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其远处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重编程是TNBC远处定植的重要能量来源,本文拟探索脂质代谢重编程在TNBC进展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TCG...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其远处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重编程是TNBC远处定植的重要能量来源,本文拟探索脂质代谢重编程在TNBC进展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结合临床样本和细胞模型分析SDC1在TNBC中蛋白表达;构建沉默和过表SDC1、NAT1的TNBC稳转细胞株,通过Transwell、油红O染色、原子力显微镜和ATP分别检测细胞远处转移、脂滴聚集、弹性模量和细胞能量改变,WB检测SDC1、NAT1、TIP47、FABP5表达;免疫共沉淀、回复实验和R语言分子互作分析SDC1-NAT1互作关系。构建沉默SDC1小鼠模型,分析成瘤大小、远处转移和脂滴聚集。结果SDC1在TNB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SDC1显著降低NAT1表达;同时沉默SDC1、NAT1显著减低脂滴形成、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ATP降低,但增加了细胞的弹性模量,并伴随TI P47、FABP5蛋白表达降低;过表达SDC1和NAT1结果相反。Co IP、回复实验和R语言分析揭示SDC1-NAT1互作介导脂滴聚集促进TNBC远处转移机制。沉默SDC1抑制小鼠瘤体的体积、远处转移和脂滴聚集。结论SDC1通过NAT1/FABP5信号轴介导脂滴聚集是促进TNBC远处转移的重要机制,以SDC1为靶点的策略有望促进TNBC的治疗。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对痴呆发病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用RT-PCR方法检测1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2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20名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 m RN...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对痴呆发病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用RT-PCR方法检测1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2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20名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 m RNA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蛋白水平;收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血清总钙浓度等临床检测资料;将NLRP3 m RNA水平分别与IL-1β、IL-18、WBC和钙浓度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NLRP3 m RNA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D组〉VD组〉健康组(q〉11.48,P〈0.05);IL-1β水平AD组高于健康组(q=16.74,P〈0.05),AD组与VD组、VD组与健康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8水平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中,NLRP3 m RNA水平与IL-1β水平(r=0.64)、血清钙水平(r=0.58)呈正相关,与IL-18、WBC无相关性(P〉0.05)。结论 NLRP3炎症小体中相关蛋白或基因表达与AD的发病可能有较大关系,与VD的发病关系不大。展开更多
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血液中高分子量激肽原重链蛋白(heavy chain of high molecular-weight kininogen,hc-HK)和激肽释放酶-6(kallikrein-6,KLK-6)的比较分析,从神...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血液中高分子量激肽原重链蛋白(heavy chain of high molecular-weight kininogen,hc-HK)和激肽释放酶-6(kallikrein-6,KLK-6)的比较分析,从神经性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角度探索AD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AD组、VD组和对照组各15例的外周血标本,分别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其中hc-HK蛋白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中Aβ42和KLK-6蛋白的含量;并对Aβ42与KLK-6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D患者外周血中hc-HK含量较VD组或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均P<0.01)。AD组患者血液中的KLK-6水平为(4.80±0.78)ng/mL,VD组KLK-6为(3.72±0.87)ng/mL,AD组较VD组明显增加(t=3.57,P<0.01)。AD组患者血浆中Aβ42蛋白浓度为(0.261±0.024)μg/L,与VD组或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加(均P<0.01)。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在AD组患者血液中KLK-6与Aβ42的增加呈正相关(r=0.65,P<0.01)。结论AD患者外周血液中hc-HK和KLK-6蛋白比VD患者及非痴呆对照有明显增加,提示AD发病中有血凝接触系统的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过程。展开更多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正常培养和氧糖剥夺再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差异微小RNA(microRNA,miRNA)。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正常组和OGD/R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上...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正常培养和氧糖剥夺再复氧(oxygen and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OGD/R)培养星形胶质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差异微小RNA(microRNA,miRNA)。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正常组和OGD/R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基上清的外泌体,透射电镜观察到提取的外泌体呈典型囊泡状,包膜完整,含有低电子密度的物质;纳米颗粒追踪技术(NTA)检测到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大小为100.5±31.1 nm,占比为96.8%;免疫印迹检测显示,提取物中有外泌体标志性蛋白肿瘤易感蛋白(tumour-susceptibility protein,TSG101)、热休克蛋白60(heat shock proteins 60,Hsp60)、ALG-2相互作用蛋白X(ALG-2-interacting protein X,ALIX)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OGD/R组共有41个miRNA发生显著改变,其中20个miRNA显著升高,21个miRNA显著降低(P<0.05)。基因本体功能(GO)分析显示,差异靶基因主要参与蛋白质糖基化、脂质代谢过程、磷酸化作用、高尔基体、内质网、内吞体、细胞质囊泡和细胞突起等生物学过程;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靶基因主要与丁酸代谢、β-丙氨酸代谢、脂肪酸降解、线粒体自噬和P53信号通路等代谢途径和信号通路有关。通过对正常组和OGD/R组的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外泌体miRNA测序并进一步施行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为后续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外泌体对氧糖剥夺再灌注神经元发挥的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乳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亚型,其远处转移是致死的主要原因。脂质代谢重编程是TNBC远处定植的重要能量来源,本文拟探索脂质代谢重编程在TNBC进展中的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TCGA数据库结合临床样本和细胞模型分析SDC1在TNBC中蛋白表达;构建沉默和过表SDC1、NAT1的TNBC稳转细胞株,通过Transwell、油红O染色、原子力显微镜和ATP分别检测细胞远处转移、脂滴聚集、弹性模量和细胞能量改变,WB检测SDC1、NAT1、TIP47、FABP5表达;免疫共沉淀、回复实验和R语言分子互作分析SDC1-NAT1互作关系。构建沉默SDC1小鼠模型,分析成瘤大小、远处转移和脂滴聚集。结果SDC1在TNBC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沉默SDC1显著降低NAT1表达;同时沉默SDC1、NAT1显著减低脂滴形成、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ATP降低,但增加了细胞的弹性模量,并伴随TI P47、FABP5蛋白表达降低;过表达SDC1和NAT1结果相反。Co IP、回复实验和R语言分析揭示SDC1-NAT1互作介导脂滴聚集促进TNBC远处转移机制。沉默SDC1抑制小鼠瘤体的体积、远处转移和脂滴聚集。结论SDC1通过NAT1/FABP5信号轴介导脂滴聚集是促进TNBC远处转移的重要机制,以SDC1为靶点的策略有望促进TNBC的治疗。
文摘目的探讨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对痴呆发病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用RT-PCR方法检测16例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2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20名年龄相似的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 m RNA水平;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和IL-18蛋白水平;收集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和血清总钙浓度等临床检测资料;将NLRP3 m RNA水平分别与IL-1β、IL-18、WBC和钙浓度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结果 NLRP3 m RNA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D组〉VD组〉健康组(q〉11.48,P〈0.05);IL-1β水平AD组高于健康组(q=16.74,P〈0.05),AD组与VD组、VD组与健康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IL-18水平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D组中,NLRP3 m RNA水平与IL-1β水平(r=0.64)、血清钙水平(r=0.58)呈正相关,与IL-18、WBC无相关性(P〉0.05)。结论 NLRP3炎症小体中相关蛋白或基因表达与AD的发病可能有较大关系,与VD的发病关系不大。
文摘目的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血液中高分子量激肽原重链蛋白(heavy chain of high molecular-weight kininogen,hc-HK)和激肽释放酶-6(kallikrein-6,KLK-6)的比较分析,从神经性炎症反应信号通路角度探索AD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AD组、VD组和对照组各15例的外周血标本,分别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其中hc-HK蛋白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中Aβ42和KLK-6蛋白的含量;并对Aβ42与KLK-6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D患者外周血中hc-HK含量较VD组或对照组均显著增加(均P<0.01)。AD组患者血液中的KLK-6水平为(4.80±0.78)ng/mL,VD组KLK-6为(3.72±0.87)ng/mL,AD组较VD组明显增加(t=3.57,P<0.01)。AD组患者血浆中Aβ42蛋白浓度为(0.261±0.024)μg/L,与VD组或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加(均P<0.01)。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在AD组患者血液中KLK-6与Aβ42的增加呈正相关(r=0.65,P<0.01)。结论AD患者外周血液中hc-HK和KLK-6蛋白比VD患者及非痴呆对照有明显增加,提示AD发病中有血凝接触系统的激活;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的异常激活有可能参与了AD的发病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