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息烽温泉地质成因分析 被引量:26
1
作者 宋小庆 段启杉 +1 位作者 孟凡涛 曹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16-220,共5页
贵州息烽温泉富含氡、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分析息烽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构造地质、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手段,对温泉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息烽温泉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源为深循环加热,循环深度约3 000m,热储温... 贵州息烽温泉富含氡、锶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分析息烽温泉形成的地质背景基础上,利用构造地质、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等手段,对温泉的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息烽温泉水源为大气降水,热源为深循环加热,循环深度约3 000m,热储温度达100℃以上。在洋水背斜北倾伏端,地热水受碎屑岩阻隔并混合浅表地下水而排出。为保障息烽温泉的可持续性,其周边磷矿勘探、开采的同时,应加强地热水的勘查和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烽温泉 地质成因 同位素 水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地下工程岩溶涌(突)水模式的水文地质分析及其工程应用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何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9-52,共4页
大型地下工程中涌 (突 )水成灾的大部分属于岩溶涌 (突 )水。岩溶含水介质类型、岩溶蓄水构造与地下工程岩溶涌 (突 )水形式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将岩溶含水介质划分为快速紊流和缓慢渗流两大系统 ,分析了典型的岩溶蓄水构造及其对地下工... 大型地下工程中涌 (突 )水成灾的大部分属于岩溶涌 (突 )水。岩溶含水介质类型、岩溶蓄水构造与地下工程岩溶涌 (突 )水形式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将岩溶含水介质划分为快速紊流和缓慢渗流两大系统 ,分析了典型的岩溶蓄水构造及其对地下工程施工运营的影响 ,然后给出了大型地下工程中岩溶涌 (突 )水的典型模式 ,最后对岩溶区大型地下工程防水工作的程式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工程 岩溶含水介质 岩溶潜水构造 岩溶涌水模式 隧道 水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地质灾害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杨义林 陈进 +1 位作者 陈璠 程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黄果树风景旅游名胜区163km2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文章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作了相关分析,并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与评价,针对性的提出了防... 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黄果树风景旅游名胜区163km2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的统计、分析。文章以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成因机制和影响因素作了相关分析,并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了分区与评价,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分区 防治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兴义喀斯特景观特征 被引量:19
4
作者 徐柯健 李兴中 刘嘉麒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7-164,共8页
贵州省兴义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区内广泛分布着雄伟壮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高原、峡谷、峰丛、峰林、石林以及发育其间的瀑布群、泉群等组合为特征。其中,马岭河峡谷长74.8km,谷底宽30-50m,切割深度300~700m,被誉为“高原峡... 贵州省兴义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区内广泛分布着雄伟壮丽的喀斯特地貌景观,以高原、峡谷、峰丛、峰林、石林以及发育其间的瀑布群、泉群等组合为特征。其中,马岭河峡谷长74.8km,谷底宽30-50m,切割深度300~700m,被誉为“高原峡谷一线天”;两岸地表支流、泉水坠入河谷形成常年瀑布多达70余处,瀑高50-200m,构成云贵高原一大喀斯特水文地貌奇观;斜坡台原之上峰丛峰林密集相连,层层叠置,景象甚为雄伟壮观;其中峰体坡度较缓的锥状喀斯特先是在古地理的外动力环境影响下发育形成,后又经受高原抬升的影响,在发育持续时间、环境及其形态特征上与桂林峰林均有所不同,因而成为全球锥状喀斯特发育演化过程最为完整的范例之一。独特的兴义喀斯特景观,是在特定的岩性结构条件下,经长期构造运动抬升切割和风化剥蚀作用形成的,具有很大的科学意义和观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地貌景观 形成机理 贵州兴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地区地质灾害与地貌内在联系研究——以贵阳市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石方红 陈登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5年第3期19-23,77,共6页
岩溶地貌在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岩溶地区的崩塌、塌陷、滑坡、泥石流及洪涝等主要地质灾害与地貌特征的关系内在联系及机理分析研究,为岩溶地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 岩溶地貌 内在联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归分析法评价岩溶地下水资源——以贵州织金四方井岩溶大泉流域为例
6
作者 宋小庆 陈进 唐娱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8,共4页
在全面分析四方井岩溶大泉流域水文地质、岩溶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2009—2010年特大干旱年泉点长观资料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和枯季径流模数法,计算出天然补给量为1 522.6万m3/a,可开采资源量为585.71万m3/a;通过径流模数法得出天然排... 在全面分析四方井岩溶大泉流域水文地质、岩溶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2009—2010年特大干旱年泉点长观资料为基础,采用回归分析法和枯季径流模数法,计算出天然补给量为1 522.6万m3/a,可开采资源量为585.71万m3/a;通过径流模数法得出天然排泄量为1 533.8万m3/a,并将之与回归分析法评价结果对比,得出回归分析法计算结果可靠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资源 回归分析 岩溶 贵州织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盖型无充填溶洞薄顶板塌陷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1 位作者 刘丹 何静 《中国岩溶》 CAS CSCD 2000年第1期65-72,共8页
本文通过对覆盖型岩溶区薄顶板无充填溶洞岩溶塌陷成因机制的分析 ,提出其塌陷稳定性可以用“盖层土体 -薄顶板无充填溶洞力学系统”的稳定性来解释 ,并分析了盖层土体与薄顶板溶洞之间通过应力传递和质量传输的互动作用。
关键词 岩溶塌陷 无充填 薄顶板溶洞 力学系统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隧道外水压力计算的解析—数值法 被引量:49
8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何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7-19,28,共4页
在高水头富水区 ,抗水压衬砌设计的关键在于外水压力的计算。深埋隧道排水时 ,沿轴线方向上流入隧道的水量来自于隧道掌子面的前方 ,当隧道施工足够长度后 ,可以认为已施工断面的地下水只从隧道两侧向断面内运动 ,此时可将三维问题处理... 在高水头富水区 ,抗水压衬砌设计的关键在于外水压力的计算。深埋隧道排水时 ,沿轴线方向上流入隧道的水量来自于隧道掌子面的前方 ,当隧道施工足够长度后 ,可以认为已施工断面的地下水只从隧道两侧向断面内运动 ,此时可将三维问题处理为二维。对于深埋隧道 ,当其断面远小于水头时 ,可处理为一个点井 ;隧道全断面排水时 ,隧道断面线可处理为定流量边界。首先建立隧道排水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采用经验解析法预测隧道的涌水量 ,然后将涌水量代入隧道围岩渗流的剖面二维模型 ,模拟隧道排水时围岩渗流场的分布 ,再采用作用系数的方法计算出隧道衬砌的外水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经验解析法 深埋隧道 外水压力 涌水量 解析-数值法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塌陷演化过程中的水-土-岩相互作用分析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何静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14-317,共4页
分析了岩溶塌陷演化过程中物理力学上的水 土 岩相互作用 ,并对作用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塌陷的发育和水 土 岩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塌陷的物质载体是盖层土体和岩层的顶板 ,而地下水赋存于岩土体内 ,地下水和岩土体之间... 分析了岩溶塌陷演化过程中物理力学上的水 土 岩相互作用 ,并对作用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岩溶塌陷的发育和水 土 岩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塌陷的物质载体是盖层土体和岩层的顶板 ,而地下水赋存于岩土体内 ,地下水和岩土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物理力学、化学作用 ,土体和岩体之间也存在着应力传递和物质传输作用 ;反之 ,岩土体结构和稳定状态的变化也会改变地下水的渗流运动状态 ,从而又反过来影响岩土体的结构和稳定状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 塌陷 演化 数学模型 水-土-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水盖层分布区岩溶塌陷的物质基础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1 位作者 刘丹 何静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5-29,共5页
本文对阻水盖层分布区岩溶塌陷的物质基础和成因机制进行了新的思考 ,提出“溶洞充填物潜蚀流动—压差场—盖层失托增荷效应”为阻水盖层分布区岩溶塌陷更普遍的成因机制 ,给出了理想情况下描述阻水盖层中岩溶塌陷的数学模型。
关键词 阻水盖层 岩溶塌陷 数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岩溶塌陷典型概念模型研究及实例分析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1 位作者 刘丹 何静 《铁道工程学报》 EI 1999年第4期75-79,共5页
本文针对几条铁路岩溶塌陷成因机理的分析 ,建立了导水盖层的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阻水盖层的强度弱化—压差场—失托增荷效应、薄顶板溶洞岩体力学和路堑填土路基 4个宏观上的概念模型。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为铁路岩溶塌陷机理分析和... 本文针对几条铁路岩溶塌陷成因机理的分析 ,建立了导水盖层的渗流场与应力场耦合、阻水盖层的强度弱化—压差场—失托增荷效应、薄顶板溶洞岩体力学和路堑填土路基 4个宏观上的概念模型。并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为铁路岩溶塌陷机理分析和数学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比较系统的概念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典型概念模型 实例分析 铁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岩溶塌陷灾害发育规律及危险性分区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建秀 杨立中 +1 位作者 刘丹 何静 《铁道工程学报》 EI 2000年第3期83-86,共4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铁路岩溶塌陷灾害发育的物质基础和基本规律 ,给出了根据线路地表地质地貌以及其它情况判定岩溶塌陷危险性的单因子迭加判定方法 ,该方法在南昆铁路判定结果和现场钻控结果基本相符 ,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关键词 岩溶塌陷 发育规律 危险性分区 铁路线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石坝结构及其水动力条件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程星 熊康宁 陈进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以洞穴调查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对洞穴沉积物中的边石坝结构类型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成边石坝的不同水动力条件、不同的几何特征,将边石坝分为3种类型,即水道型、扇型及圆型。从水道型到扇型再到圆型,水动力条件由强到弱。根据边石坝... 以洞穴调查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对洞穴沉积物中的边石坝结构类型进行了研究。根据形成边石坝的不同水动力条件、不同的几何特征,将边石坝分为3种类型,即水道型、扇型及圆型。从水道型到扇型再到圆型,水动力条件由强到弱。根据边石坝的剖面形态及坝体的倾斜角、内部的层理构造,将边石坝从剖面上分为直坝、陡坝(60°<α<90°)、斜坝(α<60°)。从直坝到陡坝再到斜坝,水动力条件从弱到强。另外,文中还提出了边石坝的特殊类型——双坝、池中坝,并指出了它们的特殊水文地质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动力条件 边石坝类型 内部层理 双坝 洞穴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穴碳酸钙沉积过程中的水形状因素(英文)
14
作者 熊康宁 程星 陈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8年第3期54-58,共5页
洞穴碳酸钙的成因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制约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因素,研究的文章较多,比如象温度的因素。Pco2因素,水运动因素,界面因素,生物因素等等,作者多年来从事洞穴碳酸钙实验的研究,从水的界面因素及CO2逸... 洞穴碳酸钙的成因一直是很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特别是对于制约洞穴碳酸钙沉积的因素,研究的文章较多,比如象温度的因素。Pco2因素,水运动因素,界面因素,生物因素等等,作者多年来从事洞穴碳酸钙实验的研究,从水的界面因素及CO2逸出的机制出发提出了水体形状因素的观点,提出水体在不同的形状下,可以导致其沉积速度的不同,而且这种影响可以达到不可忽略的程度,同一体积的水体,由于它所处的不同形状的改变,将导致其沉积速度的很大差异,换言之,处于沉积中的CaCO3水,可以因为其水体形状的改变而产生加速的沉积作用。因此在讨论CaCO3沉积速度的时候,不能忽略其所处的水体形状条件。通过室内不同形状水体(同体积)的对比实验,以及同体积改变形状的实验,提出了水体形状的改变应是影响CaCO3沉积速度的重要因素。由于CO2在水中向空气逸出过程中,要经历一定的路程,当水体形状改变以后,C2Z的逸出路径大大地改变,这是造成沉积速度改变的主要原因。文章也提出,当水体形状被分裂成水沫形状时和水体被充满气泡时,这些形状的改变对CaCO3沉积速度改变最大。洞穴地下河以一种大体积小的水——气界面的状态存在,当以泉等形式递出地表时,它的水体形状改变往往是大水——气界面,小的水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形状 沉积速度 洞穴 碳酸钙 沉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犀牛洞地下河水-岩作用反向模拟 被引量:5
15
作者 曹振东 危润初 +1 位作者 段启杉 谭廷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4-76,共3页
水-岩作用是研究岩溶地下水迁移转化的主要理论基础,采用PHREEQC软件对犀牛洞地下河水-岩作用进行反向模拟。通过模拟得出地下水各矿物相的饱和指数,并计算出地下河径流路径水-岩作用过程中主要矿物相的转移量。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河入... 水-岩作用是研究岩溶地下水迁移转化的主要理论基础,采用PHREEQC软件对犀牛洞地下河水-岩作用进行反向模拟。通过模拟得出地下水各矿物相的饱和指数,并计算出地下河径流路径水-岩作用过程中主要矿物相的转移量。模拟结果表明:地下河入口至天窗段水中的H+浓度增大,pH值减小,矿物相的溶解使得Ca2+、Mg2+、HCO3-、SO24-、Na+、Cl-浓度增大;天窗至地下河出口段水中的H+浓度基本保持不变,Mg2+、HCO3-、SO24-浓度增大,而Ca2+浓度因方解石的沉淀而有所减小,模拟结果与实际水质数据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岩作用 反向模拟 矿物相 犀牛洞地下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成因及水质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6
作者 赵璐 邬立 罗湘赣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24-730,共7页
贵州省地热资源丰富,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属于该省隐伏型地热资源之一。本文结合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补径排条件、地温场等特征。该地热田主要热储层为中寒武统—奥陶系灰岩及白云岩,热水径流特征和地温场... 贵州省地热资源丰富,贵阳市乌当区地热田属于该省隐伏型地热资源之一。本文结合钻探资料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了地热田的埋藏条件、补径排条件、地温场等特征。该地热田主要热储层为中寒武统—奥陶系灰岩及白云岩,热水径流特征和地温场特征受乌当断裂、乌当背斜等一系列构造控制。测温曲线显示,保利2号钻孔地温梯度约为2.59℃/100 m,3号钻孔约为2.25℃/100 m。本区无附加型热源,深循环为该区热水的主要形成原因。地下热水的化学类型为SO4-Ca.Mg型,氟和硅的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为实现地热资源可持续开发,今后应在本地区开展地热回灌技术的相关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成因 深循环 水质特征 乌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瓮安老坟嘴变质岩区SK08-2井地热水热储温度和循环深度估算 被引量:16
17
作者 宋小庆 彭钦 夏颜乐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24-26,共3页
为研究贵州变质岩区地热水赋存规律,利用瓮安老坟嘴SK08-2地热井水化学组分和钻井测温资料,分别进行水-岩平衡判断和建立井深-井温回归方程,最终估算出地热水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瓮安老坟嘴地热水热储温度约为52℃;地热水循... 为研究贵州变质岩区地热水赋存规律,利用瓮安老坟嘴SK08-2地热井水化学组分和钻井测温资料,分别进行水-岩平衡判断和建立井深-井温回归方程,最终估算出地热水热储温度及循环深度。结果表明,瓮安老坟嘴地热水热储温度约为52℃;地热水循环深度约为1 650m;地温梯度变化在5~35.2℃/km,平均19.6℃/km。作为贵州变质岩区地热水成功开发的首例,SK08-2井地热水的研究可为今后变质岩区地热找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储温度 循环深度 水-岩平衡 地温梯度 瓮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岩溶区典型地下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万金 陈登齐 《水资源保护》 CAS 2012年第4期45-49,共5页
以贵州省四方洞地下河为例,将影响该区地下水脆弱性的6个主要因素,即出露地层、地下水埋深、石漠化程度、植被覆盖率、土层厚度、岩层产状,作为评价该区地下水脆弱性的指标,对这6个指标实际值进行量化,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 以贵州省四方洞地下河为例,将影响该区地下水脆弱性的6个主要因素,即出露地层、地下水埋深、石漠化程度、植被覆盖率、土层厚度、岩层产状,作为评价该区地下水脆弱性的指标,对这6个指标实际值进行量化,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值,建立各评价指标实际值及其权重值与地下水脆弱性的函数关系式,以量化单个点(小区域)的地下水脆弱性,最后用Arcview3.2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完成对四方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脆弱性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方洞地下河 地下水脆弱性 评价指标 层次分析法 ARCVIEW3.2 空间叠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钙沉积晶体形态特征及环境条件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周忠发 程星 陈进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7年第3期6-11,共6页
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认为在洞穴CaCO3沉积过程中,由CO2逸出快慢决定了CaCO3的沉积速度,加之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了CaCO3沉积晶体不同的形态特征,其结晶程度也有巨大的差异。具体地讲,由于水动力条件、水-... 作者通过一系列实验,认为在洞穴CaCO3沉积过程中,由CO2逸出快慢决定了CaCO3的沉积速度,加之环境条件的影响,从而导致了CaCO3沉积晶体不同的形态特征,其结晶程度也有巨大的差异。具体地讲,由于水动力条件、水-气界面面积、温度、环境CO2分压等因素变化都会引起洞穴CaCO3沉积晶体的形态变化,其中结晶位置的环境条件也控制着晶体的发育状况及其形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形态 环境条件 碳酸钙沉积 沉积速度 洞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河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振东 谭廷静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9-71,共3页
以松北区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例,建立研究区的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对比不同人工河道建设方案对区域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埋深状况,以保证项目实施后地下水位埋深不小于地下水临界深度,防止产生土... 以松北区灌排体系及水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例,建立研究区的地下水水流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对比不同人工河道建设方案对区域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进而分析地下水位埋深状况,以保证项目实施后地下水位埋深不小于地下水临界深度,防止产生土壤次生盐碱化。在水流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地下水与人工河道的水量交换量,预测及评价地下水水质的发展状况;在比较预测结果的基础上,分析得出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较小的人工河道建设方案。结果表明:实施方案二情况下,地下水补给渠道,且补给量较小,对地下水水质基本没有影响;实施方案一情况下,渠道河水补给地下水,且补给量较大,将对地下水水质产生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环境 水位 水质 污染 人工河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