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地区汉族、少数民族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与相关疾病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刘帝 辛林明 +2 位作者 冉利梅 聂四平 金鹰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了解贵州地区汉族、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流行特征,探究体质指数与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系,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7年3—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 目的了解贵州地区汉族、少数民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健康体检人群超重、肥胖流行特征,探究体质指数与血压、血脂、血糖等的关系,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2017年3—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体检的12203名进行研究,年龄(20~80)岁。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检测血糖、血脂水平。结果少数民族超重、肥胖率(41.96%、14.81%)高于汉族(39.02%、12.42%)。汉族男性超重肥胖率以50~59岁组居高,少数民族以40~49岁组居高;汉族、少数民族女性均以70~80岁组居高;女性超重肥胖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P<0.05)。超重者中,少数民族的DBP、LDL-C均值水平高于汉族(P<0.05);低HDL-C血症、高LDL-C血症发生率高于汉族(P<0.05)。肥胖者中,少数民族的SBP、DBP、LDL-C均值水平高于汉族(P<0.05);高血压、低HDL-C血症发生率显著高于汉族(P<0.05)。结论少数民族超重、肥胖率高于汉族,且超重、肥胖与慢性疾病关系密切,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健康宣教,制定体重管理方案,降低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健康体检人群 超重 肥胖 慢性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农村地区苗族和汉族围绝经期女性睡眠情况调查 被引量:7
2
作者 陈奕滔 金鹰 +3 位作者 冉利梅 安苗苗 罗钰 陈路青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29-1132,共4页
目的了解贵州省农村地区部分苗族和汉族围绝经期女性更年期症状及睡眠状况,分析其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40~60岁的贵州农村地区苗族和汉族女性847名进行问卷调查,按民族、睡眠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围绝... 目的了解贵州省农村地区部分苗族和汉族围绝经期女性更年期症状及睡眠状况,分析其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抽取40~60岁的贵州农村地区苗族和汉族女性847名进行问卷调查,按民族、睡眠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围绝经期症状、睡眠障碍、睡眠成分差异。结果贵州农村地区苗族、汉族围绝经期有症状的女性人数分别为231(50.82%)人和256(61.10%)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苗族与汉族女性围绝经期症状比例前5位依次为头痛、疲乏、失眠、眩晕、骨关节痛。苗族、汉族围绝经期有症状女性患睡眠障碍的人数分别为129(59.91%)人和158(61.72%)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QI量表中7个成分得分情况比较,汉族围绝经期女性在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效率、睡眠质量主观感受及总得分上,分数均高于苗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有睡眠障碍调查对象的感觉障碍(OR=2.00)、易激动(OR=1.83)、疲乏(OR=1.54)、心悸(OR=1.97)、性生活障碍(OR=1.51)是影响睡眠的危险因素。结论贵州农村地区苗族和汉族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问题突出,更年期症状中,感觉障碍、易激动、疲乏、心悸、性生活障碍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民族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苗族、汉族 围绝经期 睡眠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同型半胱氨酸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阈值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卢然 吴春艳 +4 位作者 许海娜 安苗苗 吴宝勤 赖俊 冉利梅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0-1325,共6页
背景颈动脉斑块是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早期预测信号,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尚无明确的定论。目的分析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在参考范围对颈动脉斑块发... 背景颈动脉斑块是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早期预测信号,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对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尚无明确的定论。目的分析绝经后中老年女性Hcy在参考范围对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风险影响,确定其风险阈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1465例(Hcy<15μmol/L)。收集研究对象一般情况、血液生化指标和颈动脉超声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cy与颈动脉斑块的关联。利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确定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风险的Hcy截断值。结果1465例研究对象中有颈动脉斑块644例(43.96%)。斑块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Hcy均高于非斑块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斑块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00,95%CI=1.070~1.130)、收缩压(OR=1.021,95%CI=1.012~1.03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232,95%CI=1.077~1.41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568,95%CI=0.387~0.835)和Hcy(OR=1.142,95%CI=1.080~1.207)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Hcy≥11.87μmol/L是预测正常Hcy绝经后中老年女性患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605,特异度为75.8%,灵敏度为40.4%。结论Hcy是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影响因素,且Hcy≥11.87μmol/L是预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在Hcy正常水平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最佳截断值。这一阈值可为临床评估绝经后中老年女性颈动脉斑块风险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狭窄 绝经后女性 同型半胱氨酸 阈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绝经期体检女性肌肉和脂肪组织与骨密度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许海娜 安苗苗 +2 位作者 朱焱 吴春艳 冉利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626-2631,共6页
背景 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和脂肪组织与各部位骨密度(BMD)间的关系已有研究,但存在部位分布差异,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对BMD的影响及作用部位仍未明确。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与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关系,为提高中老年人生... 背景 围绝经期女性肌肉和脂肪组织与各部位骨密度(BMD)间的关系已有研究,但存在部位分布差异,导致肌肉和脂肪组织对BMD的影响及作用部位仍未明确。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与脂肪和肌肉组织的关系,为提高中老年人生活质量及防治骨质疏松症(OP)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0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2 355例40~60岁的女性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绝经将体检女性分为绝经前女性(n=1 261)和绝经后女性(n=1 094),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和生物电阻抗体成分分析仪(BIA)测量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和脂肪、肌肉组织。采用Pearson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脂肪和肌肉组织与体检女性各部位BMD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四肢骨骼肌肉量(ALM)对绝经后女性OP的预测价值。结果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脂肪量、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和ALM与绝经前、绝经后、总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呈正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身肌肉量、躯干肌肉量是总体检女性股骨颈BMD的影响因素(β=-0.051,0.099;P<0.05);ALM是总体检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的影响因素(β=0.244,0.199,0.199;P<0.05);全身肌肉量是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全髋BMD的影响因素(β=-0.125,-0.075;P<0.05);躯干肌肉量是绝经后女性股骨颈BMD的影响因素(β=0.150,P<0.05);ALM是绝经后女性腰椎、股骨颈、全髋BMD的影响因素(β=0.226,0.216,0.188;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ALM预测绝经后女性全髋O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5[95%CI(0.742,0.908)],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76.59%,最佳截断值为16.24 kg;ALM预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OP的AUC为0.760[95%CI(0.692,0.829)],灵敏度为75.61%,特异度为61.89%,最佳截断值为16.68 kg;ALM预测绝经后女性腰椎OP的AUC为0.641[95%CI(0.603,0.679)],灵敏度为60.85%,特异度为60.17%,最佳截断值为17.20 kg,其中ALM预测绝经后女性OP的最佳部位是全髋(Z股骨颈=-9.89,P<0.05)。结论 ALM与绝经后女性腰椎、股骨颈和全髋BMD呈正相关;ALM可预测绝经后女性各部位OP的发生,ALM预测绝经后女性OP最佳部位是全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围绝经期 骨密度 脂肪组织 肌肉组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肉含量指标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的预 测价值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许海娜 莫国应 +4 位作者 朱焱 安苗苗 吴春艳 方月 冉利梅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1,共6页
目的评价肌肉含量指标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联性,筛选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风险的最佳部位肌肉指标及其截止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附院健康管理中心的1366名绝经后女... 目的评价肌肉含量指标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联性,筛选预测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发生风险的最佳部位肌肉指标及其截止点。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贵州医科大学附院健康管理中心的1366名绝经后女性,采用DXA和BIA测量BMD和四肢骨骼肌含量(ASM),以ASM算出各肌肉含量指标:ASMI、ASM BMI及SMI。应用ROC曲线及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肌肉指标对OP风险的预测能力及评估关联强度。结果OP组的肌肉含量低于非OP组,除腰椎BMD间的SMI和股骨颈、腰椎BMD间的内脏脂肪面积及大粗隆、全髋BMD间的ASM 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不同BMD间脂肪、肌肉含量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分析显示,各部位BMD与SMI呈负相关(r=-0.095、-0.122、-0.195、-0.177);与ASM、ASM、ASM BMI呈正相关(r=0.369、0.298、0.085;0.366、0.297、0.066;0.366、0.369;0.362、0.360,P<0.05)。ROC曲线及Logistic分析显示ASM<17.2 kg(OR=3.699)和ASM BMI<0.74(OR=2.235)是预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和腰椎OP发生风险关联强度最高的肌肉含量指标及截止点。结论ASM<17.2 kg和ASM BMI<0.74是OP的独立风险因素及预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和腰椎部位发生OP风险的肌肉量指标及截止点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质量指标 骨质疏松 临界值 预测 绝经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70岁中老年体检人群体脂指标变化对血尿酸与骨密度关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安苗苗 金鹰 +4 位作者 朱焱 刘敏 李丹 许海娜 冉利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7期3444-3450,共7页
背景血尿酸(SUA)水平与骨密度(BMD)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关于体脂指标对SUA和BMD关系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探究45~70岁中老年人群体脂指标变化对SUA与腰椎、股骨颈BMD关系的影响,可为进一步预防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提供帮助。... 背景血尿酸(SUA)水平与骨密度(BMD)之间的联系已被公认,但目前关于体脂指标对SUA和BMD关系的影响尚无明确定论。目的探究45~70岁中老年人群体脂指标变化对SUA与腰椎、股骨颈BMD关系的影响,可为进一步预防中老年人群骨质疏松提供帮助。方法选取2020年1-12月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中老年人群为研究对象。发放《骨质疏松健康因素调查表》进行基本资料的调查,测量体脂指标、BMD,并检测SUA。比较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基本资料、体脂分布、BMD、SUA及骨质疏松发生率,分析中老年人群SUA与BMD的相关关系,并探究体脂指标变化对SUA与BMD的影响。结果共回收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70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7%。707例研究对象中女314例、男393例,平均年龄(55.3±6.6)岁,平均体质指数(BMI)(24.6±6.4)kg/m^(2),平均腰围(84.0±9.0)cm,平均臀围(94.1±6.0)cm,平均腰臀比(WHR)(0.9±0.1)。不同性别中老年人群主动吸烟情况、被动吸烟情况、饮酒情况、喝牛奶情况、服用维生素D情况、服用钙片情况、BMI、腰围、臀围、WHR、腰椎BMD、股骨颈BMD、SUA、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SUA与腰椎BMD、股骨颈BMD均呈弱正相关(r值分别为0.202、0.164,P<0.05)。控制部分基本资料为协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中老年人群腰椎、股骨颈BMD(β值分别为0.160、0.035)的影响因素(P<0.05)。控制部分基本资料及腰围为协变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A是中老年人群腰椎、股骨颈BMD(β值分别为0.103、0.095)的影响因素(P<0.05)。依据腰围四分位数将中老年人群分为Ⅰ组(腰围<77 cm)、Ⅱ组(腰围77~85 cm)、Ⅲ组(腰围86~90 cm)、Ⅳ组(腰围91~113 cm)。Ⅰ、Ⅱ组中老年人群SUA与腰椎BMD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13、0.199,P<0.05);Ⅰ组中老年人群SUA与股骨颈BMD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在45~70岁中老年人群中,血清SUA水平与腰椎、股骨颈BMD之间存在较强的单变量相关性,部分原因是肥胖指标的混杂作用,SUA对骨密度的有益作用更多表现在腰围≤85 cm的中老年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腹部 腰围 尿酸 骨密度 老年人 中年人 脂肪组织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及骨密度的体检数据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金鹰 冉利梅 +1 位作者 聂四平 安苗苗 《中国健康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52-95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骨密度与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6—1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定量CT检测的40~60岁体检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肥胖类型分组,肥胖的评价采用BMI(≥28 kg/m^(2))及腹内脂肪(≥120 cm^(... 目的探讨不同肥胖类型对骨密度与代谢综合征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6—12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行定量CT检测的40~60岁体检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肥胖类型分组,肥胖的评价采用BMI(≥28 kg/m^(2))及腹内脂肪(≥120 cm^(2)),将样本分为无肥胖、BMI肥胖,腹内脂肪肥胖、BMI肥胖合并腹内脂肪肥胖共4组。采用QCT Pro Model 4测量骨密度及腹内脂肪。比较不同肥胖类型的骨密度和代谢综合征检出率的差异。结果670名体检者,总的BMI肥胖率为9.7%,总的腹内脂肪肥胖检出率为48.51%。在肥胖组合中,BMI正常而腹内脂肪异常39.25%。腹内脂肪正常而BMI异常者为0.45%。腹内脂肪及BMI均正常者为51.05%。腹内脂肪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13,P=0.001)。相对于BMI正常者,BMI肥胖者骨密度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703,P=0.402),代谢综合征检出率较低(χ^(2)=26.917,P<0.05)。相对于腹内脂肪正常者,肥胖者骨密度较低(F=11.439,P<0.05),代谢综合征的检出率较高(χ^(2)=22.610,P<0.05)。合并BMI及腹内脂肪两个指标进行细分后发现,单纯中心性肥胖者较非肥胖者、BMI合并腹内脂肪肥胖者,骨密度较低、代谢综合征检出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腹内脂肪异常者,骨密度较低,代谢综合征检出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检人群 肥胖 骨密度 代谢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