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控温控湿高温大曲在制酒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1
作者 任婷婷 晏培 +8 位作者 山其木格 唐平 谭壹 李冰冰 尹学忠 陈双宇 曾大刚 侯玉祥 卢君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1-161,共11页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生产自动化,采用控温控湿曲房生产高温大曲。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控温控湿曲房大曲与传统曲房大曲在第6轮次制酒生产过程中的酒醅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 为实现酱香型白酒高温大曲生产自动化,采用控温控湿曲房生产高温大曲。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对控温控湿曲房大曲与传统曲房大曲在第6轮次制酒生产过程中的酒醅进行跟踪检测。结果表明,Firmicutes是实验窖(67.95%~86.04%)和对照窖(81.24%~89.04%)整个发酵过程中的主要优势细菌门;Ascomycota作为实验窖和对照窖中的绝对优势真菌门,其相对丰度均大于97%。整个发酵过程实验窖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18.50%)、Virgibacillus(17.00%)和Thermoactinomyces(13.25%),优势真菌属为Monascus(25.93%)、Thermomyces(17.75%)和Byssochlamys(15.78%);对照窖优势细菌属为Kroppenstedtia(30.05%)、Virgibacillus(20.84%)和Oceanobacillus(15.00%),优势真菌属为Pichia(50.74%)、Monascus(14.18%)和Byssochlamys(8.97%)。在酒醅中共筛选得到9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实验窖与对照窖糟醅中挥发性风味物质总含量分别为2 143.29 mg/kg和2 521.04 mg/kg。根据变量重要性投影值大于1,共筛选得到29种显著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采用Spearman方法计算显著差异代谢物与优势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大部分酯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的菌属在实验窖中的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窖,而对照窖中相对丰度较高的菌属如Pichia和Kroppenstedtia,主要与大部分醇类物质呈显著正相关。通过跟踪两种大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微生物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变化发现,控温控湿曲房大曲生产应用中(至少在第6轮次生产中)对大部分酯类的产生具有积极作用。使用PICRUSt2软件对细菌菌群的代谢功能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控温控湿曲房大曲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具有与传统曲房大曲相同的安全性和功能性。本研究有助于酱香型白酒机械化酿造模式转型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温控湿曲房大曲 传统曲房大曲 制酒过程 微生物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酱香大曲母曲与大曲的理化指标和风味特征差异性分析
2
作者 谭壹 晏培 +7 位作者 任婷婷 李冰冰 李清亮 唐平 尹学忠 曾大刚 侯玉祥 李长文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4-39,共6页
母曲作为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种子发酵剂,通过接种的方式加入大曲发酵过程中,其微生物群落、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酶系等会直接影响成品曲的质量和大曲批次间的稳定性。该研究选取母曲和大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母曲作为高温大曲发酵过程中的种子发酵剂,通过接种的方式加入大曲发酵过程中,其微生物群落、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及酶系等会直接影响成品曲的质量和大曲批次间的稳定性。该研究选取母曲和大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并结合多元统计探寻两者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母曲中的水分和糖化力显著低于大曲(P<0.05),酸度和类黑素显著高于大曲(P<0.05)。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两种大曲中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检测,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构建模型,基于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及方差分析P值共筛选出13种关键差异挥发性风味化合物(VIP≥1,P<0.05)。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母曲中的2-呋喃糠醇和3-甲基丁醛显著高于大曲(P<0.05)。冗余分析(RDA)显示,母曲与2-呋喃糠醇、3-甲基丁醛、酸度和类黑素有较强的相关性。该研究为酱香大曲母曲筛选标准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并为提高高温大曲的质量和实现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曲 酱香型大曲 理化指标 风味特征 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