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oom综合征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张望明 冯勤颖 +6 位作者 宋晓钰 周信忠 陆娟 谢菀卿 赖智文 潘卫东 刘杰麟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80-1686,共7页
目的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孔雀绿-磷钼酸铵比色法、荧光素标记DNA的凝胶电泳实验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 目的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荧光偏振法、孔雀绿-磷钼酸铵比色法、荧光素标记DNA的凝胶电泳实验研究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DNA结合活性、ATPase活性、解链活性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延时拍摄技术研究LYY-32对细胞内DNA解旋酶解链活性的影响,采用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构象的影响。结果10μmol·L^(-1)的LYY-32对dsDNA与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结合的抑制率为53.17%,5μmol·L^(-1)的LYY-32对ssDNA与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结合的抑制率为88.49%;50μmol·L^(-1)的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的ATPase活性抑制率为89.3%;LYY-32>5μmol·L^(-1)时,其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解链活性的抑制率为100%;LYY-32亦能显著抑制C2C12细胞内DNA解旋酶的解链活性;LYY-32对BLM 642-1290 DNA解旋酶构象没有影响。结论汉防己乙素衍生物LYY-32可以显著抑制BLM 642-1290 DNA解旋酶的DNA结合活性、ATPase活性、解链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M DNA解旋酶 汉防己乙素衍生物 结合活性 ATPASE活性 解链活性 荧光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及致病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隋成宇 王家桢 +4 位作者 张之珺 张丽丽 吕蒙 周冬生 杨文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目的了解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致病性,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获得来自不同医院的6株临床菌株后,基于khe基因对其进行物种特异性鉴定,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鉴... 目的了解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及致病性,为肺炎克雷伯菌感染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分离培养获得来自不同医院的6株临床菌株后,基于khe基因对其进行物种特异性鉴定,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获得其全基因组序列;基于全基因组序列鉴定其荚膜血清型分型、ST分型、耐药基因;利用PCR法对其荚膜血清型基因、毒力基因进行验证或鉴定;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进行药物敏感性验证;利用液体气溶胶肺递送装置进行小鼠肺炎克雷伯菌攻毒试验以检测其致病性。结果基因鉴定结果显示6株菌均为K2荚膜血清型,分属ST14、ST65、ST700、ST86四种ST分型;6株菌共包含6种毒力基因、23种耐药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实验结果显示,6株菌皆对氨苄西林耐药,仅1株菌为多药耐药菌株;有4株菌为高黏菌株;有5株菌可导致小鼠死亡,初步判定为高毒力菌株。结论不同来源的6株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有1株NY 13294株为高毒力且多药耐药菌株,另有4株高毒力菌株对1~2类抗生素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临床分离株 耐药性 致病性 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模式肾脏替代治疗改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伴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谢先辉 万嘉豫 +5 位作者 田茂露 佟小雅 冉燕 胡英 左丽 查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51-1254,共4页
目的探讨杂合式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高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由重症肺炎、心脏疾病及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38例,分为杂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 目的探讨杂合式肾脏替代治疗对急性肾功能衰竭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高龄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由重症肺炎、心脏疾病及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高龄患者38例,分为杂合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联合血浆置换(CVVHDF-PE)组(n=20)及对照组(同时期患者或家属不愿接受血液净化治疗者,n=18),比较2种治疗方式对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血清肌酐(Scr)、白细胞介素10(IL-10)、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血气分析指标,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CD4^+/CD8^+T细胞比率及患者存活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VVHDF-PE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Scr、IL-10、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 H值升高、p CO2升高、HCO3-升高;CVVHDF-PE组治疗后CD4^+T细胞、CD4^+/CD8^+T细胞比例较前显著升高,CD8^+T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对照组的上述免疫功能指标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CVVHDF-PE组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重症肺炎、心脏疾病及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尽早应用杂合式肾脏替代治疗能有效清除体内多种毒素及炎症介质,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改善免疫抑制状态及临床症状,提高对高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种模式肾脏替代治疗 急性肾功能衰竭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对Bloom DNA解旋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金河 张望明 +5 位作者 晏文涛 向天 罗维 杨凯琳 徐泽权 刘杰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汉防己甲素衍生物是一类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对Bloom DNA解旋酶(bloom DNA helicase,BLM)构象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对于探索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扫描... 目的汉防己甲素衍生物是一类双苄基异喹啉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对Bloom DNA解旋酶(bloom DNA helicase,BLM)构象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对于探索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紫外光谱扫描研究药物HL-49对BLM DNA解旋酶构象的影响,荧光偏振技术和孔雀绿-磷钼酸铵比色法分析HL-49对BLM解旋酶的DNA结合活性、DNA解链活性、ATPase活性。结果紫外光谱扫描结果显示,HL-49对BLM DNA解旋酶的三维构象影响不明显。荧光偏振法结果显示,HL-49对BLM解旋酶的DNA(dsDNA/ssDNA)结合活性的影响不明显,但随浓度的增加,与DNA相互结合的能力越强(P<0.01)。随着HL-49浓度的增加,BLM DNA解旋酶的DNA解链能力下降,K_(obs)值逐渐降低。孔雀绿-磷钼酸铵比色结果说明,随着HL-49浓度的增加或作用时间延长,HL-49能明显抑制BLM DNA解旋酶的ATPase活性。结论汉防己甲素衍生物HL-49通过与DNA的可逆性结合,抑制BLM DNA解旋酶的ATPase活性和DNA解链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防己甲素衍生物 Bloom解旋酶 生化活性 构象 荧光偏振 ATP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尿酸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9
5
作者 刘会芳 夏雨 +3 位作者 徐倩 熊加川 赵景宏 李永念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919-1925,共7页
目的探讨尿酸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尿酸预孵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48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尿酸对HK-2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 目的探讨尿酸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化(epithelia-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尿酸预孵育肾小管上皮细胞(HK-2)48 h,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尿酸对HK-2细胞形态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Fibronectin、α-SMA和E-cadherin蛋白表达变化。Real-time PCR检测炎症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检测上皮细胞标志物cytokeratin和间充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的表达变化。结果与正常组相比,15 mg/d L的尿酸处理HK-2细胞48 h后,HK-2细胞间隙增大,呈长梭形改变。间充质细胞标志物Fibronectin、α-SMA表达明显升高,而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同时,高浓度尿酸诱导了HK-2细胞炎症因子IL-1β、TNF-α的表达升高(P<0.05),TLR4/NF-κB信号通路活化,而靶向抑制NF-κB信号通路活化可以显著抑制尿酸诱导的EMT。结论高尿酸可以通过活化TLR4/NF-κB信号通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EMT的发生,靶向干预NF-κB信号通路可以显著抑制尿酸诱导的肾间质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酸 TLR4/NF-κB B信号通路 上皮-间充质转分化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6pd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海雄 李莉 +3 位作者 周艳华 任平平 何志旭 舒莉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观察g6pd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基因数据库和BLAST软件分别进行g6pd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和G6pd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不同时相斑马鱼胚胎中g6pd基因的表达;构建g6pd-EGFP-pCS^(... 目的:观察g6pd基因在野生型斑马鱼胚胎早期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利用基因数据库和BLAST软件分别进行g6pd基因的共线性分析和G6pd蛋白质序列相似性分析。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不同时相斑马鱼胚胎中g6pd基因的表达;构建g6pd-EGFP-pCS^(2+)重组质粒,并将其显微注射入斑马鱼胚胎内,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4、48、72 hpf斑马鱼胚胎中G6pd蛋白的表达量;改良G6pd定量比值法检测24、48、72 hpf斑马鱼胚胎中G6pd酶活性。结果:g6pd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相对保守,斑马鱼与人类的G6pd蛋白质相似度为88%,斑马鱼与小鼠的G6pd蛋白质相似度为87%。原位杂交试验结果显示,g6pd基因主要表达于斑马鱼的造血组织,显微注射g6pd-EGFP-p CS2+重组质粒后观察的结果与原位杂交试验结果一致。24、48、72 hpf斑马鱼胚胎中G6pd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44±0.03、1.47±0.05、1.54±0.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6pd酶活性分别为1.74±0.17、1.75±0.12、1.71±0.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观察到斑马鱼体内g6pd基因表达部位及其变化规律,并测定了不同发育时相斑马鱼胚胎中G6pd蛋白表达和酶活性,为建立斑马鱼G6PD缺乏症模型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糖磷酸脱氢酶缺乏 葡糖磷酸脱氢酶 原位杂交 DNA 重组 质粒 基因表达 斑马鱼 胚胎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ANA-1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补体组分mRNA动态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袁梦娇 商正玲 +1 位作者 马亚萍 吴家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82-786,共5页
目的:观察小鼠ANA-1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补体相关组分的mRNA动态变化。方法:分别以LPS(1μg/ml)、IL-4(20 ng/ml)体外刺激小鼠ANA-1细胞,于刺激后3、8、12及24 h时间点收获细胞,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 目的:观察小鼠ANA-1巨噬细胞不同极化状态下补体相关组分的mRNA动态变化。方法:分别以LPS(1μg/ml)、IL-4(20 ng/ml)体外刺激小鼠ANA-1细胞,于刺激后3、8、12及24 h时间点收获细胞,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IL-1β、CCL2、Arg-1的表达,判断细胞极化情况,检测胞内C3、Cf B、CRIg、C1q补体分子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细胞极化情况:刺激3 h后LPS组IL-1β、CCL2的mRNA表达上调,12 h达高峰(2^(-△△Ct)分别为297.0±31.0和19.9±3.3);在IL-4组中以Arg-1mRNA表达上调显著,于24 h达高峰(2^(-△△Ct):27.3±9.1),提示LPS组细胞向M1方向极化,IL-4组向M2方向极化。细胞内补体mRNA的动态:两极化组的相应补体组分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调,其中:C1q、C3在M2极化组刺激8 h后显著上调,刺激12 h时达高峰(2^(-△△Ct)分别为94.9±12.9和11.3±2.4);Cf B因子在M1极化组中显著上调,以刺激12 h表达上调达高峰(2^(-△△Ct)为61.4±6.2);CRIg在两组中均在24 h时表达上调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LPS/IL-4刺激3 h后,ANA-1细胞分别向M1、M2方向极化;不同补体组分mRNA的表达在两组中均上调但表达谱不同,其中C1q、C3和CRIg在M2极化组中上调更为显著,而Cf B因子在M1极化组中显著上调;除CRIg外,C1q、C3及Cf B因子均在刺激12 h时上调达高峰,上述结果提示补体组分的变化可能与极化的巨噬细胞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1 巨噬细胞极化 补体组分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作为溶瘤病毒细胞载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汪显耀(综述) 何志旭 赵星(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6-183,共8页
溶瘤病毒能够在肿瘤细胞内大量增殖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同时还具有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作用,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溶瘤病毒经静脉注射后引发的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以及溶瘤病毒的肿瘤靶向性差,使得临床上对肿瘤的疗效不佳。间充... 溶瘤病毒能够在肿瘤细胞内大量增殖并最终裂解肿瘤细胞,同时还具有对肿瘤微环境的调控作用,激发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但是溶瘤病毒经静脉注射后引发的机体抗病毒免疫应答以及溶瘤病毒的肿瘤靶向性差,使得临床上对肿瘤的疗效不佳。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肿瘤趋向性、免疫抑制功能和旁分泌效应。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既可以保护病毒不被免疫系统清除又可精准将病毒递送到肿瘤病变部位,同时病毒感染可改变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谱,促进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因此,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是治疗复发/难治性实体肿瘤的理想选择。本文结合临床前及临床研究的有关进展,对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治疗实体肿瘤进行综述,为间充质干细胞运载溶瘤病毒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瘤病毒 间充质干细胞 实体肿瘤 肿瘤趋化性 细胞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胱硫醚-β-合成酶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9
作者 周晓璐 王国川 +2 位作者 谭安超 刘杰麟 张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41-1144,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模型脑组织中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别应用...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大鼠模型脑组织中胱硫醚-β-合酶(Cystathionineβ-synthase,CBS)表达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别应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SHAM组大鼠、I组大鼠以及IR组3 h、6 h、12 h和24 h大鼠脑内CBS mRNA和CBS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变化;采用CBS抑制剂羟胺抑制CBS活性后,Western blot法检测氧化应激相关蛋白HO-1的表达,并用光镜观察脑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IR大鼠脑组织CBS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于再灌注12 h表达至峰值。和假手术组相比,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在再灌注12 h时水平最低(5.73±1.17 vs 2.88±0.93,F=25.56,P=0.001)。应用HA抑制CBS活性后,CBS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HO-1表达显著减少,光镜下神经元损伤进一步加重。结论: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CBS表达上调可能对神经元产生保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缺血-再灌注 同型半胱氨酸 胱硫醚-Β-合成酶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等温链置换扩增结合纳米金测流层析试纸条检测登革热病毒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锦 夏海雄 +4 位作者 刘雨杰 Ravinder Pal 范安然 何志旭 曾令文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5-412,共8页
目的:探讨等温链置换扩增结合纳米金测流层析试纸条用于登革热病毒(DENV)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提取病毒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于等温链置换扩增检测体系;等温链置换扩增用于检测DENV,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分析等温链置... 目的:探讨等温链置换扩增结合纳米金测流层析试纸条用于登革热病毒(DENV)快速检测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磁珠富集法提取病毒总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于等温链置换扩增检测体系;等温链置换扩增用于检测DENV,琼脂糖凝胶电泳用于分析等温链置换扩增产物及其检测的敏感度;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用于试纸条的纳米金颗粒;利用核酸碱基互补配对原理设计纳米金测流层析试纸条的检测线与控制线,建立DENV的检测体系。结果:等温链置换扩增的敏感度为10 fmol/L。基于等温链置换扩增的纳米金测流层析试纸条检测DENV的敏感度也为10 fmol/L,取其检测样品浓度的对数值进行线性分析,检测浓度范围为10~10^(12)fmol/L,符合线性回归方程,线性相关系数(R^2)为0. 98。基于等温链置换扩增的纳米金测流层析试纸条检测DENV的特异性较高,与其他对照组无交叉。结论:建立了基于等温链置换扩增反应的纳米金试纸条用于DENV的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肉眼可见,敏感度高,可用于DENV的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革热/诊断 DNA引物 序列分析 核酸扩增技术 纳米技术 金/诊断应用 生物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小鼠致肺炎的模型构建与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玥 周冬生 +5 位作者 杨文慧 秦佟童 吕蒙 翟丽娜 张丽丽 商正玲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7-454,共8页
目的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BALB/c小鼠吸入感染肺炎恢复模型,并评价模型的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特征。方法将MRSA以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小鼠,在7 d内观察小鼠状态与死... 目的建立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的BALB/c小鼠吸入感染肺炎恢复模型,并评价模型的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特征。方法将MRSA以气溶胶肺递送途径感染小鼠,在7 d内观察小鼠状态与死亡情况。选择亚致死剂量构建小鼠肺炎恢复模型,检测感染后小鼠的血液及心、肝、脾、肺、肾组织中的细菌载量及病理变化,并对血清与肺泡灌洗液中的细胞因子及肺组织的重要细胞群的变化趋势进行检测。结果致死剂量感染后小鼠的死亡时间集中在48 h内。亚致死剂量感染小鼠后,肺部的病变以48~72 h最为严重,其余组织器官无严重病变;多种细胞因子在12~48 h浓度升高至峰值,在96 h下降至接近感染前水平;在感染后48 h内的肺中,中性粒细胞、树突状细胞、炎性单核细胞、间质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比例明显增加,而T细胞、B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比例则下降。大部分细胞群的比例在96 h恢复至接近感染前水平。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小鼠吸入MRSA感染肺炎恢复模型,并通过多种指标的检测明确0~96 h是小鼠感染后的应答关键期。该小鼠模型可用于深入开展MRSA感染的发病机理、免疫调控、治疗评价等研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小鼠模型 肺部感染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agitinin D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珊 韦睿然 +5 位作者 陈远志 杨旭 王娟 杨杏芝 何志旭 丁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59-364,共6页
菊科植物肿柄菊中富含tagitinin D,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本文研究了tagitinin D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瘤能力、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及凋亡,DCFH-DA探针测活性氧的水平及Western b... 菊科植物肿柄菊中富含tagitinin D,该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肿瘤细胞的作用。本文研究了tagitinin D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瘤能力、流式细胞仪测细胞周期及凋亡,DCFH-DA探针测活性氧的水平及Western blot检测ER stress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表明,tagitinin D抑制细胞成瘤,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诱导细胞凋亡,使细胞内ROS积累,增加了ER stress伴侣蛋白PDI、Calnexin、Ero1-Lα、Bip的表达并激活了IRE1α和PERK信号通路。综上所述tagitinin D依赖于ROS途径激活ER stress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gitinin D ROS 凋亡 ER stress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小分子HEP-14抗黑色素瘤细胞SK-Mel-103的作用研究
13
作者 刘芳 钟沁 +2 位作者 王贤 韦睿然 桂黎明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2392-2400,共9页
目的初步探讨天然小分子HEP-14对黑色素瘤SK-Mel-103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EP-14(2.5~40μmol/L)处理黑色素瘤SK-Mel-103细胞后,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和克隆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 目的初步探讨天然小分子HEP-14对黑色素瘤SK-Mel-103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EP-14(2.5~40μmol/L)处理黑色素瘤SK-Mel-103细胞后,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存活率和克隆的形成,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和细胞凋亡,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RT-qPCR检测CD271和STAT3基因水平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D271、STAT3、p-STAT3蛋白水平的表达,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进一步证实CD271在细胞内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天然小分子HEP-14能有效抑制SK-Mel-103细胞的生长和克隆的形成(P<0.05),诱导细胞G2/M期阻滞(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和抑制细胞的迁移。HEP-14显著抑制SK-Mel-103、SK-Mel-147和SK-Mel-28细胞STAT3的磷酸化(P<0.05),下调CD271的表达(P<0.05)。结论天然小分子HEP-14能有效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生长并诱导其凋亡;可能通过抑制STAT3的激活下调CD271的表达,从而抑制黑色素瘤细胞的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小分子HEP-14 黑色素瘤 SK-Mel-103细胞 信号转导和转录活化因子3 神经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的CRISPR/Cas9介导的细胞基因突变快速检测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黎 卢茜 +2 位作者 杨红兰 张鹏 何志旭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0-96,共7页
旨在建立一种通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技术快速检测CRISPR/Cas9介导的细胞基因突变的方法。采用野生型、纯合突变及杂合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优化和完善HRM检测条件,然后应用建立的HRM方法对30个测序结果... 旨在建立一种通过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igh-resolution melting,HRM)分析技术快速检测CRISPR/Cas9介导的细胞基因突变的方法。采用野生型、纯合突变及杂合突变小鼠胚胎干细胞优化和完善HRM检测条件,然后应用建立的HRM方法对30个测序结果已知的CRISPR/Cas9技术编辑过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单克隆进行检测,根据熔解温度与熔解曲线的差异区分野生型、纯合突变型及杂合突变型,以验证HRM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结果表明,优化的HRM检测方法能够鉴别野生型、纯合突变型及杂合突变型小鼠胚胎干细胞。应用建立的HRM方法分析30个CRISPR/Cas9技术编辑过的小鼠胚胎干细胞单克隆,结果显示,14个单克隆为杂合突变型、2个单克隆为纯合突变型、14个单克隆为野生型,与测序结果一致,准确率为100%。本研究建立的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法能对CRISPR/Cas9介导的细胞基因突变进行快速筛选,是一种灵敏、准确、简便、高通量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率熔解曲线 CRISPR/Cas9 细胞基因突变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革病毒-2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盼 程瑶 +4 位作者 王远迎 苟小琴 刘华 左丽 吴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对登革病毒-2(DENV-2)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分析以及初步探究DENV-2感染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实验设置DENV-2感染HUVEC组和HUVEC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收集细胞沉淀后,利用SDT裂解法获取蛋白质,通... 目的对登革病毒-2(DENV-2)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分析以及初步探究DENV-2感染的可能致病机制。方法实验设置DENV-2感染HUVEC组和HUVEC空白对照组,每组3个重复。收集细胞沉淀后,利用SDT裂解法获取蛋白质,通过串联质谱标签(TMT)法对磷酸化蛋白质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对鉴定到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进行氨基酸保守基序分析、亚细胞定位分析、蛋白质结构域分析、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分析和蛋白质互作(PPI)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Western blot检测JUN、MAP2K2和AKT1磷酸化蛋白的表达。结果共检测到1385个差异蛋白质上的2918个修饰肽段,其中有1346个修饰肽段显著上调(FC>1.2,P<0.05),1572个修饰肽段显著下调(FC<0.83,P<0.05)。氨基酸保守基序分析共获得49个磷酸化保守基序。蛋白质结构域分析中富集到的差异磷酸化肽段最多是RNA识别基序、蛋白激酶结构域和PH结构域。通过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差异的修饰肽段主要定位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肽段主要在刺激反应的调节、含核碱基的小分子生物合成过程、吞噬体和白细胞跨内皮迁移处富集。对上调和下调的差异磷酸化蛋白分别进行蛋白质互作—KEGG联合分析,结果发现上调和下调的差异磷酸化蛋白质共富集到15条通路,且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与自噬途径相关的3个差异磷酸化蛋白质即JUN、MAP2K2和AKT1的表达,结果显示DENV-2组与空白组相比,p-JUN表达显著下调(1.48±0.01 vs 1.23±0.01,P<0.0001);p-AKT1表达显著上调(0.87±0.02 vs 1.01±0.01,P<0.001);p-MAP2K2表达显著上调(1.10±0.02 vs 1.29±0.05,P<0.01)。结论DENV-2感染HUVEC存在较多差异表达蛋白,p-JUN的下调、p-MAP2K2和pAKT1的上调提示3个能够调节自噬的磷酸化蛋白可能与DENV-2感染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化组学 登革病毒-2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纹伊蚊唾液rAlb-34k2蛋白可黏附大肠杆菌并抑制其生长
16
作者 田炎珅 徐倩 +5 位作者 金芮 朱亚妮 商正玲(指导) 王政艳 程金芝 吴家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84-788,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的白纹伊蚊唾液特异性34k2蛋白(rAlb-34k2)黏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的可能,及其对大肠杆菌OD600值的影响。方法:利用细菌结合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Alb-34k2蛋白与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乙型... 目的:探讨重组的白纹伊蚊唾液特异性34k2蛋白(rAlb-34k2)黏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多种细菌的可能,及其对大肠杆菌OD600值的影响。方法:利用细菌结合实验,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Alb-34k2蛋白与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效应,用分光光度计法检测不同浓度的rAlb-34k2蛋白对24 h内大肠杆菌OD600值的影响。结果:可在7%SDS处理后的大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细菌上清液、菌体沉淀和7%SDS处理的铜绿假单胞菌上清液中检测到rAlb-34k2蛋白,而在处理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上清液及其菌体沉淀中未检测到相应的蛋白条带。不同浓度的rAlb-34k2蛋白(16~137 ng/μl)处理后大肠杆菌在12 h的OD600显著低于细菌对照组(P<0.05),其中以高浓度(137 ng/μl、112 ng/μl)的蛋白处理组细菌OD600值下降最为显著,且该现象与Ca^2+无关。此外,同源的rAalb-CTL2蛋白(重组白纹伊蚊唾液CTL2蛋白)在Ca^2+依赖下具有诱导大肠杆菌OD600增高的现象。结论:白纹伊蚊雌蚊唾液特异性rAlb-34k2蛋白可与多种细菌黏附,且可能具有抑制大肠杆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纹伊蚊 rAlb-34k2蛋白 细菌结合试验 抑菌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育大孢子菌病与类伊蒙真菌感染
17
作者 蒋燕萍 周静 +1 位作者 商正玲 陆洪光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502-505,共4页
不育大孢子菌病是由阿耶罗科的嗜热性双相真菌伊蒙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该病主要影响小型哺乳动物,人类感染很少,通常是肺部受累,具有自限性,临床症状轻微。近年来新发现的嗜热性双相病原菌类伊蒙真菌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对阿耶罗科家... 不育大孢子菌病是由阿耶罗科的嗜热性双相真菌伊蒙菌属引起的真菌感染。该病主要影响小型哺乳动物,人类感染很少,通常是肺部受累,具有自限性,临床症状轻微。近年来新发现的嗜热性双相病原菌类伊蒙真菌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对阿耶罗科家族的现有分类学提出了挑战,至少有7种新类伊蒙真菌与已知的阿耶罗科成员的系统发育、形态和临床存在相似性。针对人和其他哺乳动物肺部局限性感染的不育大孢子病与播散性的新类伊蒙真菌感染,该文就其病原菌的分类学、流行病学、生态学及临床诊治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育大孢子菌病 类伊蒙真菌 双相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0对人mDCs细胞骨架及其结合蛋白的影响
18
作者 夏雪 许筱莉 +6 位作者 龙金华 王赟 张世超 欧阳燕 朱贵明 胡祖权 曾柱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855-1859,共5页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C-10)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F-ccUn结构及其结合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人外周血分选出CD141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mDCs,用10 ng/ml IC-10处理48 h,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DCs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 目的探讨白介素10(IC-10)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DCs)F-ccUn结构及其结合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方法从新鲜的人外周血分选出CD141单核细胞,诱导培养成mDCs,用10 ng/ml IC-10处理48 h,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DCs细胞骨架结构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 b/t实验和免疫荧光实验分析IC-10对mDCs细胞骨架结合蛋白Fas-cin-1 Cofilin和磷酸化Cofilin(p-Cofilin)的表达及其定位的影响。结果IL-IO处理mDCs后,其F-actin含量明显上升,细胞突起增加,Fascin-1和p-Cofilin的表达水平上调,而且3种细胞骨架结合蛋白的定位均发生改变。结论IL-10能够影响mDCs细胞骨及其合的定位,细胞骨架结构发生重组,为研究IL-IO对mDCs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0 树突状细胞 细胞骨架结构 蛋白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