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经济特区发展和转型的制度本源效应追溯--基于特区经济发展30年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10
1
作者 姬超 袁易明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72,共6页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路径试验区,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自身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特区这样的先行地区和试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为全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借鉴和参考视角。向市场化... 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和路径试验区,中国经济特区已经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自身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特区这样的先行地区和试验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为全国未来经济增长和转型提供新的理论借鉴和参考视角。向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制度体系转型促进了特区上个世纪80年代的飞速崛起,但过度依赖制度模仿,造成特区内在发展动力不足和持续增长的乏力。从特区实际出发,构造最能反映市场参与者制度反应特征的四个代理变量:对外开放程度、非国有企业产业比重、对内开放程度和非财政收入比重,分步进行变量回归以比较制度增长效应的真实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不同于整体区域,在局部区域制度的作用方式呈现滞后性特点;(2)制度增长效应在长期表现出递减趋势,在初期促进了特区繁荣,当特区发展到一定高度时反而失去了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促进特区早期成功实践的制度体系并不必然保证特区未来的持续繁荣,特区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制度的适应性变迁,危机而不是繁荣往往更有利于制度创新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特区 发展 转型 制度 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村民参与:供给过程与服务类型的二元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王彦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7-86,共10页
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供给村民参与机制,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度水平的可选路径。村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空间,受到供给过程和服务类型的制约,由此型塑了村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参与模式。在生产型参与中,村民可以通过开展集... 在公共服务供给中供给村民参与机制,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精准度水平的可选路径。村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空间,受到供给过程和服务类型的制约,由此型塑了村民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参与模式。在生产型参与中,村民可以通过开展集体互助活动,在社会治安、环境保护和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中实现服务的自我供给。在决策型参与中,在供给前可以引入公共协商程序,让村民就公共服务决策进行协商对话以凝聚共识。在监督型参与中,村民可以借助公共服务清单制度对供给进行监督。在校对型参与中,村民可以通过民主评议制度对供给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村民参与 供给过程 服务类型 参与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资本场域的涉农企业与乡村治理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马洪伟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2-96,共5页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涉农企业以资本为主要形式进入乡村社会治理场域,对原有的乡村社会控制形成冲击和整合。资本作为行动者的实践工具在场域这个实践空间实现兑换,进入村治场域的各种资本由于力量不同,兑换过程中出现价值扭曲和主体缺... 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涉农企业以资本为主要形式进入乡村社会治理场域,对原有的乡村社会控制形成冲击和整合。资本作为行动者的实践工具在场域这个实践空间实现兑换,进入村治场域的各种资本由于力量不同,兑换过程中出现价值扭曲和主体缺失,应当给予必要规制,达到各方利益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企业 资本 乡村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府规模扩张的经济解释:理论与实证——基于发展型国家的理论视角 被引量:6
4
作者 姬超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4-155,248,共13页
科学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发展型国家的理论视角,可构建偏向性政策—经济增长—政府规模扩张的逻辑链条,分析发现:发展型国家的首要目标在于寻求经济增长,政府规模扩张是以... 科学理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角色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基于发展型国家的理论视角,可构建偏向性政策—经济增长—政府规模扩张的逻辑链条,分析发现:发展型国家的首要目标在于寻求经济增长,政府规模扩张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条件的;在增长初期由于资源极度稀缺,发展型国家只能优先选择少量战略性部门进行偏向性政策扶持,从而快速突破资源约束;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为战略性部门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协作共赢创造了条件,激发了社会整体的生产性努力;随着发展程度的提高,逐渐加强的利益冲突产生了调整偏向性政策的需求,以重新分配经济机会或调和社会矛盾。在上述过程中,市场和社会催生政府推出偏向性政策,政府规模扩张伴随着经济增长得以同步实现,基于中国发展经验的2SLS模型检验证实了这一论断。为避免偏向性政策带来过度的社会分化,需适时调整偏向性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的创新、创造热情,避免利益集团的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政府规模扩张 发展型国家 偏向性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的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基于河南省“三农”智库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2
5
作者 姬超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年第3期53-58,共6页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智库建设问题,建立一套新型的、特色的、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智库,能够从理念上推动地方经济的成功转型。然而,随着全国智库浪潮的兴起,智库建设过程中乱象丛生,特色新型智库是...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当前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智库建设问题,建立一套新型的、特色的、符合地方发展需求的专业化智库,能够从理念上推动地方经济的成功转型。然而,随着全国智库浪潮的兴起,智库建设过程中乱象丛生,特色新型智库是破解各地重复建设现象的关键所在。[方法/过程]以农业大省河南为例,"三农"智库将成为中国智库建设浪潮中的特色平台、特殊平台、特长平台。河南在"三农"智库建设上必须抢先一步,抢占先行优势,全面丰富思想市场。河南乡村社会的变革在根本上依赖于理念的推动,缺失理念的社会将陷于死寂,转型发展也就无从谈起。思想市场是新的理念出现和传播的源泉,也是政府公共政策供给和优化的重要条件。[结果/结论 ]研究表明:着力建设中原农村发展智库示范区,积极探索中原经济区协同发展新模式,建设路径包括:(1)在整体规划上,坚持官方与非官方智库多元发展、百花齐放;(2)在智库建设的着力点上,坚持内容重于形式;(3)在智库发展的制度保障上,坚持依法治库;(4)根据不同区域、行业的差异化特征,建设相应的专业化智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发展 智库 特色新型 “三农”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常态下粮价下跌与粮食安全的两难出路--基于河南省25个村庄1169个农户的入户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姬超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10期44-49,共6页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和粮食安全过于依赖粮食产量的增加,却忽略了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粮食保护价政策进一步导致国内农民忽略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结果是国内外粮价倒挂和国外农产品进口数量的不断...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发展战略和粮食安全过于依赖粮食产量的增加,却忽略了通过降低农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对提高农民收入的作用,粮食保护价政策进一步导致国内农民忽略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结果是国内外粮价倒挂和国外农产品进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粮价下跌和粮食安全的两难困境日益突出。文章基于农业大省河南25个村庄1169个农户的田野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业转型的着力点可能在于:在发展战略上,从粮食产量导向转为成本节约导向,着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从根本上应对粮价波动风险;在具体路径上,坚持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农村土地的分类流转;在主体培育上,政府牵头培养孵化职业化农民,形成专业化的粮食种植局面和市场为主的粮价形成机制;在政策保障上,精确农业补贴政策的指向性,提高粮食补贴标准和补贴效率,科学规范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增强种地的抗涝抗旱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价下跌 粮食安全 两难困境 农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村发展进程中的精准扶贫模式及其创造性转换——基于广东省韶关市的实践经验
7
作者 姬超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6期339-344,共6页
全面脱贫事关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但是许多地区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导致扶贫工作裹足不前,数字脱贫和形式脱贫问题严重。许多地区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扶贫工作游离在村庄整体发展体系之外,从而丧失了内生发展的动力... 全面脱贫事关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但是许多地区囿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导致扶贫工作裹足不前,数字脱贫和形式脱贫问题严重。许多地区在精准扶贫的实践过程中,一方面,扶贫工作游离在村庄整体发展体系之外,从而丧失了内生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扶贫项目中"精英捕获"和"弱者吸纳"现象并存,要素配置效率低下,农村集体资源甚至被侵蚀,最终导致很多项目难以持续发展,精准扶贫的模式亟待探索创新。基于广东省韶关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只有将精准扶贫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一项工作来干,扶贫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才能得到保障。在实践过程中,地方官员和群众发挥主动创造的积极性,积极转变传统的工作思路,一方面将精准扶贫工作嵌入到整村发展的进程中,从而为长久脱贫奠定了根基;另一方面,将扶贫这一指涉公平正义的规范性问题创造性地转换成指涉效率价值的实证性问题,将市场因子注入精准扶贫工作的方方面面,从而为高效脱贫提供动力保障,这就为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发掘出新的宝贵素材,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扶贫模式 农村发展 创造性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阳地区茶农扶持政策研究
8
作者 王卫才 姬超 《福建茶叶》 2018年第3期9-9,共1页
茶叶产业,不仅仅是简单的茶叶种植与生产,可以说,茶农在该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全面优化、创新整个茶叶产业资源要素,将是信阳地区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信阳地区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背景分... 茶叶产业,不仅仅是简单的茶叶种植与生产,可以说,茶农在该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事实上,全面优化、创新整个茶叶产业资源要素,将是信阳地区茶叶产业整体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拟从信阳地区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重要背景分析入手,结合茶农扶持政策的出台背景探究,通过细致化考虑当前茶叶产业的发展趋势,从而具体探究信阳地区茶农扶持政策的内涵和实施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阳地区 茶农群体 扶持政策 产业融合 经营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价值与限度: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级治理组织体系再造——基于广东省梅州市F村基层治理改革的思考 被引量:29
9
作者 李庆召 马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2-118,共7页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存在正式组织职能异化、社会组织缺乏引导、经济组织功能不全的问题,整体表现为农民低组织化。税费改革后,农民的流动性加剧,外部力量对农村社会的整合能力减弱,内生的经济社会组织独立性和凝聚力不强,导致农... 目前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体系存在正式组织职能异化、社会组织缺乏引导、经济组织功能不全的问题,整体表现为农民低组织化。税费改革后,农民的流动性加剧,外部力量对农村社会的整合能力减弱,内生的经济社会组织独立性和凝聚力不强,导致农民更加离散化。低组织化状态下,农民的利益表达机制缺乏,与基层政府之间缺少有效的缓冲,基层治理成本高且治理效果不理想。横向组织分权和纵向组织分层的村级治理体系创新,有利于完善村民自治组织,促进村民自治形式多样化,实现基层治理中心多元化,更有利于乡村治理结构的优化。但是,由于受历史传统和现行体制的束缚,以农民再组织再造村级组织治理体系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民自治 农民组织化 基层治理 村级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乡村矛盾与参与式治理 被引量:7
10
作者 姬超 马华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3-27,共5页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潜力的逐渐耗尽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二元格局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良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破解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实践中,城镇化不但为我国整体经... 随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潜力的逐渐耗尽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乡之间的二元格局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良序发展的关键因素,新型城镇化建设则是破解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实践中,城镇化不但为我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也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也为乡村社会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变化,随之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矛盾,传统的乡村治理方式必须相应地发生改变,将广大农民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形成参与式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社区建设 乡村治理 参与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体系及其治理机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彦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9-55,共7页
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仍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当前尤其是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改进不足、组合性生产要素配置不当以及外部侵... 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粮食安全仍然是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明显滞后,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当前尤其是物质性生产要素的改进不足、组合性生产要素配置不当以及外部侵扰因素逐渐增多等,都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必须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有效解决粮食功能性安全的基础上,重视供给性安全和公共性安全,建立粮食安全的目标体系,同时发展适应性的治理体制,才能为现代国家和社会提供充足的物质后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目标体系 治理机制 生产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中国家庭农场的法律规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马洪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1-95,共5页
家庭农场作为既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又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受到政策指引之后,推进过程中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规制。家庭农场首先需要确立其法律主体资格,取得合法市场主体地位;其次是法律法规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应当在税收、... 家庭农场作为既植根于中国文化传统又具有创新性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受到政策指引之后,推进过程中需要在法律层面进行规制。家庭农场首先需要确立其法律主体资格,取得合法市场主体地位;其次是法律法规对家庭农场的发展应当在税收、土地、金融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再次是法治意识的增强成为家庭农场发展中的现实需要和文化自觉,培育农场主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最后是家庭农场的经营需要政府层面对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不断改善,搞好公共服务。诸方面的法律制度规范和完善才能增强家庭农场的规模型、集约型市场主体经营特性,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法律 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农业场域中的中国家庭农场及其组织优势——基于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3
13
作者 姬超 《经济与管理》 CSSCI 2016年第3期71-77,共7页
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规模适度,其前提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体系和经营体系。在现代农业这一全新场域中,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的形态要求因时、因地进行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 现代农业的本质在于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和规模适度,其前提是建立和完善现代农业的产业支撑体系和经营体系。在现代农业这一全新场域中,农业生产和经营组织的形态要求因时、因地进行创新。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家庭为主体的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再到有的过程,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农业公司、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组织相继出现。根据河南省Y市家庭农场的田野调查:家庭农场既是对传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有效继承,也是对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有益补充。各地政府有必要借助土地流转手段适度引导,激励真正有能力、有技术的农民从事家庭农场经营,同时促进各式经营主体优势互补,各取所长,形成有活力、多元化、合作化的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农业 家庭农场 农业主体 组织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演进脉络与中国化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姬超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7-54,共8页
国家在现代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但马克思本人并未提供一套完整的国家理论,只是揭示了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指明了源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关系演进的国家发展方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本文聚焦国家和社会关系这一条主线索,系统... 国家在现代政治经济活动中具有核心地位,但马克思本人并未提供一套完整的国家理论,只是揭示了国家产生的社会基础,指明了源于物质生活和生产关系演进的国家发展方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本文聚焦国家和社会关系这一条主线索,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者从“工具国家”到“主体国家”,再到“关系国家”的演进脉络。这一发展历程表明: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来说是社会分化成阶级之后的产物,阶级性因此成为国家的本质属性。但是,出于维护社会再生产和统治阶级长远利益的需要,国家获得了相对自主性,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公共利益的代表,作为“工具”的国家和作为“主体”的国家从而实现了矛盾的统一。随着生产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摒弃了将国家视为一种“物”和“实体”的做法,提出了关系视角的国家理论,强调基于多元主体的互动关系来理解国家,进一步打破了机械唯物主义国家观。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原理,并基于中国实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其核心是创造条件,不断消除国家和社会的对立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马克思主义 阶级 相对自主性 国家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经营格局的演变与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姬超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6年第5期43-49,共7页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解决人口、经济发展与土地紧张矛盾的根本出路,问题在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压缩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现代农业的转型因而成为必然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常态,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逐渐成为解决人口、经济发展与土地紧张矛盾的根本出路,问题在于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必然压缩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现代农业的转型因而成为必然选择。通过梳理中国农业经营格局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到一定高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政治上逐渐导致了基层政治的虚无化,在经济上导致了农业内生增长动力的逐渐丧失,在社会层面则是影响了乡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转型。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的未来又离不开家庭这一基本单位,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在于:以新型城镇化保障现代农业的高质量要素投入;以土地发展权保障现代农业的适度经营规模;以政府调控保障农民更好地融入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现代农业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转型 适度规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欧近代城市化的路径差异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英、法、德三国城市化的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姬超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37,共9页
在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路径存在广泛差异,差异化路径导致了大相径庭的城市化结果。本文综合比较英、法、德三个代表性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主体类型、主体互动以及主体的差异化偏好,结果表明:(1)特定的发展场景塑造了不同偏好类型的城市化主... 在不同国家,城市化的路径存在广泛差异,差异化路径导致了大相径庭的城市化结果。本文综合比较英、法、德三个代表性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主体类型、主体互动以及主体的差异化偏好,结果表明:(1)特定的发展场景塑造了不同偏好类型的城市化主体,进而决定了这些主体对城市化的态度和行为;(2)不同阶层之间的利益关联和良性互动是城市化健康推进的根本保障,利益冲突会导致城市化沦为特殊阶层的食利工具;(3)对于当下中国,新型城市化必须转变资源整合方式,促进多元参与,引导广大市民(农民)、企业和政府共同融入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共享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主体类型 主体偏好 主体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产要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内涵、变迁与构成 被引量:1
17
作者 漆彦忠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90-94,共5页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理应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重新认识其内涵及其现代构成,有助于厘清供给侧改革的重心。生产要素因其不可缺性、多维性、结构性、客观性等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其在历史变迁与产业变迁中谨慎的变迁策略与独特体... 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理应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点,重新认识其内涵及其现代构成,有助于厘清供给侧改革的重心。生产要素因其不可缺性、多维性、结构性、客观性等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其在历史变迁与产业变迁中谨慎的变迁策略与独特体系。沿袭于这一变迁脉络,形成了现代农业体系下的3种来源和6类要素,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之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要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双维变迁 内涵 变迁 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