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2mm微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保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64-566,共3页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3.2 mm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8例84眼随机分为2.2 mm微切口组及3.2 mm传统切口组,...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效果,并与传统3.2 mm超声乳化手术进行比较。方法将拟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78例84眼随机分为2.2 mm微切口组及3.2 mm传统切口组,分别行2.2 mm或3.2 mm透明角膜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术中观察前房深度变化、角膜切口灼伤情况,术后1 d、1周及1个月时观察随访,对比观察2组患者视力及角膜散光变化。结果微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患者术中前房深度良好,均无明显浪涌现象,术毕时切口水密良好,均无切口组织热灼伤情况。术后1 d、1周裸眼视力微切口组≥0.5者分别为32眼(76.19%)、37眼(87.01%),优于传统切口组≥0.5者分别为22眼(52.38%)、31眼(73.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4、0.041),术后1个月时两组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1 d、1周及1个月,微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0.76±0.29)D、(0.54±0.25)D、(0.48±0.22)D,传统切口组手术源性散光分别为(1.55±0.63)D、(1.01±0.51)D、(0.81±0.3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术后1个月时,微切口组及传统切口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分别为(13.52±8.42)%、(14.01±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2 mm微切口超声乳化手术与传统3.2mm传统超声乳化手术相比,能有效减少手术源性散光,对术后早期视力恢复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切口 白内障超声乳化 手术源性散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视神经内髓鞘碱性蛋白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曹小鹏 高晓唯 +2 位作者 曹芃 雷英 刘李平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25-528,共4页
背景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是与多发性硬化(MS)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发病机制不详,目前相关的基础研究尚少。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髓鞘碱性蛋白(MBP)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视神经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 背景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是与多发性硬化(MS)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发病机制不详,目前相关的基础研究尚少。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髓鞘碱性蛋白(MBP)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视神经内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后8、12、18和25d组。用5只豚鼠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后收集脑脊髓制备匀浆并与完全弗氏佐剂(CFA)等体积混匀后于Wistar大鼠4只脚垫皮下分别一次性注射抗原乳化剂0.5ml,同时于即刻和48h足背皮下分别注射百日咳杆菌0.2ml诱导Wistar大鼠EAE模型,注射当天记为免疫后第0天。造模后观察模型鼠的行为,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上述相应时间点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作视神经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一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MBP的表达情况。结果Wistar大鼠免疫后12d左右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上升,免疫后18d神经功能评分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视神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免疫后12d视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排列不均匀,免疫后18d视神经组织细胞结构紊乱,神经纤维变细小,轴束明显肿胀并有脱髓鞘现象,免疫后25d,异常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MBP主要表达于视神经纤维的髓鞘中,免疫后12d视神经组织中MBP阳性染色细胞为(115.75±26.49)个/5个视野,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67.44±22.49)个/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7,P〈0.05),免疫后18dMBP阳性细胞最低,为(75.57±34.54)个/5个视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2,P〈0.01),免疫后95dMBP阳性细胞数开始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P〈0.05)。Westernblot检测显示,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MBP/β-actin值在免疫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免疫后12d,MBP/β-actin值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39,P〈0.05),免疫后18dMBP/β-actin值最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7,P〈0.01)。结论EAE大鼠视神经组织存在MBP的降解,提示视神经炎是一种视神经的原发性脱髓鞘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髓鞘碱性蛋白 多发性硬化 视神经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玲 冀垒兵 +3 位作者 高晓唯 肖云 章玮 张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9-744,共6页
背景 近年来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尚未有一致结论.目的 系统评价MCP-1基因-2518 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 背景 近年来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尚未有一致结论.目的 系统评价MCP-1基因-2518 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D),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4年3月,收集关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效应量优势比(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进行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研究文献,累积病例1 197例,对照1 570例.MCP-1基因-2518A/G G和A、GG和AA及GG和AG+AA基因型与总体葡萄膜炎发病风险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GG+AG和AA基因型与总体葡萄膜炎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OR=1.25,95%C1:1.06~1.48),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P=0.19,OR=1.16,95% CI:0.93~1.45).按葡萄膜炎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携带等位基因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前葡萄膜炎的风险明显增高(G和A:P=0.01,OR=1.49,95%CI:1.16 ~1.90;GG和AA:P=0.01,OR=2.09,95%CI:1.21~3.61;GG+AG和AA:P=0.01,OR=1.58,95% CI:1.12~2.23;GG和AG+AA:P=0.01,OR=1.78,95%CI:1.12 ~2.83),且GG+AG和AA基因型个体罹患白塞病的风险也明显增高(P=0.04,OR=1.35,95%CI:1.01~1.79),而与其他类型葡萄膜炎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P>0.05).按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黄种人群中,携带等位基因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葡萄膜炎的风险明显增高(G和A:P=0.04,OR=1.15,95%CI:1.01~1.32;GG和AA:P=0.04,OR=1.32,95% CI:1.02 ~1.71;GG+AG和AA:P=0.01,OR=1.36,95%CI:1.09~1.70),而在白种人群中等位基因G、GG基因型与葡萄膜炎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 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白塞病、前葡萄膜炎及黄种人群葡萄膜炎易感性有关,G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G可能是白塞病、前葡萄膜炎及黄种人群葡萄膜炎易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巩膜瓣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保江 宋徽 +2 位作者 高晓唯 李文静 李宁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52-854,共3页
目的探讨无巩膜瓣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2例(22眼)行无巩膜瓣经巩膜固定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和术后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并随访超过12个月,探讨该手术方法的技巧,观... 目的探讨无巩膜瓣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2例(22眼)行无巩膜瓣经巩膜固定后房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记录术前和术后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并随访超过12个月,探讨该手术方法的技巧,观察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2眼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58±0.24,术后视力均有提高。术后1周裸眼视力0.52±0.27,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2,P>0.05)。术后1个月最佳矫正视力0.61±0.23,与术后1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4,P>0.05)。术后1眼出现眼压升高,1d后降至正常;1眼出现角膜水肿,3d内逐渐消退。未见人工晶状体移位、脱位及倾斜,无缝线脱落及暴露,无虹膜粘连、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无巩膜瓣经巩膜固定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视力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势,对于无后囊或后囊支撑力不足的无晶状体眼的屈光矫正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巩膜瓣 人工晶状体 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