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序贯血浆置换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文苑 祝娟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561,共6页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 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序贯血浆置换(PE)联合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CRRT)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合并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ACLF合并AKI的90例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不同的血液净化方式,分为DPMAS序贯PE联合CRRT组(观察组,n=31),DPMAS序贯PE组(对照组,n=59)。收集所有患者入院一般资料、血液净化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包括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炎症指标等,计算eGFR、MELD-Na评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前后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48.4%(15/31),高于对照组治疗的有效率27.1%(16/59)(χ^(2)=4.071,P=0.044)。两组血液净化方式均可有效改善TBil、ALT、AST、PTA、Scr、PCT、CRP、e GFR及MELD-Na评分(P值均<0.05);两组治疗后PLT及Hb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而BUN、Alb、INR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AST、Scr、PCT、e GFR、MELD-Na评分、Hb、PLT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PMAS序贯PE联合CRRT模式可有效清除炎症介质,改善肾功能,稳定机体内环境,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 急性肾损伤 血浆置换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 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酒精性肝炎小鼠模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兴念 刘渝洪 +3 位作者 秦玉洁 张权 程明亮 李宏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5-342,共8页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小鼠酒精性肝炎的干预机制。方法将70只健康雄性6~8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液体饲料对照组,水飞蓟宾组,铁皮石斛叶发酵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共7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小鼠喂养普通... 目的探讨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对小鼠酒精性肝炎的干预机制。方法将70只健康雄性6~8周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液体饲料对照组,水飞蓟宾组,铁皮石斛叶发酵液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共7组,每组各10只。正常组小鼠喂养普通饲料,其他各组小鼠采用Lieber-DeCarli经典法液体饲料饲养8周,诱导小鼠酒精性肝炎模型。造模期间,铁皮石斛叶发酵液低、中、高剂量组小鼠饮用威门石斛水,其余各组小鼠饮用纯净水;正常组、模型组、液体饲料对照组每日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水飞蓟宾组给予水飞蓟宾0.25 mL/10 g,铁皮石斛叶发酵液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125 mL/10 g、0.250 mL/10 g、0.375 mL/10 g铁皮石斛叶发酵液灌胃,1次/d。第8周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眼球取血,分离血清采用生化方法检测AST、ALT水平;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学以及脂质积累情况。Luminex多因子检测小鼠血清IL-6、IL-1β、TNF-α及CCL2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1、GSDMD、GSDMD-N端、IL-18和IL-1β的蛋白表达。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AST、ALT、IL-6、IL-1β、TNF-α和CCL2水平均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铁皮石斛叶发酵液高剂量组小鼠血清AST、ALT、IL-6、IL-1β、TNF-α和CCL2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小叶结构紊乱,有大量的脂肪变性空泡及细胞坏死;与模型组比较,铁皮石斛叶发酵液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损伤减轻,大部分肝小叶结构完整,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大脂滴和小脂滴积聚,肝脂肪含量显著增加;与模型组比较,铁皮石斛叶发酵液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脂肪变性明显减轻,多以小脂滴散在存在。肝组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细胞胞质中GSDMD阳性染色面积比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01);铁皮石斛叶发酵液高剂量组小鼠肝细胞胞质中GSDMD阳性染色面积比与模型组比较显著下降(P<0.001)。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NLRP3、Caspase-1、Caspase-11、GSDMD、GSDMD-N端、IL-18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铁皮石斛叶发酵液高剂量组NLRP3、Caspase-1、Caspase-11、GSDMD、GSDMD-N端、IL-18和IL-1β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值均<0.05)。与模型组相比,铁皮石斛叶发酵液高剂量组Caspase-1和Caspase-11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值均<0.05),其中Caspase-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757,较模型组下降26.6%,Caspase-11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455,较模型组下降70.3%;Caspase-11较Caspase-1下降幅度更大。结论铁皮石斛叶发酵液可减轻小鼠酒精性肝炎,其机制可能与抑制Caspase-11介导的非经典细胞焦亡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酒精性 铁皮石斛 细胞焦亡 小鼠 近交C57B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免疫炎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祝娟娟 程明亮 赵雪珂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570-573,共4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二、三次打击"学说仍是目前得到公认的NAFLD的主要发病机制。但近年来,肝脏免疫炎症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逐步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从肝脏免疫...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临床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二、三次打击"学说仍是目前得到公认的NAFLD的主要发病机制。但近年来,肝脏免疫炎症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逐步得到众多研究者的重视。从肝脏免疫炎症的角度,阐述了肝脏免疫炎症导致NAFLD发生、发展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免疫 炎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邢洁 任竣瑶 +7 位作者 张倩 孙秀静 岳冰 张一骏 李荣雪 朱圣韬 李鹏 张澍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01-608,共8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者,共检出息肉样病变患者662例,其中14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瘤入组病例组,另有522...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者,共检出息肉样病变患者662例,其中140例患者经病理确诊为结直肠腺瘤入组病例组,另有522例研究对象内镜未见明显异常,或病理证实为炎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个人史、既往史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间的比较显示,结直肠腺瘤的发生与年龄相关,性别、吸烟、饮酒和息肉史是影响结直肠腺瘤发生的因素(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01)、吸烟(P=0.021)、饮酒(P=0.022)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吸烟、饮酒是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在体检行结肠镜检查时应注意综合考虑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筛选高危人群,以提高腺瘤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性息肉 检出率 危险因素 筛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联合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大鼠PNPLA3和SREBP-1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祝娟娟 周明玉 程明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778-1784,共7页
目的观察含patatin样磷脂酶域3(PNPLA3)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在蓝莓联合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干预实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36只分为正常组(NG)、模型组(MG)、自... 目的观察含patatin样磷脂酶域3(PNPLA3)和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在蓝莓联合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模型大鼠干预实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36只分为正常组(NG)、模型组(MG)、自然恢复组(SRG)、蓝莓组(BG)、益生菌组(PG)和蓝莓联合益生菌组(BPG)。实验结束后,制作组织切片,观察血清学、组织学形态变化,检测PNPLA3和SREBP-1c基因及蛋白表达情况。多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用SNK-q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s-T2检验。结果 6组间在肝脏指数、ALT、TC、TG、LDL和HDL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84.908、188.554、75.523、94.667、95.235、132.586,P值均<0.01)。6组间NAFLD活动度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896,P<0.01),其中BPG组较MG、SRG、BG、PG组下降最为显著(P值均<0.01)。6组肝组织表达PNPLA3和SREBP-1c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75.527、110.504,P值均<0.01),其中BPG组较MG、SRG、BG、PG组下降最为显著(P值均<0.01)。PNPLA3和SREBP-1c的mRNA和蛋白表达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75.822、410.379、288.940、116.054,P值均<0.01)。其中BPG组的PNPLA3和SREBP-1C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MG、SRG、BG、PG组明显下降(P值均<0.01)。结论蓝莓联合益生菌能有效改善NAFLD的病理组织结构,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其机制可能是蓝莓与益生菌联合可减轻炎症因子诱发的炎症效应,下调SREBP-1c的表达,从而减弱PNPLA3基因转录,增强胆固醇代谢,减少脂质沉积,是NAFLD的一个辅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 含patatin样磷脂酶域3 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质1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硫蛋白表达在C57BL/6J小鼠肝细胞癌发生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易旭 龙黎 程明亮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3-58,共6页
目的了解金属硫蛋白(MTs)基因表达水平在小鼠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探讨MTs在HCC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将125只5~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HCC模型组。模型组小鼠于第1、2周分别腹腔注射一... 目的了解金属硫蛋白(MTs)基因表达水平在小鼠肝细胞癌(HCC)发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规律,探讨MTs在HCC发生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将125只5~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HCC模型组。模型组小鼠于第1、2周分别腹腔注射一次二乙基亚硝胺(100 mg/kg,50 mg/kg),第3周起灌胃给予乙醇(53%,5 m L/kg,5 d/周),直至35周;正常组始终给予等量灭菌自来水灌胃。分别于实验1、3、9、13、24及35周末处死小鼠,收集肝组织样本并计算肝脏指数。采用组织病理学HE、Masson及网状纤维染色检测肝组织损伤及HCC发生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肝组织匀浆丙二醛(MDA)的活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MTs转录水平。结果模型组小鼠可见进行性的肝脏病变,35周末时,肝脏质地显著变硬,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结节形成,约50%小鼠可见肝细胞异常核分裂像和异常的肝板结构等HCC发生病理改变,具有显著增加的肝脏指数;不同时段均表现出增加的MDA活性;实验13周前各时段具有显著增加的MTs mRNA水平,24周后可见III级纤维化形成,且MTs mRNA水平显著下降,甚至低于正常水平。结论小鼠肝组织MTs mRNA水平从损伤初期的显著增加直至显著纤维化后的低表达变化,表明MTs表达下调与HCC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金属硫蛋白 基因表达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和衰弱的评估与临床管理 被引量:9
7
作者 张一骏 张茜 罗新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46-1649,共4页
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和衰弱是相互联系的多维度问题。营养不良是导致机体衰弱的原因之一,而衰弱是人体机能障碍的综合表现,二者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影响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转归。因此,应及早发现、准确评估并积极治疗营养不良和衰弱,以减少临... 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和衰弱是相互联系的多维度问题。营养不良是导致机体衰弱的原因之一,而衰弱是人体机能障碍的综合表现,二者相互作用并进一步影响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转归。因此,应及早发现、准确评估并积极治疗营养不良和衰弱,以减少临床并发症、延长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在针对肝硬化病因及并发症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营养管理和体育锻炼是治疗营养不良及机体衰弱的主要措施,而睾酮替代等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营养不良 衰弱 临床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ATM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8
作者 何小凤 陈定宇 +4 位作者 周建奖 赵艳 鲍利雅 王琴容 谢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14-720,共7页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癌细胞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胃癌相关RNAseq数据,比较ATM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ATM...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癌细胞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胃癌相关RNAseq数据,比较ATM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ATM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LinkedOmics数据库分析ATM相关基因,用R语言进行GO、KEGG富集分析。选用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2例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以及胃癌细胞系AGS和BGC823,用感染复数40∶1的Hp GZ7菌感染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TM蛋白的表达,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细胞中ATM mRNA的表达。结果:TCGA数据显示胃癌和Hp感染胃癌组织中ATM mi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均P<0.01);胃癌组织中ATM miRNA表达与患者的T分期、AJCC分期等病理参数呈正相关(均P<0.05),ATM高表达时生存率显著降低(P<0.05)。实验检测显示,胃癌组织标本中ATM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0.01);Hp感染胃癌细胞中ATM mi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胃癌细胞(P<0.01)。胃癌中ATM基因与NPAT等12461个基因呈正相关(P<0.05),与MIF等7764个基因呈负相关(P<0.05)。GO、KEGG富集分析显示,ATM富集到DNA修复复合体、癌症中的转录失调等信号通路。结论:ATM基因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患者生存率随表达水平的增高而降低,其与患者的T分期、AJCC分期等病理参数相关,且Hp感染引起ATM表达水平升高可能是Hp引起胃癌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AGS细胞 BGC823细胞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突变基因 TCGA数据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肝损伤的致病机制及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防护策略 被引量:3
9
作者 雷偲艺 彭虹 罗新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19-1622,共4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疫情期间部分患者表现出肝损伤。为了提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对COVID-19的认识,加强疫情期间患者的自我防护和疾病管理,针对COVID-19引起肝损伤的致病机制及该类患者合理防疫、规范就...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蔓延至全球多个国家,疫情期间部分患者表现出肝损伤。为了提高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对COVID-19的认识,加强疫情期间患者的自我防护和疾病管理,针对COVID-19引起肝损伤的致病机制及该类患者合理防疫、规范就医、科学用药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建议,以保证病毒性肝炎的常规管理,降低该类人群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肝损伤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 circTMBIM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滢雪 罗新华(指导) +1 位作者 程明亮 彭虹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824-828,共5页
目的:探索circ TMBIM1(chr2:219144748-219146904)对肝癌(HCC)Huh7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T-PCR检测circ TMBIM1在HCC细胞系中的表达,转染si RNA评估其下调效果。CCK-8、Ed U检测、细胞创伤愈合实验、细胞集落实验、Tra... 目的:探索circ TMBIM1(chr2:219144748-219146904)对肝癌(HCC)Huh7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RT-PCR检测circ TMBIM1在HCC细胞系中的表达,转染si RNA评估其下调效果。CCK-8、Ed U检测、细胞创伤愈合实验、细胞集落实验、Transwell小室、流式细胞术评估细胞增殖、迁移能力。构建psi CHECK-circ TMBIM1-WT/-Mut质粒,将circ TM-BIM1-WT/-Mut、miR-24-3p模拟物分别转染至Huh7细胞,检测相对荧光素酶活性。同时将miR-24-3p模拟物及circ TMBIM1过表达载体转染至Huh7细胞,检测细胞功能水平。结果:circ TMBIM1在HCC细胞系Huh7中表达最高,下调circ TMBIM1表达,Huh7细胞增殖活力、创伤愈合、细胞迁移能力下降,通过海绵miR-24-3p调控HCC生物学行为,共转染circ TMBIM1过表达载体可逆转miR-24-3p在Huh7细胞中的作用。结论:circ TMBIM1可能在HCC发生机制中发挥作用,通过海绵miR-24-3p调控Huh7细胞增殖和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rcTMBIM1 miR-24-3p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联合益生菌通过IL-22调控的JAK1/STAT3/BAX通路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祝娟娟 程明亮 +1 位作者 赵雪珂 穆茂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36-1944,共9页
目的研究蓝莓联合益生菌通过对IL-22调控的JAK1/STAT3/BAX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明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CG)、IL-22siRNA阴性对照组(IL-22SI-NC)、IL-22siRNA组(IL-22SI)... 目的研究蓝莓联合益生菌通过对IL-22调控的JAK1/STAT3/BAX信号通路的影响,进一步探明其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作用机制。方法清洁级SD大鼠4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CG)、IL-22siRNA阴性对照组(IL-22SI-NC)、IL-22siRNA组(IL-22SI)、IL-22siRNA阴性对照+蓝莓益生菌组(IL-22SI-NC+BPG)、IL-22siRNA+蓝莓益生菌组(IL-22SI+BPG)。正常对照组予100%普通饮食,其余大鼠均采用复合高脂饲料制备脂肪肝模型,同时予IL-22siRNA阴性对照慢病毒及IL-22siRNA慢病毒腹部肝区注射(盲穿),隔日1次,共12周,取肝脏确认造模及siRNA封闭效果后予蓝莓益生菌原液灌胃,同时按上述分组后给予正常饮食,予蓝莓益生菌原液灌胃,共观察8周。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比较方差齐时采用SNK法(q检验),方差不齐时用Tamhane法(q'检验)。结果 IL-22SI组与IL-22SI-NC组比较,ALT、AST、TC、TG、LDL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HDL显著降低(P<0.01),IL-22、JAK1、STAT3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P值均<0.01)、BAX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IL-22SI-NC相比,IL-22SI-NC+BPG的ALT、AST、TC、TG、LDL均明显降低(P值均<0.01),HDL明显升高(P<0.01),IL-22、JAK1、STAT3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值均<0.01),BAX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IL-22SI+BPG较IL-22SI组ALT、AST、TC、TG、LDL均略有降低(P值均<0.05),HDL略有升高(P<0.05),IL-22、JAK1、STAT3的mRNA及蛋白表达均有所增加(P值均<0.05),BAX的表达略有减少(P<0.05)。结论蓝莓联合益生菌能一定程度拮抗IL-22siRNA所加剧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并可以增强IL-22的表达,提示IL-22可能为蓝莓联合益生菌影响NAFLD的关键作用因子。推测蓝莓联合益生菌能增强IL-22表达,激活JAK1/STAT3信号通路,抑制其下游凋亡因子BAX的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增强胆固醇代谢,减少脂质沉积,达到改善NAFLD的目的,是NAFLD的一个辅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白细胞介素10 有益菌种 蓝莓 Janus激酶1 转录激活因子3 BCL-2相关X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居家老年人常见慢性病与失能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9
12
作者 蒋芝月 李语眉 +4 位作者 王秀红 汪俊华 李芳 邓开盛 戴黎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1587-1591,共5页
背景目前老年人是我国全民健康建设重点人群,然而失能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慢性病与老年人失能可能有关联,而这些研究多是横断面研究,在确定慢性病与失能的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探讨居家老年人慢性病与失能的关系... 背景目前老年人是我国全民健康建设重点人群,然而失能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研究发现慢性病与老年人失能可能有关联,而这些研究多是横断面研究,在确定慢性病与失能的关系中存在一定的局限。目的探讨居家老年人慢性病与失能的关系,为居家老年人失能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6年10—12月采用以社区人群为基础按1∶2比例进行年龄、性别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组为调查样本人群中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s)评定为失能者67例,对照组为同期人群中符合匹配条件的未失能者134例。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病与失能的关系。结果在控制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有慢性病者发生失能的风险是未患者的2.494倍〔95%CI(1.274,4.881)〕;患≥2种慢性病者发生失能的风险是患≤1种慢性病者的3.113倍〔95%CI(1.425,6.802)〕。按性别分层后,发现患脑卒中〔OR=9.750,95%CI(1.099,86.532)〕和高血压〔OR=3.402,95%CI(1.077,10.746)〕会使男性老年人发生失能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居家老年人失能与慢性病有关。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血压和脑卒中防控对降低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男性失能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保健服务 老年人 慢性病 失能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后早期血栓形成与Janus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信号通路的关系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欢 申晓旭 +1 位作者 陈良琪 龚天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260-2264,共5页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后早期血栓形成因素,及其与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断流术患者198例,根...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后早期血栓形成因素,及其与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3月—2020年4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断流术患者198例,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内是否发生门静脉血栓将其分为血栓组(n=41)和非血栓组(n=157)。检测两组患者术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JAK2 mRNA及STAT3 mRNA表达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术后JAK2mRNA、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对门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直径、门静脉流速差、脾容积均显著高于非血栓组(t值分别为4.718、3.945、8.671、2.006,P值均<0.05)。术后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JAK2 mRNA及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较术前均显著升高(t值分别为12.933、15.442、14.386、10.896,P值均<0.05),同时血栓组患者JAK2 mRNA及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升高程度均明显高于非血栓组(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门静脉流速差、术后JAK2 mNRA、术后STAT3 mRNA及术前门静脉直径为影响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因素(P值均<0.05)。患者术后JAK2 mRNA、STAT3 mRNA相对表达量预测门静脉血栓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0、0.787。结论 JAK/STAT信号通路激活参与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脾切除后血栓形成过程,可能是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有望成为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预防和治疗的潜在生物学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高血压 门静脉 脾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伐他汀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作用机制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5
14
作者 吴欢 伍龙 杨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02-405,共4页
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继病因之后推动肝功能减退的重要生理环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得出,与传统防治门静脉高压症药物相比,辛伐他汀可通过诱导Kruppel样因子2及一氧化氮的表达,达到改善肝功能及降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分析... 门静脉高压症被认为是继病因之后推动肝功能减退的重要生理环节。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得出,与传统防治门静脉高压症药物相比,辛伐他汀可通过诱导Kruppel样因子2及一氧化氮的表达,达到改善肝功能及降低肝硬化门静脉压力的作用,分析表明辛伐他汀在改善肝硬化门静脉血流动力学方面有广泛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症 辛伐他汀 治疗学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3
15
作者 程娜 杨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6-189,共4页
目前,乙型肝炎肝硬化对公众的健康及国家的发展仍有重大的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状态受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介绍了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α基... 目前,乙型肝炎肝硬化对公众的健康及国家的发展仍有重大的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通过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发挥作用,雌激素受体的表达和功能状态受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介绍了雌激素与雌激素受体α基因的结构和生物学特征,以及分别与乙型肝炎肝硬化发病的相关性,指出雌激素的异常表达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有关。然而可能由于研究的基因位点、环境、地点等不同,最终得出的雌激素受体α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肝硬化相关性的结果不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受体Α 多态现象 遗传 乙型肝炎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白质高信号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晶 王秀红 +3 位作者 邓开盛 王振民 刘海燕 方雯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4期3039-3047,共9页
背景脑白质高信号(WMH)易发生于老年人群,且发病隐匿,随病情的进展最终导致不良预后。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与老年人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目的调查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现... 背景脑白质高信号(WMH)易发生于老年人群,且发病隐匿,随病情的进展最终导致不良预后。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与老年人不良健康事件的发生紧密相关。目前少有研究关注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状况。目的调查WMH老年住院患者的衰弱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病房住院的年龄≥60岁的321例WM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分别采用衰弱筛查量表(FRAIL)、Barthel指数量表(BI)、Morse跌倒评估量表(MFS)评估衰弱、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跌倒风险。抽取患者清晨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根据Fazekas量表进行WMH分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结果321例WMH老年住院患者中衰弱129例(40.2%)、非衰弱192例(59.8%)。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80岁:OR=3.597,95%CI(1.330,9.730)〕、高度跌倒风险〔>45分:OR=12.509,95%CI(6.460,24.221)〕、WMH分级〔2级:OR=5.503,95%CI(2.638,11.479);3级:OR=6.981,95%CI(2.977,16.368)〕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危险因素(P<0.05),血红蛋白(HGB)〔男≥120 g/L、女≥110 g/L:OR=0.260,95%CI(0.092,0.732)〕、前白蛋白(PA)〔≥180 mg/L:OR=0.221,95%CI(0.078,0.625)〕是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应重视WMH老年住院患者衰弱状况的评估,高度关注高龄、有高度跌倒风险、WMH分级>1级、HGB与PA异常的WMH老年住院患者,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早期预防,及时干预,改善和管理WMH老年患者的衰弱情况,为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病 脑白质高信号 衰弱 老年人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17
作者 阮建文 高丽娟 +2 位作者 苏汝开 王亚娇 杨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51-1255,共5页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48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诊治的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患者。其中ALT> 10倍正常值上限的CHB急性发作患者48例,...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急性发作48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诊治的HBeAg阳性CHB和HBeAg阴性CHB患者。其中ALT> 10倍正常值上限的CHB急性发作患者48例,为试验组;ALT <10×ULN且TBil <5×ULN的CHB患者51例,为对照组。2组患者均接受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酯治疗。分析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经NAs治疗的临床过程和效果,观察指标包括基线时肝功能、HBV 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和肝脏超声检查,并在治疗第12、24、48周进行随访评估。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试验组患者在12、24、48周的ALT复常率分别为89.58%、93.75%、93.75%,与对照组患者的49.02%、72.55%、76.47%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917、7.814、5.743,P值均<0.05)。试验组在治疗12、24、48周HBV DNA不可检测率分别83.33%、95.83%、95.83%,与对照组的60.78%、84.31%、86.27%比较,治疗1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98,P=0.013),治疗24、48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试验组在12、24、48周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23.26%、25.58%和27.91%,与对照组的2.22%、2.22%、8.8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94、10.188、5.346,P值均<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均未发生HBsAg消失或HBsAg血清学转换。结论 NAs治疗CHB急性发作患者有较高的ALT复常率、HBV DNA不可检测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核苷类 核苷酸类 治疗结果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对肝细胞癌患者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向姣 贾晓东 +11 位作者 卢姗姗 吴大为 张婷 董金珂 黄家干 李茵茵 杨斌 徐勇 董政 路营 曾珍 陆荫英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28-1733,共6页
目的 探讨冷冻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6月-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治疗的62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冷冻消融治疗组( n=30)和微波... 目的 探讨冷冻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前后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临床指标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8年6月-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治疗的62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冷冻消融治疗组( n=30)和微波消融治疗组(n =32)。分别测定两组患者手术前1周及手术后2 d的血常规(WBC、Hb、PLT)、肝功能(ALT、AST、TBil、ALb)、凝血功能(INR)和外周血细胞因子[IL-2、TNFα、IL-6、IL-8、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 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或Mann-Whithey U 检验。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WBC均升高、PLT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 t 值分别为-7.480、-4.280;微波消融组: t值分别为-5.735、-3.075,P值均<0.001),其中冷冻消融组PLT变化更显著( Z=-4.457,P <0.001);两组患者术后ALT、AST、 TBil水平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冷冻消融组: Z值分别为-4.457、-4.445、-4.229;微波消融组Z值分别为-3.617、-4.703、-4.228,P 值均<0.001),其中冷冻消融组ALT、AST变化更显著(Z值分别为-3.411、-3.829,P值均<0.05);冷冻消融组患者术后IL-6、HGF、VEGFA水平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4.076、-4.311、-3.123,P值均<0.05),与微波消融组相比,冷冻消融组IL-6、HGF、VEGFA变化更显著( Z值分别为-2.735、-2.578、-2.201,P 值均<0.05)。结论 与微波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术后短期内可诱发更显著的急性炎症反应,可能导致更高的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消融技术 细胞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冉晓娟 杨京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29-432,共4页
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相关,而雌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需结合其受体,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又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则被基因多态性所影响,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由不同基因、不同多态性的组合效应构成,故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 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相关,而雌激素发挥生理效应需结合其受体,雌激素受体的功能又受到相关基因的调控,基因的表达和功能则被基因多态性所影响,且肿瘤的遗传易感性由不同基因、不同多态性的组合效应构成,故认为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会对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影响。对近年来雌激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受体 雌激素 多态性 单核苷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家系全基因组分析1例报告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亚欣 程卓 +8 位作者 丛硕 刘咏梅 张宝芳 雷榆 严昭 张懿炜 蒲茜 余蕾 程明亮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16-1619,共4页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由于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ATP7B的突变或缺失而导致铜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疾病,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 。临床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系统表现、肾脏损伤、出现角膜K-F环等,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以...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由于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ATP7B的突变或缺失而导致铜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疾病,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1] 。临床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系统表现、肾脏损伤、出现角膜K-F环等,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以肝脏或神经系统的损伤为主要表现形式。ATP7B 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3p14.3 上,具有21个外显子区域 [2] 。目前已发现的有害基因突变有800余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www.hgmd.org)。研究表明,不同的基因突变位点与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系谱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