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2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建设用地扩张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碳储量时空变化及模拟预测--以贵州省黄平县为例
1
作者 陈影 周忠发 +1 位作者 孙耀鹏 朱昌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91-804,共14页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黄平县为例,使用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InVEST模型和PLUS-Markov模型,在分析黄平县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对区域碳储量影响的基础上,依据“十四五”系列发展规划要求,预测2030年生态保护、自然... 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贵州省黄平县为例,使用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耦合InVEST模型和PLUS-Markov模型,在分析黄平县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其对区域碳储量影响的基础上,依据“十四五”系列发展规划要求,预测2030年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建设3种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2010—2020年黄平县建设用地面积增长1792.89 hm2,增长率达33.65%,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在建设用地扩张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建设用地变化致使碳储量净损失5.93×10^(4)t,主要为林地、耕地和草地等转为建设用地过程导致的碳流失量。2010—2020年黄平县的碳储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由247.56×10^(5)t增至276.03×10^(5)t,碳储量明显增长、基本不变和明显减少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69.28%,6.27%和24.45%。2030年黄平县在生态保护、自然发展和经济建设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将分别为274.76×10^(5),267.22×10^(5)和266.76×10^(5)t。建议2025—2030年黄平县实施“生态保护为主,经济建设为辅”的情景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情景模拟 趋势预测 建设用地扩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岩溶地区的草地生态环境与草地畜牧业发展 被引量:38
2
作者 高渐飞 苏孝良 +1 位作者 熊康宁 周玮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79-286,共8页
利用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与石漠化遥感调查数据,借助GIS分析空间功能,提取出全省岩溶区草地面积24 686.74 km2,占草地总面积的67.57%。其中39.77%的草地发生了石漠化(轻度及以上)。近20年,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牧草、畜种及先进技术,结合... 利用200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与石漠化遥感调查数据,借助GIS分析空间功能,提取出全省岩溶区草地面积24 686.74 km2,占草地总面积的67.57%。其中39.77%的草地发生了石漠化(轻度及以上)。近20年,通过引进国外优质牧草、畜种及先进技术,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区域性的实验、试点及推广,在畜种改良、优质牧草培育及搭配栽植、围栏改良、间作(轮作)等方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并发展成熟多个适合的草地畜牧运作模式,如"研-学-产"、"国外合作"等。总体上,贵州岩溶区草地资源丰富,草地畜牧业发展前景好,但传统粗放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草畜不配套,科技支撑薄弱,应对灾害,尤其重大气候灾害能力低,脆弱性突出,草地退化严重,趋势严峻。诸多科技需求,如优质牧草培育及栽植配比方式、本地良种培育、草地畜牧业的产业化技术及科技支撑体系、草地生态系统初步修复后的管理维护等迫切需要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 石漠化 草地畜牧业 岩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格GIS的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变化诊断——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圣子 周忠发 闫利会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6-273,共8页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目标,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方法,结合社会调查与水文气象监测数据,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资源环境支撑系统和社会经济支撑系统三个方面,构...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是生态建设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目标,以贵州省花江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为例,运用遥感影像解译方法,结合社会调查与水文气象监测数据,从生态环境支撑系统、资源环境支撑系统和社会经济支撑系统三个方面,构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变化诊断指标体系,在格网GIS技术支持下,对各诊断指标实现5m×5m尺度的网格化表达,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实现生态系统健康模型诊断,揭示石漠化治理过程中生态系统健康的时间动态与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很健康的区域不存在;(2)近十年来,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健康整体状况有所改善,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整体上仍然以不健康和亚健康的区域为主,占区域总面积78.68%;(3)空间上呈现出区域差异的特点,示范区东北部海拔大于1 000m的峰丛陡坡上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差,峰丛洼地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则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格GIS 石漠化治理 生态系统健康 变化诊断 花江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被引量:39
4
作者 王霖娇 李瑞 盛茂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67-1378,共12页
选取中国西南3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贵州毕节鸭池高原山地石漠化区、贵阳红枫湖高原盆地石漠化区和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区)为研究区,广泛建立野外样地,开展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石漠化等级、地形地貌、植被、... 选取中国西南3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贵州毕节鸭池高原山地石漠化区、贵阳红枫湖高原盆地石漠化区和关岭花江高原峡谷石漠化区)为研究区,广泛建立野外样地,开展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与石漠化等级、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性质等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较低,毕节鸭池、贵阳红枫湖和关岭花江3个石漠化生态系统平均值分别为23.42、25.78、26.03 g/kg,且3个不同地貌类型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含量无明显差异。2)土地覆被变化明显影响了土壤有机碳含量,原生森林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31.32 g/kg,是所有类型中最高的。随着土地覆被由原生森林至石旮旯地退化不断增加的过程,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特性有明显的相关性,与土壤总氮、水解氮、速效钾、总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和上层渗透性存在极显著地正相关,与总磷、下层渗透性存在显著地正相关,与容重存在极显著地负相关。4)植物多样性的丰富度指数(R)和多样性指数(H)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5)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差异,随着石漠化干扰程度的递增,土壤有机碳含量显示了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碳循环的减源增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有机碳 分布格局 影响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响应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晨 熊康宁 +1 位作者 李晓娜 刘龙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1年第2期19-23,共5页
为了评估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效果,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关岭一贞丰花江为例,利用经济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恢复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揭示生态恢复的响应机制,探讨喀斯特石... 为了评估贵州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生态恢复的生态经济效果,以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毕节鸭池、清镇红枫湖、关岭一贞丰花江为例,利用经济和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喀斯特地区生态经济恢复状况进行评价,旨在揭示生态恢复的响应机制,探讨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可持续的生态恢复模式。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7年3个示范区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及其多样性显著改善。生态足迹计算结果显示3个示范区2005~2007年的生态赤字分别下降0.059、0.211和0.142hm^2/人,生态压力指数(腰卯)分别下降0.13、0.137和0.29,每万元生态足迹2005~2007年分别下降0.352、0.538和0.365。结果显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提高了示范区资源利用效率,环境承载率下降,经济活动对生态生产性空间的占用减少,可持续性潜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综合治理 示范区 生态足迹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典型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祖亮 陆晓辉 +1 位作者 曾海莲 邹钰峰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84-1298,共15页
探究亚热带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及其分异,对认识这类特殊地域综合体上土壤的发生发育及类型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内53个典型剖面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并计算其风化... 探究亚热带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及其分异,对认识这类特殊地域综合体上土壤的发生发育及类型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普定县后寨河流域内53个典型剖面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不同形态氧化铁含量并计算其风化度指标,分析土壤氧化铁特征及其分异情况,探讨成土环境和土壤属性对氧化铁特征分异的影响。结果表明:由诊断表层至诊断表下层,全铁、游离铁呈增加趋势,平均增幅分别为25.54%和39.63%,铁氧化物具有在诊断表下层富集的特征;诊断表层铁活化度高于诊断表下层,而铁游离度和铁晶胶率与之相反。大部分诊断表下层土壤游离铁在30 g·kg^(-1)以上,铁游离度≥50%,铁活化度<30%,土壤处于中期脱硅富铝化阶段。母岩、土地利用、流域部位、有机质、pH、黏粒阳离子交换量和质地等对不同形态土壤氧化铁含量及其风化度指标分异均有显著影响(P<0.05);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母岩与有机质对各氧化铁特征(除铁游离度)分异的解释力较大,二者交互作用下的q值最大(全铁41.9%、游离铁39.8%、非晶质铁40.1%、铁活化度41%、铁晶胶率52.5%),因此母岩和有机质为亚热带喀斯特流域土壤氧化铁特征分异的主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 影响因素 亚热带喀斯特流域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喀斯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7
作者 邹钰峰 陆晓辉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0期76-83,共8页
探究典型喀斯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流域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地区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区,覆盖水田、旱地、草地、林地、灌草地等土地利... 探究典型喀斯特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揭示流域土壤养分状况,指导地区科学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后寨河流域为研究区,覆盖水田、旱地、草地、林地、灌草地等土地利用方式,针对表层土壤开展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研究发现: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土壤SOC含量林地>灌草地>草地>旱地>水田;TN含量林地>灌草地>草地>水田>旱地;TP含量水田>旱地>林地>灌草地>草地。自然地C/P显著高于耕地;林地、灌草地N/P显著高于旱地、水田。研究区C/N、C/P和N/P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显著。研究区土壤养分主要受P制约,草地有机质矿化速率最慢,水田、旱地土壤磷有效性较高。SOC和TN与土壤pH及CEC显著正相关。有机质、CEC、pH、土地利用、土壤类型对土壤养分分布有显著影响。地理探测器显示,各土壤因子与环境因子两两作用均增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与各因子综合作用有效影响了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研究结果对丰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科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喀斯特流域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流域 化学计量学 土地利用类型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以贵州花江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才林 周忠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4-317,共4页
喀斯特地区因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并揭示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理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花江... 喀斯特地区因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定量评估,并揭示其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其实现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Costanza和谢高地等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估算理论,根据土地利用变化对花江示范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定量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间,花江示范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增长率高达81.11%,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裸岩石砾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草地和水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则呈上升趋势;各年的生态系统价值构成中,2000年和2005年都是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而2010年草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大,2000、2005、2010年3个时期的建设用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率均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以贵州省荔波县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霞 周忠发 +2 位作者 朱昌丽 马国璇 陈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27-233,共7页
[目的]对贵州省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荔波县为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SRP)的概念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 [目的]对贵州省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荔波县为例,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采用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SRP)的概念模型构建生态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经济和社会两个维度,构建村级尺度上的经济贫困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荔波县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贫困耦合模型,由此分析生态脆弱性和经济贫困耦合协调度及其空间分布。[结果](1)荔波县的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行政村比例较大,中部和南部的生态脆弱性相对较高,东北部的生态脆弱性相对较低。(2)荔波县中度贫困所占的行政村比例最大,较重度和重度贫困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南部。(3)将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分为6种类型,协调同步型的行政村比例仅占10.6%,协调环境滞后型行政村比例最多,主要分布在西部。[结论]荔波县的生态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协调度整体较低,未来发展中,要协调好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脆弱性 经济贫困 耦合协调度 熵权法 荔波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以贵州北部一茶叶园区为例 被引量:9
10
作者 尚梦佳 周忠发 +2 位作者 王小宇 黄登红 张珊珊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75-583,共9页
以贵州北部一茶叶园区80个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Hg、As、Cd、Pb、Cr和Cu含量进行测定,在MATLAB中应用支持向量机构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探究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喀... 以贵州北部一茶叶园区80个表层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Hg、As、Cd、Pb、Cr和Cu含量进行测定,在MATLAB中应用支持向量机构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并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的评价结果对比分析,探究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喀斯特山区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质量Ⅰ类与Ⅱ类样品比例为33∶7,土壤环境质量大多数为I类;支持向量机方法的评价结果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结果的相同率分别达到82.5%和80.0%,并分析结果有差异的样品,发现支持向量机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这说明该模型适用于土壤环境质量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土壤 支持向量机 环境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贵州织金洞为例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艳喜 周忠发 +2 位作者 张结 汪炎林 田衷珲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30,共11页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 为了解喀斯特旅游洞穴微气候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其内在原因和规律,以织金洞为对象,对洞穴CO_2、温度及湿度进行为期一年半的监测。从季节变化、昼夜变化及空间变化特征等多尺度对洞穴微气候环境进行系统性研究,结果表明:(1)织金洞微气候要素在不同季节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CO_2由洞口向洞内深处逐渐增加,且渐趋稳定,雨季前半洞段浓度高于后半洞段,旱季则相反;夏季温度由洞口向洞内逐渐降低,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而冬季在洞口附近略有降低后逐渐升高,至深处逐渐稳定。相对湿度由洞外至洞内逐渐增高,至深处稳定在85%;(2)季节变化上,洞穴内CO_2浓度变化具有明显季节性变化;洞口附近温度、湿度由于受洞外环境的影响有较大波动,至洞内深处逐渐稳定。三者均存在明显的年际间周期变化;(3)昼夜变化上,游客数较多时,CO_2浓度白昼明显高于夜间,游客量较小时,白昼比夜间低;温度白昼总体上比夜间高,白昼波动大于夜间;相对湿度白昼较夜间低,三者均以昼夜为周期变化;(4)通过研究影响洞穴微气候要素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游客数量、洞内外气流交换和洞道结构、洞穴水体和灯光系统等,其变化是多要素相互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气候要素 CO2 温度 相对湿度 时空分布 织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颖 喻阳华 王芊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86-295,共10页
阐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究生态修复对三大系统的调控效应,对促进喀斯特地区三大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协调发展理... 阐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揭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规律,探究生态修复对三大系统的调控效应,对促进喀斯特地区三大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贵州省安顺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协调发展理论,运用协调发展度和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安顺市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安顺市各县(区)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排序为西秀区(3.8584)>平坝区(0.0002)>关岭县(-0.6525)>普定县(-0.7661)>镇宁县(-0.9800)>紫云县(-1.4599)。综合指数排序为西秀区(3.8584)>平坝区(0.0002)>关岭县(-0.6525)>普定县(-0.7661)>镇宁县(-0.9800)>紫云县(-1.4599)。2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均在空间上呈由北向南变化的梯度格局;(2)影响安顺市协调发展水平的指标主要为2000万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地下水资源量、人均住房面积等;(3)提出RDI理论,以生态响应-经济驱动-社会影响为思路,建议生态上发展循环种植模式,经济上建立生态经济体系,社会上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以促进三大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修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协调发展 对策 安顺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 被引量:192
13
作者 盛茂银 熊康宁 +1 位作者 崔高仰 刘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448,共15页
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相关性;运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 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环境为研究对象,运用野外取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特征及其相关性;运用空间替代时间方法,探讨石漠化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旨在为贵州乃至整个中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石漠化环境植物群路组成简单,物种丰富度也很低,且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加,植被物种组成呈递减趋势;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植物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均匀度指数变化与石漠化等级演替明显耦合,显示了随石漠化程度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趋势。2)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理化性质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理化性质显示了先退化后改善的响应过程。土壤有机质、氮素、毛管持水量、容重和孔隙度与植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促进植物多样性恢复方面起着关键作用。3)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氮素、钾素、持水状况、孔隙度和植物多样性均匀度指数等是基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多样性评价石漠化程度的关键指标。基于上述结果,进一步阐述了石漠化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和响应机制。研究结果对我国西南喀斯特森林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植物多样性 土壤理化性质 演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坡度等级的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相关性研究——以贵州省盘县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珊珊 周忠发 +2 位作者 孙小涛 冯倩 陈全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6,共8页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坡度等级下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相关性,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贵州省盘县为研究区,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ALOS遥感影像、岩性及1∶50 000地形图等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遥感解译方法... 为了定量分析不同坡度等级下石漠化与水土流失之间的相关性,为县域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贵州省盘县为研究区,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以ALOS遥感影像、岩性及1∶50 000地形图等为基础数据源,采用遥感解译方法、表面分析及地图代数原理,提取出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各指标因子。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及相关性分析模型,从不同坡度等级下分析盘县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盘县石漠化面积为1 008.45km^2,占总面积的24.9%,已发生石漠化等级以轻度、中度和强度为主,分别占盘县石漠化面积的45.47%,29.67%,20.29%;水土流失面积为521.05km^2,占总面积的12.85%,已发生水土流失等级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分别占盘县水土流失面积的67.75%和17.36%。石漠化与水土流失发生区坡度以5°~35°为主,分别占石漠化与水土流失面积的85.08%与82.45%。当坡度<8°时,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级、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级存在负相关关系。当坡度为8°~35°时,已石漠化与已水土流失面积均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当坡度>35°时,石漠化与水土流失等级在强烈侵蚀等级以下表现为负相关,超过强烈侵蚀为正相关;而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级在轻度石漠化等级以下表现为正相关,超过轻度石漠化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 水土流失 坡度 相关性分析 盘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网GIS的喀斯特山区草地生态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26
15
作者 郭宾 周忠发 +2 位作者 苏维词 陈全 魏小岛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4-207,共4页
以贵州省长顺县为研究区,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格网GIS技术,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10m×10m尺度下的格网化,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模型,分析获得了长顺县草地... 以贵州省长顺县为研究区,以多元空间信息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格网GIS技术,对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10m×10m尺度下的格网化,运用栅格数据的空间叠加方法及生态脆弱性的评价模型,分析获得了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数据。根据生态脆弱性指数(EVI)将喀斯特山区的草地资源生态脆弱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析结果显示,严重脆弱区的面积为36.32km2,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中度脆弱区和极端脆弱区面积分别为28.09和24.99km2,最后,轻度脆弱区和潜在脆弱区面积分别为16.54和8.60km2,所占比重较小。从总体上看,长顺县草地生态脆弱性等级较高,喀斯特山区草地的生态脆弱性主要是由于特殊的地质背景和人类频繁活动干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草地 生态脆弱性 格网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生态功能区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与分布研究——以贵州省雷山县为例 被引量:30
16
作者 孙小涛 周忠发 +2 位作者 陈全 陈继军 张珊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78,133,共7页
为了定量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雷山县水土流失敏感性现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出水土流失敏感性关键地域,也为县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取2010年10月覆盖雷山县全域的ALOS遥感影像和1∶50 000地形图等... 为了定量分析重点生态功能区雷山县水土流失敏感性现状,揭示其空间分布特征,识别出水土流失敏感性关键地域,也为县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选取2010年10月覆盖雷山县全域的ALOS遥感影像和1∶50 000地形图等为数据源,通过地理空间信息技术(RS和GIS技术)结合使用,运用3D Analyst栅格计算功能,提取雷山县DEM、坡度、坡向和土地利用等主要因子,运用ENVI软件,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模型,获取植被覆盖度,运用ArcMap空间叠加分析方法,划分出水土流失敏感性等级,得到研究区水土流失敏感性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雷山县轻度及以上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面积812.29km2,占总面积的67.45%,水土流失敏感性以轻度为主;强烈以上等级占总面积5.96%,所占面积小;同时研究区不同高程、坡向、坡度和植被覆盖度等级与水土流失敏感性之间存在显著关系,即轻度以上的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面积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单峰分布;水土流失敏感性区域主要出现在高程为800-1 400m范围内,坡向为东南和西北,坡度为15°-35°,植被覆盖度在30%-45%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生态功能区 水土流失敏感性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分布 雷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1
17
作者 王霖娇 盛茂银 +1 位作者 杜家颖 温培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58-1365,共8页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其恢复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环境健康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有机... 喀斯特石漠化已成为制约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其恢复重建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土壤有机碳作为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综合反映土地生产力、环境健康功能,另一方面土壤有机碳也间接影响了陆地生物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主要因子,它的转化和积累变化直接影响全球碳循环动态,已成为生态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系统的总结了西南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土地覆被/土地利用、不同等级石漠化环境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分布的自然(气候、地形与土壤性质、植被等)和人为(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农业管理措施等)各因素,并提出增加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对策。研究结果为喀斯特石漠化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石漠化地区土壤综合利用、增加碳截存应对全球碳循环减源增汇等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土壤有机碳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8
18
作者 高渐飞 熊康宁 +1 位作者 苏孝良 周玮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7-121,127,共6页
采用SPOT影像(2.5m分辨率),利用3S技术勘察研究了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漠化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部分耕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荒草地发生了石漠化(轻度及以上),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无石漠化分布。根据流... 采用SPOT影像(2.5m分辨率),利用3S技术勘察研究了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石漠化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部分耕地、灌木林地、疏林地、荒草地发生了石漠化(轻度及以上),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无石漠化分布。根据流域上、中、下游段生境特征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别对发生石漠化的各类土地采取生物与工程措施治理,以坡耕地林—草、林—粮、粮—草间作及轮作复合经营作为高人口压力下生态建设的突破口,以水资源提取—高位水池—管网调度利用为核心,建立了城郊型混农林草牧(禽)业模式,初步形成引领小流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生态产业。流域内水土流失与石漠化趋势得到遏制,流域土壤流失量减少了32%,人均收入增加了532元,生态、经济、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S技术 土地利用 石漠化 综合治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DVI的喀斯特地区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为例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勇荣 周忠发 +1 位作者 马士彬 张跃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4-117,2,共4页
利用1999—2010年SPOT-VGT NDVI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区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9—2010年研究区气候变化呈冷干趋势,植被NDVI呈恢复趋势;从区域尺度分析,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间... 利用1999—2010年SPOT-VGT NDVI数据,采用基于像元的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区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99—2010年研究区气候变化呈冷干趋势,植被NDVI呈恢复趋势;从区域尺度分析,研究区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间呈不显著相关关系;从像元尺度分析,植被NDVI与年均气温和降水量均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且年均气温的影响力大于年降水量;由于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存在负相关,所以气候冷干的变化趋势有利于区域整体植被NDVI的恢复;植被NDVI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地域性,进一步证明了植被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受到地形的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气候变化 像元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与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勇荣 周忠发 马士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92-197,共6页
利用1990年TM、2000年ETM+、2010年HJ-01A 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1981-2009年气象要素数据分析研究区近20年石漠化变化特征,以及石漠化变化速率(K)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变化比较剧烈,石漠化强度变... 利用1990年TM、2000年ETM+、2010年HJ-01A 3期遥感影像数据和1981-2009年气象要素数据分析研究区近20年石漠化变化特征,以及石漠化变化速率(K)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近20年间研究区石漠化面积变化比较剧烈,石漠化强度变化最大的是潜在石漠化,1990-2000年减少了151.96 km2,2000-2010年面积减少了112.22 km2。1981-2009年研究区气温年际变化整体呈波动上升的趋势,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石漠化变化速率(K)与气温和降水的相关性较弱。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石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敏感,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石漠化的产生和演化更多的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气候变化 相关分析 六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