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耦合的实现 被引量:5
1
作者 刘喜迎 张学洪 +1 位作者 俞永强 宇如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44-347,共4页
通过采用一种较好地考虑了海气通量交换对下垫面特征非线性依赖的通量计算方案,利用较成熟的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和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并完成了一个50年的长... 通过采用一种较好地考虑了海气通量交换对下垫面特征非线性依赖的通量计算方案,利用较成熟的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了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一个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和一个全球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并完成了一个50年的长期积分。模拟结果表明,通量计算方案中水道的作用是合理的,耦合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北半球高纬海冰的主要地理分布特征,但夏季北冰洋内部靠近欧亚大陆部分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网格尺度 海冰非均匀 高纬气候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中对称不稳定机制的动力学分析及暴雨的分析与预报 被引量:5
2
作者 景丽 陆汉城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23-27,共5页
用气块法从力学角度对对称不稳定机制及在对称不稳定条件下产生的环流进行分析 ,更全面地定义了对称不稳定及它的产生机制和中尺度环流形成的过程。对暴雨个例诊断分析表明 ,有些强降水区在降水前和降水过程中存在着对称不稳定 ,说明对... 用气块法从力学角度对对称不稳定机制及在对称不稳定条件下产生的环流进行分析 ,更全面地定义了对称不稳定及它的产生机制和中尺度环流形成的过程。对暴雨个例诊断分析表明 ,有些强降水区在降水前和降水过程中存在着对称不稳定 ,说明对称不稳定条件下形成的环流对暴雨有引发和加强作用。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对称不稳定是否存在 ,及其能量大小的方法 ,用它来预报是否产生降水及降水的强度 ,从而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 对称不稳定机制 动力学分析 中尺度环流 暴雨分析 暴雨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不稳定与初始扰动尺度关系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寇正 陆汉城 宋晓亮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1-89,共9页
利用一个二维非弹性非静力的数值模式,讨论了初始扰动的尺度对于对称不稳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对称不稳定是β-中尺度的不稳定,但其不一定必须由β-中尺度的扰动来激发;由不同水平尺度的扰动所激发的倾斜环流有不同的特点;对称... 利用一个二维非弹性非静力的数值模式,讨论了初始扰动的尺度对于对称不稳定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对称不稳定是β-中尺度的不稳定,但其不一定必须由β-中尺度的扰动来激发;由不同水平尺度的扰动所激发的倾斜环流有不同的特点;对称不稳定倾斜环流可能存在最小临界尺度;对称不稳定的发展存在最优扰动水平尺度,而扰动的垂直尺度对于对称不稳定的发展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不稳定 初始扰动 尺度 倾斜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3
4
作者 杨修群 朱益民 +2 位作者 谢倩 任雪娟 徐桂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979-992,共14页
作者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现象为重点 ,系统地回顾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PDO时空结构方面 ,总结了PDO的基本观测事实 ,在PDO成因方面 ,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点出发比较了三类PDO形成机制的理论或... 作者以太平洋年代际振荡 (PDO)现象为重点 ,系统地回顾了太平洋年代际变率观测、模拟和理论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PDO时空结构方面 ,总结了PDO的基本观测事实 ,在PDO成因方面 ,从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观点出发比较了三类PDO形成机制的理论或假说 ,讨论了现有理论或假说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作者也简要介绍了东亚及中国气候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及其和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的联系 ,并讨论了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在PDO形成中的可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洋 年代际振荡 大气环流异常 变率 年代际变化 海表温度 观测 气候 成因 若干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年7月西南涡暴雨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 被引量:59
5
作者 姜勇强 张维桓 +1 位作者 周祖刚 张志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5-61,共7页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 对2000年7月1~8日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了大尺度分析,并利用中尺度暴雨模式MRM1对这次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这次西南涡暴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对应着两次冷空气南下。暖切变线的南北摆动是发生大暴雨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西南急流核的向北传播导致雨区向北传播。模式成功地模拟出了中-α尺度的低涡、切变线,沿暖切变线的强烈倾斜上升气流、中尺度正涡度以及水汽通量散度辐合柱状结构,这些对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而沿低空急流轴的狭长暖湿舌,其北部的干冷区构成的南北向能量锋区,以及较强的中低空不稳定层结是这次暴雨持续发生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涡 中尺度暴雨模式 暖切变线 急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台风海面非对称风场的构造方法 被引量:27
6
作者 黄小刚 费建芳 +1 位作者 张根生 陆汉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9-136,共8页
针对台风数值预报中由于采用对称模型而导致预报误差的现实,通过引入非对称分布的台风最大风速、最大风速半径等因子,在得到台风报告中7级风和10级风的半径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权系数方案来得到非对称的台风外围风速分布因子,从而对Chan a... 针对台风数值预报中由于采用对称模型而导致预报误差的现实,通过引入非对称分布的台风最大风速、最大风速半径等因子,在得到台风报告中7级风和10级风的半径的基础上,利用最佳权系数方案来得到非对称的台风外围风速分布因子,从而对Chan and Williams 1987年提出的切向风廓线方案进行改造,进而得到了台风海面非对称风场的计算式。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描述台风海面风场的非对称分布,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最大风速半径 风向内偏角 海面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内部的中尺度波动与多边形眼墙的形成 被引量:16
7
作者 康建伟 陆汉城 +2 位作者 钟科 张少波 韩文博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6,共6页
利用一次台风的模拟资料,对台风内部的中尺度波动进行诊断。通过分析中尺度波的结构发现,台风内的中尺度波动具有重力惯性波和涡旋Rossby波的混合特征。一方面,波动的扰动高压对应于负的涡度扰动和反气旋性环流,扰动低压对应于正的涡度... 利用一次台风的模拟资料,对台风内部的中尺度波动进行诊断。通过分析中尺度波的结构发现,台风内的中尺度波动具有重力惯性波和涡旋Rossby波的混合特征。一方面,波动的扰动高压对应于负的涡度扰动和反气旋性环流,扰动低压对应于正的涡度扰动和气旋性环流,波动的最大振幅出现在最大风速半径附近。另一方面,波动展示了强烈的辐合辐散和非地转特性。并提出了台风多边形眼墙和中尺度波动之间的联系机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重力惯性波 涡旋ROSSBY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多级相似预报技术在暴雨短期预报中的检验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博 赵思雄 +1 位作者 陆汉城 杨国祥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7-314,共8页
选取我国浙东南沿海特定预报区为研究范围,对该地区不同型(冷锋型、台风型、准静止锋型、气旋型、倒槽型等)天气过程引发的暴雨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暴雨预报方法——综合多级相似技术。该技术采用减空法和极值剔除法对因子进行筛选... 选取我国浙东南沿海特定预报区为研究范围,对该地区不同型(冷锋型、台风型、准静止锋型、气旋型、倒槽型等)天气过程引发的暴雨进行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暴雨预报方法——综合多级相似技术。该技术采用减空法和极值剔除法对因子进行筛选,采用多种气象要素和多种物理因子场综合,进行各级相似试验和预报,较前人普遍采用的单因子求相似离度和分级试验更进一步。提出相似判据在描述样本之间相似程度时随相似因子、相似区域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的思想,并采取如下办法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在因子筛选过程中采用因子组合方法,全面考虑各种优势因子及其组合,对描述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此外,通过双时次滚动预报减少漏报,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每一种暴雨类型试验的CSI历史拟合值都在0.40以上,最高值超过0.60,试报CSI平均值为0.37,试验结果说明该技术具有较强的平均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多级相似预报 相似离度 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半球高纬海冰主要气候特征的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数值模拟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喜迎 张学洪 俞永强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419-426,共8页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对北半球高纬海冰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中海冰的季节变化特征合理 ,冬季海冰的主要地理分布特征都模拟得很好 ,但夏季北冰洋内部靠近欧亚大陆部分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模拟得偏大... 利用一个全球海冰气耦合模式对北半球高纬海冰的主要气候特征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模拟结果中海冰的季节变化特征合理 ,冬季海冰的主要地理分布特征都模拟得很好 ,但夏季北冰洋内部靠近欧亚大陆部分边缘海区海冰密集度模拟得偏大。模拟结果中 ,北半球高纬地区冬季海冰密集度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 ,变化最显著区域位于格陵兰海 ,其次是巴伦支海 ,这些特征均与观测结果一致。对这个海冰气耦合模式在北半球海冰平均气候状况、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方面模拟能力的检验结果表明 ,当前的研究工作为下一步进行长期变化趋势的模拟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海冰 海-冰-气耦合模式 数值模拟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冬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DA方案在台风路径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根生 费建芳 +1 位作者 黄小刚 卢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8-466,共9页
利用PSU/NCAR中尺度非静力有限区域MM5及其伴随模式,以T106分析资料为背景场,设计两种台风Bogus方案对台风的初始场进行优化,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对9608号台风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台风初始场较好地改进了由于海洋... 利用PSU/NCAR中尺度非静力有限区域MM5及其伴随模式,以T106分析资料为背景场,设计两种台风Bogus方案对台风的初始场进行优化,并进行了数值模拟试验。对9608号台风个例的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表明,经过优化的台风初始场较好地改进了由于海洋上资料缺乏所造成的台风中心位置不准、台风环流偏弱和台风内部结构不完整等问题,提高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率。通过试验对比发现,BDA方案优化的初始场更合理,其台风路径预报效果优于GFDL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维变分资料同化 BDA方案 GFDL方案 台风数值模拟 路径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流对称不稳定的发展演变和环流特征 被引量:19
11
作者 程艳红 陆汉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53-258,共6页
利用1999年6月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和敏感性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对称不稳定的发展演变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条件对称不稳定是大气稳定状态和条件不稳定状态之间的中间纽带,大气由稳定向不稳定或者由不稳定向稳定的演变均... 利用1999年6月一次典型梅雨锋暴雨过程和敏感性试验的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对称不稳定的发展演变和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条件对称不稳定是大气稳定状态和条件不稳定状态之间的中间纽带,大气由稳定向不稳定或者由不稳定向稳定的演变均通过条件对称不稳定来实现;对流对称不稳定环流的形成与不稳定层的配置有关,当低层为条件不稳定而高层叠加深厚的条件对称不稳定时,对流对称不稳定环流低层出现垂直上升气流,高层出现范围较广的倾斜上升气流,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中尺度云带。当低层和高层出现条件不稳定,中间呈条件对称不稳定或弱稳定度层结时,从低层到高层出现较深厚的垂直上升气流,湿重力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导致了云带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对称不稳定 发展演变 环流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迫流与不稳定流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程艳红 陆汉城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09-618,共10页
通过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非保守系统中的基流平衡被破坏和重建过程中,产生非平衡中尺度环流与不稳定能量造成的对流关系,着重探索在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尺度较大的深厚湿对流的物理过程中,强迫与不稳定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强... 通过数值试验的方法,研究非保守系统中的基流平衡被破坏和重建过程中,产生非平衡中尺度环流与不稳定能量造成的对流关系,着重探索在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尺度较大的深厚湿对流的物理过程中,强迫与不稳定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强迫流比不稳定流小一个量级。强迫流虽然本身的量值较小,但是强迫流是不稳定流的触发机制。如果环境场具有深厚的不稳定层(垂直或倾斜方向),并且环境场强迫出一定振幅的呈上升运动的强迫流,则在0~3小时以后,将在强迫流上升运动中心激发出不稳定流上升运动中心,或使已经存在的不稳定流上升运动中心向强迫流上升运动中心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迫流 不稳定流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粘性基流中带状浅对流单体的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陆汉城 康建伟 +1 位作者 王力维 桂祈军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6-353,共8页
用WKBJ方法讨论了非均匀基流中带状浅对流单体的发展问题 ,只有在二维非均匀基流的热成风平衡条件下 ,带状对流环流的传播才具有重力惯性波特征 ,由于非均匀介质的作用 ,缓变波列的频率变化不仅是位相变化的源 ,还可能是振幅变化的一部... 用WKBJ方法讨论了非均匀基流中带状浅对流单体的发展问题 ,只有在二维非均匀基流的热成风平衡条件下 ,带状对流环流的传播才具有重力惯性波特征 ,由于非均匀介质的作用 ,缓变波列的频率变化不仅是位相变化的源 ,还可能是振幅变化的一部分 ,纵向云带和横向云带的发展除粘性致稳作用是共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粘性基流 带状浅对流单体 重力惯性波 大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尺度干、湿对流影响环境场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程艳红 陆汉城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61-767,共7页
用1999年6月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高分辨的敏感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环境的反馈作用,共设计了两个敏感性方案:干绝热过程(干调整)和包含水汽及凝结潜热释放的湿过程(湿调整),两种调整过程包含的不稳定能量不同,对环境... 用1999年6月一次梅雨锋大暴雨过程高分辨的敏感性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对流活动对大尺度环境的反馈作用,共设计了两个敏感性方案:干绝热过程(干调整)和包含水汽及凝结潜热释放的湿过程(湿调整),两种调整过程包含的不稳定能量不同,对环境场造成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在对流强盛期间,湿调整比干调整更能增强底层辐合和高层辐散;当对流消失后即大气从不稳定调整到稳定状态后,两种调整过程对水平风场的影响基本相同;湿调整比干调整产生的垂直速度更大;湿调整比干调整更能使大气底层温度降低、高层温度升高。干、湿调整过程都是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当层结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对流时,强上升运动中心的中下层辐合增加、高层辐散增加,当对称不稳定能量释放时,高层指向冷区一侧的水平风分量增强,底层指向暖区一侧的水平风分量增强。水平风场受对流影响后改变的量值与原有量值相当;不稳定能量释放可影响到对流中心周围5个经纬距以上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 环境场 反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