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杜娟 林甜 +7 位作者 孔祥锴 杜彬 段文博 吴铮 文婉玲 崔永强 蔡艺灵 刘丽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1-108,共8页
目的研究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接受动脉内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年龄均≥18岁,根据... 目的研究高龄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动脉内取栓治疗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收治的诊断为急性大血管闭塞并接受动脉内取栓治疗的卒中患者。年龄均≥18岁,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高龄组(年龄≥80岁)以及低龄组(年龄<80岁)。详尽收集患者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基线前循环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或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急性卒中Org 10172治疗试验(TOAST)病因分型等]、治疗相关信息[是否静脉溶栓、闭塞部位、串联病变、发病至到院时间、到院至穿刺时间、穿刺至再通时间、麻醉方式、侧支循环情况、术中是否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取栓次数、术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症状性颅内出血等]以及患者术后3个月的预后信息(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3分以上为预后不良,6分为死亡)等。结果151例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被纳入研究,中位年龄为70.0(57.5,80.0)岁,其中男94例(62.3%)。高龄组患者42例[27.8%;中位年龄为83(81,86)岁],低龄组患者109例[中位年龄63(54,72)岁]。与低龄组患者比较,高龄组患者基线NIHSS评分更高[19.0(14.3,23.0)分比15.0(12.0,20.0)分,Z=-2.247,P=0.025],心房颤动患者比例更高[81.0%(34/42)比33.9%(37/109),χ^(2)=26.893,P<0.01],更多合并严重心肺疾病[50.0%(21/42)比31.2%(34/109),χ^(2)=4.631,P=0.031]。两组患者TOAST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93,P<0.01),低龄组患者以心源性栓塞[45.9%(50/109)]和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4.0%(48/109)]为主要病因,高龄组患者以心源性栓塞[85.7%(36/42)]尤为突出。低龄组串联病变患者比例较高龄组高[22.9%(25/109)比4.8%(2/42),χ^(2)=6.820,P=0.009],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的比例高于高龄组[32.1%(35/109)比9.5%(4/42),χ^(2)=8.073,P=0.004]。高龄组穿刺至再通时间较低龄组患者长[81.0(46.0,131.0)min比54.5(36.8,95.0)min,Z=-2.505,P=0.012],取栓次数也较多[3.0(1.0,4.0)次比2.0(1.0,3.0)次,Z=-2.225,P=0.026]。高龄、低龄两组闭塞血管开通比例[88.1%(37/42)比84.4%(92/109)]、取栓后24 h NIHSS评分[12.0(7.0,19.5)分比8.0(4.0,16.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龄组与低龄组患者相比,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19.0%(8/42)比10.1%(11/109)]、90 d mRS评分[3.0(2.0,5.0)分比3.0(1.0,4.0)分]、90 d mRS评分0~2分比例[31.0%(13/42)比47.7%(52/109)]、90 d死亡比例[16.7%(7/42)比15.6%(17/1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患者,年龄≥80岁与年龄<80岁取栓预后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血管内治疗 取栓 预后 高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取栓治疗中不同麻醉方式对预后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杜娟 林甜 +6 位作者 崔永强 孔祥锴 段文博 杜彬 吴铮 文婉玲 蔡艺灵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97-504,552,共9页
目的初步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血管内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使用支架或抽吸... 目的初步分析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不同麻醉方式下行血管内治疗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7例,均使用支架或抽吸技术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麻醉方式的不同,将27例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17例)和清醒镇静麻醉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心房颤动)、既往卒中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术前平均动脉压(MAP)、术中MAP、取栓次数、取栓治疗方式[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及90 d临床良好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基线NIHSS评分、取栓次数及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取栓后mTICI分级≥2b级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前、术中MAP水平及MAP下降幅度>20%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发病至导管室、穿刺至再通、发病至穿刺及发病至再通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全身麻醉组导管室至穿刺时间[29.0(15.0,36.5)min]长于清醒镇静麻醉组[13.5(10.8,20.0)min],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72,P=0.023)。(3)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4.8%(4/27),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7比1/10,P=1.000)。27例患者均完成术后90 d随访,其中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12例(44.4%),全身麻醉组与清醒镇静麻醉组预后良好占比(7/17比5/10)和mRS评分[3.0(0.5,5.0)分比2.0(0.0,5.0)分,Z=-0.69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因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引起的脑梗死行血管内治疗患者,全身麻醉方式可能延长动脉穿刺时间,对预后的影响与清醒镇静麻醉方式无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取栓 麻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机械取栓治疗基底动脉急性闭塞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杜娟 蔡艺灵 +4 位作者 崔永强 孔祥锴 段文博 吴铮 张照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47-352,378,共7页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 目的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使用SolitaireAB型支架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解放军第306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20例,均使用SolitaireAB型支架系统进行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根据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将20例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组和预后不良(mRS评分3~6分)组,各10例。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既往病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急性卒中Org10172治疗试验(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基线后循环急性卒中预后早期CT评分(pc-ASPECTS)、发病时间、到院时间、静脉溶栓时间、穿刺时间、血管再通时间、取栓次数,以及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血管再通情况,对术后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24hNIHSS评分及临床预后进行评估,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危险因素、TOAST分型、pc-ASPECT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20例患者中,17例(85.0%)血管内机械取栓后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达2b^3级,3例(15.0%)mTICI分级2a级。基线和术后24hNIHSS评分中位值分别为21.0(16.0,27.2)分和8.5(0.8,2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5,P=0.031);预后良好组基线NIHSS评分及术后24h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基线:17.0(15.2,21.5)分比27.5(21.2,35.2)分,术后24h:0.5(0.0,1.0)分比27.5(17.0,34.5)分;均P<0.05]。两组静脉溶栓、术中使用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症状性颅内出血所占比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取栓次数、发病至再通时间中位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术后90d随访,20例患者中,4例(20.0%)死亡(mRS评分6分),6例(30.0%)中重度残疾(mRS评分3~5分),10例(50.0%)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结论部分ABAO患者初步应用Solitaire支架取栓治疗可获得安全有效的临床预后,基线及取栓后24hNIHSS评分较高可能影响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闭塞 血管内治疗 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囊预警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和预后 被引量:12
4
作者 于一娇 刘丽 +4 位作者 杜娟 李薇 林甜 路冬煦 蔡艺灵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17-1321,共5页
目的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CWS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治疗... 目的分析内囊预警综合征(capsular warning syndrome,CW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内科2013年1月-2018年12月收住院治疗的CWS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共12例患者,男性8例(66.67%),中位年龄为60岁。高脂血症9例(75.0%),高血压8例(66.67%),糖尿病4例(33.33%),肿瘤病史3例(25.0%)。纯运动性卒中4例(33.33%),运动伴有构音障碍者4例(33.33%),运动及感觉性障碍3例(25.00%),纯感觉障碍1例(8.33%)。影像学示豆纹动脉供血区新发脑梗死6例(50%)。所有患者给予口服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其中3例症状复发患者又给予静脉溶栓和静脉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再出现症状发作,10例mRS评分为0分,2例mRS评分分别为4分及3分。结论CWS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发作刻板,常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在本组病例中发现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有效,静脉溶栓效果不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囊预警综合征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抗血小板治疗 动脉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