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层医院护理论文现状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王玉亭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6年第3期86-86,共1页
关键词 基层医院 护理 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徐林生 徐翔 +2 位作者 杨金凤 胡良先 胡炳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7,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 目的:探讨血清外周血双调蛋白(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与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87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结果是否发生脉管侵犯与淋巴结转移进行分组,分别为脉管侵犯阳性(A组)与阴性(B组),淋巴结转移阳性(C组)与阴性(D组)。对比各组患者血清AREG浓度水平、CT定量参数,分析以上指标与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病理结果显示87例患者中32例为直肠癌脉管侵犯阳性,55例脉管侵犯阴性;4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41例淋巴结转移阴性。t检验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及三者联合预测脉管侵犯的AUC分别为0.772、0.784、0.738、0.901,血清AREG水平、静脉期Eff-Z值、两者联合预测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707、0.709、0.716。结论: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无水碘密度值、静脉期Eff-Z值与直肠癌脉管侵犯相关,血清AREG水平、CT定量参数中静脉期Eff-Z值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AREG水平及CT定量参数对预测直肠癌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外周血双调蛋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脉管侵犯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
3
作者 郭琴 胡小山 李华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5-158,共4页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收治的80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穴位注射组各4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 目的分析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症状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收治的80例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和穴位注射组各4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进行治疗,穴位注射组采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颈椎活动度、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穴位注射组临床总有效率(92.50%,37/40)显著高于针刺组(75.00%,30/40)(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显著降低(P<0.05),颈椎整体症状积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组间各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前屈、后伸、左侧屈、右侧屈活动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穴位注射组各活动度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穴位注射组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均显著下降(P<0.05),且血浆黏度明显低于针刺组(P<0.05);两组主观症状、临床体征、适应能力评分及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穴位注射组分数均明显高于针刺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有助于提高混合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且可调节血液流变学状态,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针刺 穴位注射 颈椎活动度 血液流变学 丹参注射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择时用药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33
4
作者 栾家杰 刘晓云 +4 位作者 张文 许金红 邢文 王安才 宋建国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75-381,共7页
目的考察昼夜不同时间用药,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的差异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非杓型高血压住院患者12例,均衡随机分2组。分别于8∶00及20∶00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于用药前及用药后d 3... 目的考察昼夜不同时间用药,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作用的差异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非杓型高血压住院患者12例,均衡随机分2组。分别于8∶00及20∶00口服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于用药前及用药后d 3、d 7连续监测患者血压。用药前及用药7 d后取血测定血浆肾素(renin,Ren)、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结果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呈"昼高夜低、双峰一谷"现象,两峰值分别见于10∶00及18∶00;谷值见于2∶00。但患者昼夜血压差值缩小,杓型值仅为(4.10±1.74)%,呈明显非杓型特征。两时间点用药,均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用药后可使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昼、夜均值、24 h均值明显下降(P<0.01)。但20∶00用药对患者夜间血压降低作用较快也较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非杓型血压节律(P<0.01);相反8∶00用药则使非杓型血压节律有加重的倾向。用药7 d后患者血浆Ren、AngⅡ及ET-1水平升高。结论昼夜不同时间用药,缬沙坦/氨氯地平复方制剂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降压作用无明显差异,但对血压的昼夜节律有显著影响。休息期用药,可使高血压患者非杓型血压节律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氯地平 缬沙坦 择时用药 非杓型高血压 昼夜节律 余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话回访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1
5
作者 束寒玲 戴文君 +1 位作者 张小华 洪静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6年第4期535-539,共5页
目的 :评价电话回访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延续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26例PICC置管首次带管出院的肿瘤患者,区组化随机分组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3例在首次带管出院后实施常规出院护理,干预组6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 目的 :评价电话回访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延续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126例PICC置管首次带管出院的肿瘤患者,区组化随机分组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3例在首次带管出院后实施常规出院护理,干预组6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由PICC专科护士采用分阶段电话回访的方式实施PICC导管自我管理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后1个月、3个月时两组患者导管并发症、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和对PICC导管护理满意度的差异。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自我管理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后1个月及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内干预组导管静脉炎、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科学、规范的电话回访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延续护理中有显著作用,提高了肿瘤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和对PICC导管护理的满意度,降低了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使用导管的安全性,体现了我院优质护理在院外的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话回访 肿瘤 经外周植入中心静脉导管 延续护理 自我管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交流平台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7
6
作者 张小华 李惠萍 +2 位作者 束寒玲 张庆 汪洋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探讨网络交流平台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某医院肠造口患者90例,区组化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5例,利用电话回访、QQ平台、微信平台等网络交流平台开展肠造口延... 目的探讨网络交流平台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某医院肠造口患者90例,区组化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45例,利用电话回访、QQ平台、微信平台等网络交流平台开展肠造口延续护理:对照组45例,按照肠造口围术期常规护理及康复指导。结果干预组患者在出院后3、6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干预组分别为113.2±8.54、134.3±7.26,对照组分别为100.6±6.86、115.4±6.67,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干预组为22.22%,对照组为42.22%,P<0.05)。结论在肠造口延续护理中,网络交流平台的应用能显著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同时降低肠造口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网络交流平台 肠造口 延续护理 自我护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普外科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6
7
作者 束寒玲 王玉亭 +3 位作者 张小华 李娟 汪维平 李伟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5期54-56,61,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在PICC应用过程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管理,包括加强PICC知识与维护技能的培训、制定PICC管理流程、规范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行为等。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科室护士PIC...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在PICC应用过程中,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进行管理,包括加强PICC知识与维护技能的培训、制定PICC管理流程、规范PICC置管后日常护理行为等。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科室护士PICC知识、技能考核的合格率均为100%,置管成功率为99.1%,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分别为1.8%及0.9%,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PICC培训及安全管理中,规范了PICC管理流程及护理人员的日常护理行为,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切实提高了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PICC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髓核钳夹术联合臭氧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价值 被引量:22
8
作者 华双一 徐仁良 祁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3期281-283,共3页
目的 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钳夹术(PLD)联合臭氧(O3)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方法 在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 .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后于盘内及椎间孔附近各注入O2- O31 ... 目的 探讨经皮腰椎间盘钳夹术(PLD)联合臭氧(O3)注射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价值。方法 在DSA监视引导下,健侧卧位,经侧后方入路引入直径4 .8mm工作套管,多角度破环,摘除髓核,直至无明显髓核钳夹出,后于盘内及椎间孔附近各注入O2- O31 0ml;对于L 4~5及L5~S1均突出患者,主要椎间盘采取上述方法,另一次要椎间盘采取2 1G乙醇针经皮穿刺,于盘内及椎间孔附近各注入O2 -O31 0ml。结果 穿刺及技术操作成功率1 0 0 %,显效6 3例,有效2 7例,无效1 0例,总有效率达90 %。O2 - O3注射于椎间盘内时,1 2 0个椎间盘,有37个椎间隙轮廓显示清晰,35个椎间隙显示欠清,30个只有针尖部见气体进入椎间盘,椎间隙显示不清,1 8个有大量气体进入椎管硬膜前间隙。结论 PLD与O3注射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作用机制上优势互补,是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髓核钳夹术 臭氧注射术 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腔镜和开胸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中远期预后对比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一胜 李小平 +1 位作者 陈柚君 鲍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340-1342,共3页
目的对比分析胸腹腔镜和开胸治疗对早期食管癌中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海军安庆医院2008年1—12月收治的8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胸腹腔镜组(n=23)和开胸组(n=6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 目的对比分析胸腹腔镜和开胸治疗对早期食管癌中远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海军安庆医院2008年1—12月收治的8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胸腹腔镜组(n=23)和开胸组(n=63),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等围术期指标,观察其术后感染、吻合口瘘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两组患者进行5年随访,记录其1、2、3、5年生存率,分析其中远期临床预后。结果胸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胸组,失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开胸组(P<0.05),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胸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11/63),胸腹腔镜组为13.0%(3/23),胸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胸组(P<0.05);开胸组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87.3%、81.0%、71.4%,胸腹腔镜组分别为95.7%、87.0%、82.6%、73.9%,两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80)。结论胸腹腔镜较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其中远期临床预后与开胸治疗相当,更利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胸腔镜 食管肿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曹慧霞 丁士新 +4 位作者 马旭 朱清 苗艳 阎磊 邵凤民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3012-3014,共3页
目的调查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的患病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住院的非透析CKD患者1 639例为研究对象,符合条件者共1 432例,检测其血糖... 目的调查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SCH)的患病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住院的非透析CKD患者1 639例为研究对象,符合条件者共1 432例,检测其血糖、肌酐、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清蛋白、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计算估计肾小滤过率(eGFR);对SCH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1 432例CKD患者共检出SCH患者226例,SCH患病率为15.80%。不同性别CKD患者SCH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60岁为界,不同年龄CKD患者SCH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eGFR CKD患者SCH患病率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SCH组和非SCH组年龄、三酰甘油、空腹血糖、FT4、TSH水平及e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总胆固醇、清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eGFR均是SCH的危险因素,校正其他相关因素后,年龄每增加1岁,SCH患病风险升高2.1%;eGFR每减少1 ml.min-1.(1.73 m2)-1,SCH患病风险升高1.6%。结论非透析CKD患者SCH患病率较高,年龄、eGFR是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老年CKD患者,尤其eGFR<15 ml.min-1.(1.73 m2)-1者应注意监测其甲状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患病率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药液加冰敷预防诺维本致静脉炎的观察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小芳 郑艳 +2 位作者 黄爱丽 胡雅琴 张丽娜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年第6期96-97,共2页
目的探讨自制药液加冰敷预防诺维本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对35例应用诺维本静脉输液的肺癌和乳腺癌患者,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预防静脉炎的效果。研究组化疗前穿刺部位冰敷,在应用诺维本后,用由季德胜蛇药20片研成粉末... 目的探讨自制药液加冰敷预防诺维本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对35例应用诺维本静脉输液的肺癌和乳腺癌患者,采用前后自身对照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预防静脉炎的效果。研究组化疗前穿刺部位冰敷,在应用诺维本后,用由季德胜蛇药20片研成粉末加陈醋调成的药物,沿静脉穿刺点及血管向心路径涂抹,范围约4cm×15cm;对照组局部用浸有50%硫酸镁的纱布湿敷。结果研究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6%,对照组为37.1%,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季德胜蛇药混合陈醋加冰敷具有良好的消肿止痛效果,对预防诺维本所致的静脉炎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维本 静脉炎 季德胜蛇药 陈醋 冰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用不同栓塞剂经支气管动脉栓塞的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华双一 祁波 +2 位作者 徐仁良 沈松柏 耿向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12期754-756,共3页
支气管动脉解剖变异较大,常见的有左右支气管动脉共干,支气管动脉与肋间动脉、纵隔动脉,甚至食管动脉共干,加上肿瘤或结核等病变侵蚀、破坏,使得体循环与肺循环血管之间形成瘘。
关键词 支气管动脉 栓塞剂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窥镜与显微镜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切除术疗效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曹先友 程振安 朱平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4-265,共2页
目的比较内窥镜与显微镜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2月~2010年2月在内窥镜(56例)与显微镜下(53例)手术切除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疗效比较,内窥镜组治愈51例(91.07%),好转... 目的比较内窥镜与显微镜下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切除术的疗效。方法对2005年2月~2010年2月在内窥镜(56例)与显微镜下(53例)手术切除声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疗效比较,内窥镜组治愈51例(91.07%),好转3例(5.36%),无效2例(3.57%),总有效率96.43%;显微镜组治愈48例(90.57%),好转2例(3.77%),无效3例(5.66%),总有效率94.34%,两种手术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窥镜与显微镜下切除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疗效无差异,无手术显微镜或声带暴露困难时可使用内窥镜完成此类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撑喉镜 显微镜 内窥镜 声带良性增生性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士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前评估的认知与实践的现状 被引量:8
14
作者 束寒玲 戴文君 +1 位作者 李惠萍 洪静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6期32-34,38,共4页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前评估的认知以及实践现状,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士规范PICC置管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参加安徽省输液...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对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前评估的认知以及实践现状,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士规范PICC置管前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4月,便利抽样法选择参加安徽省输液治疗护理进展培训班的201名护理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其进行PICC置管前评估认知与实践的现况调查。结果 100%护士认为PICC置管前评估有必要,其中89.1%护士认为PICC置管前评估非常有必要。有87.1%的护士报告其所在的医院在PICC置管前进行评估,但只有21.9%的护士非常了解置管前评估内容。评估内容中,血管条件、治疗周期、药物性质的评估率均达90%以上。记录评估结果的占71.1%,且记录形式不一。52.2%的护士是根据自己平时学习或参加培训班获得的知识进行评估。只有9.6%的护士知道复旦大学护理学院构建了PICC置管前评估实践指南及评估表。结论临床护士PICC置管前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不够理想,缺乏规范统一的评估内容、评估标准及记录形式。护理管理者应统一置管前评估标准,加大PICC置管前评估培训力度,为PICC规范置管提供质量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 评估 认知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源性腹痛的观察及护理 被引量:12
15
作者 倪淑静 汪志青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6期48-49,共2页
心源性腹痛是指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腹痛。临床上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疾病有时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容易被误诊失去抢救时机导致死亡。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海军安庆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11例心血管疾病所致腹痛患者,经精心治疗与护... 心源性腹痛是指由心脏疾病引起的腹痛。临床上心肌梗死、心绞痛等心脏疾病有时以急性腹痛为首发症状,容易被误诊失去抢救时机导致死亡。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海军安庆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了11例心血管疾病所致腹痛患者,经精心治疗与护理,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源性 腹痛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蛛网膜下腔镇痛剂量的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吴向南 陶芸生 王仕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吗啡注入蛛网膜下腔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的较为理想的剂量。方法选取ASAⅠ或Ⅱ级,足月妊娠需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采用配方为0.5%布比卡因2ml+50%GS 0.2 ml+吗啡行蛛网膜下腔麻醉。四组吗啡剂量分别是Ⅰ组0.2 mg、Ⅱ... 目的探讨吗啡注入蛛网膜下腔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的较为理想的剂量。方法选取ASAⅠ或Ⅱ级,足月妊娠需剖宫产产妇120例,随机均分为四组。采用配方为0.5%布比卡因2ml+50%GS 0.2 ml+吗啡行蛛网膜下腔麻醉。四组吗啡剂量分别是Ⅰ组0.2 mg、Ⅱ组0.3 mg、Ⅲ组0.4 mg和Ⅳ组0.5 mg。麻醉平面控制在T8以下。观察新生儿Apgar评分;48 h内每12小时的镇痛效果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果Ⅲ和Ⅳ组术后镇痛时间明显较Ⅰ和Ⅱ组长(P<0.01),Ⅳ组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显著高于Ⅰ、Ⅱ、Ⅲ组(P<0.01),四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0.4 mg吗啡用于蛛网膜下腔是剖宫产产妇术后镇痛较为理想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 蛛网膜下腔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足浴和沐浴后采集足跟血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5
17
作者 王江华 甘朝霞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年第9期21-22,共2页
目的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成功率。方法将212例新生儿根据单日采血、双日采血分成实验组(足浴后)和对照组(沐浴后),比较两组新生儿采集足跟血的效果。结果实验组采血容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5.44,P<0.005)。结论新生儿足浴后便于... 目的提高新生儿足跟血采集成功率。方法将212例新生儿根据单日采血、双日采血分成实验组(足浴后)和对照组(沐浴后),比较两组新生儿采集足跟血的效果。结果实验组采血容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5.44,P<0.005)。结论新生儿足浴后便于采集足跟血,减少了新生儿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足浴 沐浴 血样采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向急性心肌梗死进展的生物标志物鉴定 被引量:1
18
作者 冷利华 裴宜斌 +4 位作者 周函 晏晶晶 何小伍 朱高 黄文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517-2522,共6页
目的:分析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向急性心肌梗死(AMI)进展的核心基因及作用途径。方法:GEO数据库下载2个独立数据集GSE71226和GSE66360。“limma”包进行差异基因分析。采用“ggplot2”包对GSE71226和GSE66360数据集获取差异基因取交... 目的:分析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SCAD)向急性心肌梗死(AMI)进展的核心基因及作用途径。方法:GEO数据库下载2个独立数据集GSE71226和GSE66360。“limma”包进行差异基因分析。采用“ggplot2”包对GSE71226和GSE66360数据集获取差异基因取交集,并定义SCAD向AMI进展的关键基因。采用Cytoscape软件插件MCODE 1.5.1鉴定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中的核心基因。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住院的168例SCAD患者作为SCAD组,选择同期正常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4例作为对照组。对SCAD组进行随访,发生AMI则定义为AMI组。结果:GSE71226数据集中获得1122个差异基因,GSE66360数据集中获得463个差异基因,取交集后共获得48个关键基因。GO分析主要富集于环磷酸腺苷反应、对应力刺激的响应及炎症反应等;KEGG分析主要富集于IL-17信号通路及PID IL1信号通路等。GSEA分析结果显示,关键基因中呈正相关的前3位最丰富基因集为线粒体反应途径、反应途径及基于CRISPR与初级纤毛发育相关的基因;负相关的前3位最丰富基因集为中性粒细胞脱颗粒反应、人体补体系统及脊髓损伤。鉴定出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TGS2)、转录因子AP(JUN)、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2(CXCL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4个核心基因。SCAD组患者PTGS2、JUN、CXCL2、MMP9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患者PTGS2、JUN、CXCL2、MMP9蛋白表达高于SCAD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TGS2、JUN、CXCL2及MMP9 AUC分别为0.747(0.704~0.867)、0.775(0.714~0.887)、0.773(0.708~0.874)、0.850(0.794~0.972)。结论:PTGS2、JUN、CXCL2、MMP94个核心基因可能参与SCAD进展为AMI的病理机制并可预测SCAD进展为A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 基因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阑尾腺癌临床治疗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子平 钱洪 杨秋敏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57-559,共3页
目的:分析阑尾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58年3月以来所有阑尾肿瘤中的12例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阑尾腺癌发病率较低,发病年龄为19~68岁,中位年龄56岁;男:女为4:8.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6例化... 目的:分析阑尾腺癌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958年3月以来所有阑尾肿瘤中的12例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阑尾腺癌发病率较低,发病年龄为19~68岁,中位年龄56岁;男:女为4:8.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6例化疗.从资料观察至肿瘤进展期最长为22个月.结论:原发阑尾腺癌发病率低,术前准确诊断非常困难,对有急性阑尾炎症状的中、老年患者要认真予以鉴别.对有浸润倾向的肠型阑尾腺癌应采用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辅助化疗的作用仍需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阑尾腺癌 右半结肠切除术 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29
20
作者 王菲 王来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54-956,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NH)发生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海军安庆医院建卡定期产检、分娩的604例确诊的GDM患者,按产前Hb A1c水平分为G1组(n=375,Hb A1c〈5.5%...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NH)发生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2010年5月—2014年5月在海军安庆医院建卡定期产检、分娩的604例确诊的GDM患者,按产前Hb A1c水平分为G1组(n=375,Hb A1c〈5.5%),G2组(n=108,Hb A1c5.5%~6.5%),G3组(n=121,Hb A1c〉6.5%)。对GDM患者分娩的新生儿进行出生后30 min及2、6、12 h时血糖检测。结果 604例GDM患者分娩的新生儿中120例发生NH(19.9%):G1组NH发生率为15.2%(57例),G2组为21.3%(23例),G3组为33.1%(40例)。出生后30 min时G2、G3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均低于G1组,2 h时G3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低于G1、G2组,12 h时G3组新生儿血糖水平低于G1组(P〈0.05)。出生后30 min及2、6 h时G2、G3组NH患儿血糖水平低于G1组,12 h时G3组NH患儿血糖水平低于G1组(P〈0.05);出生后30 min时,3组NH患儿血糖水平均〈2.2 mmol/L。NH患儿母亲产前Hb A1c水平与NH患儿出生后30 min时血糖水平呈负相关(r=-0.401,P〈0.05)。结论 GDM患者Hb A1c水平越高,NH的发生率越高、病情程度越严重,Hb A1c〉6.5%时尤其应该注意。新生儿出生30 min是诊断NH的集中时段,应尽早纠正低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妊娠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新生儿低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