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药研究领域中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及主要用途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付静 《中国医药导报》 2023年第34期40-43,共4页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信息极度充斥,中医药工作者们面临的评价和选择日趋复杂,指标体系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或手段,构建及运用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梳理出中医药研究领域中构建指标体系常用访谈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层...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信息极度充斥,中医药工作者们面临的评价和选择日趋复杂,指标体系作为辅助决策的工具或手段,构建及运用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梳理出中医药研究领域中构建指标体系常用访谈法、扎根理论、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的指标体系主要用于适宜技术筛选、临床疗效评价、服务能力评价、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指标体系构建与运用存在的局限并给出意见建议,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运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标体系 中医药 构建与运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外泌体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崔冬梅 陈皖倩 康朝霞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3期437-443,共7页
目的基于外泌体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ia,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多因素造... 目的基于外泌体探讨电针“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ia,FD)大鼠十二指肠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3组大鼠采用多因素造模方法制备F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足三里”穴14天;抑制剂组给予抑制剂GW4869(1.25μg/g)腹腔注射,每2天一次,共7次。干预结束后,比较各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变化、闭合小环蛋白1(zonulaoccludens-1,ZO-1)、闭合蛋白1(Claudin-1)、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63的平均光密度值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十二指肠组织结构紊乱,黏膜上皮缺失严重,局部肠腺结构消失,被大量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取代,损伤侵及黏膜下层,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电针组大鼠十二指肠各层组织结构黏膜层变窄不规则,部分黏膜上皮脱落,肠腺数量丰富,间质内可见部分炎性细胞浸润;抑制剂组大鼠十二指肠各层组织结构清晰,部分黏膜上皮脱落,肠腺数量丰富,间质内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及抑制剂组十二指肠中大鼠十二指肠组织中ZO-1和Claudin-1棕黄色或棕褐色分布面积平均光密度值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抑制剂组外泌体表面标志蛋白CD63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抑制剂组十二指肠组织中IL-6表达降低(P<0.01)。结论电针和GW4869均能抑制十二指肠促炎因子和外泌体的表达,改善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有利于肠道黏膜屏障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消化不良 电针 足三里 外泌体 紧密链接 十二指肠黏膜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外治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马雪 冯麟 《中国医药科学》 2022年第6期57-60,共4页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类以膝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变并伴随软骨下骨质增生、关节疼痛等为特征的常见关节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KOA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外治、物理治疗、药物治疗... 膝骨关节炎(KOA)是一类以膝关节软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病变并伴随软骨下骨质增生、关节疼痛等为特征的常见关节疾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中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目前KOA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外治、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等,其中中医外治法在KOA的治疗中具有操作简单、疗效显著、费用低廉等特点,其临床效果得到广泛认可与推广,且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KOA将成为治疗的主要发展趋势。中医外治方法治疗KOA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但其作用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就目前中医外治法治疗KOA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临床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外治法 膝骨关节炎 针灸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经选穴针刺对失眠大鼠前额叶相关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
4
作者 吴雪芬 朱洲 +5 位作者 莫倩 张小珊 施杨婉琳 吴艳茹 贾晓琪 杨孝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0期115-120,共6页
目的观察循经选穴针刺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致失眠大鼠前额叶相关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针刺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PCPA复制失眠大鼠模型,针... 目的观察循经选穴针刺对对氯苯丙氨酸(PCPA)致失眠大鼠前额叶相关蛋白激酶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改善失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假针刺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2只。采用腹腔注射PCPA复制失眠大鼠模型,针刺组针刺“百会”“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假针刺组仅将针头固定于相应穴位但不刺入皮肤,模型组仅固定,每日30 min,西药组予艾司唑仑溶液灌胃,连续7 d。空白组不进行处理。戊巴比妥钠翻正实验测定大鼠睡眠潜伏期和睡眠时间,ELISA检测血浆褪黑素(MT)含量,RT-PCR检测前额叶组织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Ⅱ、蛋白激酶C(PKC)、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前额叶组织CaMKⅡ、PKC、p38MAPK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睡眠潜伏期显著延长、睡眠时间显著缩短(P<0.01),血浆MT含量显著降低(P<0.01),前额叶组织CaMKⅡ、PKC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p38MAP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大鼠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1),血浆MT含量显著升高(P<0.01),前额叶组织CaMKⅡ、PKC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p38MAPK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假针刺组比较,针刺组和西药组睡眠潜伏期显著缩短、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1),血浆MT含量显著升高(P<0.01),前额叶组织PKC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1),p38MAPK mRNA表达显著降低(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经选穴针刺可能通过调节失眠大鼠前额叶相关蛋白激酶表达,缩短大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从而改善睡眠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 循经选穴 针刺 蛋白激酶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透析结合UPLC的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多成分皮肤药动学研究
5
作者 谢欢 宋选飞 +5 位作者 周斌 刘耀 杨芳芳 陈迎龙 朱艳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7-173,共7页
目的考察弩药微乳多成分在自制探针上的回收率与温度、灌流速度、浓度的关系,研究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家兔皮肤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UPLC测定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质量浓度;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探究温度、... 目的考察弩药微乳多成分在自制探针上的回收率与温度、灌流速度、浓度的关系,研究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家兔皮肤组织中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UPLC测定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质量浓度;采用增量法与减量法探究温度、灌流速度、质量浓度对探针回收率的影响,UPLC测定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透析液中多成分含量变化,并用DAS2.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升高温度,各成分探针回收率逐渐提高;流速越大,药物回收率越低,且回收率与探针周围药物质量浓度关系不大。弩药微乳中绿原酸、苯甲酰新乌头原碱、杠柳毒苷、新乌头碱在皮下组织中的药动学参数C max分别为(3.24±0.36)(1.04±0.29)(4.78±2.15)(2.86±0.55)μg·mL^(-1);AUC 0-∞分别为(52.42±30.84)(7.70±3.73)(42.23±13.93)(22.68±12.51)h·μg·mL^(-1)。结论首次采用微透析在体实时取样技术,建立UPLC检测方法,对弩药微乳经皮给药后多成分皮肤药动学进行研究,为弩药微乳后续的考察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弩药微乳 微透析 UPLC 皮肤药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CF/C-kit通路探讨三焦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的影响
6
作者 尚雪梅 朱洲 +5 位作者 潘莉 唐徐韵 宋光仙 石丽杉 程敏 杨孝芳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4期578-584,共7页
目的 观察三焦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大鼠胃肠动力异常及结肠组织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C-ki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 目的 观察三焦针法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 IBS-D)大鼠胃肠动力异常及结肠组织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 SCF)、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receptor, C-kit)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三焦针法治疗IBS-D的作用机制。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和三焦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冰醋酸灌肠+束缚应激”建立IBS-D大鼠模型。西药组予匹维溴胺灌胃(15 mg/kg),三焦组针刺膻中、中脘、气海、血海(双侧)及足三里(双侧),诸穴行捻转补法30秒,1次/d,均治疗14天。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测定体质量、旷场实验(大鼠横向运动和纵向运动)、稀便率、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retraction reflex, AWR)3分阈值时注水量;RT-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SCF、C-kit 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相比,IBS-D模型大鼠一般状态较差,体质量显著降低(P<0.01),旷场实验检测横向运动距离与纵向运动次数显著降低(P<0.01),稀便率显著增高(P<0.01),AWR3分时注水量显著降低(P<0.01),结肠组织中SCF、C-ki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三焦组大鼠体质量显著升高(P<0.01,P<0.05),横向运动距离与纵向运动次数均显著升高(P<0.05,P<0.01),稀便率显著下调(P<0.01),AWR3分时注水量显著提升(P<0.01),三焦组大鼠结肠组织中SCF、C-kit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而西药组SCF、C-kit mRNA及蛋白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焦针法可改善IBS-D大鼠症状,可能是与调节结肠组织中SCF、C-kit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三焦针法 SCF/C-kit通路 胃肠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足踝功能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在扁平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7
作者 宋光仙 陈姗 +2 位作者 潘莉 唐徐韵 尚雪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14期160-162,共3页
目的:探讨足踝功能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及两种方法联合对扁平足患者足弓指数及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于贵州中医药大学招募的扁平足患者45例(90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足踝功能训练组、本体感觉训练组、联合组,各15例(30... 目的:探讨足踝功能训练、本体感觉训练及两种方法联合对扁平足患者足弓指数及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5月于贵州中医药大学招募的扁平足患者45例(90足)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足踝功能训练组、本体感觉训练组、联合组,各15例(30足)。足踝功能训练组实施足踝功能训练,本体感觉训练组实施本体感觉训练,联合组实施足踝功能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比较三组足弓指数、疼痛程度。结果: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三组足弓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个月后,三组足弓指数大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三组足弓指数大于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且联合组大于足踝功能训练组、本体感觉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三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1个月后,三组疼痛评分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3个月后,三组疼痛评分低于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且联合组低于足踝功能训练组、本体感觉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足踝功能训练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在扁平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改善足弓指数,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平足 足踝功能训练 本体感觉训练 足弓指数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次髎穴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大鼠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薇薇 蔡明星 +1 位作者 莫倩 杨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10期5-8,13,共5页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穴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是否具有穴位特异性。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50只,体重180~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穴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仅检测,其余四组大鼠均先进行双侧卵巢摘除手术... 目的探讨电针次髎穴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是否具有穴位特异性。方法8周龄雌性SD大鼠50只,体重180~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穴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每组10只。正常组仅检测,其余四组大鼠均先进行双侧卵巢摘除手术,继予阴道扩张手术建立压力性尿失禁模型。造模成功后,于电针干预前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观察大鼠腹压漏尿点压(ALPP)、最大膀胱容量(MBC)的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耻尾肌与膀胱颈尿道括约肌组织中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水平。结果尿流动力学结果显示,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BC、ALPP值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后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MBC、ALPP值升高(P<0.05);与次髎组比较,三阴交、非经穴组MBC、ALPP值降低(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盆底结缔组织collagen Ⅰ、CTGF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collagen Ⅰ、CTGF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次髎组比较,三阴交组、非经穴组collagen Ⅰ、CTGF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电针次髎穴可有效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及修复其盆底组织损伤,该膀胱调节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尿失禁 电针 次髎 穴位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兰草凝胶贴剂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及其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梁光萍 高玲 +3 位作者 陈晓兰 张宁 罗乐 李嘉 《环球中医药》 CAS 2023年第7期1309-1316,共8页
目的探讨马兰草凝胶贴剂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及其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基质组、马兰草凝胶贴剂组和呋塞米+螺内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腹腔注射CCl 4-橄榄油混合液制备肝... 目的探讨马兰草凝胶贴剂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及其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基质组、马兰草凝胶贴剂组和呋塞米+螺内酯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腹腔注射CCl 4-橄榄油混合液制备肝硬化腹水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基质组、马兰草凝胶贴剂组分别给予不含药物的基质贴和马兰草凝胶贴,每两天1次,每次1.5小时,持续8周;呋塞米+螺内酯组给予呋塞米+螺内酯混合液灌胃,每两天1次,持续8周。给药期间观察大鼠一般状态,测量腹水量、白蛋白、胶体渗透压变化。8周后麻醉处死大鼠,取材进行检测,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Tunel-α-平滑肌激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双标记法检测活化肝星状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和Bcl-2关联X(Bcl-2 associated X,Bax)蛋白表达。结果马兰草凝胶贴剂组有效改善腹水大鼠的一般状态,腹水量显著降低,血清白蛋白、血浆胶体渗透压水平明显升高,肝细胞结构接近正常,细胞大小均匀,门管区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减轻,α-SMA阳性细胞表达明显减少,荧光减弱,Tunel阳性细胞表达增多,Bax表达显著升高,Bcl-2表达显著下降。结论马兰草凝胶贴剂对肝硬化腹水大鼠腹水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修复肝组织病理形态和促进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腹水 马兰草 凝胶贴剂 肝星状细胞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膝骨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弩药微乳多成分PK-PD结合模型的建立
10
作者 赵婵 谢欢 +4 位作者 徐剑 刘耀 杨芳芳 陈迎龙 张永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6期804-812,共9页
目的建立弩药微乳多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绿原酸)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阐明弩药微乳在KOA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 目的建立弩药微乳多成分(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绿原酸)膝骨性关节炎(KOA)的药动学(PK)-药效学(PD)结合模型,阐明弩药微乳在KOA大鼠体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消长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4%木瓜蛋白酶诱导建立KOA大鼠模型;经UPLC分析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大鼠关节液中的PK过程,建立PK模型;经ELISA分析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KOA大鼠MMP-3、MMP-13、TNF-α及IL^(-1)β含量,建立PD模型;应用Phoenix WinNonlin软件拟合PK与PD数据得到PK-PD模型。结果PK结果显示弩药微乳多成分在关节腔内吸收缓慢,在3~5 h内逐步达到峰值,其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新乌头碱、杠柳毒苷、新绿原酸、香草酸及绿原酸的C_(max)分别为1.23、1.48、1.62、4.67、0.93、1.25、2.35μg·mL^(-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11))分别为2.58、4.04、3.54、12.15、2.51、2.41、4.11 h·μg·mL^(-1)。PD结果显示给药不同时间点后,MMP-3、IL^(-1)β、TNF-α、MMP-13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MMP-3下降不明显,仅在6 h有显著性差异;其余IL^(-1)β、TNF-α、MMP-13含量均下降明显(P<0.05,P<0.01),并出现药效滞后现象;PK-PD结合模型显示,弩药微乳多成分药物浓度与其药效数据能较好地拟合。结论建立的PK-PD结合模型可对给药后的药效变化进行预估,为弩药微乳治疗KOA提供了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弩药微乳多成分 膝骨性关节炎 UPLC 药动学-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