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信阳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
1
作者 王国君 《现代农村科技》 2016年第16期20-21,共2页
茶尺蠖是我国茶园最主要的害虫之一,本文分析了茶尺蠖的发生规律,并提出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茶尺蠖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 信阳 茶尺蠖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灰茶尺蠖对三种非寄主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方梅 乔利 +3 位作者 潘鹏亮 王国君 尹健 陈利军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5-573,共9页
【目的】筛选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有引诱或驱避活性的植物性物质,为开发灰茶尺蠖的"推-拉"绿色防治策略提供可选择的基础材料。【方法】利用触角电位(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灰茶尺蠖雌、雄蛾对土荆芥Chenopodium ... 【目的】筛选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有引诱或驱避活性的植物性物质,为开发灰茶尺蠖的"推-拉"绿色防治策略提供可选择的基础材料。【方法】利用触角电位(EAG)和Y型嗅觉仪测定灰茶尺蠖雌、雄蛾对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留兰香Mentha spicata和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的触角电位和行为反应。【结果】灰茶尺蠖雌、雄蛾对土荆芥、留兰香和黄花蒿这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均产生依浓度而变化的触角电位反应,随着精油浓度的升高,触角电位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最大值分别出现在1,100和100 mg/L浓度下;雄虫对土荆芥和留兰香精油的EAG值大于雌虫,对黄花蒿精油的反应则相反。行为反应测试表明,土荆芥和黄花蒿精油对灰茶尺蠖雌、雄虫定向行为不显著,留兰香精油表现为显著的驱避作用。【结论】灰茶尺蠖对土荆芥、留兰香和黄花蒿这3种非寄主植物精油均产生电生理反应,其中留兰香精油对其具有显著驱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茶尺蠖 非寄主精油 EAG反应 行为反应 “推-拉”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冀保毅 李传宝 +2 位作者 赵亚丽 陈海雁 李潮海 《山东农业科学》 2015年第11期60-63,共4页
通过两地两年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常规耕作并秸秆还田(CT)、深耕并秸秆还田(DT)、深耕但秸秆不还田(DNT)三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均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DT处理耕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 通过两地两年田间定位试验,对比研究常规耕作并秸秆还田(CT)、深耕并秸秆还田(DT)、深耕但秸秆不还田(DNT)三种耕作方式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和秸秆还田均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DT处理耕层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CT处理和DNT处理,分别增加10.8%、23.9%、31.0%和56.1%、85.3%、142.6%。深耕主要增加耕层中下部土壤微生物数量,而秸秆还田能够增加整个耕层土壤微生物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 秸秆还田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鸡公山小鱼仙草挥发油的抑菌作用及组分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陈利军 陈月华 +3 位作者 周巍 尹健 胡孔峰 杨俊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75-1879,共5页
【目的】明确河南鸡公山产小鱼仙草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掌握其化学组分,为小鱼仙草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河南鸡公山的小鱼仙草挥发油,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番茄灰霉病菌、小... 【目的】明确河南鸡公山产小鱼仙草挥发油的抑菌活性,掌握其化学组分,为小鱼仙草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河南鸡公山的小鱼仙草挥发油,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莴苣菌核病菌)的熏蒸抑制作用,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小鱼仙草挥发油对供试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均低于10.00μL/皿;GC-MS法从小鱼仙草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2个组分,鉴定了20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8.822%;挥发油的主要组分为桉树脑(64.684%)、β-蒎烯(7.963%)、(Z)-3,7-二甲基-1,3,6-辛三烯(5.239%)和β-水芹烯(4.673%)等。【结论】河南鸡公山产小鱼仙草的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可作为熏蒸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鱼仙草 挥发油 抑菌作用 GC—MS分析 鸡公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黄花蒿挥发油的组分分析及抑菌作用测定 被引量:9
5
作者 智亚楠 陈月华 +2 位作者 马宇明 尹健 陈利军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5-109,共5页
为了明确河南省黄花蒿挥发油的成分和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河南信阳的黄花蒿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组分分析,并测定挥发油的熏蒸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从黄花蒿挥发油中共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24个... 为了明确河南省黄花蒿挥发油的成分和抑菌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采自河南信阳的黄花蒿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进行组分分析,并测定挥发油的熏蒸抑菌作用。结果表明:从黄花蒿挥发油中共分离到28个组分,鉴定出其中24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5.324%,其主要组分为蒿酮(46.654%)、桉油精(13.422%)、樟脑(9.648%)等;挥发油对水稻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油菜菌核病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78μL/皿、0.89μL/皿、1.32μL/皿和1.52μL/皿。说明河南省黄花蒿挥发油可在农业上作为杀菌剂使用,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抑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蒿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智亚楠 陈月华 +3 位作者 温亚娟 马宇明 陈利军 尹健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224-227,共4页
为明确河南省信阳市野生蒙古蒿挥发油的组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蒙古蒿挥发油,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蒙古蒿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并测定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从蒙古蒿挥发油中... 为明确河南省信阳市野生蒙古蒿挥发油的组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活性,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蒙古蒿挥发油,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蒙古蒿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并测定挥发油对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从蒙古蒿挥发油中共分离到33个组分,鉴定出其中29个,占挥发油总量的95. 602%,其主要组分为兰香油薁(16. 59%)、大根香叶烯D(14. 916%)、石竹烯(9. 615%)、桉树脑(8. 782%)等。挥发油对供试的水稻纹枯病病菌、小麦赤霉病病菌、辣椒炭疽病病菌和水稻胡麻斑病病菌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3. 05、5. 20、6. 98、9. 01μL/皿。可见蒙古蒿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望作为熏蒸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蒿 熏蒸抑菌活性 挥发油 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冰柏挥发油的化学组分及其抑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智亚楠 陈月华 +2 位作者 陈平 陈利军 史洪中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555-1560,共6页
【目的】明确蓝冰柏挥发油的组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活性,为蓝冰柏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蓝冰柏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分,并测定分析蓝冰柏挥发油对草... 【目的】明确蓝冰柏挥发油的组分及其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活性,为蓝冰柏在农林业上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蓝冰柏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化学组分,并测定分析蓝冰柏挥发油对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等4种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的熏蒸抑制作用。【结果】从蓝冰柏挥发油中共分离到44种组分,鉴定出其中30种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1.241%,其主要组分为伞形酮(16.416%)、顺式—依兰油-4,5-二烯(14.765%)、4-萜烯醇(12.111%)和右旋柠檬烯(7.044%)等。蓝冰柏挥发油对供试草莓灰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均有一定的熏蒸抑制作用,有效中浓度(EC_(50))分别为0.91、2.27、0.84和4.12μL/皿。【结论】蓝冰柏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有一定的熏蒸抑制作用,其活性成分可作为先导化合物用于开发新型农药或直接作为杀菌剂应用于植物病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冰柏 熏蒸抑菌活性 挥发油 化学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茶树炭疽病病菌具拮抗作用根际促生细菌的分离、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国君 陈利军 +1 位作者 熊建伟 智亚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6-78,共3页
为了筛选出对茶树炭疽病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根际促生细菌,从河南省信阳市茶园采集85份土样,分离得到23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7株细菌菌株,且其代谢产物对茶树炭疽病病菌的平均抑制... 为了筛选出对茶树炭疽病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根际促生细菌,从河南省信阳市茶园采集85份土样,分离得到23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利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对胶孢炭疽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7株细菌菌株,且其代谢产物对茶树炭疽病病菌的平均抑制率达到53.20%。依据生理生化特征经初步鉴定,7株拮抗菌株均隶属于芽孢杆菌属。试验结果为进一步构建多功能植物根际促生菌广适菌群提供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病菌 拮抗作用 根际促生细菌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无人机应用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国君 郭世保 +3 位作者 刘红敏 陈利军 周顺玉 尹健 《河南农业》 2018年第18期16-16,19,共2页
以信阳农林学院农用无人机应用专业为例,剖析了该专业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介绍了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开展内容、教学过程、开放时间、管理过程等方面阐述了第二课堂建设的过程,以期构建第... 以信阳农林学院农用无人机应用专业为例,剖析了该专业开展第二课堂的必要性,介绍了近年来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创新第二课堂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从开展内容、教学过程、开放时间、管理过程等方面阐述了第二课堂建设的过程,以期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模式,为加强第二课堂建设、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专业 第二课堂 实践教学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防治水稻旱直播田杂草试验 被引量:1
10
作者 智亚楠 张方梅 +1 位作者 陈利军 尹健 《农技服务》 2016年第5期14-16,共3页
研究了45%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不同用量对信阳地区旱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及其安全性。结果表明:该药剂在水稻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喷雾处理,使用推荐剂量743~990 g a.i./hm2,能有效防除稗草、马唐、异型莎草、醴肠等一年... 研究了45%二甲戊灵微囊悬浮剂不同用量对信阳地区旱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最佳使用剂量及其安全性。结果表明:该药剂在水稻播后苗前进行土壤喷雾处理,使用推荐剂量743~990 g a.i./hm2,能有效防除稗草、马唐、异型莎草、醴肠等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及莎草科杂草和阔叶杂草。高剂量下会产生一定的药害,在推荐使用剂量内对水稻安全,是一种理想的直播稻田除草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戊灵 直播稻 杂草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钾硼缺乏对稻茬油菜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冀保毅 潘鹏亮 +2 位作者 肖荣英 卫云飞 王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78-81,共4页
为降低稻茬油菜肥料施用量积累资料,选取华杂6号油菜品种,通过大田栽培试验,设置5个处理(氮磷钾硼,缺氧,缺磷,缺钾,缺硼),3次重复,盛花期测定油菜的光合特性,成熟期取全株样研究氮磷钾硼缺乏条件下的生长性状、生物量积累分配和植株各... 为降低稻茬油菜肥料施用量积累资料,选取华杂6号油菜品种,通过大田栽培试验,设置5个处理(氮磷钾硼,缺氧,缺磷,缺钾,缺硼),3次重复,盛花期测定油菜的光合特性,成熟期取全株样研究氮磷钾硼缺乏条件下的生长性状、生物量积累分配和植株各部位养分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氮磷钾硼缺乏显著降低稻茬油菜茎秆、角壳和籽粒产量,不同养分对稻茬油菜籽粒产量影响的顺序为氮>硼>钾>磷。(2)氮磷钾硼缺乏可显著降低稻茬油菜的一级分枝数、单株角果数,但以缺氮的影响最大。(3)油菜主茎顶叶的SPAD值在氮钾缺乏时显著减少,磷缺乏时明显提高,净光合速率在氮钾硼缺乏时均会显著降低,气孔导度仅在钾缺乏时显著下降,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均不受氮磷钾硼缺乏影响。(4)氮、磷、钾、硼肥料的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75、0.50、0.75、7.00 kg/kg。研究结果可为稻茬油菜配方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稻茬 肥料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株限域定量施肥实现夏玉米一次性施肥的可行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冀保毅 程琴 +3 位作者 李跃伟 卫云飞 雷振山 李传保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0期59-61,共3页
为探索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施肥方法,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对不同养分的需求量,把单株玉米生长所需的氮、磷、钾肥料与土壤混匀后装入一次性塑料杯,将装有肥料和土壤的杯子置于耕层土壤中适宜的位置完成一次施肥,减少夏玉米的施肥次数。采... 为探索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的施肥方法,根据夏玉米生长发育对不同养分的需求量,把单株玉米生长所需的氮、磷、钾肥料与土壤混匀后装入一次性塑料杯,将装有肥料和土壤的杯子置于耕层土壤中适宜的位置完成一次施肥,减少夏玉米的施肥次数。采用大田试验,在河南南阳研究单株限域定量施肥和常规分次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夏玉米生长后期植株体内氮代谢水平、养分积累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单株限域定量施肥比常规分次施肥处理夏玉米产量增加1.7%,氮肥农学效率提高0.5 kg/kg,氮肥利用率提高2.1百分点,生育后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比常规分次施肥处理提高8.01%、3.4%。单株限域定量施肥处理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干物质量、谷氨酰胺合成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常规分次施肥效果相当,夏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有所提高,表明该施肥方法能够实现一次性施肥兼顾高产的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单株限域定量施肥 氮肥利用率 可行性分析 产量 养分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地区蕹菜白锈病综合防治技术
13
作者 王国君 《农技服务》 2016年第13期87-87,共1页
蕹菜是信阳地区夏季的主要蔬菜品种,白锈病已经成为影响蕹菜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之一。为了丰富市民菜篮子,提高菜农经济效益,本文对蕹菜白锈病的发生及防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蕹菜 白锈病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冀保毅 赵亚丽 +2 位作者 穆心愿 陈海雁 李潮海 《河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1期46-51,共6页
明确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2 a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明确深耕和秸秆还田对农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可为改进耕作和秸秆还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2 a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主要提高耕层下部土层土壤酶活性,深耕后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提高了33.03%、4.01%、7.39%和5.43%;秸秆还田提高土壤水解酶的活性,秸秆还田后土壤磷酸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8.21%、12.68%和4.23%。深耕和秸秆还田均能够提高耕层土壤水解酶活性,该效应受土壤质地和年份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耕 秸秆还田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留兰香挥发油熏蒸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陈利军 智亚楠 +2 位作者 陈思宇 马宇明 黄草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5-80,共6页
为了确定留兰香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效果,进一步探讨其抑菌机制,以明确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控方面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留兰香挥发油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为了确定留兰香挥发油对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防效果,进一步探讨其抑菌机制,以明确其在植物真菌病害防控方面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留兰香挥发油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和莴苣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4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并利用GC-MS分析了留兰香挥发油的化学组分。结果显示,留兰香挥发油对4种供试真菌均有强烈的熏蒸抑制作用,EC_(50)均低于7.0μL/L。挥发油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畸变、表面塌陷,细胞膜被破坏、原生质泄漏,细胞质结构呈消解状,线粒体受损。通过GC-MS从留兰香挥发油中分离出30个组分,鉴定出其中24个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4.918%,其主要成分有L-香芹酮(57.468%)、D-柠檬烯(8.976%)等。研究表明,留兰香挥发油是理想的绿色熏蒸杀菌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兰香 熏蒸抑菌活性 挥发油 抑菌机制 L-香芹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在茶树叶片形态测量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常世江 李建豪 +1 位作者 潘鹏亮 王国君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期28-29,共2页
利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实现茶树叶片面积测量,对茶树生长建模及害虫为害严重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仪获取茶树的叶片图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BugShape v1.0提取叶片特征参数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可得到茶... 利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实现茶树叶片面积测量,对茶树生长建模及害虫为害严重度分级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扫描仪获取茶树的叶片图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BugShape v1.0提取叶片特征参数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利用该技术可得到茶树叶片的形态参数,各参数在不同叶位间差异极显著。在一年生5片叶的茶树枝条上,第4叶位的叶面积最大。叶位与叶面积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叶片各特征参数间正相关性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处理 特征提取 叶面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几何形态测量学评估茶尺蠖危害茶叶严重度的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潘鹏亮 王国君 +3 位作者 张方梅 刘红敏 史洪中 尹健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68,共7页
利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获取茶树叶片的几何形态特征参数,并对不同类型的茶树叶片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探讨了此技术用于茶尺蠖危害严重度调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提取软件Bug Shape v1.0,可以自动获取到植物叶片的面积、周长... 利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获取茶树叶片的几何形态特征参数,并对不同类型的茶树叶片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探讨了此技术用于茶尺蠖危害严重度调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通过形态特征提取软件Bug Shape v1.0,可以自动获取到植物叶片的面积、周长、长轴长度、短轴长度等参数,这些参数可用于茶树叶片、海棠叶片和栀子花叶片的区分。不同类型茶树叶片(正常叶片、被害枝无损叶和虫损叶)的面积与长轴长度、短轴长度及其乘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不同叶位的回归方程,可以对虫损叶被取食面积进行评估,且与人工实际评测结果无显著差异。研究还表明,在第3、5叶位上正常叶的叶面积显著大于被害枝无损叶。在茶尺蠖种群密度较低时,其取食茶树叶片具有明显的叶位选择偏好性,从强到弱的叶位顺序为3、4、2、5、1、6,而被取食面积大小在叶片中的分布也具有明显的规律,即被取食面积越小,所占叶片数量的比例越大。以上结果证明,利用几何形态测量技术可以较好地评估茶树虫损叶面积大小,明确茶叶被取食规律,评估茶尺蠖危害茶叶的严重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尺蠖 严重度 形态测量 图像处理 叶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网蝽科昆虫外部形态特征提取与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潘鹏亮 刘红敏 +2 位作者 张方梅 智亚楠 尹健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1-539,共9页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昆虫图像特征提取技术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研究报道涉及到多种较大型昆虫和节肢动物,但对身体较小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提取与分析,及其雌雄鉴别方面的报道不多。本研究利用中国农业大学... 随着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昆虫图像特征提取技术在昆虫分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的研究报道涉及到多种较大型昆虫和节肢动物,但对身体较小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提取与分析,及其雌雄鉴别方面的报道不多。本研究利用中国农业大学IPMist实验室开发的Bug Shape 1.0对体型较小的4种网蝽科Tingidae昆虫成虫进行了外部形态特征的提取,分析了所得参数在其种类和雌雄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获得的10个参数在4种网蝽成虫中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4种网蝽雌雄成虫在面积、等效圆半径、偏心率、球状性和圆形度5个参数方面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初步认为可以作为区别这4种网蝽雌雄成虫的重要指标。判别分析证明,4种网蝽交叉判别的正确率高达98.5%,对种类和性别同时进行判别时,交叉判别的正确率为85.0%。利用重心法得到的聚类分析结果符合传统昆虫分类学的结果,同一属的菊方翅网蝽Corythucha marmorata和悬铃木方翅网蝽C.ciliata优先聚为一类,其他2种网蝽先后分别聚类。本研究利用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得到的参数适合对此类昆虫进行种类和性别的鉴定,初步表明该技术在此类害虫分类鉴定中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蝽科 几何形态 特征提取 雌雄鉴别 亲缘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栽培学差异化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19
作者 冀保毅 彭廷 +2 位作者 潘鹏亮 程琴 陈海雁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期333-333,336,共2页
针对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实际和学生培养方向多元化特点,结合作物栽培学的知识结构现状,开设3个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Ⅰ是以辅助理解作物栽培学相关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Ⅱ是将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与经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Ⅲ是将... 针对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实际和学生培养方向多元化特点,结合作物栽培学的知识结构现状,开设3个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Ⅰ是以辅助理解作物栽培学相关知识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Ⅱ是将作物栽培学实践教学与经营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类型Ⅲ是将作物栽培学与农业科研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就作物栽培学如何根据学生知识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开拓新型授课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栽培学 差异化 教学改革 实践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防效
20
作者 郭腾飞 扶胜兰 智亚楠 《农技服务》 2017年第24期31-31,33,共2页
开展了5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较好,2次调查显示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杀菌剂防效,且对草莓安全无害。在草莓灰霉病发生初期使用,间隔7 d施药1次,可达... 开展了5种杀菌剂对草莓灰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2.4%唑醚·氟酰胺悬浮剂、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的防效较好,2次调查显示防效均显著高于其他杀菌剂防效,且对草莓安全无害。在草莓灰霉病发生初期使用,间隔7 d施药1次,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灰霉病 杀菌剂 田间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