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材料液态成型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郑伟刚 刘志军 +3 位作者 阳鑫 李春龙 肖敏 李晓乐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5-7,13,共4页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对铸件质量要求的提高,推动了金属材料液态成型技术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压铸技术的广泛运用,到90年代挤压铸造技术的不断完善,随后挤压压铸技术不断创新,使液态成型技术向多学科渗透融合发展,应用...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竞争对铸件质量要求的提高,推动了金属材料液态成型技术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压铸技术的广泛运用,到90年代挤压铸造技术的不断完善,随后挤压压铸技术不断创新,使液态成型技术向多学科渗透融合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拓展,铸件用量逐年上升。重点介绍了压铸、挤压铸造、挤压压铸这三种重要的成型技术发展以及取得的最新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铸 挤压铸造 挤压压铸 发展现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削振动控制系统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茵 吕长飞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3期85-87,93,共4页
磨削常做为工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几何误差和表面完整性等加工质量要求很高,磨削振动是影响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者对探测和避免此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消除砂轮磨损和提高工件加工质量,运用砂轮与工件间周期性的分离或者跟... 磨削常做为工件加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其几何误差和表面完整性等加工质量要求很高,磨削振动是影响加工质量的重要因素,众多研究者对探测和避免此动态过程进行了研究以消除砂轮磨损和提高工件加工质量,运用砂轮与工件间周期性的分离或者跟随工件速度周期性的振动来实现磨削振动控制的可行方法尚未可见。本文作者对磨削振动进行了研究,基于对磨削低碳钢和硬化钢的磨削力进行实验检测,设计了一套闭环控制器,实现对工件振动的控制。并通过普通磨削过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此控制器对磨削振动有较好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磨削 颤振 闭环控制器 磨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熔点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茵 郭亚雄 +3 位作者 汪震 田兴强 尚晓娟 陈佳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8-74,80,共8页
综述了高熔点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熔点高熵合金的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介绍了高熔点高熵合金的性能优势,包括高温稳定性、强硬度等,探讨了高熔点高熵合金在质量密度、室温脆性、高温氧化性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高熔点高熵... 综述了高熔点高熵合金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高熔点高熵合金的物相组成和晶体结构,介绍了高熔点高熵合金的性能优势,包括高温稳定性、强硬度等,探讨了高熔点高熵合金在质量密度、室温脆性、高温氧化性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高熔点高熵合金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熔点高熵合金 合金成分 晶体结构 高温氧化性 研究进展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式摩擦副滑摩过程温度场分析及实验验证 被引量:8
4
作者 李乐 李浩 +1 位作者 王立勇 袁跃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46,共10页
湿式摩擦副滑摩过程温度场与应力场相互耦合作用,温度场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压力、旋转速度、润滑流量作为湿式摩擦副工作参数对其温度场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 湿式摩擦副滑摩过程温度场与应力场相互耦合作用,温度场分布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压力、旋转速度、润滑流量作为湿式摩擦副工作参数对其温度场的影响尤为显著。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摩擦界面温度场时空分布特性进行研究,同时研究界面温度场在摩擦副工作压力、相对转速和润滑流量作用下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在对偶钢片和摩擦片近外径侧更易出现高温和应力集中区,且对偶钢片相对于摩擦片更易出现温度和应力分布不均匀情况;温度场中高温集中区与应力场中应力集中区相对应,最大温度随着压力增加、相对转速增大、润滑流量减少而显著上升,该结果得到试验结果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摩擦副 温度场 热机耦合 热电偶测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链条盖压铸工艺及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杨宁 罗子豪 +1 位作者 刘志军 肖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78,共3页
基于三维造型软件UG7.5设计了薄壁件链条盖的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并运用铸造模拟软件Anycasting进行了数值分析,确定了缺陷的种类和位置。然后对原工艺方案进行了优化,获得了一组可靠的优化工艺参数,以便指导实际生产。
关键词 链条盖 压铸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圆磨削颤振监测方法设计 被引量:3
6
作者 吕长飞 吴小玉 +1 位作者 王茵 郑继明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66-168,66,共4页
磨削颤振是影响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重要因素,常需增加多个后续加工周期来满足加工质量的要求。采用涡流传感器、磨削力传感器、声发射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接触探头等多传感器对砂轮边沿的自激振荡进行测量,对自激振荡信号,提出采... 磨削颤振是影响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的重要因素,常需增加多个后续加工周期来满足加工质量的要求。采用涡流传感器、磨削力传感器、声发射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和接触探头等多传感器对砂轮边沿的自激振荡进行测量,对自激振荡信号,提出采用幅值法和小波分析法进行分析处理,实现了磨削颤振的自动监测和预测,减少了加工周期,提高了加工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圆磨削 颤振 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球面挤压成形回弹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田海洋 薛慧鹏 +1 位作者 戴明 肖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66-168,173,共4页
利用Deform-3D软件对凹球面成形的回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回弹的规律。研究了摩擦系数、模具间隙对凹球面回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凹球面中部回弹量最大;回弹量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少,随模具间隙增大而增大。回弹后凹球面实测值与... 利用Deform-3D软件对凹球面成形的回弹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回弹的规律。研究了摩擦系数、模具间隙对凹球面回弹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凹球面中部回弹量最大;回弹量随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少,随模具间隙增大而增大。回弹后凹球面实测值与模拟值相比,两者最大误差为0.8 mm。结果能为后续回弹补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FORM3D 凹球面回弹 摩擦系数 模具间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YOLOV4的工件表面质量在线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启鹏 熊巧巧 +2 位作者 黄海松 袁庆霓 李宜汀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8-156,共9页
目的 提升自动化产线上工件表面微小缺陷的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方法 首先,在预处理阶段提出采用CutMix的数据增强方法,增加训练样本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避免训练模型产生过拟合;使用K–means++聚类算法生成边界候选框... 目的 提升自动化产线上工件表面微小缺陷的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方法 首先,在预处理阶段提出采用CutMix的数据增强方法,增加训练样本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鲁棒性和泛化能力,避免训练模型产生过拟合;使用K–means++聚类算法生成边界候选框,以适应不同尺寸的缺陷,并较早地筛选出更精细的特征。其次,借助CSP Darknet53网络及SPP模块提取输入原始图像的特征,通过训练获得针对工件表面质量的在线检测模型,提升YOLOV4缺陷位置检测及识别的精度。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文中所提出的基于YOLOV4的工件表面质量在线监测方法的预测精度达到97.5%,检测速度达到32.8帧/s,均优于同类的深度学习算法。以贵州某航空工业产品的自动化产线作为实验平台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 该方法具备结构简单清晰、自适应性强等优点,检测精度和速度均满足工业场景需求,可以将其用于产品表面质量的在线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质量 YOLOV4 数据增强 聚类算法 特征提取 在线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底壳压铸缺陷分析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2
9
作者 何勇 郑伟刚 +1 位作者 刘志军 肖敏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69-71,75,共4页
运用三维制图软件UG8.0建立了油底壳压铸的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模型,使用铸造模拟软件Anycasting对其进行了充型过程、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预测出缺陷的类型并分析了原因。而后对原始方案进行了优化。从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优化的工艺参数... 运用三维制图软件UG8.0建立了油底壳压铸的浇注系统和排溢系统模型,使用铸造模拟软件Anycasting对其进行了充型过程、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预测出缺陷的类型并分析了原因。而后对原始方案进行了优化。从结果可以看出,采用优化的工艺参数和改进的几何模型对铸件的缺陷有明显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底壳 压铸 ANYCASTING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临近车辆检测ad hoc协议测试与选择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茵 施燕峰 胡圣波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1-26,共6页
通过分析目前临近车辆检测技术,即超声波传感技术、脉冲雷达和激光探测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RFID和电子标签技术、GPS技术,指出GPS集成无线通信技术最适合应用在露天煤矿临近车辆检测中;提出一种GPS集成ad hoc的临近车辆检测无线通信... 通过分析目前临近车辆检测技术,即超声波传感技术、脉冲雷达和激光探测技术、计算机视觉技术、RFID和电子标签技术、GPS技术,指出GPS集成无线通信技术最适合应用在露天煤矿临近车辆检测中;提出一种GPS集成ad hoc的临近车辆检测无线通信系统:只要相邻车辆处于通信距离范围内,车辆间便可采用IEEE 802.11协议,以单跳或多跳的方式交换GPS定位数据。以该系统为研究对象,模拟真实的露天煤矿场景,测试分析了IEEE 802.11a/b/p三种版本的通信协议在视距传输、非视距传输、接收机在斜坡底部和接收机在斜坡顶部4种不同场景下的信号接收强度和有效通信距离。测试结果表明,在以上4种不同场景下,IEEE 802.11b协议的数据包接收率更高、有效通信距离更远,优于IEEE 802.11a协议和IEEE 802.11p协议,更适合露天煤矿临近车辆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矿车安全 临近车辆检测 GPS集成ad HOC 定位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