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种植模式对油茶林地小气候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黄天忠 曹国璠 +5 位作者 赵明书 赵致 李金玲 唐乐 周芳 刘文东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512-2518,共7页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油茶林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为促进油茶林地合理间种及可持续耕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油茶间作天门冬(YC+T)和天门冬单作(T),油茶间作马铃薯(YC+M)和马铃薯单作(M),油... 【目的】分析不同种植模式对油茶林地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为促进油茶林地合理间种及可持续耕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油茶间作天门冬(YC+T)和天门冬单作(T),油茶间作马铃薯(YC+M)和马铃薯单作(M),油茶间作白菜(YC+B)和白菜单作(B)及对应纯林对照(CK1、CK2和CK3)共9个处理,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各处理的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照强度和土壤养分含量变化情况。【结果】天门冬、白菜的单作及其油茶间作处理、对照的气温均在14:00达最高值,其中YC+B处理(33.4℃)和B处理(34.7℃)的气温均显著低于CK3(35.9℃)(P<0.05,下同);YC+M处理和M处理的气温在14:00时分别为35.1和36.3℃,二者显著低于CK2(37.4℃)。YC+T处理、T处理、YC+B处理和B处理的空气相对湿度均在14:00降至最低值,分别为47.9%、39.1%、42.3%和35.6%,YC+M处理和M处理的空气相对湿度均在16:00降至最低值,分别为42.7%和41.4%。YC+T处理、T处理、YC+B处理和B处理的光照强度均在13:00达最大值,分别为1354.3、1378.5、1319.2和1335.4μmol/(m^2·s),YC+M处理和M处理的光照强度日变化最大值出现在12:00,分别为1273.2和1279.8μmol/(m2·s)。与CK1相比,间作模式YC+T处理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增加8.76、0.73、0.51和2.90 g/kg,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9.14%、65.85%和18.05%;同时,YC+M处理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相对于CK2分别提高34.17%、63.53%、76.47%和19.17%,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26.25、4.27和12.24 mg/kg;YC+B处理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相对于CK3分别增加4.77、0.50、0.51和2.83 g/kg,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23.81%、64.44%和17.42%。【结论】与作物单作模式相比,油茶间作作物模式下虽然油茶林下光照强度相对较弱,但可降低空气温度,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气相对湿度,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等养分含量,综合提高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间作 空气相对湿度 光照强度 土壤养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林地不同作物间作对其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天忠 曹国璠 +5 位作者 赵明书 李金玲 唐乐 周芳 张猛 宋乾义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1期54-57,共4页
为林下规模种植和可持续耕作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油茶林下分别间作天门冬、马铃薯和白菜各土层土壤的水分、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除油茶间作天门冬的20~40cm土层外,其他处理各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均显著高于CK(油茶纯林... 为林下规模种植和可持续耕作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油茶林下分别间作天门冬、马铃薯和白菜各土层土壤的水分、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除油茶间作天门冬的20~40cm土层外,其他处理各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均显著高于CK(油茶纯林);3个土层中油茶纯林(CK)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42g/cm3;间作模式下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多高于CK。油茶林地间作能增强土壤耕作层的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耕作层土壤板结,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在试验地及类似生态区建议油茶林地间种马铃薯和天门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间作 土壤 物理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门冬种苗质量标准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平飞 赵明书 +4 位作者 谢秀梅 刘海 罗鸣 赵仕娟 吴明开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3期133-136,共4页
为规范化生产天门冬种苗,保证该药材的数量与质量,对天门冬种苗的株高、分枝数、基径、根数、块根数、块根长宽、芽数和单株重等性状进行测定并统计分析,确定天门冬种苗质量标准。结果表明:天门冬种苗分级的主要指标为根数、块根数和单... 为规范化生产天门冬种苗,保证该药材的数量与质量,对天门冬种苗的株高、分枝数、基径、根数、块根数、块根长宽、芽数和单株重等性状进行测定并统计分析,确定天门冬种苗质量标准。结果表明:天门冬种苗分级的主要指标为根数、块根数和单株重,天门冬种苗分为3个等级,一级种苗:根数≥16根,块根数≥11个,单株重≥64.00g,成活率为90%;二级种苗:根数11~16根,块根数9~11个,单株重41.00~64.00g,成活率为85%;三级种苗:根数6~11根,块根数5~9个,单株重8.00~41.00g,成活率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门冬 种苗 质量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间作天门冬的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及其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天忠 曹国璠 +4 位作者 赵明书 李金玲 唐乐 周芳 宋乾义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2019年第5期37-41,共5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油茶与天门冬间作、油茶单作、天门冬单作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油茶栽培、生产培肥和土壤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油茶单... 本研究旨在探讨油茶与天门冬间作、油茶单作、天门冬单作对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并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为油茶栽培、生产培肥和土壤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油茶单作相比,在0~10cm土层,油茶天门冬间作模式中土壤蔗糖酶、过氧化氢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提高了53.48%、3.56%、2.38%和54.09%;油茶天门冬间作0~10cm土层的土壤蔗糖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显著低于10~20cm土层。油茶天门冬间作和天门冬单作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油茶单作。相关性分析方面,土壤蔗糖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而蔗糖酶活性与脲酶活性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同时脲酶活性与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与全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与油茶单作相比,油茶间作天门冬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土壤酶活性,并能改善土壤肥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间作 天门冬 土壤肥力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