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游戏挑战性对5~6岁幼儿心流的影响:目标取向的调节作用
1
作者 张姝玥 梁芳 +2 位作者 杨梦颖 何玉梅 徐科朋 《心理与行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也能够体验心流,且心流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专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幼儿心流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探讨游戏挑战性对幼儿心流的影响,并考察目标取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 已有研究表明,幼儿也能够体验心流,且心流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专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然而,幼儿心流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仍需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采用两个实验,探讨游戏挑战性对幼儿心流的影响,并考察目标取向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与低游戏挑战性相比,幼儿在高游戏挑战性中的心流水平更高;(2)目标取向在游戏挑战性和幼儿心流之间起调节作用,持有掌握目标取向的幼儿在高游戏挑战性中拥有更高程度的心流。结果表明,游戏挑战性提升了5~6岁幼儿的心流水平,目标取向在游戏挑战性与幼儿心流水平之间起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 心流 挑战性 掌握目标 表现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I 模型在道德决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
作者 徐科朋 杨凌倩 +2 位作者 吴家虹 薛宏 张姝玥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102-2113,共12页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 道德决策是指个体面临两种或两种以上道德观或道德需求之间的冲突时,对行为和行为结果进行利弊权衡并做出最终选择。道德两难困境是研究道德决策的经典范式,而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受到诸多质疑,道德两难困境的不现实性及缺乏有效指标量化功利论和道义论倾向,无法对道德决策进行准确解释。针对传统道德两难困境范式不足,道德决策CNI模型通过多项式建模的方法,分别计算个体对结果(Consequences)的敏感性、对道德规范(moral Norms)的敏感性以及个体的行为反应偏好(Inaction versus action),能够更清晰的识别影响道德决策的重要因素。未来研究应围绕影响道德决策的其他因素、道德情境的生态效度以及跨文化适用性等方面继续完善CNI模型,并进一步探索道德决策的潜在心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决策 道德两难困境 CNI 模型 双加工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排斥影响跨期决策的心理机制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姝玥 黄骏青 +1 位作者 赵峰 徐科朋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86-498,共13页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 社会排斥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认知、情感、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它会损害个体的认知功能,导致个体不能进行理性的判断和决策。研究发现被排斥的个体在风险决策时倾向于风险寻求。跨期决策和风险决策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但目前并不清楚社会排斥是否以及如何影响跨期决策。因此,本研究拟从跨期决策的评估和选择两个阶段展开研究,揭示社会排斥对其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运用tDCS技术激活社会排斥的调节脑区,以改善被排斥个体的跨期决策能力。研究结果将揭示人际情境因素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跨期决策的联合作用机制,帮助被排斥者提高跨期决策能力,提高被排斥者的个人成就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期决策 社会排斥 时间知觉 自我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姝玥 赵峰 +2 位作者 黄骏青 彭春花 王军利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分享作为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幼儿利他意图的表现,对幼儿社会适应有积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如,内疚、羞耻等)可以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如,自豪、美好等)对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尚有待进一步考察... 分享作为幼儿典型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幼儿利他意图的表现,对幼儿社会适应有积极意义。已有研究表明,消极道德情绪(如,内疚、羞耻等)可以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但积极道德情绪(如,自豪、美好等)对幼儿分享行为的促进作用尚有待进一步考察。因此,本研究通过想象和实际两种启动范式,考察积极道德情绪对3~5岁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启动积极道德情绪的幼儿分享行为显著多于对照组,积极道德情绪对幼儿的分享行为具有促进作用;(2)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具有年龄特征,5岁幼儿的分享行为较3岁幼儿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极道德情绪 年龄 幼儿 分享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景任务对前瞻记忆策略加工的影响:一项ERPs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郭丰波 韦义平 +1 位作者 高宇 王益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5-82,共8页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用双任务加工范式探讨背景任务的难度对前瞻记忆策略加工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背景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前瞻任务,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大,被试的反应时增加;脑电结果表明,前瞻线索诱发的N300的潜伏期在高难度...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s),用双任务加工范式探讨背景任务的难度对前瞻记忆策略加工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背景任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前瞻任务,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大,被试的反应时增加;脑电结果表明,前瞻线索诱发的N300的潜伏期在高难度任务条件下短于低难度任务条件,而波幅在高难度任务条件下小于低难度任务条件。前瞻线索诱发的前瞻正波的波幅在高难度任务条件下高于低难度任务条件。这一结果表明,背景任务的特征调节了前瞻记忆的加工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瞻记忆 背景任务 策略加工 N300 前瞻正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建立聊天机器人与用户间的数字治疗联盟:关系线索的作用 被引量:2
6
作者 磨然 方作之 方建东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9-683,共15页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TA)的概念与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ISIs)相结合,以解决ISIs中用户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这种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TA,被称之为“数字治疗联盟”(Digital... 近年来,研究者们将“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TA)的概念与在线自助干预(Internet-based Self-help Interventions,ISIs)相结合,以解决ISIs中用户参与度较低的问题。这种在数字环境中形成的TA,被称之为“数字治疗联盟”(Digital Therapeutic Alliance,DTA)。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聊天机器人可模拟人类指导,相对于传统ISIs程序更易于与用户建立关系,可通过友好、尊重、倾听、鼓励、真诚、理解、信任这几个关系线索来促进DTA的发展,为解决用户低参与度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未来的研究可从影响因素、ISIs技术迭代、测量规范、实验操纵等方面对DTA作进一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治疗联盟 聊天机器人 关系线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和孤独感的关系 被引量:58
7
作者 唐文清 黄献 王恩界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45-1049,共5页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4所本科学校的780名大学生(男生376人、女生404人),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CDS)、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分别测量大学生的手... 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选取广西4所本科学校的780名大学生(男生376人、女生404人),采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MPATS)、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ICDS)、UCLA孤独感量表(UCLA-LS)分别测量大学生的手机成瘾倾向、人际关系困扰和孤独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结构方程模型的通径分析结果显示,人际关系困扰可正向预测手机成瘾倾向(β=0. 36,P <0. 001); Bootstrap方法分析结果显示,孤独感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小为0. 12,中介效应的95%可信区间为(0. 07,0. 16),中介效应量为0. 48。结论: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孤独感之间关系密切,孤独感在手机成瘾倾向与人际关系困扰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机成瘾倾向 人际关系困扰 孤独感 大学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共物品博弈框架的排斥行为范式开发
8
作者 黄骏青 李楷政 张姝玥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0-327,共8页
已有的排斥者研究范式通常存在诱发效率不高的缺点。本研究结合公共物品博弈框架(PGG),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地引发排斥行为的实验范式,并用两个实验对该范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损害团体利益的成员均表现出高度的排斥行... 已有的排斥者研究范式通常存在诱发效率不高的缺点。本研究结合公共物品博弈框架(PGG),开发了一个能够高效地引发排斥行为的实验范式,并用两个实验对该范式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被试对损害团体利益的成员均表现出高度的排斥行为:实验1中实验组被试的排斥诱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2增加匿名/公开情境,发现实验组中,匿名条件下被试的排斥行为显著多于公开条件。结果表明,该范式能够稳定有效地诱发排斥行为,是排斥者研究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排斥 排斥动机 公共物品博弈 排斥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