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鼠心肌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何蕾 张莉 +4 位作者 黄靖香 赵斌 崔雪梅 宋光 江朝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6-507,共2页
目的探讨乳鼠心肌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1~3日龄新生SD大鼠10只,用无酶消化法行含血清培养基原代心肌细胞培养,连续观察细胞生长及传代情况40天。α-横纹肌肌动蛋白抗体标记培养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行心肌细... 目的探讨乳鼠心肌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1~3日龄新生SD大鼠10只,用无酶消化法行含血清培养基原代心肌细胞培养,连续观察细胞生长及传代情况40天。α-横纹肌肌动蛋白抗体标记培养细胞,以流式细胞仪行心肌细胞纯度鉴定,Giemsa染色观察培养心肌细胞形态,吖啶橙-碘化丙啶(AO-PI)染色法检测培养细胞活性。记录培养心肌细胞总数,计算单个乳鼠心脏细胞产量。结果原代组织块和单个心肌细胞在接种后24~48h贴壁,其中部分出现搏动并持续至观察期末。培养细胞群鉴定心肌细胞纯度为94.1%,活细胞比例95.3%,95%可信区间(CI)为91.6%~99.0%。平均每个乳鼠心脏单细胞产量为3.3×106个,95%CI为2.1×106~4.5×106个。结论无酶消化法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纯度、活力及产量能够满足心肌细胞研究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培养 流式细胞术 生物学鉴定法 心肌细胞 无酶消化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神经电刺激预防失神经肌萎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张东 赵斌 +3 位作者 张金海 余征 汪爱媛 卢世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9期542-545,共4页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中的作用。方法:18只成年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A、B、C3组,切断双侧腓神经后与外膜开窗的胫神经端侧缝合。左后肢为实验侧,给予TENS,持续6周。右后肢为对照侧,不给电刺激。分别于术后3、6、16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肌肉组织学、神经电生理、肌湿重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各组实验侧胫前肌湿重和肌纤维截面积,腓神经有髓纤维数、传导速度和振幅均高于对照侧(P<0.05),A组两侧肌湿重及C组腓神经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ENS在减轻失神经肌肉萎缩和提高神经端侧缝合侧枝萌出率方面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神经电刺激 预防 肌萎缩 实验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显微CT的骨微观三维变形场测量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孟昊业 马沁巍 +4 位作者 汪爱媛 马少鹏 彭江 许文静 卢世璧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6,共6页
目的初步构建一套集成显微CT与力学加载装置的测试系统,结合数字体相关技术(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DVC)实现骨组织内部微观三维变形场的测量。方法选用微型力学加载装置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维持载荷不变的同时对试样进行CT扫描;采... 目的初步构建一套集成显微CT与力学加载装置的测试系统,结合数字体相关技术(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DVC)实现骨组织内部微观三维变形场的测量。方法选用微型力学加载装置进行单轴压缩试验,维持载荷不变的同时对试样进行CT扫描;采用DVC方法对连续CT图像序列进行相关匹配和搜索计算,测量载荷变化前后试样内部结构沿三维方向的微观位移值;通过零位移重复扫描和刚体平移评价该系统的测量精度及准确度;利用该系统测试牛松质骨块的三维位移场分布。结果零位移重复扫描结果显示该系统测量加载方向的位移准确度最高,测量精度低于CT扫描分辨率的1/10;刚体平移结果显示计算位移标准差为0.001~0.002μm;松质骨块测试区域在600 N载荷作用下沿加载方向的微观位移范围为100.35~110.25μm,位移场呈现多层逐级分布。结论该系统能够满足数字体相关法测量位移的准确度及精度要求,能够实现骨组织内部微观结构的三维变形场测量,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骨组织内部变形分布与结构成分响应关系的测量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扫描 数字体相关 变形场 骨组织 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骨上段髓腔解剖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4
作者 杜心如 卢世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74-676,共3页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和随访时间的延长,与假体有关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假体的设计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使用的多是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等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不...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广泛开展和随访时间的延长,与假体有关的并发症也明显增多,其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假体的设计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使用的多是西方国家设计生产的假体,由于国人股骨髓腔等形态与西方人种的差异,常出现不完全匹配的情况,所以研究国人股骨上段髓腔的形态学特点,设计制造适合的人工髋关节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加入WTO以后提高我国民族工业的竞争实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国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现就有关研究进行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骨髓腔 假体 并发症 解剖学研究 人工髋关节 随访时间 课题 西方人 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2基因转染兔骨骼肌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尚咏 卢世璧 +2 位作者 王继芳 袁玫 王爱媛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4期241-244,共4页
目的探讨AdrhBMP 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RSMSCs)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20 mm)模型,50 只新西兰兔分为5 组:AdrhBMP- 2 转染RSMSCs/DBM组(... 目的探讨AdrhBMP 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RSMSCs)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20 mm)模型,50 只新西兰兔分为5 组:AdrhBMP- 2 转染RSMSCs/DBM组(A组)、AdGFP转染RSMSCs/DBM组(B组)、未转染RSMSCs/DBM组(C组)、单纯DBM组(D组)和对照组(E组)。术后4周和6周分别行骨密度、X线、生物力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周,A组骨修复达到X线愈合标准,但髓腔不通;术后6周,各组的愈合率分别为A组100%、B组50%、C组33%,D组和E组为0。结论AdrhBMP -2 修饰的RSMSCs为种子细胞、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的基因强化组织工程骨能修复兔桡骨长20 mm的大段骨缺损,为临床上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基因治疗 骨骼肌干细胞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的研究与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于海龙 卢世璧 彭江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7-109,共3页
关键词 神经组织工程 雪旺细胞 胞间信号肽类和蛋白质类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钙骨基质为骨组织工程支架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孙明学 卢世璧 +3 位作者 王继芳 黄靖香 余征 赵斌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2-35,T006,共5页
目的利用骨组织工程原理对节段性骨缺损进行修复,探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兔股骨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经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培养、5-溴-2'-脱氧... 目的利用骨组织工程原理对节段性骨缺损进行修复,探讨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从兔股骨分离骨髓间质干细胞(bone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经体外诱导分化、条件培养、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xyouridine,5-BrdU)标记后,接种到兔海绵状脱钙骨基质(spongeofDBM,SDBM)支架上,然后分别植入兔背部肌肉内及兔桡骨中段10mm长的骨膜骨缺损内。对照组为缺损内单纯植入SDBM及空白组。术后观察6周。结果经条件培养的BMSCs可在体外表达Ⅰ型胶原、碱性磷酸酶,并形成钙结节;体内异位植入组织工程骨块可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组织工程骨块及单纯SDBM在术后6周完全修复骨缺损(6/6);极限压缩强度测量显示,组织工程骨块植入组新生骨与正常桡骨段差异无显著性(P=0.623),单纯SDBM植入组新生骨在生物力学方面低于正常桡骨段(P=0.038)。结论脱钙骨基质在骨组织工程中是一种有效的生物活性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钙骨基质 干细胞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根神经节切除模型——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定量研究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冠军 卢世璧 +5 位作者 孙明学 许文静 郭全义 张莉 汪爱媛 田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7年第8期1582-1585,共4页
为了建立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切除模型,选择性地使感觉神经纤维溃变而保持运动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从而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定量评价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大体解... 为了建立脊髓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切除模型,选择性地使感觉神经纤维溃变而保持运动神经纤维的正常功能,从而为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定量评价提供有效的研究方法。将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只动物。大体解剖组:解剖大鼠坐骨神经的神经根组成及DRG的位置。DRG切除组:切除支配大鼠坐骨神经的每个神经根的DRG。观察大鼠DRG切除后步态变化及足部溃疡情况。切除后3周,取双侧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及腓肠神经行髓鞘染色,观察各神经中感觉神经纤维溃变情况;行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运动神经纤维计数。发现大鼠坐骨神经由L4、L5、L6神经干组成,DRG位于腹、背侧根汇合处近心端1mm处。DRG切除术后,大鼠步态失去协调性,但展趾宽度无明显改变。DRG切除后3周,髓鞘染色显示腓肠神经中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完全溃变,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中部分有髓神经纤维发生溃变。美兰复红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计数显示坐骨神经及三个主要分支内,有髓运动神经纤维分别占其总数的58.4%、54.6%、45.4%、0。说明DRG切除模型,可以有效区分感觉和运动神经纤维,能够较好地定量评价周围神经趋化性再生的效果。通过比较不同桥接材料和不同修复方法的错接率,从而定量评价各修复材料和方法的趋化性再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 神经再生 神经趋化性 脊髓背根神经节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范猛 彭江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89,共9页
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累及股骨头。对骨坏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但是很难建立一个从早期的影像和组织学改变到晚... 骨坏死是一种常见病,主要累及股骨头。对骨坏死动物模型的研究有助于认识骨坏死的病理机制,建立切实有效的预防股骨头塌陷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多种方法可以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动物模型,但是很难建立一个从早期的影像和组织学改变到晚期的股骨头塌陷表现都与人类相似的动物模型。本文总结了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为骨坏死研究的模型选择提供参考,并展望骨坏死实验动物模型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股骨头坏死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性热休克蛋白/肽疫苗与白细胞介素-12联合诱导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产生的实验研究
10
作者 宋舸 袁玫 +3 位作者 崔雪梅 眭翔 赵斌 卢世璧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研究肿瘤组织来源混合热休克蛋白(mHSPs)/肽疫苗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作用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为应用其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技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电泳技术、Wester... 目的研究肿瘤组织来源混合热休克蛋白(mHSPs)/肽疫苗诱导产生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作用及其抗肿瘤免疫效应,为应用其治疗人类恶性肿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利用细胞培养、流式细胞技术、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技术、电泳技术、Westernblot检测方法、T淋巴细胞的诱导及体外扩增、乳酸脱氢酶法等,测定肿瘤多肽复合物诱导活化小鼠体内CTL杀伤效应。结果mHSPS免疫组和mHSPs+Cy+IL-12免疫组体外诱生的CTL反应活性均比对照组的CTL活性有所升高,尤其mH-SPs+Cy+IL-12免疫组升高明显,且随效靶比的上升而上升;与正常小鼠(CD4+46%、CD8+18%)比较,对照组、mHSPs免疫组及mHSPs+Cy+IL-12免疫组小鼠CD4+亚群的比例分别为38%、46%、54%。CD8+亚群的比例分别为26%、22%、16%。结论混合热休克蛋白/肽可诱发强大的抗肿瘤免疫效应,当与IL-12、低剂量Cy者联合应用后免疫功能增强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180肉瘤 肿瘤 免疫治疗 混合热休克蛋白/肽 细胞毒T淋巴细胞 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猪颈椎标本对滑动型与限制型颈椎前路固定板的生物力学试验研究(英文)
11
作者 尚鹏 刘伟强 +3 位作者 王广志 Guy R Fogel 彭江 郭全义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7年第2期209-215,226,共8页
目的采用18 具猪颈椎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比研究滑动型和限制型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临床生物力学特性的优劣。方法实验选用三种固定板,其中两种滑动型前路固定板(Swift 板,Premier板),一种限制型前路固定板(Peak 板)。使用 18 具... 目的采用18 具猪颈椎骨标本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对比研究滑动型和限制型颈椎前路固定系统的临床生物力学特性的优劣。方法实验选用三种固定板,其中两种滑动型前路固定板(Swift 板,Premier板),一种限制型前路固定板(Peak 板)。使用 18 具猪颈椎骨(C2 - C7)模拟两阶段椎体切除,采用高度可调节的支撑植入椎体切除位置,模拟植骨(内置微型压力传感器)。每一种固定板均采用六具,分三种工况进行颈椎标本实验测试。施加的载荷控制在生理载荷范围内。结果在各标本运动极限内,限制型和滑动型固定板在全支撑时固定板上载荷无显著区别;在支撑缩短时,所有三种固定板上载荷均明显减少,而该现象在滑动型固定板表现的更明显。在缩短支撑情况下,滑动型固定板在缩短支撑状态下板上的载荷减少。就滑动型固定板而言,在支撑缩短的状态下,支撑上的载荷减少较少而板上的载荷增加也不大。在全长支撑的载荷极限状态下,Swift型固定板的载荷分配比Premier型的固定板更好一些。在载荷极限状态下,Premier型的固定板的载荷分配优于Swift型固定板。结论实验证明滑动型固定板在2阶段椎体次全切除术中的生物力学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前路固定板 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术 载荷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H26荧光素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绍代 王玉 +9 位作者 鲁长风 陈鹏 王冲 刘雪剑 孙百川 张凯红 荆晓光 胡丹 彭江 田建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43-1347,共5页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 目的研究PKH26荧光素染料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新生SD大鼠的ADSCs,通过流式细胞仪、成脂、成骨、成软骨诱导鉴定ADSCs的免疫表型和多向分化的能力。用细胞膜荧光素染料PKH26对第二代脂肪干细胞进行标记,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荧光显微镜以及CCK-8法评估标记后细胞的形态、荧光强度以及增殖活性的变化。结果成功分离和培养ADSCs,其纯度达95%以上,并成功将ADSCs诱导成脂肪、骨、软骨;PKH26标记24 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膜上均匀分布的强红色荧光,细胞的形态以及增殖活性与未标记的细胞无明显差异。结论 PKH26荧光素染料标记后对ADSCs的形态及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理想的细胞标志物,能够很好的应用于示踪间充质干细胞的迁移转归及干细胞标记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PKH26 细胞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抑制剂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高旭鹏 林师佈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6期21-25,共5页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周围神经crush损伤模型,并按照分组要求分为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saline组)、局部添加NGF(NGF组)、尾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FK506组)、局部添加NGF联合尾...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联合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周围神经crush损伤模型,并按照分组要求分为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saline组)、局部添加NGF(NGF组)、尾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FK506组)、局部添加NGF联合尾静脉注射免疫抑制剂(NGF+FK506组)。然后,借助于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电生理检测及神经组织病理学等方法评估免疫抑制剂联合NGF促周围神经损伤修复的效果。结果 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测试结果提示NGF组和FK506组的恢复效果优于saline组,与NGF+FK506组相比较差;电生理测试证明了NGF+FK506组的神经肌肉电生理恢复情况优于其他3组;神经病理学同样也证明NGF+FK506组的促神经损伤修复效果优于其他3组。结论免疫抑制剂联合NGF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修复,二者存在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抑制剂 神经生长因子 神经损伤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机制 被引量:16
14
作者 范猛 姜文学 +5 位作者 汪爱媛 王玉 彭江 张莉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0-336,共7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为阳性对照组,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治疗,治疗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安慰剂组和治疗组3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为阳性对照组,安慰剂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生理盐水治疗,治疗组在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后给予唑来膦酸治疗。术后5周处死大鼠,取术侧股骨分别行X线、Micro-CT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股骨头高度与宽度的比值安慰剂组<治疗组<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和假手术组的股骨头体积、股骨头内骨量和骨矿盐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都明显大于安慰剂组(P均<0.01)。组织学检查显示,治疗组股骨头内以死骨为主,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及血管新生的数量均低于安慰剂组。结论唑来膦酸可抑制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动及血管新生,保存骨量和股骨头形态,具有良好的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坏死 塌陷 唑来膦酸 破骨细胞 成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脐带Wharton胶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15
15
作者 侯克东 卢世璧 +6 位作者 张莉 袁玫 孙明学 彭江 赵斌 眭翔 许文静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5-378,共4页
目的研究人脐带Wharton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去除新鲜人脐带动静脉和脐带外膜组织,获得Wharton胶,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获得脐带Wharton胶中的干细胞,通过细胞传代培养、生长曲线测定、活细胞鉴定进行细... 目的研究人脐带Wharton胶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去除新鲜人脐带动静脉和脐带外膜组织,获得Wharton胶,分别采用酶消化法和组织块培养法获得脐带Wharton胶中的干细胞,通过细胞传代培养、生长曲线测定、活细胞鉴定进行细胞生长动力学研究,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面分子特点,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鉴定软骨特征性标志物表达情况。RT-PCR检测Sox-9及Col-2A1mRNA表达情况。结果采用酶消化法可以快速分离Wharton胶中MSCs,且细胞迅速贴壁生长;组织块法培养获得种子细胞时间较长。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所获得的细胞表达CD44、CD105等MSCs标志物,HLA-ABC表达阳性,HLA-DPDQDR表达阴性。经过冻存复苏后免疫表型无显著变化。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脐带Wharton胶MSCs弱表达软骨特征性标志。RT-PCR显示Wharton胶MSCs表达Sox-9和Col-2A1。结论人脐带Wharton胶MSCs不向造血系分化,且具有前软骨细胞的特性,有望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新型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注射无水乙醇建立鸸鹋股骨头坏死模型观察 被引量:14
16
作者 范猛 姜文学 +4 位作者 汪爱媛 彭江 张莉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57-362,共6页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缓慢注射8 ml无水乙醇的方式造成股骨头坏死,并在术后1、4、8、12周进行髋...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型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缓慢注射8 ml无水乙醇的方式造成股骨头坏死,并在术后1、4、8、12周进行髋关节磁共振成像检查。实验动物处死后取股骨头标本进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及常规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鸸鹋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未发生实验动物异常死亡。髋关节磁共振成像在术后1周时表现为股骨近端的广泛水肿,随时间进展水肿范围逐渐向近端缩小,在12周局限至股骨头内。术后股骨头标本的组织学检查显示死骨形成,骨坏死修复反应活跃。实验侧股骨头内骨小梁结构及骨矿物量与对照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至术后6个月,未见股骨头塌陷。结论采用局部注射无水乙醇的方式可以建立股骨头坏死的塌陷前动物模型,骨坏死后的修复方式可能与骨坏死的结局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无水乙醇 鸸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推拿手法下腰椎小关节应力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30
17
作者 毕胜 李义凯 +3 位作者 汪爱媛 赵卫东 张勇 王福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44-145,共2页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方法 ,研究不同腰部推拿手法时腰椎小关节应力变化。方法 :将标本固定于生物材料实验机 ,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 ,模拟 3种推拿手法治疗时的状态 (①斜扳手法 :不加任何荷载 3腰椎单位单纯旋转15° ;②坐位旋转手法 ... 目的 :应用生物力学方法 ,研究不同腰部推拿手法时腰椎小关节应力变化。方法 :将标本固定于生物材料实验机 ,应用计算机定量控制 ,模拟 3种推拿手法治疗时的状态 (①斜扳手法 :不加任何荷载 3腰椎单位单纯旋转15° ;②坐位旋转手法 :腰椎纵向压力 40 0N ,前屈 15°,3腰椎单位单纯进行旋转 15°;③牵扳手法 :腰椎前屈 15° ,纵向牵引 40 0N ,3腰椎单位单纯旋转 15°) ,应用压敏片测量小关节的应力。结果 :模拟三种手法时腰椎小关节内应力差异无显著性 ,不至发生关节内骨折。结论 :在此旋转角度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拿手法 腰椎小关节 应力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图像的人体膝关节三维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宇 郝智秀 +1 位作者 金德闻 孙明学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9-342,共4页
目的:建立人体膝关节三维模型,作为膝关节内部运动和受力分析的基础。方法:以磁共振图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域值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区域生长法进行图像分割,进而通过空间插值建立活体膝关节模型。结果:该方法建立的模型不仅包含股... 目的:建立人体膝关节三维模型,作为膝关节内部运动和受力分析的基础。方法:以磁共振图像作为数据源,通过域值法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并利用区域生长法进行图像分割,进而通过空间插值建立活体膝关节模型。结果:该方法建立的模型不仅包含股骨和胫骨骨端,而且包括了半月板和骨端软骨等软组织,更加符合膝关节内部的真实解剖结构。此外,该模型可以被导入有限元分析平台并用于股胫接触面的受力分析。结论:本方法适用于磁共振图像的膝关节模型建立,重建效果可以通过改变图像分割和空间插值的算法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图像分割 区域生长 三维重建 磁共振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鸸鹋股骨头坏死两种修复方式骨显微结构变化的比较 被引量:8
19
作者 范猛 姜文学 +4 位作者 汪爱媛 彭江 张莉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6-21,共6页
目的比较鸸鹋股骨头坏死不同造模方式股骨头骨显微结构的差异。方法成年鸸鹋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均以右侧股骨头为研究对象:第1组为正常组,不做处理;第2组为冷冻建立模型组,通过液氮和射频冷热交替的方式建立股骨头坏死塌陷模型;第3... 目的比较鸸鹋股骨头坏死不同造模方式股骨头骨显微结构的差异。方法成年鸸鹋15只,分为3组,每组5只,均以右侧股骨头为研究对象:第1组为正常组,不做处理;第2组为冷冻建立模型组,通过液氮和射频冷热交替的方式建立股骨头坏死塌陷模型;第3组为乙醇建立模型组,通过局部注射无水乙醇的方式建立股骨头坏死塌陷前模型。造模成功后分别取各个实验动物右侧股骨标本,股骨标本近端行显微计算机断层摄影扫描,并进行3组标本骨显微结构参数的比较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鸸鹋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未发生实验动物异常死亡。与正常组相比,冷冻建立模型组骨小梁改建后骨矿物量(P=0.015)和骨小梁间距(P=0.001)明显减少,骨体积比(P=0.036)、骨表面积/体积比(P=0.032)和骨小梁数目明显增加(P=0.002),骨小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与正常组相比,乙醇建立模型组骨小梁改建后骨矿物量明显增高(P=0.001)、骨小梁厚度(P=0.003)和骨表面积/体积比(P=0.022)明显增加,骨小梁间距(P=0.001)和骨体积比(P=0.001)明显减少,骨小梁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与乙醇建立模型组比较,冷冻建立模型组的骨矿物量(P=0.001)、骨小梁厚度(P=0.001)和骨体积比(P=0.001)明显减低,骨表面积/体积比(P=0.022)和骨小梁数目(P=0.003)明显增高,骨小梁间距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结论不同修复方式可造成重建后股骨头负重区骨小梁结构及骨密度的不同,产生的重建骨小梁骨质量也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骨小梁 鸸鹋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冷热交替损伤建立鸸鹋股骨头坏死塌陷模型 被引量:11
20
作者 范猛 汪爱媛 +7 位作者 王玉 彭江 赵斌 刘斌 张莉 孙建奇 许文静 卢世璧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5-381,479-481,共10页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股骨头坏死塌陷动物模型,提高塌陷的发生率和一致性,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液氮冷冻和射频加热交替的方法,进行闭合... 目的建立两足动物鸸鹋的新股骨头坏死塌陷动物模型,提高塌陷的发生率和一致性,以期更好地进行骨坏死机制及治疗评价的研究。方法采用成年鸸鹋20只,通过定制的治疗探针插入股骨头负重区,采用局部液氮冷冻和射频加热交替的方法,进行闭合回路的液氮冷冻损伤和射频加热损伤的交替,术后2、4、8、12、16周进行髋关节MRI检查,并在动物处死前进行下肢骨内微血管造影,标本进行Micro-CT扫描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无明显感染征象,未发生实验动物异常死亡。髋关节MRI表现为:(1)术后4周广泛水肿;(2)术后8周异常信号逐渐局限;(3)术后12周开始出现股骨头塌陷。术后16周股骨头标本Micro-CT和组织学检查显示股骨头内血运受损,骨小梁骨折,空骨陷窝;塌陷侧股骨头的骨矿物量和骨小梁间距分别为(380.31±28.12)mg/cm3和(0.86±0.32)mm,明显低于对照侧的(415.75±41.28)mg/cm3和(1.17±0.17)mm(P均<0.05);骨体积分数和骨小梁厚度分别为(47.28±17.14)%和(506.17±220.58)μm,明显高于对照侧的(30.92±4.01)%和(325.50±44.53)μm(P均<0.05)。术后16周骨内微血管造影显示,对照侧血管体积分数为(0.315±0.055)%,明显大于塌陷侧的(0.142±0.059)%(P<0.05)。结论采用局部冷热交替的方法成功建立鸸鹋塌陷性股骨头骨坏死动物模型,该模型具有较高的塌陷率,是股骨头骨坏死研究的良好模型,可用于骨坏死的塌陷机制研究和治疗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动物模型 MICRO-CT 鸸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