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症患者的液体复苏策略 被引量:13
1
作者 周飞虎 刘超 毛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液体复苏过程中常伴有液体超负荷,最新研究发现液体超负荷是患者出现器官功能损伤和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恰当的容量反应性评估有助于降低容量超负荷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复苏液体的类型也会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近年来,越来越... 液体复苏过程中常伴有液体超负荷,最新研究发现液体超负荷是患者出现器官功能损伤和死亡的潜在危险因素。恰当的容量反应性评估有助于降低容量超负荷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复苏液体的类型也会影响患者的临床结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评估不同复苏液体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收益。本文分析液体超负荷对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描述静态/动态液体反应性评估的方法,总结不同液体对患者预后影响的最新进展,以协助临床医师做出最合适的液体选择,改善重症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液 胶体液 平衡盐溶液 液体复苏 容量超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及脑利钠肽水平对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30
2
作者 蒋万里 周京江 +1 位作者 刘辉 周飞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2-545,共4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脑利钠肽(BNP)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5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36)和死...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早期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脑利钠肽(BNP)水平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5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预后分为存活组(n=36)和死亡组(n=9),分析两组患者血清PCT、CRP和BNP水平在入院第1天的差异及与APACHEⅡ评分的相关性,并以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参数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入院第1天,两组患者血清BNP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即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BNP水平与APACHEⅡ评分显著相关(r=0.3062,P=0.0408)。两组患者PCT与CRP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与APACHEⅡ评分亦无显著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表明,BNP对脓毒症预后判断价值有统计学意义(P=0.002,AUC=0.775,95%CI 0.626-0.886)。结论血清BNP水平可作为脓毒症患者转归的早期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降钙素 C反应蛋白质 利钠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在劳力型热射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8
3
作者 刘辉 宋青 +4 位作者 周飞虎 潘亮 康红军 谢菲 岳慧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48-1150,共3页
目的探讨快速亚低温处理在劳力型热射病(EHS)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9月-2009年8月间7所部队医院收治的28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4h内将肛温降低到亚低温(35.0±0.5℃)的患者归入亚低温组(n=16),将肛温大于40℃超... 目的探讨快速亚低温处理在劳力型热射病(EHS)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总结2001年9月-2009年8月间7所部队医院收治的28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4h内将肛温降低到亚低温(35.0±0.5℃)的患者归入亚低温组(n=16),将肛温大于40℃超过3h的患者归入延迟降温组(n=12),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0、12、24、48、72h的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和升压药使用时间,分析亚低温在热射病治疗中的作用。结果入院24h后延迟降温组CK值显著高于亚低温组(P<0.05或P<0.01),亚低温组LDH值在24~48h后开始下降,48、72h时显著低于延迟降温组(P<0.01)。亚低温组与延迟降温组的病死率分别为0%和25.0%(P<0.05)。亚低温组使用升压药的时间(68.5±39.7h)明显短于延迟降温组(228.7±139.7h,P<0.01)。结论迅速应用亚低温处理能有效减轻脏器损伤程度,改善热射病患者全身情况及预后,是治疗EHS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射病 低温 人工 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掌上超声对危重患者心功能评估的准确性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王黎 周飞虎 +3 位作者 康红军 刘辉 赵妍 徐亚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64-667,共4页
目的对比新型掌上超声(VscanTM)和常规超声(Vivid qTM)对危重患者心功能评估的准确性。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0月间符合经胸心脏超声检查(TTE)指征,且同时接受掌上超声和常规超声检查的危重患者,检查指标包括心... 目的对比新型掌上超声(VscanTM)和常规超声(Vivid qTM)对危重患者心功能评估的准确性。方法纳入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0月间符合经胸心脏超声检查(TTE)指征,且同时接受掌上超声和常规超声检查的危重患者,检查指标包括心脏收缩功能、心腔大小、瓣膜结构与功能、心包积液、下腔静脉直径等。每次检查均由固定的ICU医师和有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完成,检查者事先对彼此设备的检查结果不知晓。记录完成检查所需时间。结果共入选128例患者,掌上超声对室壁异常运动、心肌收缩功能、心包积液及下腔静脉宽度的评估与TTE高度一致(κ〉0.84)。对心脏形态(房室大小)评估的一致性稍低,左心形态一致性优于右心。在评价瓣膜功能方面,两种设备的一致性略低(κ=0.69-0.84)。与TTE相比,掌上超声检查时间更短(4.7±1.4min vs 6.3±2.6min,P〈0.05)。结论掌上超声能够提供快速、可靠的心脏检查,可作为ICU医师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心功能评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心功能 危重病 监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劳力性热射病患者肝功能早期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 被引量:8
5
作者 周京江 赵佳佳 +2 位作者 宋青 杨文超 高铁婴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34-837,共4页
目的探讨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肝功能早期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13年10所部队医院收治的EHS患者69例,其中存活57例,死亡12例。统计患者发病后前10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目的探讨劳力性热射病(EHS)患者肝功能早期变化规律及其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2013年10所部队医院收治的EHS患者69例,其中存活57例,死亡12例。统计患者发病后前10d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的变化情况,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的最差值对于EHS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 EHS患者血清转氨酶在发病第3~4天达到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血清胆红素在第5~8天达高峰后开始缓慢下降。死亡组的肝功能相关指标均高于相对应发病天数的存活组。发病早期血清转氨酶及胆红素对于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其中ALT对于EHS患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3±0.064,最佳截断值为3016.5U/L;AST对于EHS患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0.073,最佳截断值为4745U/L;TBIL对于EHS患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0.067,最佳截断值为123.9μmol/L;DBIL对于EHS患者死亡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0.063,最佳截断值为87.42μmol/L。结论 EHS患者发病早期肝功能变化呈一定的规律性,各项指标的最差值对于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提示当EHS患者的各项指标达到或高于该截断值时,死亡风险增高,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肝功能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磁定位导航仪指导鼻空肠营养管置管的临床探索 被引量:8
6
作者 肖建国 周飞虎 +2 位作者 刘辉 赵妍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33-836,共4页
目的探讨床旁经电磁定位导航仪引导下行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技术在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床旁在电磁定位导航仪监视下,利用手法将带有电磁接收器内导丝的营养管自鼻腔经胃、十二指肠,置入Treitz韧带远端,随后行床旁腹... 目的探讨床旁经电磁定位导航仪引导下行鼻空肠营养管置管技术在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床旁在电磁定位导航仪监视下,利用手法将带有电磁接收器内导丝的营养管自鼻腔经胃、十二指肠,置入Treitz韧带远端,随后行床旁腹部平片确认营养管位置。同时观察操作过程中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5例危重症患者,年龄21~72(50.9±15.8)岁;置管时患者APACHEⅡ评分6~35(18.6±7.8)分,其中机械通气患者10例,需血管活性药物者5例,孕妇1例。所有患者均成功置管,成功率为100%,置管时间为5~42(均值20.2)min;随后行腹部X线证实全部营养管位置与导航仪显示吻合,孕妇经腹部超声证实放置成功。操作过程中3例因导管刺激出现恶心,其余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经电磁定位导航仪引导下放置鼻空肠营养管,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置管技术,成功率高,为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肠 危重病 肠道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超 毛智 周飞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3-568,共6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脓毒症患者逐年增加。更重要的是,老年患者受基础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早期死亡,即便幸存者也需要更多的临床护理和长期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同时脓毒症症状的不典型性亦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脓毒症患者逐年增加。更重要的是,老年患者受基础脏器功能不全、免疫力低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早期死亡,即便幸存者也需要更多的临床护理和长期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同时脓毒症症状的不典型性亦会延误其诊断与治疗。尽管脓毒症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老年患者生命的疾病,但与其他老年相关性疾病相比,人们对它的认识仍然不足。了解老年脓毒症患者的病理生理学特点以及诊断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改善老年脓毒症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脓毒症 病理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快速降温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8
作者 赵佳佳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838-842,共5页
热射病是指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核心体温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热疾病综合征,为致命性急症,其发病机制为机体体温调节障碍,产热与散热失衡引起体内大量热蓄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热应激所致细胞... 热射病是指机体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中,核心体温升高(>40℃)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临床特征的热疾病综合征,为致命性急症,其发病机制为机体体温调节障碍,产热与散热失衡引起体内大量热蓄积导致体温急剧升高。热应激所致细胞和器官水平受损可引起疾病进行性恶化,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其预后常与机体高热程度及持续时间相关,快速有效降低核心体温是临床治疗的首要措施,若降温延迟,病死率明显增加。目前,临床治疗中使用的降温方法主要包括通过传导、蒸发、对流等方式进行的物理降温,血液滤过、血管内降温、冰盐水灌胃或灌肠等侵入性体内降温,以及药物降温等。根据患者病情与身体状况,治疗机构降温设备条件,以及操作者对降温措施和设备的熟练程度,科学合理地选择有效的降温方式对患者的成功救治至关重要。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治疗热射病的快速有效的降温措施及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体温调节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对脓毒症的早期诊断意义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智 宋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01-601,共1页
关键词 降钙素 脓毒症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质醇激素治疗与脓毒症:半个世纪的争论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辉 姚咏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6,共5页
皮质醇激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研究肯定了大剂量激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疗效,但美国感染协会已于1992年基本否定了激素作为常规治疗方案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而后小剂量激素被认为可明显改善脓... 皮质醇激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20世纪50年代的临床研究肯定了大剂量激素在脓毒症治疗中的疗效,但美国感染协会已于1992年基本否定了激素作为常规治疗方案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而后小剂量激素被认为可明显改善脓毒症患者预后而获得推荐。2008年,大规模的欧洲多中心临床试验(CORTICUS)报告却显示小剂量激素治疗并不能降低脓毒症患者的病死率。研究者对激素治疗对象的选择、肾上腺功能相对不足的标准以及疗程的长短等问题仍有争议。因此,脓毒症激素治疗的方式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皮质醇激素 肾上腺功能减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服补液为主治疗利比里亚埃博拉病毒病(附4例报告)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志辉 李福祥 +8 位作者 郝春秋 周飞虎 杨建军 张萍 蔡颖 阴继凯 郭万刚 郭昌星 李成忠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0-593,共4页
目的探讨口服补液盐为主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的疗效。方法分析在利比里亚治疗的4例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治疗结果。根据病情轻重和是否伴有严重呕吐来确定采用口服或静脉补液,依据个体情况包括尿量、粪便量和排汗量等确定用量,每天补液750~2 ... 目的探讨口服补液盐为主治疗埃博拉病毒病的疗效。方法分析在利比里亚治疗的4例埃博拉病毒病患者的治疗结果。根据病情轻重和是否伴有严重呕吐来确定采用口服或静脉补液,依据个体情况包括尿量、粪便量和排汗量等确定用量,每天补液750~2 000mL。其中3例采用口服补液,另1例第1天采用口服补液,后因病情较重改为静脉补液。疗程到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结果主要接受口服补液治疗的3例埃博拉病毒病的患者痊愈,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1例死亡。结论口服补液应作为早期、长期、就地治疗经济、卫生状况落后的西非地区轻、中度埃博拉病毒病的一线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病 补液疗法 口服补液盐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例确诊埃博拉病毒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福祥 李成忠 +9 位作者 周飞虎 胡宗海 陈志辉 郝春秋 杨建军 郭昌星 张萍 蔡颖 郭万刚 阴继凯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4-589,共6页
目的分析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确诊患者临床特征及其转归,探讨该病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归纳5例EVD确诊患者流行病学、症状、体征、治疗、转归情况,总结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 5例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6岁,男∶... 目的分析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EVD)确诊患者临床特征及其转归,探讨该病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归纳5例EVD确诊患者流行病学、症状、体征、治疗、转归情况,总结临床特点和规律。结果 5例患者年龄32~58岁,平均年龄46岁,男∶女为2∶3,重症3例、轻症2例。起病前21d内均有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2例来自同一传播链;1例为医护人员。临床表现以发热、乏力或虚弱、厌食、腹泻、结膜充血等为主,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5例患者均首次行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EBOV)RNA PCR检测即为阳性。经尽快、早期采取严密隔离、退热、补液、预防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等措施,3例患者治愈出院,2例死亡。结论尽早隔离传染源、管理接触者可有效阻断传播链;PCR核酸检测是诊断EVD的快速、方便、有效方法;尽早采取对症支持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治疗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病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位截瘫患者扩容期间胶体渗透压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瑶 宋青 +5 位作者 康红军 潘亮 刘辉 谢菲 唐晟 胡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3192-3194,共3页
观察高位截瘫患者胶体扩容与胶体渗透压(COP)之间的关系,以评估血容量情况、指导临床扩容治疗。取2011年1月至10月收入我院ICU的高位截瘫患者病例42例,对出现中枢性容量不足的病例以150 mL/h的速度补充胶体液500 mL,观察扩容前及扩容开... 观察高位截瘫患者胶体扩容与胶体渗透压(COP)之间的关系,以评估血容量情况、指导临床扩容治疗。取2011年1月至10月收入我院ICU的高位截瘫患者病例42例,对出现中枢性容量不足的病例以150 mL/h的速度补充胶体液500 mL,观察扩容前及扩容开始后1 h、扩容结束时及扩容结束后4 h的MAP、HR、CVP值并测量COP。结果:MAP、CVP在扩容开始后1 h升高(P<0.05),扩容结束时达高峰,扩容结束后4 h仍维持平稳;HR扩容后各时间段均较扩容前减慢(P<0.05)。COP在扩容后1 h较扩容前升高(P<0.05),扩容结束时达高峰,扩容结束后4 h仍高于扩容前。说明高位截瘫患者胶体扩容效果明显,COP有相应升高,监测胶体渗透压可以反映血容量情况,更好地指导临床补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容 胶体 胶体渗透压 血容量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埃博拉病毒病死亡病例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成忠 周飞虎 +8 位作者 陈志辉 郝春秋 郭昌星 阴继凯 郭万刚 张萍 蔡颖 杨建军 李福祥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4-597,共4页
目的分析埃博拉病毒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和结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于2015年初抵达利比里亚,历时2个月,共收治5例埃博拉确诊病例,死亡2例。病例1为年轻女性,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腹泻... 目的分析埃博拉病毒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埃博拉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和结果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批援利医疗队于2015年初抵达利比里亚,历时2个月,共收治5例埃博拉确诊病例,死亡2例。病例1为年轻女性,表现为发热、乏力、纳差、腹泻、出血等症状,入院后迅速死亡,死亡后口腔分泌物检测确诊为埃博拉病毒病。病例2为老年男性,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纳差、剧烈腹泻,治疗过程中血液病毒载量居高不下。最终2例患者均死于低容量性休克。结论接触者追踪隔离、感染者的早期诊治以及为感染者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是防治埃博拉病毒病的基本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博拉病毒病 死亡 临床分析 腹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科ICU患者监护期间护理技能项目应用情况调查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玉虹 王建荣 +1 位作者 马燕兰 唐晟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2期71-73,共3页
目的了解外科ICU患者监护期间护理技能项目应用情况,探求影响护理技能项目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500例外科ICU患者监护期间护理技能项目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500例患者应用护理技能项目总数为66项,其中高使用... 目的了解外科ICU患者监护期间护理技能项目应用情况,探求影响护理技能项目使用的因素。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500例外科ICU患者监护期间护理技能项目应用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500例患者应用护理技能项目总数为66项,其中高使用率项目19项,中使用率项目23项,低使用率项目20项,极低使用率项目4项;患者的APACHEⅡ评分、监护时间、年龄、实施急诊手术、麻醉方式是影响护理技能项目在外科ICU使用的主要因素(均P<0.01)。结论外科ICU患者监护期间应用护理技能项目种类较多,多种因素影响护理技能项目在外科ICU的使用。护理管理者应预见性地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提出有可能涉及到的相应的护理技能项目,全面妥善做好监护准备及预案工作,并有的放矢对ICU护士进行培训,以提高监护效果,提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ICU 护理技能项目 APACHEⅡ评分 急诊手术 全身麻醉 监护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热被在肝移植术后体温降低患者复温中的应用
16
作者 唐晟 李冰 +1 位作者 王彬 邹国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1年第11期75-76,共2页
目的探讨气热被在肝移植术后体温降低患者复温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并总结2002年10月至200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肝移植术后转入ICU时的即刻体温低于36℃的患者98例,给予使用气热被复温后临床资料。结果 98例使用气温被复温的患者... 目的探讨气热被在肝移植术后体温降低患者复温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并总结2002年10月至2008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肝移植术后转入ICU时的即刻体温低于36℃的患者98例,给予使用气热被复温后临床资料。结果 98例使用气温被复温的患者中,术后4 h复温成功71例,术后8 h复温成功17例,术后8~24 h复温成功10例。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体温异常发生率高,应用气热被能有效、快速地将肝移植术后患者体温升至正常范围,减轻长时间体温异常对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热被 肝移植术后 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T细胞核因子2可抑制高迁移率蛋白1的释放
17
作者 赵擎 王黎 +1 位作者 胡婕 刘辉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对炎症因子高迁移率蛋白1(HMGB1)释放的抑制效应。方法观察脂多糖刺激可增加HMGB1向胞外释放,在脂多糖刺激的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应用蛋白印迹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内及培养上清中HMGB1... 目的探讨活化T细胞核因子2(NFAT2)对炎症因子高迁移率蛋白1(HMGB1)释放的抑制效应。方法观察脂多糖刺激可增加HMGB1向胞外释放,在脂多糖刺激的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及其培养上清,应用蛋白印迹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内及培养上清中HMGB1蛋白水平的变化;另一方面,探讨脂多糖刺激对NFAT2与HMGB1在胞浆中的结合的影响,在脂多糖刺激的不同时间点收集THP-1细胞,提取蛋白后应用免疫共沉淀观察二者的结合情况;应用小RNA干扰技术抑制NFAT2的表达,检测对HMGB1合成释放的影响。结果脂多糖刺激THP-1细胞时间越长,细胞培养上清的HMGB1浓度增加,而细胞浆内与NFAT2结合的HMGB1水平下降,细胞核内没有检测到二者的相互作用。NFAT2的小RNA干扰质粒转染后,THP-1细胞内NFAT2浓度下降,同时细胞上清中HMGB1的水平上升。结论 NFAT2可抑制HMGB1的合成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T细胞核因子2 高迁移率蛋白B1 炎症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