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与药物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晶晶 蔡艺灵 +3 位作者 刘丽 杜娟 吴铮 孔祥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比较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2例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支架+药物组40例和药物组42例。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DSA... 目的比较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82例椎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支架+药物组40例和药物组42例。记录患者治疗后1年DSA或CT血管成像复查时狭窄血管的狭窄程度、再狭窄率、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1)对40例支架置入患者共置入44枚支架,其中1例因狭窄部斑块较硬,虽经2次球囊后扩张,仍残余狭窄60%;围手术期间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成功率为97.5%(39/40)。支架置入1年时,支架+药物组患者椎动脉起始部的狭窄率显著改善,由(73±13)%降至中位数11%(8%,50%)(P<0.01)。(2)支架置入后1年,支架+药物组有11例(27.5%)患者出现支架内狭窄,其中有2例患者同时存在支架断裂;药物组有4例(9.5%)患者椎动脉完全闭塞,但仅2例患者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3)支架+药物组患者与药物组相比,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678,P=0.093)。支架+药物组患者总的缺血性事件为7例(17.5%),与单纯药物组的16例(3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0.038)。结论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改善椎动脉狭窄,并且对预防后循环缺血性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较高的再狭窄率仍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药物疗法 疗效比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灌注成像对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后脑血流动力学的评价 被引量:9
2
作者 蔡艺灵 杜娟 +2 位作者 郑冬 崔永强 吴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1年第11期581-585,591,共6页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前瞻生纳入31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将其分为3组:无症状组,7例;脑梗死组,11例;TIA组,13例。均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无症状组一侧狭窄率>70%... 目的使用CT灌注成像(CTP)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方法前瞻生纳入31例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将其分为3组:无症状组,7例;脑梗死组,11例;TIA组,13例。均经DSA确诊单侧颈内动脉中、重度狭窄(无症状组一侧狭窄率>70%,另一侧狭窄率<30%,脑梗死、TIA组患侧狭窄率均>50%)。对全部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共置入支架33枚。对所有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7d,行脑CTP检查。分别比较3组术前、术后7 d的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TTP)。结果①同组术前、术后比较:无症状组术后rTTP(1.01±0.02)缩短,其余灌注指标变化不显著;TIA组的rTTP(1.10±0.06)、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脑梗死组的rTTP(1.11±0.05)、rMTT(1.06±0.04)较术前缩短,rCBF(0.96±0.02)增加。均P<0.05;rCBV均无明显变化。②3组比较:术前3组rTTP、rMTT、rCBF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组r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rMTT、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TP可以相对准确地反映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成形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状况.可成为头颈部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无创性评价方法。rTTP是评价早期缺血以及侧支循环代偿能力非常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支架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流动力学 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应用补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吴樵 蔡艺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213-216,共4页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1953年,Debakey为颈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首例CEA手术后,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几项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证实,CEA可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是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方法。1953年,Debakey为颈动脉闭塞的患者进行首例CEA手术后,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几项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的证实,CEA可有效地预防卒中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和改善生活质量[1-3]。经历了近60年的临床应用,CEA技术已日趋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综述文献 补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汉族一个家系家族性颅内动脉瘤的候选基因位点连锁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程飞飞 蔡艺灵 +2 位作者 刘丽 杜娟 冯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3年第3期113-118,共6页
目的对一个汉族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IA)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定位及基因突变分析。方法纳入19名家系成员,其中2例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应用1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微卫星标记物和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物对19名成员进行了18个与FIA发病... 目的对一个汉族家族性颅内动脉瘤(FIA)家系进行遗传连锁定位及基因突变分析。方法纳入19名家系成员,其中2例经DS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应用16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微卫星标记物和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标记物对19名成员进行了18个与FIA发病相关的候选基因/位点的参数连锁分析,并对其中的1个SNP标记物rs1333040进行直接测序,筛查是否存在突变。结果①ANIB1-8等候选基因位点与该家系不连锁,连锁值(LOD)均<1。②曾报道过的13q14.12-21.1上rs7983420和rs17054625之间的7-cM区域、17cen上的TNFRSF13B候选基因位点与该家系不连锁。③9p21上的rs1333040-T等位基因多态性与该FIA家系发病无关。结论排除ANIB1-8、7-cM、TNFRSF13B候选基因/位点与该家系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候选基因 参数连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症状单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障碍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 被引量:8
5
作者 杜娟 蔡艺灵 +3 位作者 吴铮 崔永强 王贵平 焦力群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25-630,共6页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流灌注与无症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104例无症状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单侧狭窄率≥70%和对侧狭窄率<30%)患者,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后分为两组:...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评价脑血流灌注与无症状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104例无症状单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单侧狭窄率≥70%和对侧狭窄率<30%)患者,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后分为两组:无认知障碍组(MoCA≥26分)24例,认知障碍组(MoCA<26分)80例。对所有患者行DSA和(或)CT血管成像检查,确认单侧重度狭窄,并行头颈部CTP检查,并通过CTP计算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及相对达峰时间(rTTP)。通过DSA计算96例患者的侧支循环出现率。分别比较两组的侧支循环出现率和相对灌注参数等。结果(1)无认知障碍组患者MoCA评分为(27.8±1.7)分,认知障碍组MoCA评分为(21.4±3.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959,P<0.01)。(2)96例患者出现侧支循环的比率认知障碍组为68.4%(52/76),无认知障碍组为60.0%(12/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认知障碍组CTP参数rMTT为1.074±0.066、rTTP为1.103±0.032、rCBV为1.045±0.021、rCBF为1.066±0.040;认知障碍组rMTT为1.241±0.169、rTTP为1.328±0.248、rCBV为1.046±0.030、rCBF为1.093±0.058。两组rTTP、rMT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rCBF、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无症状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大部分存在认知障碍,并且狭窄导致脑血流灌注在认知障碍患者中明显慢于无认知障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CT灌注成像 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6
作者 杜娟 蔡艺灵 +5 位作者 崔永强 吴铮 孔祥锴 段文博 王贵平 石红琴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459-464,共6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单纯动脉内取栓治疗心房颤动导致脑大动脉闭塞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资料。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导致急性心源性脑栓塞动脉取栓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静脉溶栓桥接动脉取栓或单纯动脉内取栓治疗心房颤动导致脑大动脉闭塞的急性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资料。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导致的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2例,其中90 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级10例(预后良好组),3~6级12例(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对患者年龄、性别、术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栓塞部位、取栓前是否桥接静脉溶栓、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治疗(m TICI)血流分级、术后颅内症状性脑出血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INR、栓塞部位、取栓前静脉溶栓例数、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例数、m TICI 2b级以上的比例、术后症状性脑出血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发病时NIHSS评分(15.2±2.0)分,低于预后不良组(22.9±8.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TOR(307±86)min,少于预后不良组(426±145)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取栓1.5(0.5,3.0)次,少于预后不良组取栓4.0(2.0,7.0)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房颤动致急性脑栓塞患者动脉取栓治疗时,缩短再灌注时间、减少术中取栓次数,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但尚需更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脑栓塞 动脉内取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溶栓治疗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丽 蔡艺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12期570-573,共4页
关键词 椎-基底动脉系统 后循环脑梗死 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缺损 血管再通 缺血性坏死 供血动脉 病死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