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谱效关系和网络药理学的苗药血人参抗炎活性成分研究
1
作者 聂琴 吴静澜 +5 位作者 王丹 张均航 娄华勇 徐剑 张永萍 傅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6-767,731,共13页
为明确苗药血人参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物质,本研究通过建立血人参UPLC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化学计量法对其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预测血人参抗炎的活性有效靶点,并采取体外细胞实验对其抗炎药效进行验证。血人参指纹... 为明确苗药血人参的化学成分及抗炎活性物质,本研究通过建立血人参UPLC指纹图谱方法,利用化学计量法对其成分进行比较分析,结合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预测血人参抗炎的活性有效靶点,并采取体外细胞实验对其抗炎药效进行验证。血人参指纹图谱结合化学计量法分析结果显示,不同产地血人参共得到28个共有峰,其中指认了10个共有峰,并首次指认出血人参所含成分牡荆素、木犀草苷、金丝桃苷和汉黄芩素。聚类分析可将不同产地血人参聚为3类,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一致,可相互佐证。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不同产地的血人参对炎症细胞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作用。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G)是抗炎潜在的靶点,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性被认为是抗炎的主要途径之一。本研究建立了血人参的谱-效关系,并结合网络药理学阐明血人参抗炎的关键靶点及作用通路,为血人参的质量控制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药血人参 超高效液相色谱 谱效关联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复方人参水提物的抗疲劳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熊武青 麻秀萍 +2 位作者 郭江涛 白志文 罗仕西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85,共6页
[目的]探究药食同源中药人参、黄精、玉竹及陈皮复合水提物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影响。[方法]该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大株红景天胶囊,0.70 g/kg)和复方人参水提物低、中、高(1.56,3.30,6.60 g/kg)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 d。通... [目的]探究药食同源中药人参、黄精、玉竹及陈皮复合水提物对小鼠抗疲劳作用的影响。[方法]该试验分为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大株红景天胶囊,0.70 g/kg)和复方人参水提物低、中、高(1.56,3.30,6.60 g/kg)剂量组,连续灌胃给药30 d。通过小鼠负重力竭游泳试验及肝糖原、血乳酸、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评价复方人参水提物的抗疲劳作用。[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复方人参水提物对小鼠正常生长及精神状态无显著影响(P>0.05)。中、高剂量组显著延长小鼠负重力竭游泳时间(P<0.05),高剂量组显著提高肝糖原水平(P<0.05),降低血乳酸、血尿素氮及丙二醛水平(P<0.05)。[结论]复方人参水提物有助于缓解小鼠运动疲劳,具有较强的抗疲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人参 抗疲劳 药食同源 负重力竭游泳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骨藤正丁醇萃取成分治疗大鼠阿尔茨海默病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
3
作者 冉念东 刘杰 +2 位作者 徐剑 张永萍 郭江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85-798,共14页
目的探讨黑骨藤正丁醇萃取部位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效学研究及潜在作用机制预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MS)技术对黑骨藤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建立三氯化铝(AlCl3)和D-半乳糖(D-g... 目的探讨黑骨藤正丁醇萃取部位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药效学研究及潜在作用机制预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MS)技术对黑骨藤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建立三氯化铝(AlCl3)和D-半乳糖(D-gal)联合诱导50只SPF级雄性AD大鼠模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尼氏染色(Nissl)、免疫组化染色(ICH)、Western blotting等实验为基础,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预测抗AD潜在作用机制。结果黑骨藤正丁醇萃取部位鉴定出17个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苯丙素类、黄酮类、蒽醌类、三萜类、甾体类以及挥发油类。药效学实验结果显示经过黑骨藤正丁醇萃取部位组处理后,大鼠海马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含量降低(P<0.05),而乙酰胆碱(AC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增加(P<0.05),在Western blotting实验中神经细胞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2(Bcl-2)、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和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上升(P<0.05),而Bax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表达下降(P<0.01),氧化应激因子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上调(P<0.01),氧化应激反应转录因子(Keap-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以及β-淀粉样蛋白Aβ、Tau蛋白表达水平均下调(P<0.01),且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黑骨藤正丁醇萃取部位活性成分与AD共获得TNF、AKT1和ESR1等14个关键靶点。结论初步阐明了黑骨藤正丁醇萃取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并证实了其具有较好的抗AD效果。预测黑骨藤正丁醇萃取部位可通过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和多通路发挥抗AD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LC-QE-MS 黑骨藤 正丁醇萃取部位 化学成分 阿尔茨海默病 网络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细胞实验探讨高粱泡叶醇提物抗炎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田孟斌 吴静澜 +4 位作者 李旭东 韩伟 韦美燕 聂琴 陈汝玲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938-953,共16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验证探讨高粱泡叶醇提物(AELR)抗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四极杆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HF/MS)技术分析AELR的化学成分,通过SwissADME平台筛选AELR化学成分,...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验证探讨高粱泡叶醇提物(AELR)抗炎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四极杆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HF/MS)技术分析AELR的化学成分,通过SwissADME平台筛选AELR化学成分,再用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检索潜在靶点;OMIM、GeneCards、TTD数据库检索疾病靶点;Venny2.1平台得到“成分-疾病”交集靶点,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利用DAVID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用AutoDock等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最后,采用LPS诱导RAW264.7细胞构建体外炎症模型,通过Griess、ELISA以及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细胞上清液相关炎症因子水平,RT-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细胞相关蛋白mRNA和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UHPLC-Q-Exactive HF/MS共鉴定出56种化合物;网络药理学筛选得到21种AELR活性成分及419个靶点,炎症疾病靶点1923个,交集靶点187个,其中IL-1B、AKT1、STAT3、EGFR、PTGS2为核心靶点,与石吊兰素、木犀草素、异泽兰黄素、苜蓿素、棕矢车菊素活性成分分子对接结果良好;GO和KEGG分析发现,AELR抗炎可能通过PI3K/AKT、MAPK、NF-κB信号通路转导。体外细胞实验表明,与模型组比较,AELR能显著降低细胞上清液中的NO、IL-6、TNF-α以及细胞内ROS水平含量(P<0.01);显著降低细胞COX-2、IL-6、TNF-α、IL-1βmRNA表达(P<0.01),COX-2(P<0.01)蛋白表达下调,p-p65/p65、p-IκBα/IκBα、p-JNK/JNK、p-ERK/ERK、p-Akt/Akt蛋白表达比值均降低(P<0.01)。结论:AELR具有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多成分和多靶点来抑制NF-κB、MAPK及Akt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泡叶 抗炎 网络药理学 UHPLC-Q-Exactive HF/MS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制备及释药机制考察
5
作者 聂琴 吴静澜 +3 位作者 罗坤顺 徐剑 张永萍 傅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3,共10页
依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优化了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的最佳制备工艺。首先制备β-环糊精阿司匹林包合物,再以醋酸纤维素为包衣材料、聚乙二醇4000为致孔剂制备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 依次采用单因素试验和Box-Behnken设计结合响应面法,以释放度为评价指标,优化了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的最佳制备工艺。首先制备β-环糊精阿司匹林包合物,再以醋酸纤维素为包衣材料、聚乙二醇4000为致孔剂制备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体外释放度试验表明,该工艺制备的阿司匹林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与市售阿司匹林肠溶片在人工胃液中0~2 h内累积释放率分别为1.5%和1.6%;将释放介质调至pH 6.8后,两种剂型在10 h时的累积释药量无显著差异。此外,该包合物微孔渗透泵片在12 h内呈现零级释放且释放较完全(累积释放率>90%),提示有可能减轻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司匹林 微孔渗透泵片 星点设计 释药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超临界CO_(2)萃取白扁豆挥发油工艺及其成分分析
6
作者 罗依 杨芳芳 +2 位作者 徐剑 张永萍 刘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6-40,共5页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白扁豆中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最优萃取工艺为萃取时间3.0 h、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 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白扁豆中挥发油。以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萃取工艺,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成分。结果表明:最优萃取工艺为萃取时间3.0 h、萃取压力25 MPa、萃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白扁豆挥发油得率为1.37%。在白扁豆挥发油中,共鉴定出43种化学成分,其中有机酸类成分相对含量达到31.08%,其次为甾醇类(18.08%)。亚油酸、棕榈酸、豆甾醇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15.69%、9.89%、9.39%。表明白扁豆挥发油具有多种潜在的生物活性,可用于开发优质药材资源及保健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扁豆挥发油 超临界CO_(2)提取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膝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弩药微乳多成分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
7
作者 赵婵 谢欢 +4 位作者 徐剑 刘耀 杨芳芳 陈迎龙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04-812,共9页
目的建立弩药微乳多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绿原酸)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阐明弩药微乳在KOA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的建立弩药微乳多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绿原酸)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阐明弩药微乳在KOA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4%木瓜蛋白酶诱导建立KOA大鼠模型;经UPLC分析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大鼠关节液中的PK过程,建立PK模型;经ELISA分析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KOA大鼠MMP-3、MMP-13、TNF-α及IL^(-1)β含量,建立PD模型;应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拟合PK与PD数据得到PK-PD模型。结果PK结果显示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关节腔内吸收缓慢,在3~5 h内逐步达到峰值,其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及绿原酸的C_(max)分别为1.23、1.48、1.62、4.67、0.93、1.25、2.35μ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11))分别为2.58、4.04、3.54、12.15、2.51、2.41、4.11 h·μg·mL^(-1)。PD结果显示给药不同时间点后,MMP-3、IL^(-1)β、TNF-α、MMP-13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MMP-3下降不明显,仅在6 h有显著性差异;其余IL^(-1)β、TNF-α、MMP-13含量均下降明显(P<0.05,P<0.01),并出现药效滞后现象;PK-PD结合模型显示,弩药微乳多成分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数据能较好地拟合。结论建立的PK-PD结合模型可对给药后的药效变化进行预估,为弩药微乳治疗KOA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弩药微乳多成分 膝骨性关节炎 UPLC 药动学-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浸膏微波真空干燥特性及干燥动力学模型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卿果 徐剑 +5 位作者 缪艳燕 张永萍 赵罗娜 程纯 吴琦 吴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2-229,共8页
为探究枸杞浸膏的微波真空干燥特性,通过考察微波功率密度、浸膏初始相对密度对浸膏温度、干基含水率、失水速率的影响规律,建立其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干燥动力学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枸杞浸膏微波真空干燥过程... 为探究枸杞浸膏的微波真空干燥特性,通过考察微波功率密度、浸膏初始相对密度对浸膏温度、干基含水率、失水速率的影响规律,建立其水分比与干燥时间关系的干燥动力学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枸杞浸膏微波真空干燥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浸膏由流体状态转变为半流体状态(阶段Ⅰ);由半流体状态转变为干膏状态(阶段Ⅱ)。微波功率密度越大、初始相对密度越大,浸膏温度上升趋势越明显;干基含水率下降越快,失水速率变化幅度越大,所需干燥时间越短。通过拟合6种常用的薄层干燥经验模型,其中Wang模型R^(2)在0.98878~0.99902之间,X^(2)和SSE分别小于0.0017和0.00849,均为6个模型中的最小值。且经过验证,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基本拟合,可以较好的预测微波真空干燥过程中枸杞浸膏水分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浸膏 微波真空干燥 干燥特性 干燥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简梨娜 郭江涛 +1 位作者 刘耀 刘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3,共5页
探讨大果木姜子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及总酚酸的质量浓度与其抗氧化能力的量效关系。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果木姜子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酸质量浓度,并通过DPPH自由基法、FRAP法、羟基自由基法及ABTS^(+)自由基法测... 探讨大果木姜子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及总酚酸的质量浓度与其抗氧化能力的量效关系。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果木姜子不同萃取物中总黄酮和总酚酸质量浓度,并通过DPPH自由基法、FRAP法、羟基自由基法及ABTS^(+)自由基法测定其体外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乙酸乙酯萃取物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清除率为91.5%~93.0%;清除羟基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以正丁醇萃取物为优,清除率分别为67.2%~84.1%、91.5%~98.2%;根据FRAP法可以看出,在同等质量浓度条件下,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变化,高质量浓度时抗氧化能力最强,可达0.992~1.040 mmol/L。大果木姜子在不同抗氧化测试中均有着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但由于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所含黄酮和酚酸的种类不同,其抗氧化效果表现出一定的差异,通过DPPH自由基法和FRAP法测定可以看出,大果木姜子的抗氧化能力呈现出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总黄酮 总酚酸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和干燥方法对铁皮石斛花挥发油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钱贵芸 杨芳芳 +2 位作者 徐剑 张永萍 刘杰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71,共11页
采用GC-MS法分析比较5种提取方法、5种干燥方法获得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探索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干燥工艺。结果表明:从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铁皮石斛... 采用GC-MS法分析比较5种提取方法、5种干燥方法获得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探索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及干燥工艺。结果表明:从水蒸气蒸馏法、超声提取法、索氏提取法、微波萃取法、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51、45、42、51、13种成分。从冷冻干燥、微波干燥、真空干燥、热风干燥及自然干燥的铁皮石斛花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92、84、101、86.67种成分。水蒸气蒸馏法更适用于铁皮石斛花挥发油的提取,其中棕榈酸的相对含量较高;超临界CO_(2)萃取法与其他提取方法的差异较大,提取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以酸类与酯类为主。真空干燥法在保留铁皮石斛花挥发油化学成分方面表现较好,其中苯乙醇的相对含量较高;自然干燥与其他干燥方法的差异性最大,提取的挥发油成分主要以烯烃类和醛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皮石斛花 挥发油 提取方法 干燥方法 化学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补天素丸对肾阴虚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曹国琼 舒淇琳 +5 位作者 王梅 葛秋平 吴金华 吴劲勇 徐剑 张永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7-1351,共5页
目的研究杜仲补天素丸对肾阴虚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复方利血平片和甲状腺片的方法制备肾阴虚模型,测定小鼠体温,痛阈值,力竭游泳时间,血清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环磷酸鸟苷(cGMP)、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目的研究杜仲补天素丸对肾阴虚小鼠的影响。方法采用灌胃复方利血平片和甲状腺片的方法制备肾阴虚模型,测定小鼠体温,痛阈值,力竭游泳时间,血清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环磷酸鸟苷(cGMP)、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激素(CRH)、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IL-6)、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水平,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痛阈值、力竭游泳时间、血清cGMP、GSH水平和LDH、SOD活性降低(P<0.05,P<0.01),血清T3、T4、cAMP、ACTH、CRH、IFN-γ、IL-6、MDA水平升高(P<0.05,P<0.01),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杜仲补天素丸组小鼠胸腺指数、脾脏指数、痛阈值、力竭游泳时间增加(P<0.05,P<0.01),血清cGMP、GSH水平和LDH、SOD活性升高(P<0.05,P<0.01),血清T3、T4、cAMP、ACTH、CRH、IFN-γ、IL-6、MDA水平(P<0.05,P<0.01)及肝组织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降低(P<0.05,P<0.01)。结论杜仲补天素丸能够改善肾阴虚小鼠的基础代谢起到抗疲劳作用,调节甲亢型肾阴虚小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改善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补天素丸 肾阴虚 能量代谢 抗疲劳 内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凝胶微针的进展
12
作者 万开龙 宋信莉 +4 位作者 沈丽 杨小双 石佳楠 钱舒琪 陈丽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117,129,共6页
水凝胶微针是由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水凝胶材料制备得到,微针针体可以刺穿皮肤角质层,吸收皮肤间质液后溶胀转化为凝胶态,该性质使其在药物经皮促渗及对皮肤内生物标志物的提取识别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水凝胶微针能增大药物的经皮渗透性,... 水凝胶微针是由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水凝胶材料制备得到,微针针体可以刺穿皮肤角质层,吸收皮肤间质液后溶胀转化为凝胶态,该性质使其在药物经皮促渗及对皮肤内生物标志物的提取识别领域具有重要作用。水凝胶微针能增大药物的经皮渗透性,使用方便,由于针尖仅有微米级长度,使用时能达到无痛/微痛的目的,使用结束后,皮肤内无基质残留,还能通过改变水凝胶交联度调节释药速率。因此,总结了近年来水凝胶微针相关的国内外代表文献,介绍在制备工艺、性能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凝胶微针 制备工艺 性能评价 高分子材料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钱贵芸 郭江涛 +3 位作者 张永萍 刘杰 徐剑 韩伟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35,55,共7页
比较超声提取(UE)、微波提取(ME)、索氏提取(XZ)、水蒸气蒸馏(SD)提取的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考察其对大肠杆菌(Eco)、金黄色葡萄球菌(Sta)、枯草芽孢杆菌(Bs)、铜绿假单胞菌(Pak)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SD、UE、ME、XZ提取的... 比较超声提取(UE)、微波提取(ME)、索氏提取(XZ)、水蒸气蒸馏(SD)提取的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并考察其对大肠杆菌(Eco)、金黄色葡萄球菌(Sta)、枯草芽孢杆菌(Bs)、铜绿假单胞菌(Pak)的抑菌能力。结果表明:SD、UE、ME、XZ提取的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分别鉴定出69、65、72、60种成分,相对含量分别占其总挥发油的91.382%、88.323%、85.709%、89.864%。4种挥发油对Eco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SD<XZ=UE=ME,对Sta的MIC为SD<XZ=UE<ME,对Bs的MIC为XZ=UE<ME<SD,对Pak的MIC为ME<XZ=UE<SD;4种挥发油对4种供试菌的抑菌效果均高于甲醇。相关性分析表明,醇类和烃类的含量与Bs的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挥发油 超声提取 微波提取 索氏提取 水蒸气蒸馏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工艺优化、成分分析及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杰 郭江涛 +5 位作者 刘耀 程纯 黄凯 简梨娜 徐剑 张永萍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11-219,共9页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 为研究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最优提取工艺及其成分组成和抗氧化活性,以大果木姜子挥发油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组成;运用清除DPPH·试验初步评价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浸泡时间5 h,料液比1:5 g/mL,提取时间8 h,在上述条件下,实际得率为10.67%。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鉴定出74个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175%,其中相对含量高于3%的分别为1,8-桉叶素(21.854%)、正癸酸(12.893%)、β-蒎烯(4.873%)、对伞花烃(4.579%)、α-蒎烯(4.452%)、月桂酸(3.734%)、α-萜品烯醇(3.188%);大果木姜子挥发油抗氧化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当浓度在1.0~6.0 mg/mL范围内时,最高清除率为92.94%。优化的工艺适用于大果木姜子挥发油的提取,大果木姜子挥发油中含有多种成分,其中以萜类、烃类及酸类成分为主,抗氧化结果提示其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挥发油 响应面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体外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须中总黄酮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优化 被引量:14
15
作者 刘杰 梁亚蓝 +1 位作者 李浩楠 郭江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6-80,共5页
比较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效果,确定纯化玉米须总黄酮的最佳大孔树脂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液流速、上样液体积及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流速、洗脱液体积对玉米须总黄酮动态吸附-解... 比较5种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解吸效果,确定纯化玉米须总黄酮的最佳大孔树脂为AB-8型大孔吸附树脂。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液流速、上样液体积及乙醇体积分数、洗脱流速、洗脱液体积对玉米须总黄酮动态吸附-解吸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确定AB-8大孔树脂纯化玉米须总黄酮的最佳工艺:上样液质量浓度1.41 mg/mL、上样液流速2.00 mL/min、乙醇体积分数70%。该工艺稳定、可行,可用于玉米须总黄酮的分离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总黄酮 AB-8大孔树脂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果木姜子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郭江涛 张永萍 +3 位作者 刘杰 徐剑 程纯 刘耀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06-315,共10页
目的:比较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进行抗氧化能力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各自成分,分析结果与Nist 17和Wiley ... 目的:比较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同时进行抗氧化能力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大果木姜子熟果、青果、果柄、叶的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其各自成分,分析结果与Nist 17和Wiley 275标准质谱图进行检索和匹配,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同时采用DPPH·、ABTS+·及总还原力抗氧化体系考察其抗氧化作用。结果:从大果木姜子熟果挥发油中共检测66种成分,相对含量为89.365%,主要成分为正癸酸(28.563%)、1,8-桉叶素(13.461%)、月桂酸(13.279%)等;从大果木姜子青果挥发油中共检测60种成分,相对含量为86.2%,主要成分为1,8-桉叶素(11.845%)、β-水芹烯(10.831%)和α-水芹烯(9.178%)等;从果柄挥发油中共检测出67种成分,相对含量为55.047%,主要成分为β-桉叶醇(13.683%)、1-((1R,2R,3R)-2-(3-Isopropylfuran-2-yl)-3-methylcyclopentyl)ethanone(3.426%)、δ-杜松萜烯(3.188%)等。从叶挥发油中共检测出50种成分,相对含量为64.389%,主要成分为1-((1R,2R,3R)-2-(3-Isopropylfuran-2-yl)-3-methylcyclopentyl)ethanone(11.259%)、石榴酚(8.473%)、3,5-二叔丁基水杨醛(7.79%)等。抗氧化结果表明熟果挥发油抗氧化作用最好,果柄挥发油抗氧化作用最差。相关性分析表明烃类及酸类成分与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聚类分析将青果和熟果分为一类,果柄和叶分为一类。结论:大果木姜子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各成分及含量差异较大,但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可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果木姜子 挥发油 青果 熟果 果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分离鉴定及不同温度和pH值下菌株生长情况 被引量:3
17
作者 曹国琼 刘敏 +4 位作者 刘耀 徐剑 陈有丽 吴静澜 张永萍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011-4017,共7页
目的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进行分离鉴定,考察不同温度和pH值对优势菌株生长的影响。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0周至6周样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分别进行培养、菌落计数、分离纯化优势菌种;采用16S rDNA,26... 目的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菌种进行分离鉴定,考察不同温度和pH值对优势菌株生长的影响。方法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0周至6周样品中的细菌、霉菌、酵母菌分别进行培养、菌落计数、分离纯化优势菌种;采用16S rDNA,26S rDNA序列对优势细菌和真菌进行鉴定;分别考察阿氏芽孢杆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米曲霉的最适宜生长温度、pH值。结果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细菌0周至4周数量增加,4周至6周数量趋于稳定;酵母菌在发酵0周至3周时数量增加,4周至6周数量不断减少;霉菌在0周时没有生长,1周至4周数量平稳增加,5周至6周霉菌数量呈现下降趋势。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鉴定筛选出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的优势菌种,以阿氏芽孢杆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米曲霉为研究对象,其生长的最适温度分别为35、25~30、35℃;最适pH值分别为8、6、7。结论化风丹药母发酵过程中优势微生物分别为阿氏芽孢杆菌、汉逊德巴利酵母菌、米曲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风丹药母 分离与鉴定 阿氏芽孢杆菌 汉逊德巴利酵母菌 米曲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地稔果实总色素的工艺优化
18
作者 班积变 麻秀萍 +2 位作者 杨菁 陈滕 郭江涛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80-83,共4页
以地稔果实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地稔果实总色素。以总色素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地稔果实总色素的提取工艺,并分析栽麻镇、高镇、三都镇3个贵州省内不同乡镇的地稔果实总色素含量。结果表明:最优提... 以地稔果实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地稔果实总色素。以总色素含量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地稔果实总色素的提取工艺,并分析栽麻镇、高镇、三都镇3个贵州省内不同乡镇的地稔果实总色素含量。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100(g/mL)、超声功率50 W、超声时间50 min、超声温度60℃,在此条件下栽麻镇、高镇及三都镇的地稔果实总色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34%、0.13%、0.4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稔 总色素 提取工艺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