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BcrAg在慢性乙型肝炎自然进程及预判肝纤维化逆转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超 常秀娟 +1 位作者 李晓东 杨永平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8-333,共6页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及逆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69... 目的评价HBV核心相关抗原(HBcrAg)预测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分级及逆转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福州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CHB患者,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69例。109例Ishak评分≥3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72周。收集基线及72周治疗后两次肝活组织标本和血清,检测组织病理及HBcrAg水平。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HBcrAg对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在HBeAg阳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呈负相关(r=-0. 342,P=0. 004);在HBeAg阴性CHB患者中,血清HBcrAg水平与肝纤维化进程及炎症改变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 439、0. 437,P值均<0. 001)。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晚期肝纤维和肝硬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705、0. 701(P值均<0. 05),HBeAg阴性患者血清HBcrAg预测轻微肝纤维化、明显肝纤维化、晚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AUC分别为0.815、0.815、0.726、0. 675(P值均<0. 05)。经抗病毒治疗后,基线血清HBcrAg高表达组较低表达组更易发生肝纤维化逆转(53. 7%vs 32. 7%,X^2=4. 888,P=0. 027)。肝纤维化逆转患者血清HBcrAg下降差值高于未逆转患者[1. 5(0. 4~3. 2) log IU/ml vs 0. 8(0. 1~1. 8) log IU/ml,Z=-1. 724,P=0. 042]。结论血清HBcrAg可作为预测CHB肝纤维化分级和判定肝纤维化逆转的一项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新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肝硬化 乙型肝炎核心相关抗原 生物学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夏征 胡亚卓 +6 位作者 韩志涛 白洁 李瑞生 耿艳 张莹晗 何耀 张红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3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男性EH患者228例(EH组),另选择同期老年男性健...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13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老年男性EH患者228例(EH组),另选择同期老年男性健康体检者184例(对照组),采用PCR-RFLP检测VDR基因Fok I、Bsm I、Apa I及Taq I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同时与相关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EH组Fok I C等位基因频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72. 4%vs 66. 0%,P=0. 049);在隐性模型下,EH组CC+CT基因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χ~2=4. 320,OR=2. 076,95%CI:1. 030~4. 182,P=0. 038)。EH组与对照组Bsm I、Apa I及Taq I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ok I基因CC+CT基因型是老年男性EH的危险因素(OR=2. 054,95%CI:1. 003~4. 204,P=0. 049)。结论 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可能是老年男性EH的危险因素,而Bsm I、Apa I及Taq I多态性与老年男性EH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受体 骨化三醇 高血压 基因频率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肝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3
作者 柴燕涛 姜棋予 +6 位作者 冯帆 孙慧伟 李晓娟 杨锐创 王志杰 李瑞生 侯俊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5-60,共6页
目的利用肝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建立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肝细胞癌、结直肠癌肝转移、乳腺癌肝转移以及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的动物模型。方法培养获得人肝细胞癌MHCC97-H、人结直肠癌SW480、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以及人三阴性乳腺癌M... 目的利用肝门静脉注射肿瘤细胞的方法,建立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肝细胞癌、结直肠癌肝转移、乳腺癌肝转移以及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的动物模型。方法培养获得人肝细胞癌MHCC97-H、人结直肠癌SW480、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以及人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等细胞系,将这些恶性肿瘤细胞经由BALB/c裸小鼠肝门静脉注入肝脏,经3~4周生长后进行PET/CT检测:尾静脉注射约200μCi核素探针18F-FDG,30~40 min后对BALB/c裸小鼠进行PET/CT检测。在此基础上,收集动物获取肝脏进行拍照,确定BALB/c裸小鼠肝脏上的肿瘤病灶。结果 MHCC97-H、SW480、A549以及MDA-MB-231等细胞均能够在BALB/c裸小鼠肝脏形成多发、弥散的肿瘤病灶。肿瘤细胞在裸小鼠肝脏原位的生长可以使用PET/CT检测。SW480、MDA-MB-231以及A549细胞形成的病灶,其PET/CT检测信号弱于MHCC97-H细胞。结论成功获得了新型进展期肝脏肿瘤动物模型,为进展期肝脏肿瘤相关药物筛选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展期肝脏肿瘤 动物模型 结直肠癌肝转移 非小细胞肺癌肝转移 乳腺癌肝转移 BALB/C裸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