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军队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及体会
1
作者 毕兆荣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51-52,共2页
《军队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及体会解放军第九七医院统计室毕兆荣我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保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展开床位500余张,为加快技术发展,增强综合效益,改变我院信息处理落后的情况,使医院的信息管... 《军队医院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及体会解放军第九七医院统计室毕兆荣我院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保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医院,展开床位500余张,为加快技术发展,增强综合效益,改变我院信息处理落后的情况,使医院的信息管理能跟上医院现代化建设步伐,1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信息管理 军队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术后自身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2
作者 巩新建 刘军权 +3 位作者 李玺 王涛 冯霞 陈复兴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803-806,共4页
目的:评估进展期胃癌术后用CIK细胞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10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细胞免疫治疗组52例:常规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再将培养的自身CIK细胞回输,DC给予患者腹股沟、腋下浅表淋巴结内... 目的:评估进展期胃癌术后用CIK细胞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10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细胞免疫治疗组52例:常规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再将培养的自身CIK细胞回输,DC给予患者腹股沟、腋下浅表淋巴结内和淋巴结附近皮下注射以及静脉回输;患者1个疗程接受CIK细胞总数在1.1~8.0×10^(10)之间,DC总数在3~7×10~7之间。每周回输CIK细胞2次,8~12次为1个疗程,3~6个月后行第2次治疗:每例患者每个疗程接受3~5次成熟DC注射。2)化疗组58例:全部采用CF+5-FU+ADM+DDP方案,3例治疗2个周期,6例治疗3个周期,49例治疗4个周期以上。结果:细胞免疫治疗组(Ⅰb、Ⅱ和Ⅲa)中,3年生存率为86.8% (33/38),5年生存率为78.9%(30/38),化疗组分别为65.1%(28/43)、53.5%(23/43),细胞免疫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食欲增加、疼痛减轻、睡眠改善、体重增加较化疗组明显。CEA增高患者治疗后恢复正常高于化疗组。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的自身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组(Ⅰb、Ⅱ和Ⅲa)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细胞免疫治疗能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临床体征,无不良反应,对进展期胃癌术后防止复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刺激因子对人CIK细胞功能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刘军权 朱云 +7 位作者 陈复兴 周燏 姬会春 杨宛莹 吕小婷 张颂 陶征中 李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21-1026,共6页
本研究观察不同的细胞刺激因子共刺激对人CIK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按常规方法从PBMNC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然后根据加入CD28 mAb、IL-15和IL-21将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 本研究观察不同的细胞刺激因子共刺激对人CIK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按常规方法从PBMNC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然后根据加入CD28 mAb、IL-15和IL-21将实验分为5组:对照组(CIK),CB28+IL-15+IL-21组,IL-15+IL-21组,CD28+IL-15组和CD28+IL-21组。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计数CIK细胞的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刺激因子诱导的CIK细胞的粒酶B(granzyme B),穿孔蛋白(perforin)和CD107α等分子的变化;用ELISA法检测细胞因子IL-10、IL-12、INF-γ和TNF-α的含量;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细胞刺激因子共刺激的细胞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A549)、乳腺癌细胞株MFC-7(MFC-7)和人黑素瘤细胞株HME1(HME1)的杀伤活性。结果表明,在CIK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的刺激因子,细胞增殖能力有明显的差异,以含CD28、IL-15和IL-21组细胞增殖倍数最高,在培养第10日时该组的增殖倍数为255.3±6.3,明显高于对照组,IL-21+IL-15组和CD28+IL-21组细胞增殖倍数分别为166.6±13.5、199.4±15.0和228.8±16.6(P<0.05),添加CD28和IL-15组则穿孔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所有共刺激组的穿孔蛋白、粒酶B和CD107a表达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A549、MFC-7和HME1细胞杀伤活性以含CD28+IL-15组最高(82.2%、59.3%和70.6%),明显高于对照组(60.9%、49.6%和48.4%)(P<0.05)。在CIK细胞培养体系中增加CD28+IL-15+IL-21组中细胞分泌IFN-γ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不同刺激因子活化的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分泌细胞因子和杀伤活性有明显差异,在培养体系中增加相应的细胞刺激因子对细胞功能定向培养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刺激 CIK细胞 细胞因子 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合并腹水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效果观察 被引量:22
4
作者 姬会春 张振江 +3 位作者 朱芳 刘军权 刘庆德 庞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1期2151-2154,共4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予保肝、...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4年6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七医院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衰竭合并腹水患者8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42)和对照组(n=42)。两组患者均予保肝、退黄、利尿、白蛋白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加用前列地尔和恩替卡韦联合治疗。观察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载量、临床疗效及24 h尿量和腹水消退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组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TBil、ALT、AST)、PTA、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治疗组与对照组间治疗后TBil、ALT、AST、PT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Bil:(197.4±47.6)μmol/L vs(287.5±150.6)μmol/L,t=2.30,P<0.05;ALT:(189.4±63.8)U/L vs(263.4±79.5)U/L,t=2.73,P<0.05;AST:(138.7±87.5)U/L vs(250.8±90.4)U/L,t=3.43,P<0.05;PTA:(63.5±17.0)%vs(45.5±15.1)%,t=2.60,P<0.05]。治疗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0.48%vs 28.57%,χ2=4.32,P<0.05;总有效率:85.71%vs66.67%,χ2=4.20,P<0.05);治疗组患者腹水消退情况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显效率:47.62%vs 23.81%,χ2=13.20,P<0.05;总有效率:88.10%vs 52.38%,χ2=12.81,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预后,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功能衰竭 腹水 前列地尔 恩替卡韦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三叶因子3基因启动子区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孙勇 王良喜 +3 位作者 孙曙光 王静 毛学飞 邓向东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40-342,共3页
目的人三叶因子3(human trefoil factor 3,hTFT3)是一种具有胃肠黏膜修复和保护作用的小分子多肽,文中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hTFF3基因启动子功能。方法获取hTFF3基因启动子全长序列,利用多种在线相关软件预测出CpG岛及转录因子结... 目的人三叶因子3(human trefoil factor 3,hTFT3)是一种具有胃肠黏膜修复和保护作用的小分子多肽,文中利用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预测hTFF3基因启动子功能。方法获取hTFF3基因启动子全长序列,利用多种在线相关软件预测出CpG岛及转录因子结合部位。结果 hTFF3基因序列全长为2295 bp,核苷酸数据库(GenBank)登录号为AB038162.1。hTFF3启动子存在于非编码区上游1500bp内,启动子序列中未发现CpG岛,启动子区共发现204个转录因子。结论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能预测hTFF3基因启动子功能,提高了针对启动子的研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三叶因子 启动子 生物信息学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皮素对人γδT细胞杀伤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探讨 被引量:9
6
作者 刘刚 陈复兴 +2 位作者 刘军权 吕小婷 费素娟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02-606,615,共6页
目的:探讨根皮素对人γδT细胞杀伤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IPP法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根皮素作用于γδT细胞及胃癌SGC-7901细胞48小时后,MTT法检测γδT细胞及SGC-7901细胞的生长曲线,FCM检测γδT细胞PF... 目的:探讨根皮素对人γδT细胞杀伤胃癌SGC-7901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IPP法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根皮素作用于γδT细胞及胃癌SGC-7901细胞48小时后,MTT法检测γδT细胞及SGC-7901细胞的生长曲线,FCM检测γδT细胞PFP及GraB的表达;LDH释放法检测γδT细胞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Western blot检测γδT细胞中Wnt3a的表达情况。结果:IPP作用10天后,γδT细胞比例由3.12%增加到79.6%。与对照组比较,浓度2.3518.75μg/ml的根皮素作用后γδT细胞的增殖率显著提高(P〈0.05),75μg/ml根皮素对SGC-7901细胞生长抑制率显著提高(P〈0.05),且2.3575μg/ml根皮素作用后的γδT细胞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增强(P〈0.05),γδT细胞中PFP、GraB及Wnt3a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根皮素能够增强γδT细胞对SGC-7901细胞的杀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根皮素促进γδT细胞的增殖,提高γδT细胞PFP、GraB表达及活化Wnt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皮素 ΓΔT细胞 胃癌 杀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测定人血浆中洛伐他汀浓度及药动学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飞浪 袁倚盛 沈学英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用RP-HPLC测定人血浆中洛伐他汀浓度。以甲醇-水(83∶17,V/V)为流动相,色谱柱采用HYPERSILBDS-C18(5μm)不锈钢柱,紫外237nm波长检测。血浆样品经环己烷-异丙醇(95∶5)萃取浓缩后进... 用RP-HPLC测定人血浆中洛伐他汀浓度。以甲醇-水(83∶17,V/V)为流动相,色谱柱采用HYPERSILBDS-C18(5μm)不锈钢柱,紫外237nm波长检测。血浆样品经环己烷-异丙醇(95∶5)萃取浓缩后进样测定。洛伐他汀浓度在2.5~8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68。测定含洛伐他汀20.0ng/ml的血浆样品,其日内(n=7)及日间(n=7)的RSD分别为9.8%和8.5%。回收率平均为(101.3±5.5)%。测定了10名健康志愿者单次po洛伐他汀片剂80mg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计算了相应的药动学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伐他汀 药代动力学 血药浓度 降血脂药 H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梅黄酮对炎性痛大鼠的外周镇痛作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宋英 张咏梅 +1 位作者 徐洁 花嵘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08-1111,共4页
目的研究杨梅黄酮对炎性痛大鼠的外周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左侧后肢足底中心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检测给予杨梅黄酮前后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 目的研究杨梅黄酮对炎性痛大鼠的外周镇痛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左侧后肢足底中心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建立慢性炎性痛模型。检测给予杨梅黄酮前后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的改变。电生理学方法分析杨梅黄酮对背根节神经元放电频率及电压依赖性钾电流的影响。结果大鼠左侧足底皮下注射CFA致炎后,TWL明显降低(P<0.05),腹腔注射50、500 mg·kg-1杨梅黄酮使CFA组大鼠TWL明显升高(P<0.05),电流钳记录显示杨梅黄酮抑制背根节小神经元的放电频率(P<0.01),且该抑制作用是通过增加钙依赖性钾通道电流(P<0.05)产生的。结论杨梅黄酮通过增加背根节神经元钙依赖性钾电流,抑制神经元兴奋性而发挥外周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梅黄酮 完全弗氏佐剂 钾电流 炎性痛 背根神经节 膜片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体外扩增γδT细胞的新方法 被引量:6
9
作者 吕小婷 刘军权 +5 位作者 周忠海 陈玲 张娟 张颂 黄菲 陈复兴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39-742,747,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γδT细胞扩增方法。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用唑来膦酸预处理过的未成熟DCs按10:1混合,在含IL-2 400 U/ml和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倍数。用流式细胞...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γδT细胞扩增方法。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与用唑来膦酸预处理过的未成熟DCs按10:1混合,在含IL-2 400 U/ml和10%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倍数。用流式细胞仪对γδT细胞进行表型分析并检测其细胞内的颗粒酶B、穿孔素和CD107a含量。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LDH)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结果:经唑来膦酸预处理的树突状细胞与自身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共培养,到11天时γδT细胞增殖倍数达到(120±15)倍,第8天和11天γδT细胞百分率分别达到70.26%±3.56%、90.11%±4.67%。γδT细胞细胞内颗粒酶B、穿孔素及CD107a在第8天时分别为81.66%±4.32%、86.62%±5.21%和80.12%±3.78%,均高于对照组。培养的γδT细胞对SGC-7901、SW-1990、SW-480肿瘤细胞株杀伤活性至第8天时达到峰值。结论:此法能有效诱导γδT细胞体外扩增,培养的γδT细胞颗粒酶B、穿孔素及CD107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唑来膦酸 ΓΔT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军权 陈复兴 +2 位作者 主鸿鹄 周忠海 王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4-276,280,共4页
目的 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患者树突状细胞 (DC)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毒的影响。方法 从CGL患者和正常人末梢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 ,用细胞因子 (rhGM -CSF、rhIL - 4和rhTNF -α)联合定向诱导培养DC。... 目的 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患者树突状细胞 (DC)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毒的影响。方法 从CGL患者和正常人末梢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 ,用细胞因子 (rhGM -CSF、rhIL - 4和rhTNF -α)联合定向诱导培养DC。用CGL细胞抗原致敏DC ,再将致敏的DC与CIK共同培养后 ,检测CIK对不同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CGL患者和正常人的PBMC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后 ,DC占 2 0 7%~ 5 6 0 %。CGL患者的CIK和经CGL细胞抗原致敏的DC作用后的CIK ,对自身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5 6 0 %和 83 4 % ;正常人对照组则分别为 30 %和 6 2 %。经CGL患者CGL细胞抗原致敏的DC作用后的CIK ,对K5 6 2和SGC 790 1的杀伤活性较未致敏的CIK活性低 ,而正常人对照组则无此现象。结论 从CGL患者的PBMC中能定向诱导扩增出DC。经CGL细胞抗原致敏的D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急救插管时气道风险评估和IABC对策流程 被引量:8
11
作者 江学成 袁丽丽 徐德朋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2-594,共3页
急诊急救中频繁遇见危及生命的困难气道,气道评价和有效的气道管理非常重要。为使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和指南更具实战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设计了简化气道风险评估和处理流程——IABC对策。IABC方案由初次常规气管插管(I)、备选器具或技术(A)... 急诊急救中频繁遇见危及生命的困难气道,气道评价和有效的气道管理非常重要。为使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和指南更具实战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设计了简化气道风险评估和处理流程——IABC对策。IABC方案由初次常规气管插管(I)、备选器具或技术(A)、自主通气和呼吸(B)和建立有创气道(C)组成。IABC对策简明扼要,容易记忆,步骤流畅,适合急诊急救建立有效气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管法 气管内 困难气道 风险评估 急诊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灌注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史跃 高从敬 +2 位作者 董生良 陈复兴 徐永茂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肝动脉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灌注+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超选择段性肝动脉灌注CIK细胞+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及经皮肝穿刺瘤体内多点注射CIK细胞共38例(研究组);将同期采用常规剂量经... 目的探讨肝动脉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灌注+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采用超选择段性肝动脉灌注CIK细胞+超液化碘油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及经皮肝穿刺瘤体内多点注射CIK细胞共38例(研究组);将同期采用常规剂量经肝动脉段性化疗栓塞(C-TACE)联合经皮肝瘤体内注入无水乙醇80例(双介入组);单纯经皮肝动脉常规剂量C-TACE134例(单纯组)相比较。结果研究组、双介入组和单纯组近期显效率分别为76.3%、41.3%和14.9%,研究组的AFP降至正常及明显下降率则显著高于双介入组和单纯组,3组血清AF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超选择段性肝动脉灌注CIK细胞+超液化碘油栓塞综合治疗原发性肝癌,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生存质量,延长带瘤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介入治疗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刀刺伤的麻醉处理 被引量:6
13
作者 袁丽丽 张育才 +1 位作者 江学成 崔世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9期777-777,共1页
关键词 心脏刀刺伤 麻醉处理 早期诊断 手术预后 伤患者 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麻阻滞平面与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周文 江学成 胡宁利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12-513,共2页
目的:探讨腰麻阻滞平面与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203例腰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按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 ̄Ⅲ级,记录每组中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B、C组中Ⅰ级的发... 目的:探讨腰麻阻滞平面与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的关系。方法:203例腰麻下行阑尾切除术患者,按阻滞平面的不同分为A组:高于T5;B组:等于T5;C组:等于T6;D组:低于T6。牵拉反应分Ⅰ ̄Ⅲ级,记录每组中牵拉反应情况。结果:A、B、C组中Ⅰ级的发生率明显多于D组(P<0.01),而A、B组中Ⅰ级的发生率与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B两组Ⅰ级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腰麻阻滞平面等于或高于T5时能较好地抑制阑尾切除术中牵拉反应;阑尾、阑尾系膜的感觉纤维是经T5或T6及以下某些节段的脊神经进入脊髓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麻 阻滞平面 阑尾切除术 牵拉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三叶因子3对烧伤小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勇 王良喜 +5 位作者 毛学飞 邓向东 潘晓峰 吴杭庆 张盼 张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三叶因子3(hTFF3)对严重烧伤所致胃黏膜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烧伤小鼠作为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A)组、烧伤对照(B)组和hTFF3治疗(C)组,C组伤后1 h开始灌胃hTFF3,剂量为1 mg/kg,B组...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人三叶因子3(hTFF3)对严重烧伤所致胃黏膜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30%体表面积Ⅲ°烧伤小鼠作为模型。将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A)组、烧伤对照(B)组和hTFF3治疗(C)组,C组伤后1 h开始灌胃hTFF3,剂量为1 mg/kg,B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每天灌胃1次,连续5 d。观察烧伤后胃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大体形态学改变、病理学改变,以及病死率。结果烧伤小鼠每天给予1 mg/kg的hTFF3灌胃,胃肠黏膜受损程度显著降低,胃黏膜病理改变明显减轻,B组以出血、坏死和溃疡为主,C组以充血、水肿为主,小鼠5 d病死率有所下降(27.3%、45.6%)。结论重组hTFF3对烧伤后胃肠道损伤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促进受损黏膜屏障的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叶因子3 烧伤 胃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孙莉 赵美玲 +4 位作者 汤琳琳 张文凤 陶振荣 程琳 江学成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0期37-39,共3页
目的探讨自制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内容包括病情、麻醉、手术和穿刺静脉4项,将4项结果经加权处理获得综合风险。对1 244例手术患者(应用后)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级别实施... 目的探讨自制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的应用效果。方法设计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内容包括病情、麻醉、手术和穿刺静脉4项,将4项结果经加权处理获得综合风险。对1 244例手术患者(应用后)进行风险评估,识别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级别实施分级管理,对风险因素采取规避措施。与评估表应用前的1 039例患者术中并发症和相关事件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评估表应用后,患者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尿管脱出或堵塞、中心静脉导管脱出或堵塞发生率显著低于应用前(P<0.05,P<0.01)。结论手术患者护理风险评估表能够客观评估手术风险,可为手术患者风险防范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患者 手术护理 风险评估 风险防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林酸对人γδT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巩新建 刘军权 +3 位作者 陈复兴 李玺 费素娟 唐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66-670,共5页
目的:探讨舒林酸在预防消化道肿瘤中对人γδT细胞的影响。方法: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舒林酸诱导γδT细胞和胃腺癌细胞(SGC-7901),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的γδT细胞表面标记及检测舒林酸诱导的γδT... 目的:探讨舒林酸在预防消化道肿瘤中对人γδT细胞的影响。方法: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不同浓度的舒林酸诱导γδT细胞和胃腺癌细胞(SGC-7901),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前后的γδT细胞表面标记及检测舒林酸诱导的γδT细胞和SGC-7901细胞凋亡百分率。乳酸脱氢酶法测定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γδT细胞培养10天时从扩增前4.21%增加到70.35%,CD44达94.0%。舒林酸在100%mol/L时对γδT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达42.1%,明显高于对SGC-7901抑制率(7.4%)。γδT细胞和胃腺癌细胞SGC-7901细胞经不同浓度的舒林酸诱导24h后杀伤SGC-7901细胞作用在12.5μmol/L时最强。舒林酸浓度在100%mol/L时对γδT细胞作用24h的凋亡率(52.71%)显著高于SGC-7901细胞(7.88%)。结论:舒林酸在临床常规使用的药物浓度时可增强γδT细胞杀伤瘤细胞作用,超过这一浓度可明显抑制γδT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杀伤活性,而对胃癌细胞株抑制作用不明显。这一结果为临床非甾体类药物预防消化道肿瘤的用量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培养 舒林酸 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热凝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致终板炎报道 被引量:9
18
作者 吕客 宋一平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3-444,446,共3页
射频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研究及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如颈腰椎间盘突出症、肌肉软组织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等。
关键词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微创治疗 射频热凝术 神经病理性疼痛 终板 射频介入治疗 临床应用 软组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剑群 汤娜娜 +2 位作者 费素娟 刘军权 陈复兴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3-416,共4页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及A受体激动剂(THIP)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GABA和THIP与人CIK细胞作用后,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人CI... 目的:研究γ-氨基丁酸(GABA)及A受体激动剂(THIP)对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用不同浓度的GABA和THIP与人CIK细胞作用后,用MTT比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CM)检测人CIK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免疫表型的变化。结果:GABA能显著抑制CIK细胞的生长(P<0·01),且具有浓度依赖性,THIP对GABA的抑制细胞增殖有明显促进作用;GABA显著影响细胞周期比例的分布,促进细胞凋亡;GABA显著降低CIK细胞表面分子CD28、CD25的表达,并能被THIP增强。结论:GABA可抑制CIK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降低其细胞表面CD28、CD25的表达,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具有免疫抑制作用。这些作用通过T淋巴细胞上的GABAA受体介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CIK细胞 T细胞增殖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细胞抗原和自身淋巴结树突状细胞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作用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巩新建 刘军权 +1 位作者 陈复兴 张春雷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4-146,F002,共4页
目的: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 中分离和定向诱导培养扩增 树突状细胞(DC),观察其经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后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的淋巴结,提取单个核 细 胞,... 目的:从乳腺癌患者淋巴结 中分离和定向诱导培养扩增 树突状细胞(DC),观察其经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后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的淋巴结,提取单个核 细 胞,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基因重组粒巨集落生长因子(rhGM-CSF)、基因重组白介 素4(rhIL-4)、基因重组α-肿瘤坏死因子(rhTNF-α)联合诱导培养DC,然后用 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最后检测CIK杀伤3种靶细胞(自身乳腺癌细胞、K562和 SGC-7901细胞)的活性。结果:乳腺癌患者转移淋巴结中的贴壁细胞,经 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DC含量可达15.3%~37.0%。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的淋巴结DC活化的C IK,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71.3%,单纯CIK为37.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 .01);而对K562和SGC-7901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周围转 移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DC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后能明显提高CI K对自 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树状细胞 细胞因子 协同刺激分子 乳腺癌 细胞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