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技术决定论的生态批判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
作者 蒋谨慎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0-74,共5页
在如何看待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绿色思潮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因于技术进步本身,并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寄希望于开发更好的技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指出,脱离社会结构抽象地谈论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容易落入技术决定... 在如何看待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问题上,西方绿色思潮把生态危机的根源归因于技术进步本身,并把解决生态危机的出路寄希望于开发更好的技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指出,脱离社会结构抽象地谈论技术与生态危机的关系容易落入技术决定论的陷阱。技术决定论指认在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下的技术使用本质上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其结果造成了人与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异化。他们提出在重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技术伦理,使之与社会进步相一致,从而实现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这对于我们坚持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理论,防范技术运用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技术决定论 技术伦理 生态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4
2
作者 蒋谨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28,共6页
与西方其他绿色思潮抽象地从文化价值观的维度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进行生态审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逻辑、积累逻辑和竞争逻辑与生态逻辑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与西方其他绿色思潮抽象地从文化价值观的维度反思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机制的内在逻辑进行生态审视,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逻辑、积累逻辑和竞争逻辑与生态逻辑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提出,如果要从根本上化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防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自然的破坏和人的损害,需要实现文化价值观和社会生产方式的双重转变,并且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变革最为根本。这一思想虽然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西方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作的反思,存在着如何借助生态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来实现其生态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困境,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以及生产方式矛盾的理解,而且还对于我们拓展历史唯物主义的绿色内涵、厘清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勾连和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生态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历史唯物主义 生态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的体系建构与现实意蕴
3
作者 程广丽 范景元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7-32,共6页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有着特定的出场语境、体系建构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以资本为基点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物化、量化的经济学解读方式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从分析资本的内涵和本质为逻辑起点,围绕着资本的产生...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有着特定的出场语境、体系建构与现实意蕴。马克思以资本为基点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物化、量化的经济学解读方式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从分析资本的内涵和本质为逻辑起点,围绕着资本的产生过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运用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将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内在地统一起来,凸显出科学性与批判性的辩证统一,表现出批判的和革命的价值立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与价值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资本批判理论 资本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辈心理健康病耻感量表中文版测评中学生的效度与信度
4
作者 彭彪 韩雪 +2 位作者 王慧 杨棋凯 罗杰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检验同辈心理健康病耻感量表(PMHSS-R)中文版在中学生中的效度与信度。方法:选取1099名中学生,随机分为样本1(n=549)和样本2(n=550),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总样本(n=1099)用于考察内部一致性信度,2周后选取其中8... 目的:检验同辈心理健康病耻感量表(PMHSS-R)中文版在中学生中的效度与信度。方法:选取1099名中学生,随机分为样本1(n=549)和样本2(n=550),分别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总样本(n=1099)用于考察内部一致性信度,2周后选取其中87名中学生进行重测;另外选取259名中学生(样本3),采用抑郁症病耻感量表(DSS)、专业心理支持求助态度量表简版(ATSPPHSF)进行效标效度检验。结果: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出2个公因子,命名为病耻感意识、病耻感认同,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6.86%;验证性因子分析表明2因子模型拟合指数较好(χ^(2)/df=3.70,CFI=0.97,TLI=0.96,SRMR=0.03,RMSEA=0.07);PMHSS-R中文版得分与DSS得分正相关(ICC=0.58,P<0.01),与ATSPPH-SF得分负相关(ICC=-0.40,P<0.01);总量表及2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0、0.92和0.85,重测信度(ICC)分别为0.84、0.76和0.78。结论:同辈心理健康病耻感量表(PMHSS-R)中文版评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病耻感具有良好效度与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健康 病耻感 效度 信度 中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之机理
5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40,共11页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 稻作文化的起源与演化是历史学、民族学、考古学、地理学、农学等诸领域学者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学者们关注与讨论的焦点之一,是此项文化的起源及定型是借助特定技术或社会环境的助推得以确立,抑或是众多技术叠加与多元文化制衡互动作用才得以实现。针对上述久议难决之困惑,可以从野生稻到栽培稻转变的三大挑战分析入手,澄清人类实现水稻规模化种植需克服技术与社会条件多样并存的情况。远古以来生活在中国南方丘陵山区诸多民众,正是凭借多元文化互动制衡实现稻作文化起源之突破,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借助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干预,最终达成稻作文化之成熟及繁荣兴盛。通过对中国稻作文化起源与演化的历史进程进行梳理,有助于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机理,为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有益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文化 建构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精气神”文化建构 被引量:2
6
作者 杨若飞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89-91,共3页
"精气神"这个术语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科学"的哲理性概括,同时也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学说,是儒家和道家根据人类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进行探索后建构起来的哲学思想。据《易·系辞上》称:"精气为物。"在这里,"精气"可以使... "精气神"这个术语源于中国古代人们对"生命科学"的哲理性概括,同时也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学说,是儒家和道家根据人类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进行探索后建构起来的哲学思想。据《易·系辞上》称:"精气为物。"在这里,"精气"可以使万物产生,是宇宙间生命和智慧的重要源泉。而在古代的儒道之家看来,"生命即精、气、神三者和谐于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气神 少数民族题材 生命观 思想意识形态 文化建构 易·系辞 民族精神 少年时代 中国梦 生命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基础
7
作者 程广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经济与人文的共同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门将人文精神与经济双向生成、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理论学科,人文经济学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人文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以获得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从... 经济与人文的共同繁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一门将人文精神与经济双向生成、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理论学科,人文经济学所要探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人文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促进,以获得人文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从唯物史观视域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人文经济学是从人文与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视角来推动学科的发展。人文经济学强调人文与经济融合的根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础,并凸显出人文与经济融合过程中蕴含的方法论内容。从唯物史观的视域把握人文经济学的领域、内容与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加准确把握人文经济学的精神实质,更好地促进人文与经济的内在融合,为构建起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多种范例以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崭新样本,提供有益的理论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相互融通 社会历史过程 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英雄塑造到平民叙事:新主流电影中多样化价值观的表达策略
8
作者 陈许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7-72,共6页
本研究聚焦中国新主流电影在价值观表达策略上的转变,探讨其从英雄塑造到平民叙事的演进过程。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案例剖析,并结合观众反馈和行业发展数据,分析新主流电影如何通过多元化叙事手段传递社会主义... 本研究聚焦中国新主流电影在价值观表达策略上的转变,探讨其从英雄塑造到平民叙事的演进过程。采用文本分析法,对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进行案例剖析,并结合观众反馈和行业发展数据,分析新主流电影如何通过多元化叙事手段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指出,新主流电影在英雄塑造方面逐渐从单一、程式化的英雄形象,向更加立体、多层次的个性化英雄转变,同时,在平民叙事的兴起下,普通人的奋斗与情感体验成为电影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其社会现实意义,使观众更容易与角色共鸣,从而强化价值观的传播效果。这一转变不仅是电影行业顺应观众审美趋向的结果,也反映出社会文化环境的演进,以及影视创作在内容表达上的创新。本研究通过梳理新主流电影价值观表达的多样性,为电影创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未来,新主流电影可以在技术创新、国际传播和叙事模式优化方面进一步探索,以实现更广泛的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主流电影 英雄塑造 平民叙事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伦理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
9
作者 蒋谨慎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什么是好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好的发展是发展伦理探讨的核心论题。西方发展理论家对西方现代化经济增长主义发展范式所造成的严重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反思,相继提出了重视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综合的新发展... 什么是好的发展以及如何实现好的发展是发展伦理探讨的核心论题。西方发展理论家对西方现代化经济增长主义发展范式所造成的严重经济社会问题进行了反思,相继提出了重视满足人们基本需求、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以人为中心的综合的新发展观。然而,西方发展伦理思想只是基于西方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利益诉求提出的,漠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际与利益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伦理在反思西方发展伦理思想内在缺陷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理论指导,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形成了奋斗幸福的美好生活观、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正义观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的理论特质,实现了对西方发展伦理思想的物质主义幸福观、资本至上的发展正义观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生态发展观之扬弃和超越,这对于矫正现代化进程中所带来的发展问题以及建构中国形态的发展伦理话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发展伦理 理论特质 资本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兴葛类作物种植应对粮食安全探赜
10
作者 李若君 张振兴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2,155,共10页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乃当下我国重要国家战略之一。葛类作物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文献所记至少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极高,至今在...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乃当下我国重要国家战略之一。葛类作物在中国有悠久的栽培历史,文献所记至少可上溯至先秦时代,其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极高,至今在西南山区还保存着广泛的活态种植与利用,为西南地区各族民众提供了重要的食物来源。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展中,随着大一统王朝国家的建立,葛类作物种植逐渐衰退,究其衰退的历史文化成因乃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运行与观念形态的转变所使然。实现观念形态转型、引入设施农业技术,将葛类作物作为重要辅粮进行栽培与利用,复兴西南山区葛类作物种植,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类作物 大食物观 粮食安全 生态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意大利藏《黔省苗图全部》所见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事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振兴 杨璨玉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8,共12页
意大利社会地理学会图书馆藏《黔省苗图全部》是一部文本相对完整、装帧自成体系、收藏状况良好的晚期“百苗图”抄临本。此图册较此前所见“百苗图”诸抄临本,明显具有与时俱进、反映清末至民国初年时代巨变之特征,呈现“文古图今”这... 意大利社会地理学会图书馆藏《黔省苗图全部》是一部文本相对完整、装帧自成体系、收藏状况良好的晚期“百苗图”抄临本。此图册较此前所见“百苗图”诸抄临本,明显具有与时俱进、反映清末至民国初年时代巨变之特征,呈现“文古图今”这一编修特色。通过选取内中反映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事的代表性绘图,展开考论结合的研究,可望从中发现清末民初贵州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情,为认识和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文化事项共有共享提供形象具体的佐证,并可为当下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来自历史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藏《黔省苗图全部》 交往交流交融 文化共有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动农村文化振兴的几点思考 ——基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许 《农村科学实验》 2020年第7期10-11,共2页
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首先,必须激发农村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动性;其次,推动城乡联合互动机制,促使城乡协调发展;第三,移风易俗,重塑农民价值观念,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关键词 文化振兴 农民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本农业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和过程探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庭硕 张振兴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40,共9页
中国木本农业和草本农业起源时间接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各有短长。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草本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而木本农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至于当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木本农业项目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木本... 中国木本农业和草本农业起源时间接近,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贡献各有短长。但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草本农业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推广,而木本农业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以至于当下不少优秀的传统木本农业项目甚至面临消失的风险。但木本农业对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若不先行探明其被边缘化的历史文化成因,那么传承和复兴木本农业就万难付诸实践。事实证明,木本农业被边缘化的关键性历史文化成因乃是历史时期受国家权力历史性选择所致。如何排除历史习惯性思维方式之干扰,将木本农业这一农业门类的重要性尽快、准确地传递给社会各界,为中国木本农业的现代化转型与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铺平道路,乃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农业 草本农业 边缘化 历史文化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方各民族木本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振兴 杨庭硕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4-91,共8页
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项保护名录中,有不少以木本作物的传统栽培技术及其文化为保护对象。与草本农业相比,木本农业经营的地域范围、配套技术、知识积累及相关制度保障明显不同。当下对木本农业在农业与林业上的分野... 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立项保护名录中,有不少以木本作物的传统栽培技术及其文化为保护对象。与草本农业相比,木本农业经营的地域范围、配套技术、知识积累及相关制度保障明显不同。当下对木本农业在农业与林业上的分野和利用价值仍存在认识上的模糊不清现象,为此,本文以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等多项木本农业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并结合文献史料相关内容,对我国南方各民族传统木本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利用展开研究,意在揭示其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助推南方各民族木本农业复兴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敬畏生命”理念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论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广丽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7-49,共3页
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命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敬畏生命”理念贯彻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当中,遵循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性与... 作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命观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将“敬畏生命”理念贯彻到“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当中,遵循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原则,运用辩证思维把握“敬畏生命”的思想内涵,运用系统思维把握“敬畏生命”的核心要义,运用历史思维把握“敬畏生命”的现实意义,从而积极回应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和价值诉求,引领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敬畏生命”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论略
16
作者 杜朝举 李文亮 赖小妹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9-32,共4页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变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的内在要求。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大数据技术以“数据画像”精准推送话语内容、以“数据分析”... 大数据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变革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的内在要求。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提供了新的驱动力,大数据技术以“数据画像”精准推送话语内容、以“数据分析”反馈教学话语效果、以“数据传播”增强教学话语影响。然而,大数据的复杂性、低密性、多变性等特点,使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面临现实困境。为此,我们应从树立数据思维、培育数据人才、加强数据管理三方面着手,推动大数据更好服务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话语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高校思政课 教学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适应盲区及其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应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庭硕 孟和乌力吉 张振兴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共10页
“文化适应”概念一经斯图尔德提出,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响应,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总结,必然有其适用的范围,也必然有其无法适应的空间,即文化适应必然有其无法适用的盲区。无视盲区的存在,最终会... “文化适应”概念一经斯图尔德提出,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响应,但具体的认识和理解却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总结,必然有其适用的范围,也必然有其无法适应的空间,即文化适应必然有其无法适用的盲区。无视盲区的存在,最终会导致对该理论的误用和误判。具体到笔者团队实施的草原生态恢复工程而言,更是如此。一旦工程实施的对象和性质恰好处在文化适应盲区,那么工程实施的具体操作就会偏离工程的实际需要。因此,揭示这一盲区的存在,在盲区范围内精准识别生态恢复工程的关键性障碍因素自然成了工程能否达到预期目标的要害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适应 盲区 草原生态恢复工程 障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阿玛蒂亚·森对贫困理论的变革 被引量:11
18
作者 蒋谨慎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45,共5页
阿玛蒂亚·森在社会发展理论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民主、发展引入经济学而改变了经济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贫困的追问而改变了传统贫困理论的基本内涵:贫困不再是基本需要被剥夺的一种现象,而是... 阿玛蒂亚·森在社会发展理论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民主、发展引入经济学而改变了经济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贫困的追问而改变了传统贫困理论的基本内涵:贫困不再是基本需要被剥夺的一种现象,而是能力低下和社会权利的剥夺。阿玛蒂亚·森对于贫困理论的变革在于他并没有把贫困问题简单化为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从社会与文化的因素来加以考察分析。这对于理解当前贫困问题,实现精准扶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需求 能力贫困 权利贫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谨防农地股份合作中的农民权益受损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万江 解安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82-83,共2页
农地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地改革中基层自发的探索与创造。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应通过完善农地股份合作的法律法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健全农地股份合作社治理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 农地股份合作制是我国农地改革中基层自发的探索与创造。在其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应通过完善农地股份合作的法律法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健全农地股份合作社治理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等途径,保障农民权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股份合作制 农民权益 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的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与文化责任 被引量:1
20
作者 于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66-69,共4页
近年来,以反映中国现代社会和历史为主题,注重表现人性、道德、社会责任等主流价值的中国新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一股新力量。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与险象环生的戏剧情景配合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主人... 近年来,以反映中国现代社会和历史为主题,注重表现人性、道德、社会责任等主流价值的中国新主旋律电影逐渐成为国内电影市场的一股新力量。中国新主旋律电影中跌宕起伏的精彩故事与险象环生的戏剧情景配合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而主人公或居安思危或临危受命,在坚守道德底线的同时拯救人民的行动则展现出强烈的底线思维,普遍突出诚实、善良、公正、勇敢等基本的道德价值观。这些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构成了中国新主旋律电影的文化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底线 底线思维 道德价值观 中国现代社会 主流价值 精彩故事 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