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贵州省“5+3”模式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罗晓 何茜 +3 位作者 李海冰 涂丽 张海玲 穆琼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5期3184-3190,共7页
背景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的离职意愿较高,调查其离职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可以为减少基层卫生人才流失提供思路。目前,完成“5+3”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逐步履约进入基层工作,而针对该... 背景我国基层全科医生的离职意愿较高,调查其离职意愿并分析影响因素,可以为减少基层卫生人才流失提供思路。目前,完成“5+3”模式(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的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逐步履约进入基层工作,而针对该部分全科医生离职意向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调查贵州省“5+3”模式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回归基层工作后的离职意愿及影响因素,为完善吸引卫生人才留任、建设基层全科医生队伍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贵州省截至2020年底已完成“5+3”模式培养并履约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2015—2017级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于2021-01-20至2021-02-10对其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毕业生的一般情况、职业满意度、离职意愿、服务期满后职业方向。共回收问卷347份,其中有效问卷311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9.6%。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全科医生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贵州省“5+3”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整体离职意愿得分为(3.98±0.98)分,具有离职倾向者229例(73.6%)。不同性别、单位地理位置、每日工作量者的离职意愿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单位负责人对待下属的方式、在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对当前收入满意程度、家人对工作的支持程度、当地激励政策执行程度是“5+3”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离职意愿的影响因素(P<0.05)。服务期满后,计划留任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12例(3.9%),计划去其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者21例(6.7%),计划离开基层去上级医院工作者196例(63.0%),计划攻读全日制硕士学位者60例(19.3%)。结论贵州省“5+3”模式订单定向医学毕业生的离职意愿较高,预计服务期满后基层全科人才流失较多,需从提高收入、重视全科医生心理需求、优化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全科宣传等方面着手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科医生 订单定向医学生 教育 医学 离职意愿 职业满意 厌倦 职业性 影响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劈裂-视网膜玻璃膜疣综合征一家系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2
作者 谢婷 陈青山 +3 位作者 梁佳 方冬 陈璐 张少冲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9-925,共7页
目的分析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劈裂-视网膜玻璃膜疣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7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来自中国惠州地区汉族后节小眼畸形综合征一家系共2代4人的临床资料,对各家系成员进... 目的分析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劈裂-视网膜玻璃膜疣综合征一家系的临床表型和基因型。方法采用家系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7月于深圳市眼科医院就诊的来自中国惠州地区汉族后节小眼畸形综合征一家系共2代4人的临床资料,对各家系成员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彩色眼底照相、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前节OCT、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视野检查。采集该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和数据分析,应用ACMG指南对新发现的变异位点进行致病性分析。结果先证者女,14岁,自幼高度远视,视力右眼+9.75 DS-0.75 DC×150°=0.9,左眼+11.75 DS-1.25 DC×30°=0.7。角膜横径分别为12.1和12.2 mm,前房深度分别为2.56和2.92 mm,晶状体厚度分别为3.92和3.94 mm,眼轴长度分别为17.47和17.01 mm。彩色眼底照相显示中周部视网膜弥漫性分布边界不清的黄白色玻璃膜疣样病灶;OCT显示视网膜内核层劈裂,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多个均质土堆状隆起和高反射致密点;FFA显示双眼中周部视网膜弥漫性斑点状透见荧光;视野检查显示双眼视觉灵敏度总体降低。先证者胞弟8岁,体征与其相似。父母近亲结婚,表型正常。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胞弟膜型卷曲相关蛋白(MFRP)基因第5、10外显子上分别有c.1150_1151insC(p.His384Profs*8)和c.498_499insC(p.Asn167Glnfs*34)2个复合杂合变异,先证者父亲携带c.498_499insC,母亲携带c.1150_1151insC。两者均为移码变异,均可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该家系确定的2个变异位点在ESP数据库、千人数据库(Phase3)、ExAC数据库中未见报道,为新发变异,变异与疾病共分离。根据ACMG指南,以上2个位点的变异均被判断为致病变异。根据临床表型和基因型结果,该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诊断为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劈裂-视网膜玻璃膜疣综合征。结论MFRP基因c.1150_1151insC和c.498_499insC为该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劈裂-视网膜玻璃膜疣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变异位点,该复合杂合变异为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畸形 家系 遗传学分析 膜型卷曲相关蛋白基因 后节小眼畸形 视网膜劈裂 玻璃膜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对中性粒细胞功能及胞外诱捕网形成的影响及机制
3
作者 杨运 刘娅 +1 位作者 王翠 彭春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107,共7页
目的探究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对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功能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并纯化NEU;将NEU与CGA共培养,通过CCK-8法筛选共培养适... 目的探究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对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EU)功能及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并纯化NEU;将NEU与CGA共培养,通过CCK-8法筛选共培养适合的干预浓度;检测NEU迁移能力、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脱颗粒弹性蛋白酶(NE)、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观察CGA对NEU功能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NETs的主要结构组蛋白H3及DNA骨架,以及检测NEU释放的游离DNA(cf-DNA)含量,观察NETs的形成情况;检测NEU产生的活性氧(ROS)水平,以确定CGA是否影响NEU释放NETs过程中的ROS的生成。结果CGA在浓度为100、200、400μmol·L^(-1)时对NEU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与空白组(Blank)相比,CGA(100、200、400μmol·L^(-1))干预后,细胞迁移能力及MPO、NE、MMP-9分泌量增加(P<0.05),组蛋白H3及DNA骨架、cf-DNA的释放量明显增加(P<0.01),细胞产生的ROS也明显增加(P<0.01),上述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CGA能够增强NEU功能及促进NETs的形成,可能与促进细胞内ROS水平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中性粒细胞 胞外诱捕网 免疫 抗菌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扩张桡动脉后及反“J”型移植物建立动静脉瘘用于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 被引量:1
4
作者 姜燕 熊智倩 +4 位作者 刘俪婷 苏朝江 陈彦 张帅 刘宗旸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动静脉瘘(AVF),以及利用反“J”型移植物建立移植物动静脉瘘(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6例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桡动... 目的比较直接或于超声引导下以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动静脉瘘(AVF),以及利用反“J”型移植物建立移植物动静脉瘘(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96例计划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而桡动脉远端直径<1.5 mm、头静脉直径≥2.0 mm的终末期肾病患者,根据造瘘方案将其分为AVF组(n=30)、PTA+AVF组(n=34)及AVG组(n=32);比较3组技术成功率、临床成功率、初级通畅率及次级通畅率。结果AVF组、PTA+AVF组及AVG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80.00%、94.12%及100%,临床成功率分别为30.00%、82.35%及93.75%;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1、3、6、9及12个月初级通畅率分别为80.00%、30.00%、27.59%、27.59%及24.14%,PTA+AVF组分别为94.12%、82.35%、78.79%、68.75%及62.50%,AVG组分别为100%、93.33%、83.33%、76.67%及66.6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VF组1、3、6、9及12个月次级通畅率分别为83.33%、75.00%、75.00%、70.83%及58.33%,PTA+AVF组分别为93.33%、93.33%、83.33%、83.33%及80.00%,AVG组分别为100%、100%、93.33%、90.00%及80.00%;3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相比直接及经超声引导下以PTA扩张桡动脉后建立AVF,AVG用于需要接受血液透析而相应血管细小患者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透析 动静脉瘘 血管成形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凋亡途径探究红禾麻对CIA大鼠模型滑膜组织凋亡的作用
5
作者 王梦娜 戴兴洋 +4 位作者 舒思逸 谢举章 吴宁 孙见飞 吴遵秋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5-260,共6页
目的基于线粒体凋亡途径探究红禾麻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滑膜组织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红禾麻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细胞凋亡的潜在机制。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40 mg/kg)和... 目的基于线粒体凋亡途径探究红禾麻对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CIA)大鼠模型滑膜组织凋亡的影响。方法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红禾麻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细胞凋亡的潜在机制。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雷公藤多苷片组(40 mg/kg)和红禾麻高、中、低剂量组(10.5、7.0、3.5 mg/kg),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模型,灌胃给药21 d。观察大鼠足趾外观,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测定足肿胀度,HE染色观察大鼠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 blot、RT-qPCR法检测CIA大鼠滑膜组织中活化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抑凋亡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红禾麻治疗RA关键靶点为STAT3、Bcl-2、Caspase3,滑膜组织凋亡、STAT3信号通路途径与RA炎症发展相关。与模型组比较,红禾麻高剂量组大鼠足肿胀度、AI评分、脾脏系数和胸腺系数降低(P<0.05,P<0.01);滑膜组织细胞增生减少,血管翳形成不明显,炎性细胞浸润减少;滑膜组织Caspase3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P<0.01),STAT3、Bcl-2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1)。结论红禾麻治疗RA作用可能与其调控STAT3/Bcl-2/Caspase3表达诱导滑膜组织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禾麻 类风湿性关节炎 线粒体 凋亡 STAT3 Bcl-2 CASPASE3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粘连蛋白α3亚基(LAMA3)对胰腺癌上皮间质转化、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
6
作者 杨能红 任笠坤 +4 位作者 田舍 韩民 李铸 赵宇翔 刘鹏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32,共11页
目的探索层粘连蛋白α3亚基(LAMA3)对胰腺癌(PC)上皮间质转化(EMT)、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综合分析肿瘤和EMT相关数据库,筛选出与PC相关的EMT基因LAMA3。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AMA3在P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 目的探索层粘连蛋白α3亚基(LAMA3)对胰腺癌(PC)上皮间质转化(EMT)、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综合分析肿瘤和EMT相关数据库,筛选出与PC相关的EMT基因LAMA3。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LAMA3在PC组织和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确定LAMA3在PANC-1细胞中的定位,Transwell实验评估LAMA3对PC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利用TCGA数据库筛选出3个EMT相关PC致癌因子LAMA3、AREG和SDC1。LASSO-Cox回归模型显示,LAMA3对PC预后影响最为显著(风险评分=0.2561×LAMA3+0.0431×SDC1+0.0714×AREG)。Cox回归模型和列线图显示,LAMA3的高表达是PC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2,95%CI:1.07~1.62,P<0.01)。实验结果显示,相对于正常胰腺组织,LAMA3在P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上调。相对于HPDE细胞株,LAMA3在PC细胞株AsPC-1、BxPC-3、PANC-1、MIA PaCa-2、SW1990中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在PANC-1细胞中的表达最高。富集分析表明,LAMA3与EMT、胶原代谢、细胞外基质降解、TGF-β通路和PI3K通路等生物过程和信号通路相关。敲低LAMA3后,N-Cadherin、Vimentin和Snail的表达水平下降,而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上升。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LAMA3敲低后,PANC-1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减弱。结论LAMA3在PC中高表达,促进PC细胞EMT、侵袭和迁移,可能是PC的新型诊断标志物和基因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层粘连蛋白 上皮-间质转化 肿瘤浸润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
7
作者 杨金山 贾本忠 +2 位作者 钟思文 李涛 李登宝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30-1138,共9页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方法6~8周龄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B12组和LB12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LB12组自由饮水,早灌胃2 mL生理盐水,晚分别灌胃2 mL生理盐水和2 mL植物乳杆菌LB12悬液,... 目的探讨植物乳杆菌LB12对大鼠肾草酸钙结石的影响。方法6~8周龄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LB12组和LB12干预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LB12组自由饮水,早灌胃2 mL生理盐水,晚分别灌胃2 mL生理盐水和2 mL植物乳杆菌LB12悬液,模型组和LB12干预组给予1%乙二醇饮水,早灌胃2 mL 2%氯化铵溶液,晚灌胃条件同前。实验结束后,绘制大鼠的体质量变化趋势图,检测每只大鼠的尿钙、尿草酸、血清肌酐、尿素氮、肾脏SOD、MDA水平,并对大鼠肾脏组织进行HE染色、VK染色、免疫组化、ROS荧光及Western blot(WB)分析。结果植物乳杆菌LB12的体外草酸盐降解率为12.34%,进一步的动物实验表明,植物乳杆菌LB12可改善模型大鼠的体质量下降趋势并降低尿钙、尿草酸、血肌酐、尿素氮、MDA水平及升高SOD水平(P<0.05)。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LB12干预组大鼠的肾脏结晶较模型组明显减少,IL-6、ROS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1)。WB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LB12抑制了TLR4/NF-κB、OPN的表达(P<0.01)。结论植物乳杆菌LB12能有效缓解大鼠草酸钙结石对肾脏的氧化应激损伤,并抑制TLR4/NF-κB、OPN的表达,降低肾脏结晶的产生,是未来防治肾草酸钙结石的潜在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钙结石 植物乳杆菌 氧化应激 TOLL样受体4 肾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组分配伍理论探讨鳖甲-莪术有效组分协同抗三阴性乳腺癌的作用及机制验证
8
作者 冯豆豆 骆小珊 +6 位作者 蒙雁云 赵晶哲 朱久龙 黄雅珍 谢青 凌湘力 谢甦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59,共10页
目的探究鳖甲-莪术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有效组分配伍及潜在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得鳖甲-莪术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OMMI、GeneCards数据库获取TNBC的疾病... 目的探究鳖甲-莪术抗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有效组分配伍及潜在作用机制并进行实验验证。方法利用TCMSP、Swiss Target Prediction获得鳖甲-莪术有效成分及作用靶点;OMMI、GeneCards数据库获取TNBC的疾病靶点;STRING数据库构建PPI网络;DAVID数据库进行GO、KEGG通路富集分析。Cytoscape3.9.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筛选关键靶点与成分进行分子对接,进一步对关键组分配伍及靶点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①鳖甲-莪术药对中筛选出71个有效成分,药物与疾病相关靶点146个,通过KEGG分析得出113条信号通路。鳖甲-莪术的71个潜在活性成分主要作用于mTORC1、ULK1、TNF、EGFR等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甘氨酸和姜黄素为鳖甲-莪术的关键活性成分,均对关键靶蛋白mTORC1和ULK1有较强的对接活性。②体外实验发现,甘氨酸联合姜黄素明显抑制TNBC细胞的增殖和克隆形成(P<0.05),抑制核心靶点EGFR的表达,上调自噬活性标志蛋白LC3Ⅱ/Ⅰ表达、下调通路蛋白mTORC1、p-mTOR、p-ULK1蛋白表达、促进通路蛋白ULK1表达(P<0.05)。结论鳖甲-莪术药对抗三阴性乳腺癌关键组分配伍是甘氨酸-姜黄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mTORC1/ULK1信号通路促进细胞自噬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鳖甲-莪术药对 三阴性乳腺癌 组分配伍 自噬 mTORC1/ULK1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改良与评价
9
作者 饶欧阳 李世欣 +2 位作者 胡杰 谢沙 刘颖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674-6681,共8页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急危重症常见的病理损伤,其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传统窒息法常用于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损伤模型,但其复苏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较低。为此,通过改良传统窒息法构建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与传统窒息法进行比较,评估改良窒息法的优势。将SD(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良组,分别采用传统窒息法和改良窒息法构建模型。观察大鼠复苏成功率和24 h生存率,采用神经功能损害评分评估神经功能,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炎症、氧化应激、凋亡指标。结果表明:与传统窒息法相比,改良窒息法构建大鼠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具有更高的复苏成功率和24 h存活率,且脑损伤、炎症、氧化应激、凋亡等情况与传统窒息法比较无明显差异,能够满足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心脏骤停 心肺复苏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对精神疾病跨诊断的意义
10
作者 张露月 程双 +3 位作者 方海燕 李羽柠 陈静 邹涛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55,共6页
跨诊断旨在识别和理解多种精神障碍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机制,其弥补了传统精神病学分类诊断体系的局限,而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充分体现了跨诊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当前跨诊断体系的优势与不足的思考,阐述反刍思维流动模型的核心架构及其动态特... 跨诊断旨在识别和理解多种精神障碍之间的共同因素和机制,其弥补了传统精神病学分类诊断体系的局限,而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充分体现了跨诊断的研究进展。通过对当前跨诊断体系的优势与不足的思考,阐述反刍思维流动模型的核心架构及其动态特征,探讨反刍思维流动模型在精神疾病跨诊断中理论建设、诊断思维和临床干预方案制定方面的意义,以期助力从业者能从跨诊断思维出发,多角度、多维度和多谱系地加深精神疾病认识,共同促进精神病学精准医疗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思维流动模型 反刍思维 跨诊断 精神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辅助机械通气下各类型人机不同步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
11
作者 陈启敏 刘娇洋子 +12 位作者 袁佳 何德华 刘明 潘彩雪 刘颖 唐艳 刘旭 陈先俊 肖川 李书文 李伟 高代秀 沈锋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509-1516,共8页
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辅助机械通气下人机不同步的发生率和类型及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减少人机不同步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效率及优化机械通气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4年10-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 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ICU)患者辅助机械通气下人机不同步的发生率和类型及其发生的高危因素,为减少人机不同步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效率及优化机械通气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2024年10-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综合ICU接受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18岁;机械通气时间≥12 h。排除标准:完全控制机械通气;姑息治疗或放弃治疗状态;未获得知情同意。资深呼吸治疗师每日晨08:00-12:00之间对纳入对象在床旁进行呼吸机波形观察10~15 min。根据压力-时间波形、流速-时间波形判断是否发生人机不同步,并记录下人机不同步的类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疾病诊断、基础疾病、入ICU时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血气分析指标、机械通气模式及参数、镇痛镇静情况、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等情况。统计描述观察期间人机不同步的发生比例及类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发生人机不同步的高危因素,并比较发生与未发生人机不同步患者的临床结局。结果 本次研究观察期间共纳入105例患者,453例次辅助机械通气波形。在105例患者中,有64例(60.95%)患者至少发生过1次人机不同步。在453段辅助机械通气波形中,总计有162段辅助机械通气波形发生了人机不同步,发生率为35.76%。人机不同步的类型从高到低依次为:切换不匹配12.58%(57/453)、双吸气11.92%(54/453)、无效触发9.49%(43/453)、流速饥饿5.30%(24/453)、呼气气流受限1.77%(8/453)。在容量-辅助/控制模式、压力-辅助/控制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模式中,人机不同步的发生率分别为45.7%、38.1%、42.9%及16.7%,(P <0.001)。以是否发生人机不同步分为两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模式[以压力支持模式为参考,容量-辅助/控制模式:(OR=4.687,95%CI:2.140~10.263,P <0.001)];压力-辅助/控制模式(OR=2.922,95%CI:1.489~5.734,P=0.002);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OR=4.682,95%CI:1.758~12.466,P=0.002)及实际呼吸频率(OR=1.07,95%CI:1.016~1.127,P=0.011)是人机不同步发生的高危因素。发生人机不同步的患者较未发生人机不同步组机械通气时间[8.21 (5.35,13.91) d vs. 3.00 (1.96,5.71) d]更长(P <0.001)。结论 人机不同步在ICU行辅助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其中切换不同步、双吸气及无效触发是最常发生的类型。压力支持模式下人机不同步的发生率较低。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呼吸机波形图实时监测人机同步性,优化呼吸机模式及参数的设置,以减少人机不同步的发生,提高机械通气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不同步 机械通气模式 呼吸机波形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MYT1在糖皮质激素诱导成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12
作者 杨成友 罗鸿 +6 位作者 王涛 谢志鸿 梁亮 李凡超 吴建华 张飞 彭吾训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81-393,共13页
目的:探讨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PKMYT1)在糖皮质激素(GC)诱导的成骨细胞(OB)凋亡中的作用,为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方法:(1)选取小鼠颅盖骨成骨样细胞(MC3T3-E1)进行研究,control组使用普通培... 目的:探讨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PKMYT1)在糖皮质激素(GC)诱导的成骨细胞(OB)凋亡中的作用,为早期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ANFH)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方法:(1)选取小鼠颅盖骨成骨样细胞(MC3T3-E1)进行研究,control组使用普通培养基培养,实验组进行成骨诱导培养,通过碱性磷酸酶(ALP)和茜素红染色(ARS)验证成骨能力。使用不同浓度的GC处理小鼠成骨细胞(mOB),通过膜联蛋白Ⅴ-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免疫印迹(WB)检测抗凋亡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和促凋亡蛋白切割的半胱天冬酶-3和切割的半胱天冬酶-9(cleaved caspase 3/9)的表达。通过蛋白组学测序找出可能调控GC诱导mOB凋亡的分子。进一步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及WB分析PKMYT1表达。(2)选择不同浓度PKMYT1抑制剂GSK-1520489A处理mOB,以筛选合适抑制剂浓度,进一步分组为control组、GC组、GSK-1520489A组和GC+GSK-1520489A组,通过WB检测各组细胞PKMYT1和凋亡相关蛋白BCL-2、cleaved caspase 3/9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及细胞毒性,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U)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活死染色和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法检测凋亡。(3)使用PKMYT1过表达慢病毒感染mOB,通过免疫荧光、q PCR和WB验证过表达效率。过表达PKMYT1成功后,将细胞分为control组、GC组、PKMYT1过表达(OE)组和OE+GC组,通过EDU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法和细胞活死染色检测凋亡。(4)为了验证人成骨细胞(hOB)中PKMYT1变化,选取健康人股骨头提取的hOB为control组,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hSANFH)患者股骨头提取的hOB为hSANFH组,通过qPCR和WB检测两组细胞中PKMYT1表达。结果:(1)小鼠颅盖骨成骨样细胞(MC3T3-E1)诱导分化成熟后,在GC作用下,相较于control组,实验组中随着GC浓度增加,AnnexinⅤ-FITC/PI双染色法检测显示mOB凋亡细胞比例增多(P<0.01);CCK8实验显示细胞活性降低(P<0.01);WB检测显示BCL-2表达降低(P<0.01)、cleaved caspase 3/9表达均升高(P<0.01)。蛋白组学测序显示GC处理成熟的mOB后PKMYT1表达降低。(2)不同浓度PKMYT1抑制剂GSK-1520489A处理m OB,随着浓度增加,细胞活性降低,细胞毒性增加(P<0.001)。相对于control组,GSK-1520489A组中m OB增殖减少(P<0.001),mOB凋亡增多(P<0.001);相较于单独使用GC组,使用GC+GSK-1520489A组中m OB增殖减少(P<0.05),mOB凋亡增多(P<0.01)。(3)过表达PKMYT1后,相对于control组,OE组中mOB增殖增加(P<0.001),m OB凋亡未见明显增多(P>0.05)。相对于GC组,OE+GC组中m OB增殖增加(P<0.001),m OB凋亡减少(P<0.001)。(4)在人股骨头组织中提取hOB,q PCR和WB结果表明hSANFH组中PKMYT1表达低于control组(P<0.001)。结论:PKMYT1表达下调促进GC诱导的m OB凋亡;相反,过表达PKMYT1抑制GC诱导的mOB凋亡。PKMYT1可能成为SANFH早期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PKMYT1 成骨细胞 凋亡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
13
作者 苏朝江 刘俪婷 +4 位作者 熊智倩 张帅 陈彦 刘宗旸 姜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异常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VSMC分为对照1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1组,姜黄素1组,姜黄素2组和姜黄素3组(n=11),除对照1组外,其他4组使...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异常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VSMC分为对照1组,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1组,姜黄素1组,姜黄素2组和姜黄素3组(n=11),除对照1组外,其他4组使用AngⅡ建立细胞增殖模型,姜黄素1、2、3组分别给予姜黄素1.5、3.0、4.5μmol/L干预,另取VSMC分为对照2组,AngⅡ2组,姜黄素组和姜黄素+AngⅡ组(n=3)。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VSMC分化表型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去分化表型蛋白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自噬相关蛋白(P62、Beclin-1)以及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targetofrapamycin,mTOR)途径相关蛋白AMPK、磷酸化AMPK(p-AMPK)、mTOR、磷酸化mTOR(p-mTOR)、p70S6K、磷酸化p70S6K(p-p70S6K)表达水平。结果AngⅡ1组VSMC增殖率、迁移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155%vs 100%,66%vs 48%,P<0.05)。与AngⅡ1组比较,姜黄素2、3组VSMC增殖率以及姜黄素1、2、3组VSMC迁移率明显降低(P<0.05)。与AngⅡ1组比较,姜黄素2、3组α-SMA表达明显升高,姜黄素1、2、3组OPN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2组比较,AngⅡ2组和姜黄素组Beclin-1、p-AMPK/AMPK表达明显升高,P62、p-mTOR/mTOR、p-p70S6K/p70S6K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AngⅡ2组比较,姜黄素组和姜黄素+AngⅡ组Beclin-1、p-AMPK/AMPK表达明显升高,P62、p-mTOR/mTOR、p-p70S6K/p70S6K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能抑制AngⅡ诱导的VSMC增殖及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姜黄素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增强VSMC的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肌细胞 平滑肌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小辉 麻发强 +2 位作者 苏厦露 李胜(综述) 金风(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65-469,共5页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调节者,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免疫检查点通路、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以及特异性趋化因子等多种方式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但其作用... 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作为免疫系统的关键调节者,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通过免疫检查点通路、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以及特异性趋化因子等多种方式发挥免疫抑制作用,促进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但其作用机制复杂,涉及多阶段和多因素过程。本文总结了Tregs在肿瘤中发挥免疫抑制功能和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阐述了相关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理解肿瘤的免疫调控机制及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肿瘤 分子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基于铜死亡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5
作者 康忠敏 李历程 +3 位作者 黄玉莹 王季石 李梦醒 李琴山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522-1535,共14页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潜在的铜死亡相关基因(cuproptosisrelated genes,CRGs),并建立一个改善MM患者预后和揭示MM免疫微环境特征的预后模型。方法①利用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G...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中潜在的铜死亡相关基因(cuproptosisrelated genes,CRGs),并建立一个改善MM患者预后和揭示MM免疫微环境特征的预后模型。方法①利用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中GSE4581数据集和癌症基因组图谱-多发性骨髓瘤研究基金会(the cancer genome atlas-multiple myeloma research foundation,TCGA-MMRF)数据库的转录组测序数据及临床资料,TCGA-MMRF患者(n=859)为训练集,GEO数据库中GSE4581数据集MM患者(n=414)为验证集。采用LASSO-Cox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模型并计算风险评分,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将所有患者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队列。采用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及准确性,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免疫微环境相关性分析探究高低风险队列的差异。②利用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预后模型基因在MM细胞和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实验验证UBE2D1在MM细胞中的生物学功能。结果①LASSO-Cox和多变量Cox回归分析发现该模型由CDKN2A[HR=1.60(95%CI:1.24~2.05),P=2.5e-4]、PDE3B[HR=1.33(95%CI:1.09~1.62),P=4.2e-3]、UBE2D1[HR=1.65(95%CI:1.20~2.26),P=2.1e-3]和COA6[HR=1.35(95%CI:1.07~1.71),P=0.01]4个基因构成。在训练集中,时间依赖性ROC曲线预测1、3、5年生存率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63、0.71、0.78,在验证集中,时间依赖性ROC曲线预测1、3、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656、0.657、0.797,通过校准曲线显示在预测1、3、5年预后具有极好的一致性。在训练集中,Kaplan-Meier曲线显示高风险队列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明显短于低风险队列[HR=2.18(95%CI:1.58~3.02),P<0.001],在验证集中,Kaplan-Meier曲线仍显示高风险队列患者比低风险队列的OS更短[HR=2.45(95%CI:1.49~4.05),P<0.001]。免疫相关性分析发现免疫细胞如浆细胞、CD4+T细胞在高风险队列中显著下调(P<0.05),风险评分与免疫检查点CTLA-4、肿瘤靶向治疗免疫抑制因子TNFSF4、ENTPD1及微环境趋化因子CXCL16、CCL8、CCL16呈显著正相关(P<0.05)。②与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相比,4个预后模型基因在MM细胞中均有表达差异(P<0.05),且敲低UBE2D1可显著抑制MM细胞增殖(P<0.05)。结论基于CDKN2A、PDE3B、UBE2D1和COA6基因成功构成的预后模型可预测MM患者预后,其风险评分与肿瘤微环境免疫浸润显著相关,为个体化治疗提供新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铜死亡 预后模型 肿瘤免疫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苗药方“四大血”对CIA大鼠滑膜血管增生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袁桃花 黄宇键 +3 位作者 李佳豪 曹恒 吴昌学 吴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24-829,F0003,共7页
目的研究贵州苗药方“四大血”(SX)对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滑膜血管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大血”高、中、低剂量组(SX 40g/kg组、SX 20g/kg组、SX 10g/kg组),雷公藤多苷片对照组(GTW)、空白对照组(Nor)... 目的研究贵州苗药方“四大血”(SX)对胶原蛋白诱导的关节炎(CIA)大鼠滑膜血管增生的作用机制。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成“四大血”高、中、低剂量组(SX 40g/kg组、SX 20g/kg组、SX 10g/kg组),雷公藤多苷片对照组(GTW)、空白对照组(Nor)、模型组(Mod),每组7只。构建牛Ⅱ型CIA大鼠模型。测量大鼠后肢足跖的肿胀程度并进行关节炎指数(AI)评分,蛋白免疫印记法检测滑膜组织中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的基因(PTEN)、磷酯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大鼠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GTW组及SX各治疗组关节炎指数(AI)评分和足肿度都小于Mod组(P<0.01)。在光镜下观察大鼠足趾病理组织切片,Mod组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各层组织结构混乱。与Mod组相比,SX组和GTW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下降,纤维组织增生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数减少(P<0.01);血清中VEGF含量降低(P<0.01);GTW和SX40g/kg、10g/kg剂量组滑膜组织中VEGF、VEGFR-2mRNA的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P<0.01);GTW组、SX组关节滑膜组织中PTEN的表达上升(P<0.05,P<0.01);SX组和GTW组AKT、PI3K蛋白表达下调(P<0.01)。结论 SX能上调负调控蛋白PTEN,进而减缓PI3K/AKT通路的活化程度,下调VEGF、VEGFR-2的表达。本研究为RA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验方“四大血” 类风湿性关节炎 PTEN/PI3K/AKT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经皮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7
作者 吴昌兵 魏亚 +4 位作者 马维邦 林博颖 代云磊 卢乾威 沈茂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3-50,共8页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共22例接受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数据。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 目的观察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经皮后路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共22例接受PPECD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数据。记录术前1 d及术后1 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评分(JOA)、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eck disability index scores,NDI),所有数据导入SPSS 26.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数据表示为均值±标准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颈部VAS、手臂VAS、JOA和NDI评分。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术后各时间点各类评分和手术前第1天评分。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一次随访时采用改良后的MacNab标准记录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在超声引导下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内镜操作下成功完成。总手术平均时间为125.6 min。术中失血量为2~100 mL,平均出血量为19.1 mL。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时间为15~33个月,平均为24.1个月。患者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根、血管损伤、硬膜撕裂或其他并发症。术后各时间段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相比,颈部、上臂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JOA评分明显提高(P<0.05),术前NDI评分与术前评分相比明显降低(P<0.05)。在最后一次随访中,改良后的MacNab标准显示15例优、5例良、2例中、0例差,优良率为91%。术后磁共振成像和颈椎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重建表明,椎间盘被充分切除,手术节段神经根受压解除。结论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诊断性SNRB可能是确定颈神经根性疼痛来源的有利的方法。在SNRB的指导下,PPECD是治疗诊断颈神经根病的有效和安全的选择,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经皮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 神经根型颈椎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阴性宫颈癌的实验室验证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黄山 杨英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73-678,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学HPV阴性宫颈癌的实验室验证方法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学诊断为宫颈癌、宫颈脱落细胞凯普21分型(K-21)检测HPV阴性的患者33例,同期HPV阳性宫颈癌患者60例。病... 目的:探讨细胞学HPV阴性宫颈癌的实验室验证方法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学诊断为宫颈癌、宫颈脱落细胞凯普21分型(K-21)检测HPV阴性的患者33例,同期HPV阳性宫颈癌患者60例。病理石蜡标本、分子病理学(凯普膜杂交法+PCR)3种试剂盒(K-14、K-18和K-37)进行实验室验证。分析HPV阴性与阳性宫颈癌的临床特点。结果:细胞学阴性宫颈癌33例经组织石蜡切片、分子病理学方法检测,K-14和K-18试剂盒13例阴性,K-37试剂盒9例阴性。分子病理学HPV阴性宫颈癌9例与阳性组84例患者首发临床表现有统计学差异,阴性组接触性出血、不规则阴道流血所占比例小于阳性组(3/9∶41/84,1/9∶33/84;字2=12.889,P=0.006);就诊时的FIGO分期有统计学差异,阴性组Ib2期、IIa2期、Ⅲ/Ⅳ期所占比例大于阳性组(3/9∶13/84,1/9∶7/84,2/9∶0/84;字2=12.786,P=0.021);病理类型有统计学差异,阴性组腺癌所占比例大于阳性组(3/9∶5/84;字2=5.752,P=0.041);手术患者肿瘤浸润深度有统计学差异,阴性组早浸、浸润至宫颈外口、浸润至宫体所占比例大于阳性组(2/7∶6/64,2/7∶14/64,3/7∶11/64;字2=8.332,P=0.035)。结论:理论上HPV阴性的宫颈癌是存在的。临床上HPV阴性宫颈癌有首发临床表现不典型、就诊时FIGO分期较晚及腺癌所占比例较大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V 宫颈癌 阴性 分子病理学 膜杂交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础到临床:miRNA调控Wnt信号通路影响骨质疏松症的现状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玮民 李豪(综述) +1 位作者 杨城 王春庆(审校)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6-424,共9页
骨质疏松症(OP)是由于骨量减少及骨微观结构破坏引起的一类全球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微小RNA(mi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内源性小RNA分子,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Wnt信号通路是一条在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的通路,影响着干细... 骨质疏松症(OP)是由于骨量减少及骨微观结构破坏引起的一类全球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微小RNA(miRNA)是一类不编码蛋白质的内源性小RNA分子,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其他基因的表达。Wnt信号通路是一条在生物进化中高度保守的通路,影响着干细胞更新、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miRNA可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进一步调节整个成骨细胞谱系的定向分化,在OP发病及治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文章详细分析miRNA通过Wnt信号通路对OP的调节机制,深入了解miRNA在OP中的作用,针对其临床转化运用作出展望,以求进一步探索miRNA通过调控Wnt信号通路治疗OP的可行性。文章主要就多种miRNA通过Wnt信号通路对OP的影响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微小RNA WNT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胸腰段应力分布与骨折相关性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袁飞 任杰 +2 位作者 唐悦峰 申小刚 郭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8-417,共10页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骨折与椎体骨性结构及韧带间应力分布的相关性,探索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力学机制。方法:招募8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行脊柱全长X线片和CT检查排除脊柱畸形、肿瘤及骨病,对脊柱各椎体及股骨行骨密度测定排除骨质疏...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骨折与椎体骨性结构及韧带间应力分布的相关性,探索脊柱胸腰段椎体骨折的力学机制。方法:招募8名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行脊柱全长X线片和CT检查排除脊柱畸形、肿瘤及骨病,对脊柱各椎体及股骨行骨密度测定排除骨质疏松。均行自T11椎体上终板至L2椎体下缘CT薄层扫描,将8名志愿者CT图像参数导入ABAQUS 2016软件中进行标准化,并进行有限元网格化构建。应用MIMICS 17.0、GEOMAGICS 15.0和PRO/ENGINEER 5.0软件处理,建立脊柱胸腰段有限元模型,测量模型相关参数,并验证模型有效性。在T11椎体上终板上加载竖直轴向载荷500N、附加扭矩10N·m模拟垂直压缩、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7种运动状态,使用ABAQUS软件对有限元模型7种运动状态下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观察应力分布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相关性。结果: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共有309583个节点和428760个单元,包括4个椎体、3个椎间盘、前纵韧带、后纵韧带、横突间韧带、棘间韧带等结构。7种运动状态下的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数据无明显偏差,模型有效。T11~L2椎体椎弓根截面积分别为135mm^(2)、154mm^(2)、105mm^(2)、139.2mm^(2)。应力云图结果显示各运动状态下高应力区存在于椎体的松质骨、椎弓根及其周围骨皮质。在垂直压缩状况下,T12椎体所受应力最大(617.4MPa),前屈状态下T11所受应力最大(200.7MPa),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L1椎体所受应力最大(314.2MPa、574.4MPa、626.2MPa、641.3MPa、527.1MPa),且前屈体位时椎体所能承受的应力最小,左旋转时所能承受的应力最大。垂直压缩状况下T12椎体发生骨折,前屈状态下T11发生骨折伴韧带损伤,后伸、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状态下L1椎体发生骨折伴韧带损伤。骨折发生时,前纵韧带在后伸、左右侧屈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后纵韧带在前屈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横突间韧带和棘间韧带在前屈、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状态下存在高应力区。结论:在构建包括重要韧带、椎间盘等软组织结构的脊柱胸腰段三维模型中,椎体松质骨、椎弓根及其周围骨皮质、韧带均存在高应力区,不同状态下所受应力最大椎体不同,发生骨折的椎体和韧带损伤也不同;L1椎弓根截面积最小,最易发生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胸腰段脊柱 三维有限元模型 应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