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简易高效的5-醛基尿嘧啶核苷液相分离方法的建立与优化
1
作者 罗庆元 艾立丽 +1 位作者 冯小云 张鹏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571-1576,共6页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用于分离5-醛基尿嘧啶核苷。采用XSelect HSS T3色谱柱(100?,5μm,4.6 mm×250 mm),通过比较磷酸二氢钾、甲酸铵-甲醇和水-乙腈三种不同流动相,以及在不同流速及柱温下,dA、dT、dC、d...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简单高效的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用于分离5-醛基尿嘧啶核苷。采用XSelect HSS T3色谱柱(100?,5μm,4.6 mm×250 mm),通过比较磷酸二氢钾、甲酸铵-甲醇和水-乙腈三种不同流动相,以及在不同流速及柱温下,dA、dT、dC、dG、5fdU及5hmdU六种混合核苷标准品的分离效果,以得到最佳的分离条件。采用磷酸二氢钾等度洗脱法进行分离时,未能检测到d A,且核苷d G和5fdU未实现分离;甲酸铵-甲醇梯度洗脱法同样无法有效分离核苷d G和5fdU。然而,使用水-乙腈作为流动相洗脱时,能够实现d G与5fdU的分离,但各核苷分离度较低。当降低柱温后,各核苷分的离度有所增加,但温度过低会导致峰型宽度增加,不利于后续分析。通过提高流速,各核苷峰型得到改善。最终确定水-乙腈作为洗脱机在流速1 m L/min,柱温30℃时,能够实现d C、5hmdU、dG、5fdU、dT及d A的最佳分离,分离度分别为6.74、11.89、3.37、7.31及6.13。本研究通过优化流动相、流速及柱温,成功建立了一种分离度高、成本低,效率高5-醛基尿嘧啶检测方法,为研究5hmdU/5fdU引起的DNA损伤机制提供检测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 5-醛基尿嘧啶 脱氧鸟嘌呤 核苷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彗星实验方法的优化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范南英 张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9-223,共5页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检测细胞DNA损伤,对彗星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并建立阳性对照。方法以传统碱性彗星实验为基础,对制胶方法、凝胶浓度、琼脂糖溶剂、裂解时间、细胞密度和电泳电压加以优化。以过氧化氢(H_(2)O_(2))作为DNA损伤诱导剂... 目的为了更有效地检测细胞DNA损伤,对彗星实验的影响因素进行优化并建立阳性对照。方法以传统碱性彗星实验为基础,对制胶方法、凝胶浓度、琼脂糖溶剂、裂解时间、细胞密度和电泳电压加以优化。以过氧化氢(H_(2)O_(2))作为DNA损伤诱导剂诱导HL-60细胞作为该实验的阳性对照。结果优化后的实验结果显示,制胶方法由三步法进步为两步法,以PBS为琼脂糖溶剂,0.8%正常熔点琼脂糖制备底层胶,0.7%低熔点琼脂糖与细胞悬液混合作为第二层胶,制胶效果好,操作更简单省时,较好地解决了脱胶问题。裂解1 h,1 V/cm电压电泳,获得了具有代表性的彗星图像,结果易于判读,能有效避免假阳性结果。并对不同浓度H_(2)O_(2)诱导的HL-60细胞DNA损伤情况进行比较,成功建立了彗星实验的阳性对照。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化后的彗星实验方法成本更低,更简单、快速、准确,重复性也更好,能够快速检测细胞中的DNA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彗星实验 HL-60 DNA损伤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蛋白质组学探讨Ppp3cb和Ppm1g在NHE1基因敲除模型鼠海马组织中的表达
3
作者 马鹏飞 杨攀 +5 位作者 郑乾 张祥明 屠秋霞 张春林 叶兰 冯占辉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44-1253,共10页
目的通过NHE1基因敲除模型鼠的海马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并明确Ppp3cb和Ppm1g的表达特征。方法①选取6只2周龄NHE1基因敲除模型鼠作为模型组,同周龄野生型小鼠6只作为对照组,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基因型;应用旷场实验和强迫... 目的通过NHE1基因敲除模型鼠的海马组织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并明确Ppp3cb和Ppm1g的表达特征。方法①选取6只2周龄NHE1基因敲除模型鼠作为模型组,同周龄野生型小鼠6只作为对照组,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基因型;应用旷场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对模型组和对照组小鼠进行行为学评估,并按照Racine评分标准对模型鼠进行癫痫发作分级;②通过串联质谱分析技术对模型组和对照组的海马组织进行差异蛋白筛选,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 Analysis,GO)分析差异蛋白并进行注释和富集,蛋白网络数据库(search tool for the retrieval of interesting genes,STRING)分析差异蛋白之间的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③应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pp3cb和Ppm1g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观察其在组织中的表达量。结果①模型组小鼠NHE1基因未见表达,旷场实验中模型鼠的运动总距离较对照组减少(P=0.0073),跨越的格子数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001)。强迫游泳实验结果显示,模型鼠不动的时间明显延长(P<0.0001);②以表达倍数(FC)≥1.2倍且P<0.05为筛选标准,检测到海马组织中845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有9个蛋白表达上调,7个蛋白表达下调。其中Ppp3cb下调,Ppm1g上调。GO功能注释结果表明,NHE1敲除后,分子功能(MF)富集在蛋白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活性的差异最显著,细胞成分(CC)富集在质膜部分的差异蛋白数量最多,生物过程(BP)富集在负向调节生物过程、免疫系统过程的差异蛋白数量最多。STRING分析显示差异蛋白Ppp3cb和Slc9a1直接作用,Ppm1g通过Ppp3cb和Slc9a1间接作用,Ppp3cb和Ppm1g之间相互作用。③Ppp3cb的转录和翻译水平减少,在组织中的表达量下降,而Ppm1g转录和翻译水平增加,在组织中的表达量上升(P<0.05)。结论本研究确定了NHE1基因敲除小鼠海马组织中差异蛋白Ppp3cb表达下调,而Ppm1g表达上调,为进一步研究Ppp3cb和Ppm1g参与癫痫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HE1基因敲除 癫痫 海马 蛋白质组学 Ppp3cb Ppm1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U/BrdU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周期动力学的方法
4
作者 袁月 艾立丽 张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70-2175,2182,共7页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周期S期时间(Ts)和总细胞周期时间(Tc)的方法。方法通过EdU和BrdU双重标记HEK293T细胞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利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仪采集荧光信...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双标记法检测细胞周期S期时间(Ts)和总细胞周期时间(Tc)的方法。方法通过EdU和BrdU双重标记HEK293T细胞后进行免疫荧光染色,利用高内涵细胞成像分析仪采集荧光信号,统计整个细胞群中EdU阳性和BrdU阳性细胞个数,基于之前发表文章中的细胞周期计算公式,对其进行改进后,可精准计算出细胞的Ts和Tc时长,并利用建立的方法对人胚胎干细胞细胞周期时长进行计算。结果根据EdU/BrdU双标记的方法计算出人胚胎干细胞的Ts为10.9 h,Tc为15.3 h。结论基于EdU/BrdU双标记法能检测出细胞的Ts和Tc时长,是一种可以精准高效检测细胞周期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DU BRDU 细胞周期 免疫荧光 人胚胎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态计量学在蚋类幼虫龄数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曜铭 杨明 《环境昆虫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80-389,共10页
蚋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医学昆虫,吸血骚扰人类、家畜和家禽,还能传播疾病。蚋类幼虫水生,以水中细微颗粒和微生物为食。北美国家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来杀灭蚋类幼虫,以控制媒介蚋类种群数量,幼虫龄期是影响其灭幼效价的重要因素,要求... 蚋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医学昆虫,吸血骚扰人类、家畜和家禽,还能传播疾病。蚋类幼虫水生,以水中细微颗粒和微生物为食。北美国家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来杀灭蚋类幼虫,以控制媒介蚋类种群数量,幼虫龄期是影响其灭幼效价的重要因素,要求对幼虫龄数有很好研究,因此大量报道致力于调查蚋类幼虫龄期。而至今我国蚋类防控及相关研究仍相对滞后,因此本文综述了昆虫蜕皮相关生物学机制、形态计量学、聚类分析及形态计量学在30余种蚋类幼虫龄数研究中的应用,从研究取材、测量和数据分析方法的演变,论述形态计量学分析时存在问题及其根源,对蚋类虫龄数研究方法学改进提出可行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计量学 幼虫 Brooks-Dyar定律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机制探讨 被引量:16
6
作者 魏操 翟素珍 +2 位作者 邰胜燕 肖永珊 张春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61-1167,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美洲大蠊粗提物(PAE)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京万红组、PAE高(250 mg/g)、中(125 mg/g)、低(62.5 mg/g)组,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处死,观察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 目的初步探讨美洲大蠊粗提物(PAE)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分子机制。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京万红组、PAE高(250 mg/g)、中(125 mg/g)、低(62.5 mg/g)组,分别于治疗后第3、7、14天处死,观察创面情况,计算创面愈合率;HE染色观察组织生长情况;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生长情况;免疫荧光检测巨噬细胞(CD68)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PAE高、中、低各组的创面愈合率均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E组之间比较,PAE中组均高于PAE高组和PAE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的第3、7天,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CD68、VEGF、bFGF含量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E高中低组之间,PAE中组含量均高于PAE高组和PAE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与模型组比较,其余各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纤维、CD68、VEGF、bFGF含量均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大鼠创伤模型上,PAE可通过在创伤修复的不同阶段影响胶原纤维、CD68、VEGF、bFGF表达含量,从而加快创口的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洲大蠊 创伤修复 CD68 VEGF BF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