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苗药狭叶崖爬藤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恒 孙宝飞 +4 位作者 吉杨丹 余跃生 臧贵勇 陈明 梁景岩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649-2651,共3页
目的:研究苗药狭叶崖爬藤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干预组,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给予狭叶崖爬藤进行干预,测定血清中CK、CKMB、LDH含量以及心肌组织中SO... 目的:研究苗药狭叶崖爬藤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干预组,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给予狭叶崖爬藤进行干预,测定血清中CK、CKMB、LDH含量以及心肌组织中SOD、MDA、GSH-Px、CRP、TNF-α、IL-6的含量,评估心肌梗死范围。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t=15.507,12.612,18.463,P<0.05);干预组大鼠血清中CK、CK-MB、LDH的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t=11.074,6.801,13.597,P<0.05);干预组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梗死区占心肌面积百分比均明显低于模型组(t=7.125,7.090,P<0.05);模型组大鼠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t=8.340,15.571,14.777,16.222,5.602,6.790,P<0.05),干预组大鼠心肌组织MDA、CRP、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GSH-Px的含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t=5.806,9.980,9.200,8.902,3.725,4.229,P<0.05)。结论:苗药狭叶崖爬藤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能够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缓解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缺血再灌注损伤 狭叶崖爬藤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噬在孤独症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PSD-95蛋白表达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芬 周波 +4 位作者 文敏 罗瑜平 陈运华 艾戎 童雪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46-1750,共5页
目的观察孤独症大鼠自噬干预前后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自噬在孤独症大鼠突触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母孕期化学干预法于Wistar鼠孕12. 5 d(E12. 5)给于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其子代为孤独症模型组,同样方法在孕鼠E12. 5腹腔注... 目的观察孤独症大鼠自噬干预前后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探讨自噬在孤独症大鼠突触发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母孕期化学干预法于Wistar鼠孕12. 5 d(E12. 5)给于腹腔注射丙戊酸钠(VPA),其子代为孤独症模型组,同样方法在孕鼠E12. 5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其子代为正常组,通过自梳理实验、三箱实验验证模型是否成功。在出生后35~42 d(P35~P42)从孤独症模型中随机取30只分为三组:自噬增强组(Rap组),腹腔注射雷帕霉素(5 mg/kg);自噬抑制组(3-MA组),腹腔注射3-methyladenine (5mg/kg);模型组,腹腔注射同等剂量的溶剂。运用三箱实验及自梳理实验对比自噬干预前后大鼠的社会行为变化,Western blot方法对比自噬干预前后孤独症大鼠P42自噬与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1)成功建立孤独症模型,自梳理实验显示,模型组理毛时间较正常组明显延长(P<0. 01),与模型组(治疗后)比较,Rap组理毛时间减少(P<0. 01),3-MA组理毛时间延长(P <0. 01);三箱实验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缺乏社会交往能力及对新鲜事物偏好能力,Rap组可改善该社会能力,而3-MA组则进一步加重;(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42海马LC3-Ⅱ、Beclin 1表达减少(P <0. 05)、PSD-95表达增加(P <0. 05);与模型组(治疗后)比较,Rap组大鼠P42海马LC3-Ⅱ、Beclin 1表达增加(P <0. 05),PSD-95表达减少(P <0. 05),而3-MA组则相反。结论孤独症大鼠通增强自噬可调节突触发育,增强自噬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自噬 突触 雷帕霉素 3-M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隐静脉及小隐静脉低位型注入变异1例
3
作者 邓钰 蒋鸫 +2 位作者 罗时鹏 孙宝飞 陈运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31-631,共1页
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一中年女性标本(身长约160 cm)右侧大隐静脉主干及小隐静脉注入部位、走行异常(图1)。两者均变异较为少见[1],报道如下。该标本右侧小隐静脉起始于足背静脉弓外侧,经外踝后方沿小腿背侧持续斜行至... 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实验操作中,发现一中年女性标本(身长约160 cm)右侧大隐静脉主干及小隐静脉注入部位、走行异常(图1)。两者均变异较为少见[1],报道如下。该标本右侧小隐静脉起始于足背静脉弓外侧,经外踝后方沿小腿背侧持续斜行至小腿内侧,在胫骨粗隆平面浅筋膜内直接汇入大隐静脉,该注入处小隐静脉压扁管径4.42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隐静脉 大隐静脉 浅筋膜 胫骨粗隆 背侧 局部解剖学实验 足背静脉弓 小腿内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