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3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诊疗专家共识 被引量:1
1
作者 白玉树 陈锴 +24 位作者 邵杰 翟骁 陈铭 李危石 许建中 钱邦平 朱泽章 朱锋 李淳德 仉建国 沈建雄 郝定均 朱晓东 杨军林 张学军 张雪松 张方迤 王其杰 张文智 海涌 赵建华 邱勇 王岩 邱贵兴 李明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1-300,共10页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一种涉及冠状面、矢状面和轴状面的复杂三维畸形,其发病率不容忽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师开始探索AIS的规范化诊疗。对于AIS,从病因学、筛查与诊断、分型、评估与检查,到治疗方法的选择、热点问题的探讨及生活质量的评估,都需要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保诊疗过程科学、规范、及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经多位脊柱外科专家多次讨论,达成了关于AIS诊疗的共识,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诊断 治疗 筛查 手术规划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雪者身体部位损伤类型、损伤机制及其防护措施与康复训练策略综述
2
作者 王鑫 郭建军 +2 位作者 迟黎光 吴中华 于长隆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76-582,共7页
滑雪运动通常会存在运动损伤风险,尤其是初学者更容易使其身体部位受到损伤。现有研究表明,滑雪者常见的身体部位损伤有膝关节损伤、肩关节损伤、腰部损伤、踝关节和足部的损伤、腕关节和手部的损伤,损伤机制通常与外部冲击力、滑雪姿... 滑雪运动通常会存在运动损伤风险,尤其是初学者更容易使其身体部位受到损伤。现有研究表明,滑雪者常见的身体部位损伤有膝关节损伤、肩关节损伤、腰部损伤、踝关节和足部的损伤、腕关节和手部的损伤,损伤机制通常与外部冲击力、滑雪姿势和滑雪技术不正确、疲劳和体能不足、滑雪场地环境因素、滑雪装备不适配有关。目前对有效的防护措施和康复训练策略的系统性分析仍显不足。未来应从体育科学技术创新、跨学科合作、成果转化、滑雪者身体部位损伤预防和预测方面进一步深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雪运动 运动损伤 身体部位损伤机制 运动损伤防护 康复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女性椎旁肌退变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Genant分级的相关性
3
作者 张立博 宋萌晨 +8 位作者 贾杰 宋辉 冷子宽 尚国伟 陈松峰 寇红伟 唐海 毛克亚 刘宏建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椎旁肌特征和相关参数,探究椎旁肌退变与OVCFs的Genant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女...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s)患者椎旁肌特征和相关参数,探究椎旁肌退变与OVCFs的Genant分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女性OVCFs患者82例,依据患者Genant分级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轻度骨折组(GenantⅠ级)26例,中度骨折组(GenantⅡ级)29例,重度骨折组(GenantⅢ级)27例。收集患者年龄、身高、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等资料,在横断面MRI图像上测量所有患者的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面积,计算椎旁肌脂肪浸润率。比较3组一般资料和椎旁肌相关参数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将有统计学意义且不存在共线性的因素纳入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其与Genant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轻度骨折组,重度骨折组年龄更大(P<0.05)。3组L3椎体平面的多裂肌脂肪浸润率(multifidus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ratio,MFIR)和L4椎体平面的MFIR、竖脊肌脂肪浸润率(erector spinae muscle fat infiltration ratio,EFIR)、椎旁肌总脂肪浸润率(total fat infiltration ratio,tF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共线性分析结果,排除相关性强的影响因素后,将年龄、BMD、L3椎体平面的MFIR、L4椎体平面的EFIR等4个因素纳入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和L3椎体平面MFIR增加是发生重度OVCF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旁肌的脂肪浸润对OVCFs的Genant分级有显著影响。年龄增大和L3椎体平面MFIR增加是重度OVCF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旁肌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脂肪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统计形状模型的肱骨形态学描述研究
4
作者 高伟录 贾争锋 +3 位作者 杨长森 李建涛 苏秀云 张里程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5-769,共5页
目的构建高精度的肱骨统计形状模型,并系统性地描述其解剖变异规律。方法利用收集的60例肱骨的三维模型数据构建肱骨统计形状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了肱骨解剖变异的主要模式及其贡献率。结果研究显示,前五个主成分(PC01~PC05)... 目的构建高精度的肱骨统计形状模型,并系统性地描述其解剖变异规律。方法利用收集的60例肱骨的三维模型数据构建肱骨统计形状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了肱骨解剖变异的主要模式及其贡献率。结果研究显示,前五个主成分(PC01~PC05)共同解释了96.6%的总体解剖变异,其中PC01和PC02为主要成分,分别贡献了66.6%和23.5%的变异。PC01主要反映了肱骨整体尺寸(长度/宽度)的缩放效应,而PC02揭示了独立于整体缩放的长度变异特征,可能反映了个体化差异。后续主成分(PC03~PC05)则刻画了肱骨近端和远端的局部形态特征及其精细变化。结论本研究构建的统计形状模型,为个性化假体设计、手术规划及生物力学仿真提供了可靠的数字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三维重建 解剖变异 形态学变化 统计形状模型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面X线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前三维规划技术流程专家共识(2024年版)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娟 李慧武 +25 位作者 杨佩 曹力 陈云苏 冯尔宥 关振鹏 黄伟 雷鹏飞 李春宝 李凭跃 李晓明 饶志涛 田华 童培健 王飞 王广积 王燎 王伟 夏亚一 许鹏 姚琦 于腾波 张国强 周宗科 王坤正 蔡宗远 侯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6-1025,共10页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中晚期股骨头坏死及终末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手段。然而,THA术后仍存在假体无菌性松动、周围骨折和假体脱位等严重并发症,使得THA术前选择合适的髋关节假体型号和放置位置成为手术医师面临的重要挑战。目前常用的THA术前规划方法主要依赖二维X线或三维CT的静态影像,未能充分考虑髋关节在负重以及运动、腰椎-髋关节联合变化以及假体运动过程中撞击等问题。近年来,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作为一种新型在体、动态放射成像技术,为THA术前规划提供了全面、准确的动态三维数据。但目前关于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的技术流程和专家共识尚未建立,影响了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鉴于此,全国骨科专家和相关专业代表共同讨论提出7个共识问题,并通过对与会专家推荐意见的问卷调查得出“专家推荐率”和“强烈推荐率”。本共识旨在为双平面X线辅助THA术前三维规划技术的规范化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 双平面X线影像系统 术前三维规划 技术流程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宋萌晨 拾一方 +10 位作者 李龙域 张立博 贾杰 龚克 时利军 尚春风 尚国伟 陈松峰 寇红伟 毛克亚 刘宏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4-489,共6页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L5/S1双侧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62例,男46例,年龄26~86(52.8±10.4)岁,所有患者... 目的:探究椎旁肌退变与L5/S1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2023年12月31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L5/S1双侧峡部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62例,男46例,年龄26~86(52.8±10.4)岁,所有患者腰椎侧位及动力位X线、腰椎CT和腰椎MRI等影像学资料完整。根据是否伴有滑脱及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无滑脱组(28例)、Ⅰ度滑脱组(46例)和Ⅱ度滑脱组(34例)。在腰椎轴位MRI的L5下终板层面测量椎体横截面积(V CSA)、竖脊肌横截面积(ES CSA)、多裂肌横截面积(MF CSA)以及关节突关节角度(FJA),并计算平均关节突关节角度(mFJA)、多裂肌相对横截面积(MF rCSA)、竖脊肌相对横截面积(ES rCSA)、多裂肌脂肪浸润率(MF FIR)及竖脊肌脂肪浸润率(ES FIR)。比较三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V CSA、mFJA、MF CSA、ES CSA、MF rCSA、ES rCSA、MF FIR以及ES FIR之间的差异,并使用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年龄、性别、病程、BMI、mFJA、MF rCSA、ES rCSA、MF FIR、ES FIR等参数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的关系。结果:各组间年龄、体重、BMI、V CSA、mFJA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滑脱组女性患者(29%)占比显著低于Ⅰ度滑脱组(61%)和Ⅱ度滑脱组(76%)(P<0.05);无滑脱组的身高(1.68±0.06m)相较于Ⅰ度滑脱组(1.64±0.75m)和Ⅱ度滑脱组(1.63±0.54m)更高(P<0.05),病程相较于Ⅰ度滑脱组和Ⅱ度滑脱组更短(P<0.05)。三组间MF CSA、MF rCSA以及ES FI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度滑脱组的ES CSA和ES rCSA(3183.2±1196.38mm^(2)和2.14±1.11)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2579.28±896.56mm^(2)和1.65±0.65)及无滑脱组(2401.40±742.98mm^(2)和1.56±0.58)(P<0.05);Ⅱ度滑脱组的MF FIR(40.70±14.05)%显著高于Ⅰ度滑脱组(30.39±12.98)%及无滑脱组(26.69±9.96)%(P<0.05);Ⅰ度滑脱组与无滑脱组间ES CSA、ES rCSA和MF FI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2.81,95%CI:1.120~7.062,P=0.028)及MF FIR增加(OR=1.044,95%CI:1.003~1.088,P=0.034)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滑脱程度较重的双侧峡部裂患者多裂肌脂肪浸润更严重,并且出现了竖脊肌的肥大,女性及MF FIR增加是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程度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 椎旁肌 脂肪浸润 横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辅助设计改良的内固定装置应用于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齐远博 徐成 +1 位作者 李建涛 刘道宏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1-551,共1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问题,对股骨颈系统(FNS)进行优化改良,提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手术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分析既往临床研究文献,确定FNS失效因素,进行尺寸构造测算,利用NX 10.0... 目的本研究旨在针对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问题,对股骨颈系统(FNS)进行优化改良,提高其生物力学稳定性,减少手术失败及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分析既往临床研究文献,确定FNS失效因素,进行尺寸构造测算,利用NX 10.0软件进行设计改良;对于螺栓与防旋钉间微动问题,将防旋钉螺纹逆向增长与螺栓螺口绞锁,增加螺纹厚度并改变螺纹类型与侧面角。获得改良股骨颈系统(IMP-FNS)模型;再通过有限元实验,与FNS和空心螺钉(CCS)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比较。结果当2100 N载荷时,IMP-FNS、FNS和CCS三组的von Mises应力峰值为434.51、584.96、457.24 MPa,应变峰值为0.32%、0.46%、0.46%;近端骨块位移峰值为4.2、4.97、4.86 mm;骨折面位移峰值为0.2、0.2、0.3 mm;股骨头骨小梁压缩应力最小值-5.2、-15.92、-8.31 MPa。IMP-FNS的von Mises应力分布更均匀,应变及位移峰值较小。在位移及骨小梁压缩方面表现更稳定,能有效防止螺钉切割,提供更佳的力学条件。结论IMP-FNS治疗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时展现出了更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愈合提供更佳力学条件。IMP-FNS一体化加强结构有望降低手术失败及并发症的风险,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提供可靠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内固定装置 骨折面 计算机辅助设计 螺口 空心螺钉 压缩应力 近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线编织法预置高强度缝线对肌腱移植物生物力学的影响
8
作者 常晗 张伟 +3 位作者 刘玉杰 王季 李飞 齐玮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79-1582,共4页
目的通过缝线编织法对肌腱移植物预置高强度缝线,以减轻术后肌腱移植物发生蠕变松弛所造成的力学影响。方法取新鲜猪跟腱标本,制成前交叉韧带肌腱移植物30个,随机分为对照组、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每组10个。对照组肌腱移植物... 目的通过缝线编织法对肌腱移植物预置高强度缝线,以减轻术后肌腱移植物发生蠕变松弛所造成的力学影响。方法取新鲜猪跟腱标本,制成前交叉韧带肌腱移植物30个,随机分为对照组、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每组10个。对照组肌腱移植物不予缝线置入,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在肌腱移植物内分别预置2股、4股高强度2号缝线。各组肌腱移植物依次完成1、1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次疲劳测试,记录松弛度。最后以5 cm/min的恒定速率牵拉各组肌腱移植物至其失效,并记录松弛度达到5 mm时的牵引力,即失效载荷。结果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肌腱移植物各次疲劳测试后松弛度均小于对照组,且4股缝线置入组松弛度小于2股缝线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股缝线置入组、4股缝线置入组肌腱移植物失效载荷均高于对照组,且4股缝线置入组失效载荷高于2股缝线置入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通过缝线编织法对肌腱移植物进行预置线操作可有效提高肌腱移植物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腱移植物 缝线编织 生物力学 运动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轴3D打印rGO/PCL/Mel导管用于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9
作者 张靖翔 刘锺阳 +1 位作者 张强强 王记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93-193,共1页
大多数人工神经导管通常由于过大或过小的孔结构、低孔隙率和不匹配的弹性模量,往往导致再生环境中气体、营养物质交换不足,以及与周围组织兼容性较差和再生过程中坍缩等问题,难以获得适用于临床需求的周围神经再生效果。本研究通过同... 大多数人工神经导管通常由于过大或过小的孔结构、低孔隙率和不匹配的弹性模量,往往导致再生环境中气体、营养物质交换不足,以及与周围组织兼容性较差和再生过程中坍缩等问题,难以获得适用于临床需求的周围神经再生效果。本研究通过同轴3D打印,开发了一种由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制备的中空气凝胶导管,该导管在物理化学协同作用下,构建了仿生多级微观孔结构。然后通过原位沉积聚己内酯(PCL)和褪黑素(Mel)对rGO气凝胶导管的生物和力学性能改性。由于具有二维微纳米片拱形排列所形成的多级孔结构,rGO/PCL/Mel复合导管展现出超轻密度、良好的电导率、98.5%的超高孔隙率、良好的药物释放能力及与周围神经相匹配的机械性能(7.06~26.58 MPa)。通过长距离周围神经缺损(15 mm)模型(SD大鼠)研究,rGO/PCL/Mel复合导管在坐骨神经再生和肌肉功能恢复方面表现出与自体神经移植相媲美的结果。这表明本研究发展的基于物化协同策略的中空气凝胶导管基于可设计的多级结构、可优化的化学组分,以及可定制的生物学功能,在导向型生物组织再生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在周围神经缺损修复上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神经缺损 肌肉功能 临床需求 3D打印 周围神经再生 组织再生 协同策略 神经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持续化疗和持续引流治疗脊柱结核 被引量:50
10
作者 张西峰 王岩 +3 位作者 刘郑生 梁雨田 张伯勋 刘玉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656-659,共4页
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7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进行:①持续局部化疗加持续局部引流(15例);②单纯局... 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持续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年6月~2002年7月应用局部化疗治疗的23例脊柱结核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全身化疗的基础上进行:①持续局部化疗加持续局部引流(15例);②单纯局部化疗(5例);③行手术病灶根治术加局部化疗(3例).全身化疗时间9~18个月,平均12±2个月.局部化疗灌注冲洗引流的时间为28±10d.观察病变部位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23例中6例抗酸杆菌染色阳性(占26.1%).ESR最高平均52.4±28.6m/h,治疗后在1~3个月内ESR均恢复正常.经过8个月~5年随访,所有患者局部无窦道形成,没有发生交叉感染.2~6个月左右X光片见病灶骨桥形成.恢复活动后4例患者出现10°以内的后凸畸形.结论:早中期不合并严重畸形的脊柱结核脓肿、死骨、窦道形成和轻度神经刺激患者,接受脊柱微创持续局部灌注冲洗引流和局部化疗可以治愈,不再需要根治手术治疗.晚期畸形合并神经损伤者进行病灶切除内固定治疗后,局部化疗可以起到防止结核局部复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持续化疗 局部持续引流 治疗 脊柱结核 临床疗效 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妥乐平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6
11
作者 张西峰 王岩 +2 位作者 刘郑生 肖嵩华 刘保卫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23,共3页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仍有残留神经症状,VAS评分在5分以上的患者46例,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安慰剂组各23例。神经妥乐平组给予神经妥乐平7.2NU+0.9%NS 100m l静脉点滴,连... 目的:观察神经妥乐平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残余神经症状的疗效。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患者仍有残留神经症状,VAS评分在5分以上的患者46例,分为神经妥乐平组和安慰剂组各23例。神经妥乐平组给予神经妥乐平7.2NU+0.9%NS 100m l静脉点滴,连续10天;安慰剂组患者给予0.9%NS 100m l静脉点滴,连续10天。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的疼痛和麻木感变化情况。结果:术后7、14、21、28天两组间疼痛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8天时两组的显效率为68.4%、33.2%;有效率为95.6%、55.6%;46例患者中有30例有麻木症状,术后7、14、21、28天两组间麻木有显著性差异,术后28天时两组的显效率分别为50.0%、18.0%;有效率为66.6%、25.0%。结论:神经妥乐平对腰椎间盘突出术后残留的疼痛感和麻木感有缓解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 术后 残余症状 神经妥乐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肢骨干天鹅型记忆接骨器的设计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69
12
作者 张春才 许硕贵 +5 位作者 王家林 禹宝庆 王秋根 张秋林 梁雨田 王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939-942,共4页
目的 :研制应用于上肢骨干骨折与骨不连内固定的新型记忆合金接骨器。方法 :利用镍钛合金与上肢骨干解剖生理的特性和特征 ,采用光弹、电测及三维有限元法研制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MC)。临床应用于锁骨、肱骨、尺桡骨干骨折与骨不连 188... 目的 :研制应用于上肢骨干骨折与骨不连内固定的新型记忆合金接骨器。方法 :利用镍钛合金与上肢骨干解剖生理的特性和特征 ,采用光弹、电测及三维有限元法研制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SMC)。临床应用于锁骨、肱骨、尺桡骨干骨折与骨不连 188例 2 43根 ,平均随访 2 .2 5年。结果 :SMC在轴向多点位抗剪、折、旋 ,持骨力 98.40~ 12 5 .0 5 N;在纵向 ,将 15 2~ 196 N的记忆应力作用于骨断端。骨不连 92例 10 6根 ,平均术后 3.8个月 ,不连处为类骨板样骨替代 ;骨折 93例 134根 ,平均术后2 .6个月骨折处为骨板样愈合。全部病例无感染、无取出本器后再骨折和因本器所致的关节功能障碍。优良率 98.76 %。结论 :SMC多点位轴向持骨、纵向加压 ,是治疗上肢骨干骨折与骨不连新而有效的技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天鹅型记忆接骨器 上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57
13
作者 毛克亚 王岩 +7 位作者 肖嵩华 张永刚 刘保卫 张西峰 崔庚 张雪松 程自申 李鹏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3-117,共5页
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4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28例采用传统开放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oster... 目的:对比微创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评价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月收治43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28例采用传统开放减压、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osterio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A组),15例采用微创减压、经椎间孔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机照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分别采用Oswestrydisability index(ODI)、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和X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术前一般资料、VAS和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B组手术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多于A组(P<0.01),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B组明显低于A组(P<0.01),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B组明显短于A组(P<0.01)。术后5d时VAS评分B组优于A组(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X线评价融合率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微创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同样可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并且在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传统开放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微创手术 开放手术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51
14
作者 王岩 张永刚 +1 位作者 张雪松 毛克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3期196-199,共4页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 目的:评价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幼儿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效果。方法:2003年2月 ̄2003年8月,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18例先天性脊柱侧凸的幼儿患者,年龄3.9 ̄7.3岁,平均5.3岁,术后支具固定6 ̄8个月。术前及术后3、6、12、24个月摄站立前后位和侧位X线片。通过X线片和临床物理检查评估手术前后患者的躯干平衡和失代偿情况。结果:术前主弯Cobb角42.7°,术后16.4°,末次随访时14.1°。主弯头侧代偿弯由术前16.8°改善至5.8°,主弯尾侧代偿弯由术前25.6°改善至10.5°。所有患儿躯干平衡良好,未发现失代偿现象。术中或术后出现椎弓根螺钉割裂椎体3例。1例术后出现感染,无矫形丢失而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发展的半椎体畸形,在原发弯发展严重或代偿弯形成结构性弯之前,进行后路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可以矫正和控制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短节段固定可保存脊柱的生长能力和更多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侧凸 半椎体畸形 椎弓根螺钉 幼儿 内固定术 后路半椎体切除 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麻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的清理与缝合治疗 被引量:13
15
作者 陈旭 刘玉杰 +4 位作者 李众利 王志刚 魏民 王晓 朱娟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0-532,共3页
目的评价局麻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清理与缝合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9年11月收治半月板囊肿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1.2±6.3(1546)岁,采用局麻全关节镜下囊肿清理与半月板缝合术进行治疗,评估患者的手术满意度,并比... 目的评价局麻全关节镜下半月板囊肿清理与缝合术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2009年11月收治半月板囊肿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31.2±6.3(1546)岁,采用局麻全关节镜下囊肿清理与半月板缝合术进行治疗,评估患者的手术满意度,并比较手术前后的Lysholm评分及VAS疼痛评分,记录有无术后并发症及囊肿复发。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26.4±11.8个月),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及囊肿复发。术后Lysholm评分(90.63±9.45)明显高于术前(40.75±11.39,P=0.00),而VAS疼痛评分(1.63±2.29)明显低于术前(7.50±2.82,P=0.00)。按Molster对Lysholm评分的分级方法,术后优27例,良12例,可3例,优良率92.9%。手术疗效满意度95.2%。结论局麻全关节镜下囊肿清理与半月板缝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有利于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检查 半月板 胫骨 囊肿 缝合技术 麻醉 局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S-TLIF与P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比较 被引量:16
16
作者 周亮 刘郑生 +4 位作者 毛克亚 刘建恒 肖波 徐教 王义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972-975,共4页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扩张通道管(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采用X-Tube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 目的比较传统开放性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与扩张通道管(X-Tube)辅助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治疗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疾病的肌肉损伤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2011年9月,采用X-Tube辅助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52例(男28例,女24例,年龄54.3±7.8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1d及术后1、3、5d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并与同期行传统开放PLIF手术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年龄51.6±8.6岁)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进行腰背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DI)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诊断、病变节段、术前CK水平、术前腰背痛VAS评分和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MIS-TLIF组手术时间长于PLIF组(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及术后1、3、5d血清CK水平均明显低于PLIF组(P<0.01),术后3d、5d、3个月时腰背痛VAS评分低于PLIF组(P<0.05),而术后6、12个月时VAS评分与PLIF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同时间(3、6、12个月)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随访显示所有患者手术节段均在术后半年内获得良好的节段融合。结论与传统开放PLIF术式相比,MIS-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疾病具有出血少、肌肉损伤少、腰背疼痛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疾病 腰椎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治疗网球肘8例初步报告 被引量:23
17
作者 刘玉杰 蔡胥 +7 位作者 周密 李众利 王志刚 王岩 陈继营 毕文志 高丽 朱娟丽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54-656,共3页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双极射频TOPAZ治疗肌腱末端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在关节镜监视下用双极射频TOPAZ治疗网球肘 8例。旁开痛点 2cm切开皮肤 2~ 3mm ,沿皮下组织与肌腱之间分离制作人工腔隙 ,置入直径 2 7mm 30°... 目的 :探讨关节镜监视下双极射频TOPAZ治疗肌腱末端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 ,在关节镜监视下用双极射频TOPAZ治疗网球肘 8例。旁开痛点 2cm切开皮肤 2~ 3mm ,沿皮下组织与肌腱之间分离制作人工腔隙 ,置入直径 2 7mm 30°广角关节镜。切开痛点处皮肤 ,置入双极射频电极 ,在关节镜监视下于病变处清理并在肌腱附着点处打孔呈网格状。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 6个月 ,疼痛症状完全解除 7例 ,疼痛明显缓解 1例。无感染、无血管神经损伤和术后复发。结论 :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治疗肌腱劳损与末端病 ,操作安全 ,方法简便 ,创伤小 ,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监视 射频 治疗 网球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多椎体脊柱结核 被引量:52
18
作者 张西峰 王岩 +8 位作者 肖嵩华 刘郑生 刘保卫 张永刚 朱守荣 陆宁 毛克亚 王征 张雪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842-845,共4页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多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7例活动期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累及3个椎体者4例,4个椎体者8例,5个椎体及以上者5...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多椎体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2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17例活动期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累及3个椎体者4例,4个椎体者8例,5个椎体及以上者5例。术前有明显神经功能损害者5例,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2例。所有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应用改良吴启秋结核临床治愈标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住院治疗期间所有患者未发生交叉感染及窦道形成,随访20个月~5年,平均3年,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达到临床治愈,有神经功能损害者均完全恢复。结论:经皮穿刺置管冲洗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活动期多椎体脊柱结核创伤小,可取得较好疗效,对于身体条件和/或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是合适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微创手术 局部化疗 多椎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48
19
作者 张西峰 王岩 +3 位作者 肖嵩华 刘郑生 刘保卫 张永刚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9期659-66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解剖学依据,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8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俯卧位下经L4/5椎间盘进行CT断层扫描,观察从腰部外侧与椎管呈90°穿刺进入椎管的经皮穿刺点及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测... 目的:探讨经皮侧方入路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的解剖学依据,观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8例L4/5椎间盘突出患者,俯卧位下经L4/5椎间盘进行CT断层扫描,观察从腰部外侧与椎管呈90°穿刺进入椎管的经皮穿刺点及穿刺路径上的解剖结构;测量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和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应用侧路内窥镜下椎间盘摘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6例(均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突出者),观察患者治疗结果和并发症。结果:侧路穿刺路径由浅入深的主要结构有腰背筋膜中层结构(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腰方肌)、腰背筋膜深层、腰大肌、椎间孔和椎管。经皮穿刺点至后正中线皮肤的距离为18.08±1.88cm;至同侧上关节突前缘的距离为13.70±1.69cm。28例中27例可以直接穿刺进入椎管,不会损伤内脏、血管等解剖结构。临床应用66例中没有明显入路途径上的血管和内脏解剖结构损伤,2例发生了与穿刺无关的神经损伤,2例摘除失败行切开手术。结论:经皮侧方90°上关节突前缘进入椎管是可行的,为突出较严重并且是非间隙水平以外或游离型病例的微创治疗提供了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 腰椎间盘突出 断层解剖 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椎体截骨术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 被引量:30
20
作者 王岩 毛克亚 +11 位作者 张永刚 肖嵩华 刘郑生 刘保卫 王征 张雪松 张西峰 朱守荣 陆宁 崔庚 陈超 郑国权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15例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4.5岁。手术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连续或者间隔椎体行双椎体...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矫正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15例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平均年龄34.5岁。手术均采用后路经椎弓根连续或者间隔椎体行双椎体截骨矫形,并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身高、颌眉角、矢状面失平衡距离和截骨部位Cobb角评价疗效。结果:手术时间231~420min,平均326min;术中出血950~4600ml,平均2290ml。6例患者硬脊膜与椎板粘连,切除椎板时出现硬脊膜破裂并脑脊液漏,经严密缝合及控制引流后伤口按期愈合;1例患者矫形中已融合的C5/6处发生骨折,术后给予硬颈托固定6个月后融合;1例患者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经积极抗炎治疗痊愈出院。患者身高由术前122.5±10.4cm矫正到术后163.6±10.0cm,颌眉角由术前平均102.6°±9.4°矫正到术后19.5°±11.6°,矢状面失平衡距离由术前43.7±5cm矫正到术后11.3±6.1cm,脊柱侧位X线片上截骨部位Cobb角由术前后凸67.1°±24.5°矫正到术后前凸9.7°±25.1°,经统计学处理各指标术后与术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对于颌眉角90°以上重度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经椎弓根双椎体截骨可以有效矫正患者后凸畸形,外观和功能均可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脊柱后凸 重度 楔形截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