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低氧环境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代谢生化指标观察 被引量:5
1
作者 高文魁 白峰 +4 位作者 王伟 闫自强 王德元 李智刚 马力夫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11期941-944,共4页
目的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形成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探讨其在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症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用纯种SD雌性大白鼠72只,随机分为A组(高原去势组)、B组(平原去势组)、C组(高原对照组)和D组(平原对照组)。术... 目的观察高原低氧环境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的骨形成相关生化指标变化,探讨其在高原地区骨质疏松症诊断和监测中的应用。方法选用纯种SD雌性大白鼠72只,随机分为A组(高原去势组)、B组(平原去势组)、C组(高原对照组)和D组(平原对照组)。术后分别在海拔高于3000米的高原和低于500米的平原饲养。并于术后4周、12周和24周测量大鼠的股骨骨密度和血清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12周时,高原和平原饲养的去势大鼠骨密度下降较为显著(P<0.05),且高原去势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平原去势组(P<0.05),对照组均无显著变化(P>0.05)。24周,除平原对照组骨密度无显著变化,其它三组骨密度均有显著降低,且高原去势组骨密度明显低于其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化指标检测发现,高原饲养组与平原饲养组比较,血清钙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磷离子的含量由高到低为平原对照组、高原对照组、平原去势组和高原去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磷酸酶在各时间段及各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不论是去卵巢还是未去卵巢,与平原饲养的大鼠相比,高原饲养的大鼠的血清骨钙素含量始终维持在低水平(P<0.01)。去势组大鼠的血清激素雌二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饲养于高原后,这种差异更加显著(P<0.01)。结论高原缺氧环境可引起骨代谢异常,并加速骨质疏松发展的进程,联合应用骨密度及血清骨形成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高原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 低氧 骨质疏松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体骨膜带状横切促进脊柱生长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高文魁 葛宝丰 张功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43-47,共5页
以55只家兔腰段脊柱为实验模型,设计施行了椎体单侧骨膜横切和椎体前部骨膜横切的西部分实验。经做x线照片、椎体高度和前后宽度测量、四环素标记荧光镜观察、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和抗BMP-McAb染色等检... 以55只家兔腰段脊柱为实验模型,设计施行了椎体单侧骨膜横切和椎体前部骨膜横切的西部分实验。经做x线照片、椎体高度和前后宽度测量、四环素标记荧光镜观察、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染色、以及透射电镜观察和抗BMP-McAb染色等检测。初步结果证实,椎体骨膜单侧横切和前部横切,均有明显的促进局部骺软骨生长的作用。并对其有关特点和机理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膜横切 骨膜张力 脊柱 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老年骨质疏松伴股骨骨折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5
3
作者 高翠玲 范兴爱 +1 位作者 朱瑞霞 霍倩文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26-28,共3页
对87例高海拔地区老年骨质疏松伴股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牵引保守治疗,住院治疗21~95d,平均42.6d;住院期间发生压疮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切口感染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随访0.5~2.0年,除3例股骨颈骨折未愈外,其余均治愈。提... 对87例高海拔地区老年骨质疏松伴股骨骨折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和牵引保守治疗,住院治疗21~95d,平均42.6d;住院期间发生压疮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切口感染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例;随访0.5~2.0年,除3例股骨颈骨折未愈外,其余均治愈。提出加强心理护理、牵引的护理、手术前后的护理、肢体功能锻炼、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出院健康指导,可以保证老年骨质疏松伴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促进其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骨质疏松 骨折 高海拔地区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CPC在体外静态和动态模拟体液环境下降解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邓永忠 赵轶男 +4 位作者 白峰 袁媛 刘昌胜 高文魁 董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4期3156-3161,共6页
比较静态和动态模拟体液环境下多孔CPC材料的降解特性。将制备好的多孔CPC材料分别浸泡在静态模拟体液和与人体体液生理流速相同的动态模拟体液中,于浸泡后4、8、16、24周取样,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变化,能谱分析材料孔隙表面化学组成变... 比较静态和动态模拟体液环境下多孔CPC材料的降解特性。将制备好的多孔CPC材料分别浸泡在静态模拟体液和与人体体液生理流速相同的动态模拟体液中,于浸泡后4、8、16、24周取样,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变化,能谱分析材料孔隙表面化学组成变化,测定孔隙率、失重率和力学强度改变。结果在静态模拟体液环境下,材料表面及内部孔隙均可见到类骨样磷灰石层沉积;而动态模拟环境下,仅在材料内部孔隙有部分磷灰石层沉积。与静止的模拟体液相比,动态的模拟体液内浸泡的多孔CPC材料孔隙率增加及材料的质量和力学强度下降更为明显。说明与静态模拟体液环境比较,多孔CPC材料浸泡在动态模拟环境下的降解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磷酸钙骨水泥 动态模拟体液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CPC材料复合转染VEG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邓永忠 赵轶男 +4 位作者 白峰 袁媛 刘昌胜 高文魁 董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年第16期3622-3626,3631,共6页
为研究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多孔CPC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IRES2-EGFP/VEGF165转染大鼠BMSCs,与多孔CPC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大鼠颅骨缺损模型,未转... 为研究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复合多孔CPC构建的组织工程化骨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用脂质体介导质粒pIRES2-EGFP/VEGF165转染大鼠BMSCs,与多孔CPC复合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大鼠颅骨缺损模型,未转染VEGF165的组织工程化骨作对照。分别在4周、12周取材,以组织学组织形态学分析骨缺损修复情况.比较两组的骨形成差异。结果转染VEGF组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明显好于未转染组。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显示,4周时,转染组材料内新生骨面积为31.9%,未转染组为19.7%。12周时,转染组材料内新生骨面积为75.9%,未转染组仅为4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转染组的骨形成速率明显快于未转染组,两者分别为分别为6.18±1.62μm/d和3.56±0.93μm/d。说明VEGF转染细胞组较对照组血供加强,骨缺损修复加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骨组织工程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