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例泌尿外科死亡案例的医疗损害鉴定结果分析
1
作者 李霁伦 罗超 +2 位作者 范颖 汪家文 张建华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9-364,共6页
目的 通过对20例泌尿外科死亡案例的医疗损害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医疗损害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和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2010—2023年受理的涉及泌尿外科诊疗死亡的医疗损害鉴定案例共2... 目的 通过对20例泌尿外科死亡案例的医疗损害鉴定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医疗损害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法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和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2010—2023年受理的涉及泌尿外科诊疗死亡的医疗损害鉴定案例共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案例中,男女性比例为1.5∶1。被鉴定人年龄为37~84岁,平均年龄59.2岁。涉及医疗机构21家,其中三级医疗机构占81.0%。死亡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因感染性休克或失血性休克死亡的占60.0%。结论 泌尿外科死亡案例的医疗损害原因力大小分析与自身疾病、损害后果(死亡)、医疗过错等均密切相关,对相关典型案例的特点进行分析可提高司法鉴定人对类似案件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不同情境下医疗行为的合理性和合规性,进而作出更准确和全面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泌尿外科学 医疗损害 司法鉴定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孤立肾及输尿管重度积水一例
2
作者 夏莎莎 沈俊 +2 位作者 申开文 王强 岑威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2-496,共5页
肾积水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妊娠合并肾积水亦较为常见,但产后肾积水不能自行恢复的情况极为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本文报道1例孤立肾患者妊娠晚期导致肾及输尿管重度扩张积水,且产后不能自行恢复,既往在... 肾积水是一种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妊娠合并肾积水亦较为常见,但产后肾积水不能自行恢复的情况极为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本文报道1例孤立肾患者妊娠晚期导致肾及输尿管重度扩张积水,且产后不能自行恢复,既往在外院经开放手术及多次输尿管镜检置管无效的病例,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妊娠及产后合并肾积水的重视程度,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肾 妊娠 输尿管扭曲狭窄 巨大肾积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谢相关疾病与草酸钙结石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岑威虎 沈俊 +1 位作者 夏莎莎 王强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0,共7页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草酸钙结石最多见。机体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通过产生活性氧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导致尿液中草酸盐、尿酸、酸碱度及钙离子浓度的改变... 肾结石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以草酸钙结石最多见。机体代谢紊乱引起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高尿酸等,通过产生活性氧诱导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多种途径,导致尿液中草酸盐、尿酸、酸碱度及钙离子浓度的改变,最终影响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本文综述了代谢性疾病影响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可能途径与机制,为临床防治草酸钙结石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结石 代谢相关疾病 机制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前筋膜间平面无血腹腔镜上尿路手术入路精准解剖与技巧 被引量:10
4
作者 梅傲冰 邱剑光 +7 位作者 贾本忠 孙发 孙旭 陈梅 梁显泉 何翔 康婷 侯建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目的探讨肾前筋膜间平面无血腹腔镜上尿路手术入路精准解剖与技巧(Inter-prerenalfascia planes in urological laparoscopic operations,IpULO)。方法采用尸体解剖、320排CT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病例活体腹腔镜手术研究,对IpULO手术中肾... 目的探讨肾前筋膜间平面无血腹腔镜上尿路手术入路精准解剖与技巧(Inter-prerenalfascia planes in urological laparoscopic operations,IpULO)。方法采用尸体解剖、320排CT影像解剖研究及临床病例活体腹腔镜手术研究,对IpULO手术中肾前筋膜间平面相关解剖标志在腹腔镜下的形态特点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肾前筋膜间平面是肾前间隙多层次的无血管筋膜结构,层面间充满蜘蛛丝网格状白色纤维组织,在IpULO手术过程中存在7个重要的外科平面:Told’t筋膜间平面、结肠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间平面、结肠融合筋膜胰十二指肠前融合筋膜间平面、胰十二指肠后融合筋膜肾前融合筋膜间平面、肾前融合筋膜肾筋膜前叶间平面、肾筋膜前叶肾脂肪囊外平面、肾前肾筋膜前叶下平面。结论IpULO手术是基于层面外科的精准解剖入路,肾前筋膜间平面是IpULO手术的重要解剖层面,术中能推窗见景,避免解剖迷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肾前筋膜间平面 精准解剖 层面外科 解剖标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的纵向研究
5
作者 李玟 乔筠 +2 位作者 蒲婷婷 蒋梦岩 吴丽元 《护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32-36,共5页
目的 调查膀胱灌注化疗患者不同时点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并分析二者的纵向相关性,为临床进行症状群动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膀胱灌注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第1、4、8次(T1、T2、T3)膀... 目的 调查膀胱灌注化疗患者不同时点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并分析二者的纵向相关性,为临床进行症状群动态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6月膀胱灌注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患者第1、4、8次(T1、T2、T3)膀胱灌注后,采用膀胱灌注患者症状测评问卷及膀胱癌治疗功能评价体系量表收集资料。结果 膀胱灌注化疗患者在T1~T3时均存在泌尿系统症状群、消化系统症状群、躯体症状群及心理症状群;其中泌尿系统和心理症状群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躯体症状群呈上升趋势,消化系统症状群呈下降趋势。3个时点症状群、生活质量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1~T3时膀胱灌注患者的症状群与生活质量各维度呈负相关,其相关性也呈动态变化趋势(均P<0.05)。结论 膀胱灌注化疗患者存在多个症状群,各症状群既保持相对稳定又处于动态变化中,其严重程度与患者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医护人员应重视对膀胱灌注化疗患者症状群的动态管理,以缓解症状负担,提升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膀胱灌注 灌注化疗 症状群 躯体症状 心理症状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
6
作者 杨金山 贾本忠 +2 位作者 钟思文 李涛 李登宝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0-1138,共9页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方法6~8周龄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B12组和LB12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LB12组自由饮水,早灌胃2 mL生理盐水,晚分别灌胃2 mL生理盐水和2 mL植物乳杆菌LB12悬液,...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方法6~8周龄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B12组和LB12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LB12组自由饮水,早灌胃2 mL生理盐水,晚分别灌胃2 mL生理盐水和2 mL植物乳杆菌LB12悬液,模型组和LB12干预组给予1%乙二醇饮水,早灌胃2 mL 2%氯化铵溶液,晚灌胃条件同前。实验结束后,绘制大鼠的体质量变化趋势图,检测每只大鼠的尿钙、尿草酸、血清肌酐、尿素氮、肾脏SOD、MDA水平,并对大鼠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VK染色、免疫组化、ROS荧光及Western blot(WB)分析。结果植物乳杆菌LB12的体外草酸盐降解率为12.34%,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植物乳杆菌LB12可改善模型大鼠的体质量下降趋势并降低尿钙、尿草酸、血肌酐、尿素氮、MDA水平及升高SOD水平(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LB12干预组大鼠的肾脏结晶较模型组明显减少,IL-6、ROS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WB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B12抑制了TLR4/NF-κB、OPN的表达(P<0.01)。结论植物乳杆菌LB12能有效缓解大鼠草酸钙结石对肾脏的氧化应激损伤,并抑制TLR4/NF-κB、OPN的表达,降低肾脏结晶的产生,是未来防治肾草酸钙结石的潜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结石 植物乳杆菌 氧化应激 TOLL样受体4 肾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性输尿管炎2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7
作者 杨航 张发财 +2 位作者 王成跃 吴志平 毛永富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19-520,共2页
腺性输尿管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性改变。此类改变以尿路上皮明显增生,内陷进入上皮固有层并形成伴有不同程度腺样化生的Brunn’s小体为特点([1])。相对于非特异性泌尿系炎症,腺性输尿管炎临床较为罕见([2])。现报道2例... 腺性输尿管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病理性改变。此类改变以尿路上皮明显增生,内陷进入上皮固有层并形成伴有不同程度腺样化生的Brunn’s小体为特点([1])。相对于非特异性泌尿系炎症,腺性输尿管炎临床较为罕见([2])。现报道2例腺性输尿管炎如下。1病例资料例1,男,59岁,左腰腹部胀痛伴肉眼血尿3月余入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性输尿管炎 输尿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相关胃外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晋阳 陈峥宏 +2 位作者 马牧溪 林永帅 谭伟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424,共11页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和黏液中,与胃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等相关淋巴瘤有关。研究表明Hp可诱发或加重某些胃外疾病,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有关,因此Hp可能通过刺激机体产生... 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感染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存在于胃上皮细胞表面和黏液中,与胃溃疡、胃癌和胃黏膜等相关淋巴瘤有关。研究表明Hp可诱发或加重某些胃外疾病,还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生有关,因此Hp可能通过刺激机体产生炎症因子或发生交叉免疫反应,间接或直接地参与胃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同时Hp还可进入念珠菌内,持续释放毒素,且发挥躲避免疫系统识别和药物杀菌作用。本文总结近年国内外对Hp相关胃外疾病的研究报道,旨在引起临床工作者对Hp相关胃外疾病的重视,积极地掌握Hp的感染相关学科知识,从而科学制订避免Hp加重或诱发其他疾病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胃外疾病 交叉免疫反应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物防治肾结石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夏莎莎 沈俊 +2 位作者 申开文 王强 岑威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8-923,共6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肾结石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其病因不明、结石成分复杂、复发率高、危害严重。近年来,随着肾结石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已逐渐成为泌尿外科医生研究的热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肾结石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其病因不明、结石成分复杂、复发率高、危害严重。近年来,随着肾结石发病机制、病理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药物治疗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已逐渐成为泌尿外科医生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综述肾结石可能的形成机制及相关药物的溶石治疗和预防治疗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临床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石 药物溶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梅提取物对纳米细菌致大鼠肾损伤的修复与拮抗结石生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夏剑锋 谷江 +3 位作者 张永春 刘淼 董安涛 杨锦春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40-644,共5页
目的构建纳米细菌(NB)致肾结石大鼠模型,观察乌梅提取物对早期肾损伤分子1(KIM-1)和骨桥蛋白(OPN)的影响,分析乌梅提取物对早期肾结石的治疗意义。方法从人上尿路结石分离并培养NB。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诱石组和治疗组,采... 目的构建纳米细菌(NB)致肾结石大鼠模型,观察乌梅提取物对早期肾损伤分子1(KIM-1)和骨桥蛋白(OPN)的影响,分析乌梅提取物对早期肾结石的治疗意义。方法从人上尿路结石分离并培养NB。将5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诱石组和治疗组,采取尾静脉注射NB构建肾结石模型,以乌梅提取物干预模型,并在不同时期分批处死大鼠,实时PCR检测肾组织KIM-1 m RNA的表达,ELISA检测尿KIM-1浓度,HE染色观察肾组织结石晶体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OPN表达。结果诱石组及治疗组肾结石模型大鼠出现肾小管扩张,肾小管结石晶体形成,早期KIM-1和OPN的表达升高,上述变化与NB的注射时间呈正相关,乌梅提取物可拮抗该类变化。结论乌梅提取物可能通过修复肾损伤减少肾结石形成,该机制可能与乌梅提取物对KIM-1、OPN的基因调节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梅提取物 纳米细菌 肾结石 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的体外研究
11
作者 钟思文 姜锡男 +5 位作者 陈方敏 石家齐 李登宝 陈绪龙 唐帅 陈程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cumin,Cur)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Cur-PLG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对PC-3细胞的体外影响。方法:运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NPs,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 目的:制备姜黄素(curcumin,Cur)聚乳酸-羟基乙酸(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纳米粒(Cur-PLGA-NPs),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药特性及对PC-3细胞的体外影响。方法:运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Cur-PLGA-NPs,利用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外观形态;动态激光粒度仪分析其粒径大小及分布;超速离心法测定载药率和包封率;透析法观测体外释放效果;采用CCK-8比色法检测其对前列腺癌PC-3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流式细胞仪(FCM)进行细胞凋亡率检测,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并与单纯Cur进行比较。结果:透射电镜下姜黄素纳米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均粒径为(165.36±24.21)nm,包封率为(83.05±1.07)%,载药率为(10.87±0.58)%,体外药物释放试验显示,Cur-PLGA-NPs在最初的24 h内释放率超过44.02%,10 d累计释放率达84.81%。5~40μmol/L Cur及Cur-PLGA-NPs作用PC-3细胞24~72 h后细胞的抑制率(9.38%~83.62%vs.10.56%~89.53%)。浓度为20μmol/L和40μmol/L的Cur和Cur-PLGA-NP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M显示同浓度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射电镜显示Cur-PLGA-NPs作用PC-3细胞后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特征。结论:Cur-PLGA-NPs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特性,增强了Cur对PC-3细胞的体外杀伤和抑制增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纳米粒 聚乳酸-羟基乙酸 前列腺癌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精子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关性
12
作者 唐开发 张洋 +4 位作者 赵伊立 王新阳 邹铁军 孙发 邢俊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539-1542,共4页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M1、T1及P1(GSTM1、T1及P1)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包括246例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采用聚...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M1、T1及P1(GSTM1、T1及P1)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包括246例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分别对GSTM1、T1和P1基因进行分型。采用5,5',6,6'-四氯-1,1',3,3'-四乙基苯并咪唑羰花青碘化物(JC-1)染色剂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线粒体膜电位(MMP)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GSTM1及T1基因缺失型组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正常MMP精子百分比显著低于野生型组(P<0.01);且二者间具有协同效应。GSTP1基因突变型组正常MMP精子百分比与GSTP1基因野生型组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85)。结论 GSTM1、T1基因缺失型是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精子MMP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症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线粒体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门部肾脏神经鞘瘤初步诊治体会(附2例报告)
13
作者 张发财 胡江生 +3 位作者 吴志平 石家齐 钟渠梁 黎泽亮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912-914,共3页
神经鞘瘤是一种来源于神经鞘施旺细胞的肿瘤。神经鞘瘤患者中,有5%~18%罹患von Recklinghausen病;在非von Recklinghausen病的神经鞘瘤患者当中,仅有3%发生于腹膜后[1]。而发生于肾脏的神经鞘瘤临床上更是极为罕见。现报道2014年2月—2... 神经鞘瘤是一种来源于神经鞘施旺细胞的肿瘤。神经鞘瘤患者中,有5%~18%罹患von Recklinghausen病;在非von Recklinghausen病的神经鞘瘤患者当中,仅有3%发生于腹膜后[1]。而发生于肾脏的神经鞘瘤临床上更是极为罕见。现报道2014年2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2例肾门部肾脏神经鞘瘤及其初步诊断治疗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脏 神经鞘瘤 后腹腔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瑞波 申开文 +2 位作者 袁强 王强 沈俊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9-355,共7页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肾移植和肾部分切除术后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因此,肾IRI的防治对于改善肾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IRI的机制较为复杂,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炎症反应作为IRI主要发病...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肾移植和肾部分切除术后预后不佳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急性肾损伤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因此,肾IRI的防治对于改善肾移植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IRI的机制较为复杂,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炎症反应作为IRI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在IRI导致的肾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核因子(NF)-κB作为一种快速反应转录因子,被证实在肾IRI中参与炎症反应的调控。因此,本文将从NF-κB的结构组成、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途径及肾IRI中NF-κB上游信号通路和下游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进行综述,探讨NF-κB相关信号通路在肾IRI中的作用,为肾IRI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核因子-ΚB 炎症反应 缺血-再灌注损伤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1 Toll样受体4 NOD样受体蛋白3 缺氧诱导因子-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精子DNA完整性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欢 孙发 +5 位作者 邢俊平 丁上书 孙超 王新阳 邹铁军 唐开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75-1078,共4页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M1、T1及P1(GSTM1、GSTT1及GSTP1)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NA断裂指数(DF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24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M1、T1及P1(GSTM1、GSTT1及GSTP1)基因多态性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NA断裂指数(DF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246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别对GSTM1、GSTT1及GSTP1基因进行分型。采用吖啶橙染色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精子DNA完整性,并计算DFI。结果 GSTT1基因缺失型组特发性少弱精子性男性不育症患者精子DFI显著高于野生型组(P<0.01);而GSTM1基因缺失型组与GSTP1基因突变型组患者精子DFI与野生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STT1基因缺失型与特发性男性不育症精子DFI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不育症 谷胱甘肽S转移酶 基因多态性 DNA断裂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LRP3炎症小体与相关炎症信号通路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袁强 申开文 +1 位作者 张瑞波 沈俊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7-183,共7页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常见于肾移植术中,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严重影响受者预后。炎症反应在IRI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活化的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可通过介导多种促炎因子的成熟与释放,调...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常见于肾移植术中,是引起急性肾衰竭的重要病理生理过程,严重影响受者预后。炎症反应在IRI的发病机制及病理过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活化的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可通过介导多种促炎因子的成熟与释放,调节机体炎症反应及相关细胞功能。本文对肾IRI中的NLRP3炎症小体及其相关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总结,旨在为临床肾IRI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 肾移植 NOD样受体蛋白3(NLRP3) Toll样受体(TLR) 模式识别受体(PRR)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 线粒体DNA(mt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30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苏志勇 张珩 +1 位作者 田野 罗光恒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6-339,共4页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日间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选择30例上尿路结石在日间手术模式下行mPCNL,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和通道扩张,建立F1... 目的探讨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日间手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7年8月~2019年8月选择30例上尿路结石在日间手术模式下行mPCNL,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和通道扩张,建立F16通道完成mPCNL。术后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尿路平片及拔除尿管后进行评估,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准予出院。结果均建立单通道顺利完成mPCNL,其中29例24 h内出院,1例因术后出现发热,延迟出院。无管化率93.3%(28/30),一期清石率96.7%(29/30)。2例术后3~5 d运动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保守治疗后血尿消失。2例诉腰胀不适,症状较轻无特殊处理。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复查KUB证实结石清除后于门诊成功拔除双J管。30例随访3个月,未见结石复发、尿外渗、大出血及尿源性脓毒血症等并发症,且无手术相关再入院。结论对于单发且直径<3 cm上尿路结石,通过充分术前准备以及严格的术后管理,mPCNL采用日间手术模式是安全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微通道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 尿路结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蒿琥酯通过NLRP3炎症小体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11
18
作者 袁强 申开文 +3 位作者 张瑞波 王强 吴玉婷 沈俊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3-740,共8页
目的探究青蒿琥酯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I组)、低剂量青蒿琥组(ART-L组)、高剂量青蒿琥酯组(ART-H组)和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组(INF39组),每组5只。分析各组... 目的探究青蒿琥酯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5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I组)、低剂量青蒿琥组(ART-L组)、高剂量青蒿琥酯组(ART-H组)和NLRP3炎症小体抑制剂组(INF39组),每组5只。分析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血尿素氮(BUN)水平及肾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IL-1β的表达;免疫荧光染色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Scr和BUN水平升高,肾组织损伤较重,炎症因子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升高,肾损伤分子(KIM)-1及焦亡相关蛋白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Gasdermin D(GSDMD)、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与IRI组比较,ART-L组、ART-H组和INF39组Scr和BUN水平均下降,肾组织损伤均较轻,TNF-α、IL-6、IL-1β表达水平均降低,KIM-1、NLRP3、Caspase-1、GSDMD、IL-1β蛋白表达水平均下降。结论青蒿琥酯可抑制NLRP3炎症小体诱导的细胞焦亡,减少肾IRI后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及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肾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琥酯 肾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NOD样受体蛋白3 细胞焦亡 炎症 血清肌酐 血尿素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通过下调NF-κB信号通路抑制细胞焦亡减轻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瑞波 申开文 +2 位作者 王强 袁强 沈俊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9-546,共8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I组)、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丁苯酞低剂量组(NBP-L组)及丁苯酞高剂量组(NBP-H组),每组8只。检...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IRI组)、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酯(PDTC)组、丁苯酞低剂量组(NBP-L组)及丁苯酞高剂量组(NBP-H组),每组8只。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肌酐(Scr)、血清胱抑素C(Cys-C)、血尿素氮(BUN)和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损伤情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肾组织中炎症因子、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焦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IRI组肾组织损伤较为严重,Scr、Cys-C、BUN和血清IL-1β、IL-18水平均升高,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NOD样受体蛋白(NLRP3)、Gasdermin D(GSDMD)、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1、IL-18、IL-1β、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F-κB p65、p-NF-κB p65、IL-1β、IL-18和NLRP3蛋白表达均增多。与IRI组比较,PDTC组、NBP-L组和NBP-H组肾组织的损伤程度均减轻,Scr、Cys-C、BUN和血清IL-18、IL-1β水平均下降,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NLRP3、GSDMD、Caspase-1、IL-1β、IL-18、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F-κB p65、p-NF-κB p65、IL-1β、IL-18和NLRP3蛋白表达均下降。与NBP-L组比较,NBP-H组肾组织的损伤程度减轻,Scr、Cys-C、BUN和血清IL-18、IL-1β水平均下降,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NLRP3、GSDMD、Caspase-1、IL-1β、IL-18、NF-κB p65、p-NF-κB p65蛋白表达均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NF-κB p65、p-NF-κB p65、IL-1β、IL-18和NLRP3蛋白表达均下降。结论丁苯酞可下调NF-κB/NLRP3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肾IRI后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进而抑制细胞焦亡,减轻肾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缺血-再灌注损伤 急性肾损伤 细胞焦亡 炎症 NOD样受体蛋白3(NLRP3) 血清肌酐 血尿素氮 核因子(NF)-κB信号通路 血清胱抑素C(Cys-C)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1基因在膀胱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关系 被引量:4
20
作者 肖峰 姜锡男 +3 位作者 舒露 石家齐 陈方敏 穆毅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2629-2632,2637,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EDM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术治疗的60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样本。对比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CM1 MRNA表达。分析患者癌组织中ECM... 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EDM1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根治术治疗的60例膀胱癌患者的癌组织样本。对比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ECM1 MRNA表达。分析患者癌组织中ECM1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分析ECM1表达与膀胱癌患者预后的关系。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膀胱癌组织中ECM1表达显著增加。ECM1蛋白在癌组织中的阳性率高达56.67%,癌旁组织阳性率为13.33%。膀胱癌患者病理Ⅲ级、TNM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膀胱癌患者ECM1表达高于病理Ⅰ-Ⅱ级、TNM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者。高表达ECM1的患者总生存率低于低表达患者,高表达ECM1患者预后较差。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M1是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膀胱癌组织中ECM1表达增加与患者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及预后相关,且ECM1高表达为膀胱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ECM1 预后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