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侵入梵净山群白岗岩锆石U-Pb年龄及白岗岩底砾岩对下江群沉积的制约 被引量:30
1
作者 高林志 戴传固 +4 位作者 丁孝忠 王敏 刘燕学 王雪华 陈建书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13-1420,共8页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 下江群代表了新元古代末期的新裂谷沉积的起点,确定下江群的时代对新元古代构造运动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贵州印江县地区有一套新元古代白岗岩侵入到梵净山群并被下江群覆盖,在下江群底砾岩中发现大量未经搬运的白岗岩底砾岩砾石。因此,笔者对梵净山地区的白岗岩进行锆石U-Pb年代测定,获得锆石U-Pb年龄(835±5)Ma。该年龄对下江群沉积启动时间和下覆梵净山群的沉积上限均有时代的制约。结合下江群甲路组斑脱岩锆石U-Pb年龄(814±6 Ma)和考虑到武陵运动的年限,下江群沉积年代不应老于白岗岩底砾岩的年代和武陵运动的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净山群 白岗岩 下江群 武陵运动 SHRIM PU-P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地区梵净山群与下江群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 被引量:36
2
作者 高林志 陈建书 +5 位作者 戴传固 丁孝忠 王雪华 刘燕学 王敏 张恒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49-959,共11页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 根据黔东地区梵净山群回香坪组第6段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40Ma±5Ma),结合下江群芙蓉坝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系及下江群新寨组(板溪群马底驿组)凝灰岩SHRIMP锆石U-Pb年龄(813.5Ma±9.6Ma),将其与广西四堡群和丹州群凝灰岩年龄进行对比。梵净山群回香坪组年龄与四堡群鱼西组凝灰岩年龄一致,2个地区均发育早期基性岩和枕状熔岩、晚期浅色花岗岩。该事件的精确定年对江南造山带西南端构造演化将有重要的地质意义。依据江南古陆新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的最新锆石U-Pb年龄,梵净山群(贵州)、四堡群(广西)、冷家溪群(湖南)、双桥山群(江西)与仓溪岩群(湖南)、宜丰岩群(江西)、张村群(江西),甚至与双溪坞群(浙西)在沉积年代上有一定的时间差,而上覆贵州下江群甲路组(814Ma)、广西丹州群合桐组(802Ma)、湖南板溪群张家湾组(802Ma)、江西登山群邓家组(766Ma)和浙江河上镇群骆家门组(791Ma)沉积起点的时间也不一致,但是两者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反映出明显的造山事件。研究认为,不断地获得精确的地层年代数据将影响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对比,并制约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地区 梵净山群 凝灰岩 SHRIMP锆石U-PB年龄 江南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东地区下江群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层意义 被引量:79
3
作者 高林志 戴传固 +4 位作者 刘燕学 王敏 王雪华 陈建书 丁孝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71-1080,共10页
本文报道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下江群沉积地层凝灰岩(斑脱岩)获得高精度的锆石年龄,结合侵位四堡群花岗岩锆石年龄和四堡群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下江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晚期沉积。该年龄对为重新界定下江群时代及同期地层的区... 本文报道黔桂地区晚前寒武纪下江群沉积地层凝灰岩(斑脱岩)获得高精度的锆石年龄,结合侵位四堡群花岗岩锆石年龄和四堡群斑脱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将下江群明确定位于新元古代晚期沉积。该年龄对为重新界定下江群时代及同期地层的区域对比和构造演化都有着重要意义。江南古陆普遍发育的晚元古代低变质绿片岩系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双桥山群)及上覆地层丹州群(下江群、板溪群、河上镇群),两者之间的构造界面,是人们争论的主题,其时代的定位一直影响着整个江南古陆变质基底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同时制约着中国地质学家对江南造山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解疑。本文通过下江群甲路组地层中斑脱岩的锆石研究,精确地测定了甲路组斑脱岩锆石年龄(814.0±6.3)Ma和清水江组斑脱岩锆石年龄(773.6±7.9)Ma。上述锆石年龄解决了黔桂地区新元古代晚期沉积时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地区 下江群 甲路组 清水江组 斑脱岩 锆石SHRIMP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南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沉积物源分析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火山剥蚀序列的重建约束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寅生 杨江海 +3 位作者 黄燕 刘建中 祁连素 邓旭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348-2364,共17页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在形成后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与右江盆地构成了独特的源-汇沉积体系,相关的碎屑沉积记录是重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火山序列、揭示大火成岩省岩浆演化的关键。本文对黔西南地区右江盆地北缘下三叠统下部飞仙关组开...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在形成后遭受了强烈的风化剥蚀,与右江盆地构成了独特的源-汇沉积体系,相关的碎屑沉积记录是重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晚期火山序列、揭示大火成岩省岩浆演化的关键。本文对黔西南地区右江盆地北缘下三叠统下部飞仙关组开展了详细的沉积物源研究。飞仙关组泥岩由长石、石英和黏矿物等组成,具有低SiO_(2)、高TiO_(2)含量和低Al_(2)O_(3)/TiO_(2)值的特征,具Eu的弱负异常,微弱的Nb、Ta负异常。基于Al_(2)O_(3)/TiO_(2)和La/Sm物源图解分析,研究样品的主要物源由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高-Ti玄武岩和少量酸性火山岩构成,这与右江盆地晚二叠世的碎屑沉积物源组成一致。碎屑锆石具有~260 Ma的年龄峰值,对应锆石具有较低的Th/Nb和较高的Nb/Hf值,均支持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作为主要的沉积物源区,而同时存在的>400 Ma的碎屑锆石则对应于峨眉山玄武质岩浆上升时所捕获的华南地壳物质。与上二叠统的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和锆石化学组成对比分析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在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早期剥蚀的火山岩构成了一定的火山序列,反映了该大火成岩省晚期从强烈地壳混染到分异结晶为主的岩浆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西南 早三叠世 物源分析 峨眉山大火成岩省 岩浆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