图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而建立新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美学观,这是... 20世纪中期以来,为解决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人类?社会?开始了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生态哲学与生态美学应运而生,试图突破"人类中心主义",而建立新的"生态整体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及美学观,这是一种新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文明的转型必然会带来人类对于精神世界的重新思考,美学研究的诸多题域也不能不对人类当下的生存境况有所反思。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早已有之的儒家"中和"与"生生"思想,则可以为我们当今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生态美学、生命美学建设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生态美学 生命美学 “中和”思想 “生生”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视野下的阳明学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 被引量:1
8
作者 廖峰 李秋莎 +1 位作者 王胜军 马国君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28,共3页
2014年11月1-3日,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商务印书馆学术论坛·耿宁《人生第一等事》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国... 2014年11月1-3日,由中山大学人文学院、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商务印书馆学术出版中心、《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商务印书馆学术论坛·耿宁《人生第一等事》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论‘致良知’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召开。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及瑞士等地的50多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提交论文20余篇。会议从现象学、宗教学、历史学、文献学等多角度围绕阳明学展开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学术讨论会 “致良知” 阳明学研究 王阳明 后学 哲学社会科学版 商务印书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再适应——以黔西北畜牧业的衰落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马国君 李红香 《古今农业》 2012年第3期75-82,共8页
黔西北位处长江、珠江的中上游,就自然背景而言,其主体为典型的疏林草坡生态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出现土地石漠化、沙化等生态灾变。历史上,生息在这一地区的氐羌系统各民族一直实施农牧混合生计模式,这样的生计模式... 黔西北位处长江、珠江的中上游,就自然背景而言,其主体为典型的疏林草坡生态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一旦开发不当,就会出现土地石漠化、沙化等生态灾变。历史上,生息在这一地区的氐羌系统各民族一直实施农牧混合生计模式,这样的生计模式不仅繁荣了当地的经济,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而且还为长江、珠江中下游水资源的稳定做出过重要贡献。康熙"改土归流"后的300余年间,随着垦殖面积的扩大,无序的矿业开发,不但没有出现经济的大繁荣,反而诱发了诸种生态灾变,成了当前贵州省结构性贫困和经济性贫穷的重灾区。因此认真总结历史时期黔西北畜牧业衰落的经验教训,对于当前贵州省的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开发 生态环境的再适应 黔西北 农牧混合生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周敦颐思想中隐涵的“天人合一”义理旨趣——纪念周敦颐诞辰一千周年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新民 《船山学刊》 2017年第6期64-77,共14页
周敦颐为重建儒家形上学及宇宙生成论思想体系,讨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理""性""命""诚"等一系列相关哲学命题,目的在于打通"人道... 周敦颐为重建儒家形上学及宇宙生成论思想体系,讨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以及"理""性""命""诚"等一系列相关哲学命题,目的在于打通"人道"与"天道"的固有内在联系,解决价值与存在的统一及人的德性生命如何可能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人类社会的秩序建构做出合理的定位,表现出深刻的"天人合一"哲理意涵,体现了宋明理学极为重要的一个理论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敦颐 天人合一 宇宙生成论 人间秩序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生态哲学观——以“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观为致思论域 被引量:3
11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2015年第3期34-44,共11页
先秦"天人合一"说的解读,当有两大值得注意的向度:一是形上本体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本体论的生态哲学思想;再即形下现象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伦理化的生态哲学思想。本体论的"天&qu... 先秦"天人合一"说的解读,当有两大值得注意的向度:一是形上本体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本体论的生态哲学思想;再即形下现象学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可称为伦理化的生态哲学思想。本体论的"天"具有无尽的创造活力,也是一切价值的宇宙论根源。在天道生生不已的创造力量的涵盖下,可说一切存在都在变化着的活动之中,离开了变化着的活动便难有什么存在,即使人的创造性活动也必须植根于天地之中,不能脱离天地变为了无生气的存在。因此,不仅人与天不能二,终极性的天道可以与现实人生合为一体,即人作为天地间最有自觉精神的主体,也构成了"天、地、人三才"之道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人的伟大在于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尊重一切生命存在的价值,促进宇宙秩序的和谐,实现"裁成""辅相"的生命创造活动。可见今天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传统"天人合一"及"天、地、人三才"说,仍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学理依据,丰富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天人合一 天地人三才 参赞化育 生态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临终遗言”献疑与辨证--兼论《阳明先生年谱》嘉靖本与全书本的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邓国元 王大印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2-147,共6页
文本的差异要求我们思考阳明“临终遗言”,全书本《年谱》所载的“此心光明”,还是黄绾《行状》中的“为可恨耳”?与《哀感》《当道书》的论述相“矛盾”,表明周积问阳明遗言的情形是绪山编著《年谱》过程中的人为设计。嘉靖本《年谱》... 文本的差异要求我们思考阳明“临终遗言”,全书本《年谱》所载的“此心光明”,还是黄绾《行状》中的“为可恨耳”?与《哀感》《当道书》的论述相“矛盾”,表明周积问阳明遗言的情形是绪山编著《年谱》过程中的人为设计。嘉靖本《年谱》既有黄绾《行状》的“为可恨耳”,也有全书本《年谱》“此心光明”的记载。自黄绾《行状》到嘉靖本《年谱》,再到《年谱》全书本,呈现出从增加到删减的关系,证明《行状》所载“为可恨耳”方为阳明临终遗言的实际,“此心光明”是绪山编写《年谱》的杜撰。嘉靖本与全书本《年谱》内容上存在差异。阳明从祀孔庙、对阳明思想的理解以及对后学中新思想动向的反省,是绪山将嘉靖本《年谱》编入《全书》,形成全书本《年谱》中进行增改删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终遗言 此心光明 为可恨耳 《阳明先生年谱》 嘉靖本 全书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社会政治对文人艺术家个性思想的影响——以米芾及其所处时代为考察中心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兴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7年第5期78-85,共8页
宋代社会重文、重科举,新旧党争较为激烈,这对当时的文人艺术家有较大影响。米芾个性思想乃至艺术成就皆是其出身、经历、爱好与其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交相影响之结果。米芾学非所试,无力应举,未经科举出身,而以恩荫入仕,仕途注定... 宋代社会重文、重科举,新旧党争较为激烈,这对当时的文人艺术家有较大影响。米芾个性思想乃至艺术成就皆是其出身、经历、爱好与其所处时代社会政治文化因素交相影响之结果。米芾学非所试,无力应举,未经科举出身,而以恩荫入仕,仕途注定很艰难。米芾生处党争时代,"不入党与",在党争中处于不在中心、被边缘化的地位。他不能济世,遂以"颠"为护身符,以"洁"示心志,举止狂怪,惟潜心文艺,寄情诗文书画奇石等玩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科举 党争 米芾 个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阳明“龙场悟道”中的君子之学发微——以龙场四学记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胜军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第4期18-25,共8页
君子之学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在龙冈书院三学记《何陋轩记》《君子亭记》《宾阳堂记》和为最初悟道之地所作的《玩易窝记》之中。君子之学不同于仙人的逍遥避世,也不同于圣人的不学而知,它是以与书院教育... 君子之学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重要内容,集中体现在龙冈书院三学记《何陋轩记》《君子亭记》《宾阳堂记》和为最初悟道之地所作的《玩易窝记》之中。君子之学不同于仙人的逍遥避世,也不同于圣人的不学而知,它是以与书院教育直接相关的功夫和实践为特征的。龙场四学记展示了王阳明对君子之学的诠释,包括文质相资、德操时容相济、洗心求明、居易俟命等。王阳明君子之学的形成是其在龙场解决内心矛盾冲突的产物,是书院教育的逻辑结果。君子之学还深刻影响到王阳明化民成俗的底层路线、重质反文的教法和史观、格物致知的实践取径、心体光明的生命体验等方面,是阳明心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理论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龙冈书院 君子 龙场悟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新民先生儒学研究、实践和思想述评
15
作者 王胜军 刘霞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4期17-25,共9页
张新民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儒学研究和书院教育实践,致力于以阳明学为中心的宋明义理之学,兼及嘉乾汉学,尤于贵州地域儒学史研究贡献为多,并特别注意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 张新民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荣誉院长、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长期从事儒学研究和书院教育实践,致力于以阳明学为中心的宋明义理之学,兼及嘉乾汉学,尤于贵州地域儒学史研究贡献为多,并特别注意阐发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张先生的儒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维度,注重天命直觉的内在体验,讲求汉宋佛道的贯通和大小传统的互动,主张以活泼泼的生命境界为导向的政治生活秩序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新民 儒学 贵州 王阳明 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生命体验结构涌出的诗歌创作——《人傍山斋残稿》序
16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09年第1期86-88,共3页
《人傍山斋残稿》所收之诗,皆能吐属心声,抒发性灵,触景感发,多为佳句,不期而至之中,似有神助,实则仍来源于诗人之生命体验结构,离不开对生活物态之细腻微妙观察。足证真诗者,皆精神之所为;而诗歌之语言,实即生命体验之艺术升华。
关键词 生命体验 性灵感发 诗歌创作 艺术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己逸人的古籍整理新典范——《续修安顺府志》审读意见书
17
作者 张新民 《贵州文史丛刊》 2013年第1期128-129,共2页
余曩昔检读贵州地方志书,于安顺一地尤有所注意。盖其地开发甚早,又当滇黔往返大道枢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安顺府(州)志之修纂,虽可溯至明代,见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征引者,可考者仅数条,大多则亡佚。今存者仅成丰《安顺... 余曩昔检读贵州地方志书,于安顺一地尤有所注意。盖其地开发甚早,又当滇黔往返大道枢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安顺府(州)志之修纂,虽可溯至明代,见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征引者,可考者仅数条,大多则亡佚。今存者仅成丰《安顺府志》及民国《续修安顺府志》两书。故整理现存文献典籍,实为今日之急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整理 安顺 续修 意见书 审读 地方志书 文献典籍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古终能自立家——论米芾学习书法的方式及其启示意义
18
作者 周兴禄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第1期90-95,共6页
米芾学习书法非常重视临摹,称之为"集古字"。他主张集而知变,目集手变,参以己意,变为己法。米芾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乃是渐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先临摹以"集古字",之后再熔铸一体、形成自家风貌的学习创造途径,... 米芾学习书法非常重视临摹,称之为"集古字"。他主张集而知变,目集手变,参以己意,变为己法。米芾从集古字到自成一家,乃是渐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其先临摹以"集古字",之后再熔铸一体、形成自家风貌的学习创造途径,对今天的学书者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芾 临摹 集古字 启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法是艺术,更是国学
19
作者 周兴禄 周方舟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5期71-76,共6页
书法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其国学属性:其主体是博通国学而又具备审美素质的文人;其书写内容是汉字与中国文学,能体现国学素养;其书写技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亦有国学根源;而其思想则有深刻的国学渊源。正确认识书法的特殊性... 书法是特殊的艺术形式,其特殊性在于其国学属性:其主体是博通国学而又具备审美素质的文人;其书写内容是汉字与中国文学,能体现国学素养;其书写技法的笔法、结构、章法等亦有国学根源;而其思想则有深刻的国学渊源。正确认识书法的特殊性,对书法发展导向、学科建设等俱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艺术 国学 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眼宗创立之原因初探
20
作者 黄诚 《宜春学院学报》 2012年第9期53-57,132,共6页
法眼宗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兴起与发展直接与文益禅师及其门徒的传法弘道活动有紧密的关联。文益禅师提出了一系列的禅门革新措施,建立了"清凉家风",为法眼宗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法眼宗的形成不仅与... 法眼宗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兴起与发展直接与文益禅师及其门徒的传法弘道活动有紧密的关联。文益禅师提出了一系列的禅门革新措施,建立了"清凉家风",为法眼宗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法眼宗的形成不仅与文益禅师独有的教学方式和禅法思想风格有关,亦与清凉院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氛围有甚深因缘,乃是诸多因素之和合共生性产物,是江南佛教禅学长期发展的必然性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禅宗 法眼宗 宗派形成 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