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质疏松骨微观力学性能退变影响破骨细胞生物学功能的机理研究
1
作者 程瑶 钱天宝 +2 位作者 杜双飞 胡祖权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0-30,共1页
目的骨质疏松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亟需清晰认识其病理机制。在破骨细胞主导的骨质过度流失中,骨微观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矿化胶原纤维,然而,骨质疏松骨纳米结构与破骨细胞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仍较少。方法通过卵巢切除... 目的骨质疏松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亟需清晰认识其病理机制。在破骨细胞主导的骨质过度流失中,骨微观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矿化胶原纤维,然而,骨质疏松骨纳米结构与破骨细胞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研究仍较少。方法通过卵巢切除术构建骨质疏松骨大鼠模型,8周后取出股骨做宏观力学性能评价,原子力显微镜(AFM)表征抛光骨片试样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质。RAW264.7细胞共培养于不同生理状态的股骨片表面,含50 ng/m L RANKL的基本培养基诱导;第9天,取出骨片试样,AFM观察破骨细胞的行为及骨吸收情况、骨吸收陷窝表面。结果宏观力学测试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大鼠股骨的力学性能发生退变,AFM结果显示,相较于健康骨,骨质疏松骨在纳米尺度的矿物聚集体颗粒尺寸较小,弹性模量较大,表明微观结构趋向于脆性发展。细胞实验显示,在骨质疏松骨中,破骨细胞与骨吸收陷窝数量、面积均较大,骨吸收陷窝区域的胶原暴露更明显,弹性模量较小,表明破骨细胞在骨质疏松骨中的骨吸收程度更强。结论骨质疏松骨微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退变会增强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本研究为深入揭示骨质疏松症的恶性循环发展机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工作将从动态力学刺激的角度探究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RAW264.7细胞 破骨细胞 卵巢切除术 细胞实验 骨吸收 微观力学性能 聚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编码基因的体外转录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2
作者 周雪 高磊 +3 位作者 张瑾宬 袁思凌 操蓉 刘丽娜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3-129,共7页
为获得能表达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体外转录mRNA,将设计、优化并合成的RBD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RBD;重组质粒转染哺乳动物细胞293T后,We... 为获得能表达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刺突蛋白受体结合结构域(RBD)的体外转录mRNA,将设计、优化并合成的RBD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RBD;重组质粒转染哺乳动物细胞293T后,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蛋白RBD的表达;以表达RBD的重组质粒为模板,PCR扩增包含T7启动子的RBD基因片段作为体外转录模板,之后利用T7转录试剂盒体外转录获得修饰的RBD mRNA,添加多聚腺苷酸尾后使用RNA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纯化后的RBD mRNA转染至293T细胞中,利用Western blot进行目的蛋白表达鉴定。结果显示,编码RBD的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在293T细胞中表达外源蛋白,体外转录获得修饰的RBD mRNA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翻译,表达的RBD蛋白能与抗RBD的单克隆抗体反应,具有免疫反应原性,为SARS-CoV-2 RBD mRNA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刺突蛋白 受体结合结构域 体外转录 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发酵酸汤中携带真菌病毒的酵母菌筛选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婷婷 龙慧 +2 位作者 滕丽 蔡小姚 刘红美 《农技服务》 2020年第8期69-73,共5页
为携带真菌病毒的酵母在贵州酸汤中调节微生物平衡提供参考,了解贵州省特色食品红、白酸汤中的酵母菌及其携带真菌病毒的携带率和多样性,从贵州发酵的红、白酸汤中分离和鉴定酵母菌菌株,并且检测其是否携带真菌病毒。通过YEPD固体培养... 为携带真菌病毒的酵母在贵州酸汤中调节微生物平衡提供参考,了解贵州省特色食品红、白酸汤中的酵母菌及其携带真菌病毒的携带率和多样性,从贵州发酵的红、白酸汤中分离和鉴定酵母菌菌株,并且检测其是否携带真菌病毒。通过YEPD固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出疑似酵母菌单菌落,经ITS鉴定菌株种类后,再通过CF-11纤维素粉分离法检测是否携带真菌病毒,从而初步评估贵州省特色食品红、白酸汤中的酵母菌种类及其携带真菌病毒的携带率及其多样性。最后用甘油保存法保存目的菌株。结果表明:筛选鉴定酵母菌株47株,其中37株携带真菌病毒(均已进行菌种保存),占比约为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菌 真菌病毒 DSRNA 发酵 酸汤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R2和ANO6在乳腺癌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唐福州 张世超 +1 位作者 刘芹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14-414,共1页
开发新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标记物对改善乳腺癌免疫治疗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AGR2和ANO6作为潜在的力调控基因,能否作为乳腺癌个体化免疫治疗的生物标记物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细胞实验分别探讨了AGR2和ANO6... 开发新的个体化免疫治疗标记物对改善乳腺癌免疫治疗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AGR2和ANO6作为潜在的力调控基因,能否作为乳腺癌个体化免疫治疗的生物标记物仍然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和细胞实验分别探讨了AGR2和ANO6在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本研究发现,AGR2在泛癌中的表达与多种癌症的预后密切相关。在乳腺癌中AGR2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随其表达的增加而降低。AGR2低表达患者表现出免疫“热”和免疫抑制表型,其特征是肿瘤免疫细胞浸润丰度高,TGF-β和EMT途径富集评分增加,而AGR2高表达患者表现出相反的免疫特征,缺乏免疫细胞浸润,提示免疫“冷”表型。单细胞分析进一步揭示了AGR2在恶性细胞中通过协调细胞趋化因子信号和免疫浸润改变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在两个免疫治疗队列中,AGR2和AGR2共表达基因的表达可以作为乳腺癌患者生存的预后指标。ANO6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较差的预后密切相关。ANO6可促进乳腺癌中巨噬细胞的浸润。通过细胞实验研究发现他们的沉默可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抗凋亡能力以及体内成瘤能力。此外,AGR2可通过激活Akt和ERK通路促进乳腺癌进程。总之,本研究为基于AGR2及ANO6开发个体化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细胞 启动子甲基化 细胞实验 肿瘤微环境 ERK通路 免疫治疗 生物标记物 单细胞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义维蚋蚋卵(胚胎)原代细胞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
5
作者 周静 刘占钰 +4 位作者 徐旭 崔立秋 吴慧 陈汉彬 杨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945-1951,共7页
【目的】筛选出最适宜兴义维蚋蚋卵(胚胎)原代细胞的培养条件和最佳培养基组合,并对其原代细胞进行鉴定,为蚋类细胞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块和单细胞法对兴义维蚋蚋卵(胚胎)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分析培养基、温度、pH... 【目的】筛选出最适宜兴义维蚋蚋卵(胚胎)原代细胞的培养条件和最佳培养基组合,并对其原代细胞进行鉴定,为蚋类细胞系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块和单细胞法对兴义维蚋蚋卵(胚胎)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分析培养基、温度、pH、CO2和培养器皿对细胞培养的影响;并测定蚋卵(胚胎)及原代细胞的rDNA-ITS区序列,通过构建基于ITS区序列的蚋类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其种属来源。【结果】兴义维蚋蚋卵(胚胎)原代细胞最适宜的培养方法为组织块法,培养基为改良型Shields and Sang M3,pH 6.0-6.5,培养温度28℃,恒温生化培养箱和5% CO2培养箱对原代细胞培养无明显差异,培养器皿为经多聚赖氨酸(PLL)处理的一次性塑料培养皿/板。由基于ITS区序列构建的蚋类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蚋卵(胚胎)及其原代培养细胞均来源于兴义维蚋。【结论】成功建立的兴义维蚋蚋卵(胚胎)原代细胞培养方法可在科研生产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义维蚋 蚋卵(胚胎) 原代细胞 培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曲病菌菌株GZ-14-07中携带的全病毒基因组特征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张婷婷 滕丽 +3 位作者 蔡小姚 龙慧 李升愉 刘红美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80-87,共8页
稻曲病菌是引起真菌类病害水稻稻曲病的病原。从稻曲病菌菌株GZ-14-07中分离到一株真菌病毒,命名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RNA virus 6(UvRV6),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通过CF-11纤维素粉法提取菌株GZ-14-07中的真菌病毒UvRV6,采用随机引... 稻曲病菌是引起真菌类病害水稻稻曲病的病原。从稻曲病菌菌株GZ-14-07中分离到一株真菌病毒,命名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RNA virus 6(UvRV6),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通过CF-11纤维素粉法提取菌株GZ-14-07中的真菌病毒UvRV6,采用随机引物扩增法获得UvRV6的全长基因组序列,使用DNAMAN、BlastP和MEGA等软件对UvRV6的全长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研究发现UvRV6全基因组长度为5043个碱基,GC为48.8%,UvRV6基因组序列中存在两个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ORF1长2280个碱基,编码760个氨基酸(79.6 kD),ORF2长2385个碱基,编码830个氨基酸(91.5 kD)。ORF1和ORF2编码的蛋白,分别与全病毒科维多利亚属真菌病毒成员的衣壳蛋白和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显著出较高的相似性。另外,UvRV6的ORF1和ORF2之间有一个AUGA序列,在AUGA序列上游存在一段能形成一个H型的假节序列,这两个序列元件的存在使UvRV6两个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能通过翻译终止后又重新启动翻译的机制,融合成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最后,通过UvRV6和其他全病毒科成员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蛋白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UvRV6与属于全病毒科维多利亚属的成员聚集成一簇。明确了UvRV6属于全病毒科维多利亚属的新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菌 真菌病毒 DSRNA 全病毒科 维多利亚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菌株GZ2017中真菌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7
作者 张婷婷 蔡小姚 +2 位作者 滕丽 刘红美 尚小丽 《农技服务》 2020年第7期47-53,共7页
为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菌株中病毒的鉴定提供参考,从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菌株GZ2017中,分离真菌病毒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 Totivirus 1(RoTV1);获取并解析真菌病毒RoTV1的全长基因组序列;明确真菌病毒RoTV1的病... 为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菌株中病毒的鉴定提供参考,从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菌株GZ2017中,分离真菌病毒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 Totivirus 1(RoTV1);获取并解析真菌病毒RoTV1的全长基因组序列;明确真菌病毒RoTV1的病毒学分类学地位。采用随机引物法扩增病毒的全长序列;使用接头引物扩增法获取病毒末端序列;获取的病毒片段通过DNAMAN软件进行拼接;序列同源性搜索使用NCBI网站的在线BLAST程序;使用MEGA7.0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表明:成功分离新型真菌病毒RoTV1,其携带3条病毒条带,分别为dsRNA1、dsRNA2和dsRNA3。获得RoTV1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其中,dsRNA1序列分析显示具有2个不连续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即ORF1和ORF2。ORF1和ORF2分别跟全病毒科(Totiviridae)全病毒属(Totivirus)真菌病毒编码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CP)和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具有较高的相似性。ORF1和ORF2之间间隔92个碱基。ORF2有可能通过1个由移码序列(GGAUUUU)启动的-1核糖体移码机制跟ORF1融合成1个大的融合蛋白。对dsRNA2和dsRNA3序列进行分析,未发现编码有意义的大ORF,无已知的蛋白质与dsRNA2和dsRNA3具有序列相似性。此外,dsRNA1、dsRNA2、dsRNA3在菌株GZ2017中非常稳定和相互依赖,推测dsRNA2和dsRNA3可能是dsRNA1的卫星RNA(SatRNA)。另外,基于RoTV1的RdRp和CP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RoTV1属于Totiviridae科Totivirus属的新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hodosporidiobolus odoratus 真菌病毒 RoTV1 基因组分析 分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孢木霉菌携带真菌病毒TaUV1的分离与鉴定
8
作者 张婷婷 蔡小姚 +2 位作者 滕丽 周静 刘红美 《农技服务》 2020年第9期11-17,共7页
为棘孢木霉菌株(Trichoderma asperellum)中病毒的鉴定提供参考,在棘孢木霉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Trichoderma asperellum Unassigned Virus 1 (TaUV1);对其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明确真菌病毒TaUV1的病毒分类学地位。采用随机引物... 为棘孢木霉菌株(Trichoderma asperellum)中病毒的鉴定提供参考,在棘孢木霉菌株中分离到真菌病毒Trichoderma asperellum Unassigned Virus 1 (TaUV1);对其全长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明确真菌病毒TaUV1的病毒分类学地位。采用随机引物扩增法获得TaUV1的全长基因组序列,使用DNAMAN、BlastP和MEGA等软件对TaUV1的全长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真菌病毒TaUV1携带1条病毒条带,其基因组长度为9 838bp,GC含量为47.8。经序列分析显示,具有2个不连续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即ORF1和ORF2。ORF1长4 509bp,编码假定蛋白(Hypothetical protein,HP);ORF2长3 984bp,编码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 dependent RNA polymerase,RdRp)。ORF1和ORF2之间间隔113个碱基,在ORF1终止密码子TAA的5 684~5 686bp发现了1个移码序列七聚体(AAAAAAT),在此处发生了程序性-1的核糖体移码机制,使2个ORFS被通读,编码1个融合蛋白。基于TaUV1的RdRp序列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得知,TaUV1属于Unassigned Virus科的新成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孢木霉菌 真菌病毒 TaUV1 全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曲病菌菌株GZ-2中携带的病毒基因组特征
9
作者 张婷婷 滕丽 +1 位作者 蔡小姚 刘红美 《农技服务》 2020年第8期8-13,共6页
稻曲病菌是引起真菌类病害水稻稻曲病的病原。从稻曲病菌菌株GZ-2中分离到1株真菌病毒,命名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Unclassified virus 2(UvUV2),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通过CF-11纤维素粉法提取菌株GZ-2中的真菌病毒UvUV2,采用随机引... 稻曲病菌是引起真菌类病害水稻稻曲病的病原。从稻曲病菌菌株GZ-2中分离到1株真菌病毒,命名为Ustilaginoidea virens Unclassified virus 2(UvUV2),对其进行了序列分析。通过CF-11纤维素粉法提取菌株GZ-2中的真菌病毒UvUV2,采用随机引物扩增法获得UvUV2的全长基因组序列,使用DNAMAN、BlastP和MEGA等软件对UvUV2的全长序列进行拼接、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UvUV2全基因组长度为2 887bp,GC含量为58.8%,UvUV2基因组序列中存在2个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RF1和ORF2)。ORF1长561bp,编码186个氨基酸(20.06kDa),编码1种未知蛋白;ORF2长2 394bp,编码797个氨基酸(89.42kDa),编码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ORF2编码的蛋白与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nonsegmented virus 1(PINV-1)RNA的RNA聚合酶关系最密切。另外,UvUV2病毒基因组序列中发现1个类似甲型流感病毒基因组中的滑动序列(CCC_UUU_UAG),使得UvUV2的ORF1和ORF2通过+1移码机制形成融合蛋白。通过UvUV2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蛋白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UvUV2是一种未分类的真菌病毒。综上所述,UvUV2属于一个未分类的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曲病菌 真菌病毒 DSRNA UvUV2 未分类病毒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及其单链抗体-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的表达与检测 被引量:3
10
作者 尚国富 刘江丽 +4 位作者 于欢 唐开义 曾柱 胡祖权 王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68-1971,共4页
扩增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及其特异单链抗体PaFv的编码基因,分别克隆到pET-32a和pDAP2/S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融合蛋白TrxA-PSCA和PaFv-AP诱导表达后,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其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AP)显色反应和ELISA... 扩增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及其特异单链抗体PaFv的编码基因,分别克隆到pET-32a和pDAP2/S载体中,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融合蛋白TrxA-PSCA和PaFv-AP诱导表达后,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其表达情况,碱性磷酸酶(AP)显色反应和ELISA检测蛋白的活性。结果显示构建的原核表达体系成功实现TrxA-PSCA和PaFv-AP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而且PaFv-AP具有与PSCA抗原结合的抗体活性以及AP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 单链抗体 碱性磷酸酶 原核表达 免疫学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黏蛋白1(MUC1)基因的体外转录及其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1
作者 林煊 陈鹤丹 +6 位作者 谢颖 曾柱 胡祖权 贾义 王赟 谭承建 刘丽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96-901,共6页
目的体外转录获得小鼠黏蛋白1(MUC1) mRNA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反转录PCR从小鼠4T1细胞中扩增MUC1基因,然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 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 DNA3. 1(+)-MUC1。双酶切鉴定正确后,以该质粒为模板,下游引... 目的体外转录获得小鼠黏蛋白1(MUC1) mRNA并在NIH/3T3细胞中表达。方法通过反转录PCR从小鼠4T1细胞中扩增MUC1基因,然后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 DNA3. 1(+)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 DNA3. 1(+)-MUC1。双酶切鉴定正确后,以该质粒为模板,下游引物中引入血凝素标签(HA TAG)序列,PCR扩增MUC1-HA TAG融合基因片段,然后克隆至表达载体pc DNA3. 1(+),重组载体经双酶切鉴定和DNA序列测定后作为模板,PCR扩增获得含T7启动子和MUC1-HA TAG融合基因片段的PCR产物作为体外转录模板,通过体外转录、加尾、纯化最终获得修饰的MUC1 mRNA。通过多种转染试剂将体外转录MUC1-HA TAG mRNA转入NIH/3T3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融合蛋白MUC1-HA TAG的表达。结果反转录PCR扩增的MUC1基因长度约为1900 bp,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证实MUC1-HA TAG融合基因已成功插入pc DNA3. 1(+)质粒。插入序列与Gen Bank中小鼠的MUC1基因序列完全一致,HA TAG正确插入MUC1下游,读框正确。Western blot法分析证实体外转录修饰的MUC1-HA TAG mRNA能在NIH/3T3细胞中表达。结论体外转录修饰的小鼠MUC1-HA TAG mRNA能在哺乳动物NIH/3T3细胞中翻译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蛋白1(MUC1) 体外转录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TBC1D7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其在mTOR通路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盖中朝 王兵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8,共10页
mTOR信号通路在真核细胞代谢调控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该通路核心元件mTORC1复合物的活性受其上游TSC复合物负调控,TSC复合物包括TSC1、TSC2、TBC1D7三种蛋白.以TBC1D7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多物种来源的TBC1D7蛋白... mTOR信号通路在真核细胞代谢调控中发挥着关键的调控作用,该通路核心元件mTORC1复合物的活性受其上游TSC复合物负调控,TSC复合物包括TSC1、TSC2、TBC1D7三种蛋白.以TBC1D7蛋白为研究对象,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多物种来源的TBC1D7蛋白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且蛋白三维结构分析证实其分子表面存在高度保守区域.随后,构建了人类TBC1D7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全长TBC1D7蛋白,经过酶切去除标签和凝胶排阻层析得到了高纯度TBC1D7蛋白.另一方面,通过在HCM细胞中对TBC1D7进行敲降和过表达,证实了TBC1D7的表达会直接升高mTORC1的活性;反之,升高TBC1D7的表达则会抑制mTORC1的活性.本研究表达和纯化了人类TBC1D7蛋白,并探讨了在人类心肌细胞中TBC1D7的表达与其下游mTOR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为人类TBC1D7蛋白和mTOR信号通路的进一步研究打下了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BC1D7 蛋白表达 纯化 MTOR信号通路 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转录小鼠MAGE-A3 mRNA在NIH/3T3细胞中的表达
13
作者 陈鹤丹 林煊 +7 位作者 谢颖 陈尧 杨君仪 王赟 张世超 胡祖权 曾柱 刘丽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7-1160,共4页
目的构建编码MAGE-A3的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录获得MAGE-A3 mRNA,在哺乳动物细胞NIH/3T3中表达MAGE-A3蛋白。方法通过逆转录PCR从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系4T1中扩增得到MAGE-A3编码基因,插入到载体pcDNA3.1(+)中,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 目的构建编码MAGE-A3的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录获得MAGE-A3 mRNA,在哺乳动物细胞NIH/3T3中表达MAGE-A3蛋白。方法通过逆转录PCR从三阴型乳腺癌细胞系4T1中扩增得到MAGE-A3编码基因,插入到载体pcDNA3.1(+)中,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cDNA3.1-MAGE作为体外转录RNA的模板。利用T7体外转录试剂盒获得MAGE-A3 RNA,添加poly(A)尾后进行mRNA纯化。将纯化后的MAGE-A 3 mRNA转染到NIH/3T3细胞中,Western blot实验检测MAGE-A3蛋白的表达。结果pcDNA3.1-MAGE-A3正确表达和构建。体外转录MAGE-A3 mRNAA(260)/A(280)为1.92,浓度是872.3 ng/μl,长度约为500 bp。转染MAGE-A3 mRNA后,NIH/3T3能表达大小约35 ku的MAGE-A3蛋白。结论成功构建编码MAGE-A3的真核表达载体,体外转录获得纯度较高的MAGE-A3 mRNA,该mRNA能在NIH/3T3细胞中表达MAGE-A3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E-A3 体外转录mRNA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0对人mDCs细胞骨架及其结合蛋白的影响
14
作者 夏雪 许筱莉 +6 位作者 龙金华 王赟 张世超 欧阳燕 朱贵明 胡祖权 曾柱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C-10)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F-ccUn结构及其结合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人外周血分选出CD141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mDCs,用10 ng/ml IC-10处理48 h,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DCs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C-10)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F-ccUn结构及其结合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人外周血分选出CD141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mDCs,用10 ng/ml IC-10处理48 h,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DCs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 b/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分析IC-10对mDCs细胞骨架结合蛋白Fas-cin-1 Cofilin和磷酸化Cofilin(p-Cofilin)的表达及其定位的影响。结果IL-IO处理mDCs后,其F-actin含量明显上升,细胞突起增加,Fascin-1和p-Cofilin的表达水平上调,而且3种细胞骨架结合蛋白的定位均发生改变。结论IL-10能够影响mDCs细胞骨及其合的定位,细胞骨架结构发生重组,为研究IL-IO对mDCs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0 树突状细胞 细胞骨架结构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