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体外冲击波治疗大鼠肌筋膜疼痛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
29
1
作者
沃春新
徐正涛
+5 位作者
秦乐
于子龙
张忠杰
陆巍
姚旌
王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86-592,共7页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大鼠脊髓水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冲击波组(S组)。C组大鼠不行任何刺激,M组和S组大鼠采用打击右...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大鼠脊髓水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冲击波组(S组)。C组大鼠不行任何刺激,M组和S组大鼠采用打击右股内侧肌结合运动疲劳建立慢性MPS模型。S组大鼠MPS模型复制成功后,行右股内侧肌冲击波治疗,每5天一次,共治疗3次。疗程结束2周后测定热痛阈值和右股内侧肌自发电活动。麻醉后处死大鼠,取右股内侧肌及脊髓L4-6节段,HE染色切片观察局部肌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结果:(1)肌电图:T1实验第12周,即模型复制完成时,T2:实验第16周,即S组治疗后第3周,T1时,C组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M组和S组(P<0.01),而S组的自发放电频率与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T2时,与M组相比较,S组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1);(2)热痛阈:T1时M组和S组热痛阈时间较C组显著缩短(P<0.01),M组和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2时S组热痛阈时间延长,且显著高于M组(P<0.01);(3)脊髓组织n NOS表达:与C组比较,M组n 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较M组明显下降(P<0.05);(4)脊髓组织SP表达:M组较C组SP显著升高(P<0.05),S组显著低于C组(P<0.05);(5)脊髓组织5-HT表达:三组大鼠脊髓5-HT阳性表达无差异;(6)脊髓组织β-EP表达:三组大鼠脊髓β-EP的表达无差异;(7)病理形态学改变:C组大鼠肌肉切片显示肌纤维紧密并规律,细胞核多分散于肌纤维膜下且规则。M组肌纤维呈现粗细不同、排列紊乱及粘连、炎性细胞浸润现象。S组肌纤维形态接近正常,有少量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轻微萎缩及变性。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通过降低病变肌筋膜自发电活动、提高痛阈值以及促进损伤肌筋膜的修复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n NOS及SP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体外冲击波
神经递质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体外冲击波治疗大鼠肌筋膜疼痛及其机制初探
被引量:
29
1
作者
沃春新
徐正涛
秦乐
于子龙
张忠杰
陆巍
姚旌
王林
机构
贵州
医科
大学
附属医院疼痛科
贵州医科大学麻醉系
出处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586-592,共7页
基金
筑科合同(20151001)社22号
黔科合SY字(2015)3043
文摘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大鼠脊髓水平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24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8):正常组(C组),模型组(M组),冲击波组(S组)。C组大鼠不行任何刺激,M组和S组大鼠采用打击右股内侧肌结合运动疲劳建立慢性MPS模型。S组大鼠MPS模型复制成功后,行右股内侧肌冲击波治疗,每5天一次,共治疗3次。疗程结束2周后测定热痛阈值和右股内侧肌自发电活动。麻醉后处死大鼠,取右股内侧肌及脊髓L4-6节段,HE染色切片观察局部肌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 NOS)、P物质(SP)、β内啡肽(β-EP)及5-羟色胺(5-HT)。结果:(1)肌电图:T1实验第12周,即模型复制完成时,T2:实验第16周,即S组治疗后第3周,T1时,C组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低于M组和S组(P<0.01),而S组的自发放电频率与M组相比无显著差异;T2时,与M组相比较,S组的自发放电频率显著降低(P<0.01);(2)热痛阈:T1时M组和S组热痛阈时间较C组显著缩短(P<0.01),M组和S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2时S组热痛阈时间延长,且显著高于M组(P<0.01);(3)脊髓组织n NOS表达:与C组比较,M组n NOS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较M组明显下降(P<0.05);(4)脊髓组织SP表达:M组较C组SP显著升高(P<0.05),S组显著低于C组(P<0.05);(5)脊髓组织5-HT表达:三组大鼠脊髓5-HT阳性表达无差异;(6)脊髓组织β-EP表达:三组大鼠脊髓β-EP的表达无差异;(7)病理形态学改变:C组大鼠肌肉切片显示肌纤维紧密并规律,细胞核多分散于肌纤维膜下且规则。M组肌纤维呈现粗细不同、排列紊乱及粘连、炎性细胞浸润现象。S组肌纤维形态接近正常,有少量不同程度的肌纤维轻微萎缩及变性。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通过降低病变肌筋膜自发电活动、提高痛阈值以及促进损伤肌筋膜的修复发挥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脊髓n NOS及SP水平有关。
关键词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体外冲击波
神经递质
疼痛
Keywords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MPS)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Neurotransmitter
Pain
分类号
R686.3 [医药卫生—骨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体外冲击波治疗大鼠肌筋膜疼痛及其机制初探
沃春新
徐正涛
秦乐
于子龙
张忠杰
陆巍
姚旌
王林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