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油取出术联合四点式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赵勇 高云仙 +1 位作者 高晓唯 任兵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54-657,共4页
背景玻璃体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硅油取出术后引起的严重屈光参差常通过Ⅱ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进行矫正,不仅增加了手术次数,且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多,效果较差。采用硅油取出联... 背景玻璃体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是治疗复杂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硅油取出术后引起的严重屈光参差常通过Ⅱ期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进行矫正,不仅增加了手术次数,且手术操作困难,并发症多,效果较差。采用硅油取出联合四点式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固定术可克服上述不足。目的观察硅油取出术联合晶状体及囊膜阙如四点式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固定术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设计,对晶状体及囊膜阙如的患者20例20眼行硅油取出联合四点式经巩膜缝线悬吊术植入4个襻折叠式IOL,观察术后3d、1周、1个月及3个月的眼前部炎症反应情况,包括眼压、角膜内皮计数、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晶状体位置以及眼底情况,分析术眼的术后并发症及其处理效果。所有患者术前均了解研究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20例患者20眼术后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均达到或超过术前矫正视力,其中裸眼视力0.8及以上者2眼,0.6~0.7者6眼,0.3~0.5者8眼,0.05~0.2者4眼。术前裸眼视力明显低于术后裸眼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147,P〈0.01),而术前矫正视力与术后矫正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089,P〉0.05)。本组术眼术前平均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064±329)个/mm^2,术后为(1987+269)个/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60,P〉0.05)。所有术眼IOL位置均未发生明显偏移。本组患者术后未见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硅油取出联合四点式后房型IOL巩膜缝线固定术是玻璃体切割术后晶状体及囊膜阙如患者IOL植入的有效方法,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可控,可减少手术次数,患者裸眼视力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油眼 人工晶状体 睫状沟固定/四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小玲 冀垒兵 +3 位作者 高晓唯 肖云 章玮 张燕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39-744,共6页
背景 近年来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尚未有一致结论.目的 系统评价MCP-1基因-2518 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 背景 近年来研究表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基因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性尚未有一致结论.目的 系统评价MCP-1基因-2518 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按照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维普网(VIP)、万方数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D),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4年3月,收集关于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葡萄膜炎发病风险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资料,并对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2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效应量优势比(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CI),并进行发表偏倚及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8篇研究文献,累积病例1 197例,对照1 570例.MCP-1基因-2518A/G G和A、GG和AA及GG和AG+AA基因型与总体葡萄膜炎发病风险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GG+AG和AA基因型与总体葡萄膜炎发病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OR=1.25,95%C1:1.06~1.48),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无明显相关性(P=0.19,OR=1.16,95% CI:0.93~1.45).按葡萄膜炎类型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携带等位基因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前葡萄膜炎的风险明显增高(G和A:P=0.01,OR=1.49,95%CI:1.16 ~1.90;GG和AA:P=0.01,OR=2.09,95%CI:1.21~3.61;GG+AG和AA:P=0.01,OR=1.58,95% CI:1.12~2.23;GG和AG+AA:P=0.01,OR=1.78,95%CI:1.12 ~2.83),且GG+AG和AA基因型个体罹患白塞病的风险也明显增高(P=0.04,OR=1.35,95%CI:1.01~1.79),而与其他类型葡萄膜炎发病风险无明显相关(P>0.05).按种族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黄种人群中,携带等位基因G、GG基因型的个体罹患葡萄膜炎的风险明显增高(G和A:P=0.04,OR=1.15,95%CI:1.01~1.32;GG和AA:P=0.04,OR=1.32,95% CI:1.02 ~1.71;GG+AG和AA:P=0.01,OR=1.36,95%CI:1.09~1.70),而在白种人群中等位基因G、GG基因型与葡萄膜炎均无明显相关(均P>0.05).结论 MCP-1基因-2518A/G多态性与白塞病、前葡萄膜炎及黄种人群葡萄膜炎易感性有关,GG基因型及等位基因G可能是白塞病、前葡萄膜炎及黄种人群葡萄膜炎易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炎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