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和疗效分析 被引量:15
1
作者 薛海滨 张聪 +4 位作者 顾苏熙 谢明玖 田斌 简伟 李大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684-690,共7页
目的 评估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初步探讨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方法 总结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资料完整的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或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及细... 目的 评估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初步探讨保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的适应证.方法 总结解放军第三○九医院骨科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资料完整的经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试验性抗结核治疗或影像引导下穿刺活检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脊柱结核,开始治疗时选择保守方法治疗的54例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结果.54例患者采用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方式,需要在标准化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缓解情况、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调整.抗结核治疗时间9~18个月,服药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影像学检查判断病灶愈合、脊椎生理曲度改变情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根据疗效情况调整治疗疗程.随访时间1.5~5.5年,平均(3.0±0.8)年.结果 54例患者中49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病灶愈合,其中45例局部疼痛消失,4例轻微背痛,不需服用止痛药物;49例患者中的32例X线或CT片显示椎间骨性融合,17例显示纤维愈合;49例脊柱局部后凸角度平均增加(5.5±0.8)°;47例ESR、CRP下降至正常范围(正常标准:男性ESR<15 mm/1 h,女性<20 mm/1 h;CRP<5 μg/L);18例治疗期间出现药物不良反应,通过减量或停用抗结核药物等治疗恢复正常.54例患者中5例分别因为治疗期间疼痛加重、出现神经损害症状或后凸畸形明显加重而选择手术治疗.结论 对于局部疼痛不严重、不伴畸形或神经损害、对抗结核药物敏感的脊柱结核患者,可通过保守治疗达到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药物疗法 抗结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退变椎间盘组织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胡明 马远征 +4 位作者 张传森 陈道运 陈兴 才晓军 白一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6期484-486,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方法一步法抽提6例退变及6例正常椎间盘组织的总RNA,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两组椎间盘cDNA的探针,与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对所获得的凋亡相关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发生机制。方法一步法抽提6例退变及6例正常椎间盘组织的总RNA,分别用cy3,cy5荧光标记,获得两组椎间盘cDNA的探针,与cDNA表达谱芯片杂交,扫描芯片荧光信号图像,对所获得的凋亡相关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2例人退变椎间盘及10例正常椎间盘组织的细胞凋亡状态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在4096条基因中,与细胞凋亡相关类蛋白为10条,其中Bax蛋白相关基因表达增高,Bcl-2蛋白相关基因表达降低。正常组TUNEL检测凋亡指数(AI)为(24.897±3.620),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为(31.440±4.150)%,Bax阳性细胞百分率为(29.372±2.588)%,阳性颗粒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83±0.010)、(0.203±0.012)和(0.169±0.005);退变组AI为(49.232±3.440),Bcl-2阳性细胞百分率为(18.239±2.470)%,Bax阳性细胞百分率为(52.349±3.764)%,阳性颗粒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152±0.003)、(0.310±0.008)和(0.262±0.014),两组间的AI均值、Bcl-2、Bax蛋白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细胞凋亡在椎间盘退变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参与了髓核细胞凋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 基因表达谱 椎间盘退变 细胞凋亡 Bcl-2 BAX 上皮细胞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密度对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影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兴 马远征 薛海滨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43-145,共3页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目的 研究骨密度对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稳定性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总结1 998年 6月到 2 0 0 1年 7月在我科实施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资料完整的病例 65例 ,内容包括骨密度与椎弓根螺钉松动发生率、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植骨融合率、主观满意率和客观疗效之间的关系。随访 1年~ 4年 2个月 ,平均 2年 6个月。结果 椎弓根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796±0 1 67)g/cm2 ,无螺钉松动患者的骨密度为 (0 953± 0 1 85)g/cm2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 ;两组患者之间的固定节段椎间隙高度 (P <0 0 5)、植骨融合率 (P <0 0 0 1 )、主现满意率 (P <0 0 1 )和客观疗效 (P <0 0 0 1 )之间也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对于行腰椎椎间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的患者 ,骨密度是影响螺钉松动和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术前采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 (DEXA)客观定量测定骨密度可为椎弓根螺钉系统的有效应用提供依据 ,术前骨密度低于 (0 796± 0 1 67)g/c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密度 椎弓根螺钉系统 内固定 后路椎间融合 生物力学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节段胸腰椎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张嘉利 李大伟 +2 位作者 马远征 杨达宇 王天天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05-308,共4页
目的探讨在多节段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解放军第三○九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50例多节段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根据各处病灶不同病变特点... 目的探讨在多节段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不同入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及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方法搜集解放军第三○九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50例多节段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根据各处病灶不同病变特点、部位及椎体破坏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术式,按术式不同分为4个组:A组: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前路内固定术10例;B组:胸椎或胸腰段侧前方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固定术6例;C组:腰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术22例;D组:前路病灶清除植骨、一期后路椎弓根固定术12例。对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组整理分析,50例患者治疗前18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Frankel分级D级12例,C级4例,B级2例,E级32例。34例患者伴后凸畸形,Cobb角度10°~20°者16例,>20°者18例;对随访的患者Frankel分级、Cobb角度等进行治疗前后对比研究。结果A组手术平均时间(3.6±0.6)h,术中平均出血量(455±54)ml;B组手术平均时间(4.7±0.8)h,术中平均出血量(670±58)ml;C组手术平均时间(4.8±0.9)h,术中平均出血量(630±62)ml;D组手术平均时间(4.1±0.7)h,术中平均出血量(420±46)ml。术后1~3周患者症状均明显减轻。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8例合并脊髓功能障碍的患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改善1级者14例,改善2级者4例。50例患者术后后凸畸形矫正率为45.6%±12.3%,末次随访矫正角度丢失率为23.7%±20.4%。结论根据患者病变椎体的破坏范围及程度、脓肿的部位及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方式,进行彻底的病灶清除和植骨融合术,可对多节段脊柱结核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外科学 胸椎 腰椎 回顾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制备与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大伟 马远征 +4 位作者 杨飞 崔旭 李力韬 安晋宇 张嘉利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09-313,共5页
目的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分析材料体内外性能。方法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溶解于适量1,4-二氧六环中,将β-磷酸三钙、异烟肼二种粉末直接混入PLGA溶液中,超声混合均匀。将悬浊液置入模具中制成材料。扫描电... 目的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分析材料体内外性能。方法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溶解于适量1,4-二氧六环中,将β-磷酸三钙、异烟肼二种粉末直接混入PLGA溶液中,超声混合均匀。将悬浊液置入模具中制成材料。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结构,并进行药代动力学分析。取36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制作股骨髁缺损模型,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材料(β-TCP/PLGA)(实验Ⅰ组)、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β-TCP/PLGA/INH)(实验Ⅱ组)缓释材料,并设置空白对照组(实验Ⅲ组,不植入任何材料)。术后4、8和12周观察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情况,并采用影像学、组织学评分和骨长入率评价骨修复效果。结果β-TCP/PLGA/INH缓释材料在局部可持续释放异烟肼至12周。12周后,实验Ⅰ组与Ⅱ组骨缺损得到修复,实验Ⅲ组骨缺损未修复;实验Ⅰ组和实验Ⅱ组的骨长入率分别为83.0%±7.0%、84.0%±6.0%,而实验Ⅲ组为10.0%±1.1%,组织学评分分别为(7.3±0.6)分、(7.1±0.8)分、(2.0±0.4)分。组织学评分和骨长入率在实验Ⅰ与Ⅱ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评分t值为0.400,P>0.05;骨长入率:t=-0.217,P>0.05);和空白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评分t值分别为14.700、11.404,P值均<0.01;骨长入率:t值分别20.604和24.262,P值均<0.01)。结论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缓释材料可很好的修复兔骨缺损,材料降解速度与骨形成速度相匹配,并能在足够成长的时间范围内维持异烟肼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烟肼 药物释放系统 聚乙醇酸 乳酸 磷酸钙类 结核 脊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视脊柱结核 提高诊疗水平 被引量:24
6
作者 马远征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297-298,共2页
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这种古老的传染病至今仍威胁着人类健康,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中国结核病患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大幅减少,1990年至2010年间,患病率下降了1/2,死亡率下降了近80%,结核病发病率年... 结核病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3400年,这种古老的传染病至今仍威胁着人类健康,是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中国结核病患病例数和死亡例数大幅减少,1990年至2010年间,患病率下降了1/2,死亡率下降了近80%,结核病发病率年均降幅为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发展中国家 诊疗 人类健康 结核病 传染病 病例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手术联合个体化化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力韬 马远征 +3 位作者 李大伟 崔旭 胡明 罗小波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17-32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联合药敏试验指导下的个体化抗结核化疗对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耐多药脊柱结核。包括初治结核6例,复治结核15例。21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联合药敏试验指导下的个体化抗结核化疗对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耐多药脊柱结核。包括初治结核6例,复治结核15例。21例患者入院后根据病灶特点接受不同方式手术治疗,术后参照既往抗结核化疗史及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与耐药表型,回顾术后1、3、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变化及实验室指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疾病转归。结果复治结核既往化疗平均持续(19.3±15.8)个月(7~49个月)。19例接受了开放手术治疗,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内固定失效,有4例术后局部复发;2例接受的是CT引导下置管灌洗术。术后个体化化疗平均持续18.3(18~20)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9例伴后凸畸形者术后均得到良好矫正,但其中1例伴后凸畸形者因术后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明显丢失。18例最终临床治愈,3例仍在接受化疗。结论基于药敏试验的化疗联合手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尽早治愈耐多药脊柱结核,解决严重并发症,并避免耐多药菌株的播散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治疗 矫形外科手术 药物疗法 抗药性 多药 临床方案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责任小组式教育提高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被引量:7
8
作者 毕娜 马远征 +3 位作者 于梅 张延晖 余兴艳 陈嘉一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责任小组式健康教育在提高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上的有效性。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2014年1—10月本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病区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100例,历史对照实验设计分为实验组(610月患者)和对... 目的探讨责任小组式健康教育在提高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上的有效性。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选择2014年1—10月本院骨科中心脊柱外科病区收治的胸腰椎结核手术患者100例,历史对照实验设计分为实验组(610月患者)和对照组(1—5月患者)。实验组从2014年6月份开始实施责任小组式健康教育,其中责任护士负责制定健康教育计划,责任组长组织实施小组教育,护士长组织健康教育查房。测量患者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准确程度。两组健康教育知晓程度、护理服务满意度、健康教育计划准确度得分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程度总得分分别为(18.21±1.26)分和(15.26±1.01)分,护理服务满意度总得分分别为(96.68±7.62)分和(85.88±8.91)分,护理健康教育计划准确度总得分分别为(28.16±6.27)分和(23.14±5.13)分,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f值分别为12.92、6.51、4.38,P值均〈O.01)。结论责任小组式健康教育有利于培养护士健康教育能力,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和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护理 胸椎 腰椎 健康教育 觉知 病人医疗护理计划 护理 小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柯 马远征 +2 位作者 李大伟 胡明 王亮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51-25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的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2例,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对照组(51例),两组均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个...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策略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收治的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症患者,共102例,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1例),对照组(51例),两组均根据病灶部位及病变程度个体化选择术式,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同时观察组接受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药物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对照组未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骨密度(BMD)、骨代谢指标、疼痛视觉评分(VSA)、病灶愈合情况、内植入物情况等。结果随访3年,末次随访观察组股骨颈(Neck)、Ward三角区(Ward)、股骨大转子(Troch)骨密度分别为(0.88±0.15)g/cm^2、(0.73±0.11)g/cm^2、(0.78±0.10)g/cm^2,高于对照组(0.71±0.14)g/cm^2、(0.59±0.13)g/cm^2、(0.61±0.13)g/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1、3.58、3.80,P值均<0.01)。观察组末次随访血清碱性磷酸酶(ALP)、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骨钙素(OC)水平分别为(16.06±8.05)ng/mL、(0.22±0.08)ng/mL、(6.42±1.03)ng/mL,对照组末次随访血清ALP、CTX、OC水平分别为(18.10±8.55)ng/mL、(0.52±0.13)ng/mL、(7.43±1.52)ng/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6.54、-5.47、-3.47,P值均<0.01)。至末次随访,观察组无内固定失效情况发生,对照组内固定螺钉断裂1例、松动3例、拔出2例;观察组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为(10.93±6.38)°,对照组术后局部后凸Cobb角为(10.77±7.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P>0.05);观察组末次随访局部后凸Cobb角为(11.05±6.17)°,对照组后凸Cobb角为(14.0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P<0.05);两组X线或CT检查提示全部植骨融合。结论钙剂、骨化三醇、双膦酸盐药物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改善脊柱结核并发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降低骨转化率,提高手术内固定安全性与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骨质疏松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阶段系统化康复治疗对脊柱结核活动型截瘫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大伟 马远征 胡明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61-265,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活动型截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并评价分阶段系统化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4月治疗的85例脊柱结核活动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6例,女39例;年龄13-73岁,平均(41.8±17.3)...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活动型截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方法,并评价分阶段系统化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3年4月治疗的85例脊柱结核活动型截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6例,女39例;年龄13-73岁,平均(41.8±17.3)岁。术后基于采用分阶段系统化康复治疗或常规康复治疗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采用分阶段系统化康复治疗,即围手术期康复、早期三级医疗机构康复、中后期家庭或二级医疗机构康复;对照组(42例)接受常规的康复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神经功能评价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2000年)》评估。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6.2个月。结果随访期间病灶无复发,X线或CT检查提示病灶均获骨性融合。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观察组得分分别为(7.9±1.2)、(2.3±0.4)、(2.2±0.5)分;对照组得分分别为(7.8±1.3)、(3.1±0.8)、(2.9±0.7)分。观察组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得分比较,t值分别为29.031、28.752;对照组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得分比较,t值分别为19.955、21.508;P值均〈0.05。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测量Cobb角,观察组分别为(30.1±3.2)°、(11.4±2.1)°、(11.7±2.3)°;对照组分别为(29.4±4.0)°、(10.8±2.3)°、(10.9±2.4)°。Cobb角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末次随访比较,观察组t值分别为32.037、30.617;对照组t值分别为26.125、25.702;P值均〈0.05。术前、术后、末次随访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检测,观察组分别为(41.2±10.7)、(69.6±15.8)、(93.5±14.7)分;对照组分别为(42.3±12.6)、(70.5±13.9)、(87.1±13.2)分。术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观察组t值分别为9.759、18.862;对照组t值分别为-9.741、-15.910;P值均〈O.05)。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术后6个月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一2.110,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至3周,神经功能开始部分恢复;术后3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组完全恢复36例,部分恢复4例,无改善3例。对照组完全恢复37例,部分恢复2例,无改善3例。结论对于脊柱结核活动型截瘫,分阶段系统化康复治疗较常规康复治疗的疗效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治疗 截瘫 康复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关节结核局部药物缓释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大伟 马远征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76-378,共3页
抗结核药物缓释材料是近些年骨关节结核治疗领域的新热点,材料在植入骨关节结核病灶内后,作为骨替代物修复骨缺损的同时,能够长时间释放抗结核药物。笔者简要综述了骨关节结核局部药物缓释材料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药物释放系统 生物相容性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 被引量:3
12
作者 薛海滨 顾苏熙 +2 位作者 张聪 高天君 简伟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3期230-236,共7页
目的观察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笔者采用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 目的观察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疗效,初步探讨其适应证和可行性。方法自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笔者采用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患者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3-72岁,平均(39.5±4.8)岁。病程1~18个月,平均(3.5±0.7)个月。影像学检查示2~3个椎体受累15例,≥4个椎体受累3例;截瘫按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9例,C级6例。12例存在超过45度的后凸畸形,术前后凸Cobb角为20。~75。,平均(48.5±7.O)°。术后继续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根据患者病灶愈合情况、截瘫恢复状况,以及后凸畸形改善和丢失情况评价疗效。随访时间2.O~6.0年,平均(3.4±0.6)年。结果全部均获随访,手术时间平均(5.2±0.5)h(4.O~7.5h),出血平均(1400±150)ml(850-2000m1)。所有患者切口一期愈合,病灶治愈,未见复发。18例患者中,17例植骨融合,1例植骨未融合出现内固定物断裂,予以翻修手术,植骨融合情况在随访中。截瘫恢复情况:除1例Frankel A级恢复至D级外,其他均完全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36.5±6.8)°,最终一次随访时平均丢失(3.0±0.6)°。结论后路360度环形减压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合并截瘫有利于通过彻底减压,促进截瘫恢复。但本手术方式对技术要求高,手术创伤大,需注意适应证的掌握,不宜作为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常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截瘫 减压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伤口治疗在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小波 马远征 +2 位作者 李宏伟 鲍达 崔旭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326-330,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基于聚乙烯醇(PVA)泡沫行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结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在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收治的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 目的观察分析基于聚乙烯醇(PVA)泡沫行负压伤口治疗(negative pressure wound therapy,NPWT)结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在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中的应用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临床收治的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的患者行NPWT治疗,采用改良罗氏绝对浓度间接法进行菌种鉴定和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试验,根据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及耐药情况,制定个体化抗结核治疗方案:没有培养出结核分枝杆菌者继续延用原化疗方案化疗9个月(3HRZE/6HR),耐单药者化疗12个月(3SHRZE/9HRE),MDR-TB者化疗18个月(敏感的一、二线药物组合)。术后1、3、6、9、12个月进行随访,此后每6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CT及三维重建资料,参考Bridwell标准(分为Ⅰ、Ⅱ、Ⅲ和Ⅳ级)判断植骨融合情况和伤口愈合情况。结果使用NPWT治疗的13例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的患者,窦道愈合均良好(参考Bridwell标准植骨均获Ⅰ~Ⅱ级融合);12~28d伤口完全愈合,平均17.5d。随访12~36个月,13例患者均未复发。结论NPWT是老年脊柱复治结核伴窦道形成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手段,结合个体化抗结核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伤口疗法 结核 脊柱 治疗 复发 伤口愈合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