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茶树根际细菌菌株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促生效应及机制初探 被引量:9
1
作者 韩丽珍 刘畅 +1 位作者 邓兆辉 朱春艳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1-47,共7页
对3株茶树根际细菌GD3、KKS-6-N1和P5进行辣椒和花生的浸种及花生的灌根试验,分析菌株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P5菌株灌根后对花生幼苗营养指标、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及酶活的影响,评价P5菌株的促生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3... 对3株茶树根际细菌GD3、KKS-6-N1和P5进行辣椒和花生的浸种及花生的灌根试验,分析菌株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测定P5菌株灌根后对花生幼苗营养指标、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菌群及酶活的影响,评价P5菌株的促生效应及机制。结果表明,3株菌株均可显著提高辣椒和花生种子的发芽率,P5菌株的灌根处理还可显著提高花生幼苗的株高、鲜重、根重及叶绿素含量,植株的全氮含量明显提升;P5接种后的花生根际土壤细菌总数及真菌总数显著增多,细菌数/真菌数之比明显提高,氨化细菌、固氮菌及溶磷菌数显著高于对照,根际土壤蔗糖酶、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显著提高,表明P5菌株可以通过活跃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提高植株的营养而达到促生目的,经分子鉴定将P5菌株初步鉴定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sp.)。研究筛选出了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明显促进作用的P5菌株,为下一步菌肥的研制提供了优良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根际细菌 辣椒 花生 发芽率 促生作用 根际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冠层高光谱遥感的杂交水稻植被指数氮素营养诊断模型 被引量:9
2
作者 王晓珂 刘婷婷 +7 位作者 许桂玲 冯跃华 彭金凤 李杰 罗强鑫 韩志丽 卢苇 PHONENASAY Somsana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1-29,共9页
以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施氮水平,分析了4个植被指数(VIs)分别与叶片氮素含量(LNC)、叶片氮素积累量(LNA)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PNA)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VIs为自变量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 以杂交水稻为研究对象,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主区为品种,副区为施氮水平,分析了4个植被指数(VIs)分别与叶片氮素含量(LNC)、叶片氮素积累量(LNA)和地上部氮素积累量(APNA)之间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VIs为自变量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结果表明,4个VIs和LNC、LNA之间均存在决定系数大于0.7的波段区域且波段区域一致,4个VIs和APNA之间的决定系数均较低,仅在0.2左右;比值植被指数(R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6,对应的波段组合为694 nm和763 nm;垂直植被指数(P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69,对应的波段组合为864 nm和483 nm;差值植被指数(D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3,对应的波段组合为1 292 nm和1 258 nm;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LNC之间的决定系数最大值为0.881,对应的波段组合为1 296nm和1 220 nm。最佳的氮素营养诊断模型为叶片氮素含量诊断模型,其模型表达式为LNC=1E+03NDVI2-132.55NDVI+3.72,建模集R^(2)、RMSE和RE分别为0.879、0.357%和16.267%,测试集R^(2)、RMSE和RE分别为0.895、0.331%和15.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水稻 氮素营养 高光谱遥感 植被指数 诊断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7
3
作者 彭金凤 刘婷婷 +7 位作者 许桂玲 冯跃华 王晓珂 李杰 罗强鑫 PHONENASAY Somsana 韩志丽 卢苇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36,共7页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以Q优6号(V1)、宜香优2115(V2)为材料,于2019年在贵州省黄平县进行了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 为探明超级杂交稻叶片光合特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对不同施氮量的响应特征,以Q优6号(V1)、宜香优2115(V2)为材料,于2019年在贵州省黄平县进行了不同施氮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和单位叶面积氮含量(N_(area))呈上升趋势,表观光量子效率(AQE)、净光合速率(P_(n))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PNUE)(除N0处理外)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光补偿点(LCP)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_i)表现相反;在抽穗期,气孔导度(G_(s))、LCP和N_(area)呈先升后降趋势,而PNUE呈相反趋势。每穗粒数和实际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而有效穗数呈上升趋势,千粒重和结实率呈下降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在孕穗期,Q优6号的P_(n)、N_(area)和AQE呈先升后降趋势、C_(i)与之相反,宜香优2115的P_(n)、N_(area)和AQE呈上升趋势、C_(i)呈下降趋势;在抽穗期,两个品种的N_(area)均呈上升趋势,LCP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此外,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变化趋势一致,千粒重和结实率均呈下降趋势,实际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两个品种间,水稻孕穗期的PNUE,抽穗期的P_(n)、N_(area)和PNUE,以及千粒重和结实率均为宜香优2115显著高于Q优6号,每穗粒数和实际产量表现相反。在本试验条件下,回归分析结果表明,Q优6号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88.13 kg/hm^(2),最高产量可达13 237.89 kg/hm^(2);宜香优2115获得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107.16 kg/hm^(2),最高产量可达10 027.35 kg/hm^(2)。总的来说,在75~225 kg/hm^(2)的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能促进叶片气孔张开和吸收CO_(2)参与光合作用,促进CO_(2)转化成稳定的碳水化合物,同时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进而实现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施氮量 光合特性 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功能冗余和功能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冯凌 喻理飞 +3 位作者 王阳 张丽敏 赵庆 李方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70-678,共9页
喀斯特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由于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为的干扰,导致植被恢复难度较大。所以,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稳定性的增长和维持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对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物种功能性状研究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 喀斯特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区,由于环境本身的脆弱性和人为的干扰,导致植被恢复难度较大。所以,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稳定性的增长和维持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内容,对指导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物种功能性状研究功能多样性、功能冗余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阐明植被恢复过程中影响群落稳定性增长与维持的内在因素。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贵州喀斯特高原区选择处于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不同阶段的植物群落,即草本群落阶段、灌草过渡阶段、灌木灌丛阶段、灌乔过渡阶段和乔木林阶段的植物群落,探究功能冗余和功能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喀斯特高原区,随着植被的恢复(1)群落的稳定性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两种测定方式均得到一致的结果,群落稳定性指数(C)由0.393上升至1.206,M.Godron稳定性指数法也显示曲线交点与稳定点之间的距离由10.49缩短至2.32;(2)功能冗余逐步递增,在乔木林阶段达到最高,且各阶段具有显著性差异;功能多样性则是先增后减,在灌乔过渡阶段达到最高;(3)根据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功能冗余和功能多样性均能提高群落的稳定性,但是在不同的恢复阶段两者对于稳定性的影响并不一致。在恢复前期(草本群落阶段至灌乔过渡阶段),功能多样性对群落稳定性的维持起主要作用;而在恢复后期(乔木林阶段),群落稳定性则主要由功能冗余决定。因此,建议在进行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和森林经营管理时,为提高和维持群落的稳定性,要注意区分不同的恢复阶段,有针对性的制订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冗余 功能多样性 群落稳定性 喀斯特 物种多样性 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高原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5
作者 武亚楠 喻理飞 +2 位作者 张丽敏 刘娜 严令斌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935-1942,共8页
土壤有机碳(SOC)及指示因子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的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机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喀斯特高原区选择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草本群落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林阶段,对各阶段表土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SOC)及指示因子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的响应特征尚不明确。为揭示植被恢复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机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喀斯特高原区选择环境条件基本一致的草本群落阶段、灌木阶段和乔林阶段,对各阶段表土有机碳含量(SOCC)和有机碳密度(SOCD)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随植被恢复,SOCC和SOCD均表现出显著差异,乔林阶段最高,分别为107.77 g·kg^−1、8.40 kg·m^−2;草本群落阶段最低,分别为50.37 g·kg^−1、4.06 kg·m^−2。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OCC和SOCD与群落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凋落物C/P、N/P,土壤TP、TN、C/N、C/P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凋落物C/N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可知,SOCC、SOCD主要影响因子为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凋落物C、N含量、凋落物N/P、土壤TN、C/P、N/P、土壤容重,其中SOCC的显著影响因子为根系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C/P,SOCD的显著影响因子为凋落物现存量。随植物群落恢复,SOCC、SOCD提高,证明喀斯特区植被恢复是提高土壤碳的有效途径;但喀斯特区SOCC、SOCD无论在全球或全国均属低值区;影响SOCC、SOCD的显著因子是根系生物量、凋落物现存量和土壤C/P,即土壤碳特征与植物-凋落物-土壤连续体养分循环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SOCC、SOCD 植被因子 土壤因子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