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辅助治疗成年人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瑜 廖晓阳 +2 位作者 赵茜 李志超 王伟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53-758,共6页
1型糖尿病(T1DM)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但其经胰岛素降糖治疗后血糖达标率普遍偏低。长期使用胰岛素可导致频发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和血压上升,进一步增加T1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转运体2(SGLT2... 1型糖尿病(T1DM)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但其经胰岛素降糖治疗后血糖达标率普遍偏低。长期使用胰岛素可导致频发低血糖、体质量增加和血压上升,进一步增加T1DM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研究显示新型降糖药物钠-葡萄糖转运体2(SGLT2)抑制剂辅助胰岛素治疗成年人T1DM可在减少胰岛素用量的同时进一步降低血糖,且不增加严重低血糖发生风险;但也有研究报道SGLT2抑制剂可增加成年T1DM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发生风险。因此找到SGLT2抑制剂用于成年人T1DM的获益与风险的平衡点是临床研究的关键。本文汇总了近几年更新的关于SGLT2抑制剂用于成年人T1DM治疗的重要研究结果,对SGLT2抑制剂辅助胰岛素治疗成年人T1DM的获益与风险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 成年人 有效性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预后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
作者 刘辉 樊凡 +1 位作者 杨翠 王庆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2-334,共3页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口减寿年数(years of life lost)以及全年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增加的前两大原因[1]。血管病变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主要特征。血管内皮... 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显示,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我国人口减寿年数(years of life lost)以及全年龄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增加的前两大原因[1]。血管病变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机制的主要特征。血管内皮细胞在危险因素作用下发生损伤,导致血小板激活,炎性反应诱发,引发血管病理性重构,继而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和侵蚀,以及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和血管栓塞,导致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细胞 胆固醇 HDL 动脉粥样硬化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冠心病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少症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长 刘辉 +3 位作者 蔺阳刚 刘芝兰 辛佳艳 王庆松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12-517,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史、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等的一类疾病,其在老年患者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给患...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肌梗死史、稳定或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或其他血管重建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周围血管病变等的一类疾病,其在老年患者中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其早期预警指标仍处于探索阶段。肌少症是一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大量研究发现,肌少症可能是ASCVD发病及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作为共病也可能是ASCVD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此外,肌少症与老年ASCVD之间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如炎症、氧化应激及胰岛素抵抗等。该文就肌少症在老年ASCVD发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少症 老年人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卒中变色龙与类卒中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中的严峻挑战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庆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09-1012,共4页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我国首位的死亡原因,也是成人致残的首要病因;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类型,及时、有效的血流再灌注治...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我国首位的死亡原因,也是成人致残的首要病因;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不断改变,我国脑卒中疾病负担呈爆发式增长的态势。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最主要的类型,及时、有效的血流再灌注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救治方式,而脑卒中的快速识别和及时准确判断对有效救治至关重要[1]。然而,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及时、准确判断依然是一项严峻挑战,急诊疑似脑卒中患者诊断为非脑卒中者中近1/4为脑卒中,而诊断为脑卒中者中近1/3又为非脑卒中;未及时识别AIS可导致脑卒中救治延迟,甚至延误,危害十分严重;而过度诊断AIS则会对患者和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和明显负担[2-3]。因此,及时、准确识别脑卒中变色龙(stroke chame-leons)与类卒中(stroke mimics,亦被直译为卒中模拟病)是AIS有效救治的严峻挑战,需要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急诊 再灌注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评分用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类卒中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卢志杰 尹泽钢 +3 位作者 谢馨 黄涛 范进 王庆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73-1075,共3页
目的 探讨远程卒中模拟病(TM)评分和改良简化版急诊室类卒中筛查(sFABS)评分在急诊条件下用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类卒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卒中中心实施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患者94例,根据... 目的 探讨远程卒中模拟病(TM)评分和改良简化版急诊室类卒中筛查(sFABS)评分在急诊条件下用于识别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中类卒中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卒中中心实施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患者94例,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AIS组83例和类卒中组11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类卒中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TM评分、NIHSS评分>14分及面瘫比例明显低于AIS组,sFABS评分明显高于AIS组(P<0.01)。TM评分预测类卒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7(95%CI:0.933~1.000,P<0.01),sFABS评分的AUC为0.875(95%CI:0.773~0.977,P<0.01)。结论 2种评分对类卒中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可以为溶栓或介入治疗前识别类卒中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多相筛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与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芝兰 杨翠 +5 位作者 朱晓艳 雷蕾 黄鹞 范进 王庆松 向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1及CTRP3与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老年超急性期IS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卒中老年患者74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CTRP1及... 目的探讨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TRP)1及CTRP3与超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IS)的相关性。方法纳入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老年超急性期IS患者10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非脑卒中老年患者74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血清CTRP1及CTRP3水平,采用ROC曲线及DeLongs检验评估各联合诊断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血清CTRP1及CTRP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TRP1及CTRP3为超急性期I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104~1.413,P=0.000;95%CI:1.010~1.025,P=0.000)。血清CTRP1诊断超急性期IS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99,血清CTRP3的AUC为0.749。结论血清CTRP1及CTRP3水平升高与超急性期IS发生风险增加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超急性期IS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因子类 卒中 高血压 心房颤动 C反应蛋白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脑低灌注通过NF-κB通路致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及辛伐他汀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蔺阳刚 陈长 +1 位作者 刘辉 王庆松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252-1257,共6页
目的:探讨慢性脑低灌注(CCH)致大鼠回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可能机制及辛伐他汀(SV)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H组、假手术(sham)组、溶剂对照(SC)组和SV组(n=1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闭塞法建... 目的:探讨慢性脑低灌注(CCH)致大鼠回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可能机制及辛伐他汀(SV)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H组、假手术(sham)组、溶剂对照(SC)组和SV组(n=10)。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闭塞法建立CCH组、SC组和SV组大鼠模型,sham组只分离颈总动脉不结扎,SC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钠灌胃,SV组采用羧甲基纤维素钠配制的SV混悬液灌胃。4周后标本取材,回肠组织石蜡标本进行HE染色和免疫荧光实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回肠组织骨桥蛋白(OPN)、核因子κB(NF-κB)p65和p-p65的蛋白水平,ELISA实验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结果:与sham组比较,CCH组和SC组大鼠回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5),回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回肠组织OPN表达和p-p65/p65比值显著升高(P<0.05),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CCH组和SC组比较,SV组大鼠回肠组织病理评分显著降低(P<0.05),回肠黏膜上皮claudin-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回肠组织OPN表达和p-p65/p65比值显著降低(P<0.05),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CCH可能通过激活大鼠肠道NF-κB通路导致炎症因子TNF-α和IL-6含量升高,从而引起肠黏膜屏障损伤;辛伐他汀对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低灌注 肠黏膜屏障 核因子ΚB 骨桥蛋白 辛伐他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立性低血压与认知功能关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刘辉 陈长 +2 位作者 樊凡 蔺阳刚 王庆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30-1232,共3页
直立性低血压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通常出现在心血管调节机制无法代偿机体直立姿势导致静脉回流减少的情况下,反映交感神经失支配或反射调节紊乱[1]。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直立性低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如... 直立性低血压是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重要表现之一,通常出现在心血管调节机制无法代偿机体直立姿势导致静脉回流减少的情况下,反映交感神经失支配或反射调节紊乱[1]。近年来,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直立性低血压与心血管疾病、神经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阿尔茨海默病等密切相关,同时还发现,其与老年人不良预后等密切相关[2-4]。但直立性低血压与认知功能之间的关系仍存在争议,且相关机制欠清晰。本综述拟对直立性低血压分类、病因、流行病学及其与认知功能之间关系进行阐述,并且探讨二者之间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血压 直立性 认知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心血管疾病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载脂蛋白M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性研究
9
作者 辛佳艳 刘芝兰 +5 位作者 黄晓 朱晓艳 孙颖 王庆松 杨绍杰 向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4-467,共4页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M(apoM)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及其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6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西部战区总医院和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AD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认知功能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M(apoM)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相关性及其对AD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3~6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西部战区总医院和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AD患者50例作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认知功能正常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血浆apoM和神经丝轻链蛋白(NfL)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浆apoM及Nf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apoM与NfL呈正相关(r=0.471,P<0.01),与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评分(r=-0.374,P<0.01)、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r=-0.417,P<0.01)呈负相关,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r=0.399,P<0.01)呈正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等因素后,血浆apoM仍与AD的发生显著相关(OR=1.058,95%CI:1.026~1.091,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浆apoM诊断AD的曲线下面积为0.724,诊断最佳临界值为61.78 mg/L,敏感性为62%,特异性为76%,具有诊断AD的潜力。结论 血浆apoM与AD的发生显著相关,可能为AD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脂蛋白类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微丝蛋白质类 生物标记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