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小鼠耳蜗基因转染新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徐延军 胡吟燕 +7 位作者 翟所强 孙建和 徐金操 候昭晖 申卫东 于宁 杨仕明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小鼠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为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12只C57BL/6J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8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小鼠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为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12只C57BL/6J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8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对照组(4只)以人工外淋巴液经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注入耳蜗内。分别于术后5、14天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结果术后动物存活10只(每组死亡1只)。实验组转染后耳蜗底回基底膜及螺旋神经节上目的基因有表达,14天组强于5天组。对照组耳蜗未见荧光表达。结论耳后入路操作简单、损伤小、易于暴露圆窗龛。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转导的方法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耳蜗组织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导 圆窗膜 腺病毒 小鼠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侧听泡外入路小鼠耳蜗鼓阶基因导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延军 杨仕明 +7 位作者 胡吟燕 翟所强 孙建和 徐金操 候昭晖 申卫东 于宁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可行性及目的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6只健康5周龄C57BL/6J小鼠,腺病毒组10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有Hath-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可行性及目的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6只健康5周龄C57BL/6J小鼠,腺病毒组10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有Hath-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人工外淋巴液组6只以人工外淋巴液,经腹侧听泡外入路导入耳蜗鼓阶底转。分别于术后第7天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后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耳蜗冰冻切片观察基因的表达。结果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腺病毒组耳蜗内目的基因呈广泛表达。对照组耳蜗未见荧光表达。结论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且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耳蜗组织并广泛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导 鼓阶 腺病毒 小鼠 E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新霉素对新生大鼠离体培养耳蜗毛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舒卫宁 杨仕明 +2 位作者 赵立东 郭维维 张小兵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经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处理后,各回毛细胞损伤情况。方法取新生大鼠完整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12小时,存活贴壁后加药处理。对照组10个样本;3个实验组各10个样本,分别用终浓度为1mmol/L、2mmol/L、4m...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经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处理后,各回毛细胞损伤情况。方法取新生大鼠完整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12小时,存活贴壁后加药处理。对照组10个样本;3个实验组各10个样本,分别用终浓度为1mmol/L、2mmol/L、4mmol/L硫酸新霉素处理24小时。进行MyosinⅦa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回毛细胞缺失情况。分别选取10个图片进行毛细胞计数(每张图片截取100μm计数毛细胞个数),并利用CHI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除不加入硫酸新霉素外,其他培养条件均与实验组相同。结果硫酸新霉素对离体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毛细胞具有损伤效应,且外毛细胞对硫酸新霉素的毒性作用比内毛细胞敏感。加入硫酸新霉素后,耳蜗毛细胞损失从底回外毛细胞开始,随着药物浓度增加,逐渐累及到中回,最后顶回受累,且损失程度随着浓度的递增而加重,以外毛细胞为甚。单纯体外培养的耳蜗毛细胞没有缺失。经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可得:顶回正常组内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1mmol/L组、2mmol/L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新霉素4mmol/L组有统计学差异;中、底回正常组内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1mmol/L组、新霉素2mmol/L组、新霉素4mmol/L组均有统计学差异;顶回正常组外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2mmol/L与4mmol/L组有统计学差异;中、底回正常组外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1mmol/L组、新霉素2mmol/L组、新霉素4mmol/L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生大鼠体外培养的耳蜗毛细胞随着硫酸新霉素药物浓度的增加损失越严重,且从底回向顶回发展,此与活体动物实验的损害规律基本相同,因此可作为耳毒性药物损伤后毛细胞再生研究的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毛细胞 离体培养 硫酸新霉素 新生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后聋长期全聋耳的人工耳蜗植入 被引量:13
4
作者 李佳楠 韩东一 +3 位作者 洪梦迪 陈艾婷 郗昕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4期376-381,共6页
目的探讨语后聋长期全聋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方法双侧听力下降时间不同步、双侧耳聋程度不一致的语后聋患者4例,对重度聋时间较长(均>10年)、耳聋程度较重侧进行植入人工耳蜗,分别在开机后6个月、12个月,使用心理物理学测试(... 目的探讨语后聋长期全聋耳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效果。方法双侧听力下降时间不同步、双侧耳聋程度不一致的语后聋患者4例,对重度聋时间较长(均>10年)、耳聋程度较重侧进行植入人工耳蜗,分别在开机后6个月、12个月,使用心理物理学测试(T/C值),术后声场内最佳助听条件下言语频率平均听阈(pure-tone threshold average,PTA),安静及噪声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HINT句表),单音节词识别率(HOPE词表),汉语声调识别(MESP),听觉行为分级标准(CAP),成人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等评价指标,评价其术后听觉言语康复效果。结果 4例受试者在开机半年至一年内均达到了较为理想的康复效果,PTA接近或达到正常水平;安静环境中的言语识别率平均达到90%以上,噪声环境中平均达到70%;植入者可以很好地识别汉语声调;人工耳蜗为植入者带来了较高的社会效益,患者对人工耳蜗的植入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 4例受试者都选择重度聋时间较长侧作为人工耳蜗植入侧,开机后均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了良好的听觉言语康复效果,充分发挥了人工耳蜗的功能和优势的同时,听力相对较好侧耳还可继续佩戴助听器,保留了患者双耳聆听和日后接收其它治疗的机会,最大限度地为患者创造了最佳聆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语后聋 侧别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米卡星对幼年大鼠内耳毒性实验观察 被引量:4
5
作者 秦贺 杨仕明 +6 位作者 赵立东 孙建和 郭维维 刘会占 韩东一 杨伟炎 翟所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32-336,共5页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对幼年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组9天龄SD大鼠皮下注射500mg·kg-1·d-1阿米卡星连续1周,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连续1周。分别于用药后1天、1周和3周行听觉脑干反应测听(ABR)仪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 目的探讨阿米卡星对幼年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方法实验组9天龄SD大鼠皮下注射500mg·kg-1·d-1阿米卡星连续1周,对照组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连续1周。分别于用药后1天、1周和3周行听觉脑干反应测听(ABR)仪测试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耳蜗听功能,并对耳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常规切片观察。结果实验组大鼠ABR阈值,用药后1天与对照组比较、用药后1周与用药后1天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用药后3周和用药后1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随用药后时间延长,柯替器细胞损伤从感觉毛细胞到非感觉支持细胞,用药后3周出现立方上皮样结构。实验组大鼠无前庭功能障碍。结论阿米卡星连续用药可导致幼年大鼠耳蜗毛细胞的严重损伤,而对前庭功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阿米卡星 耳蜗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鼓阶胚胎干细胞内耳导入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8
6
作者 李利 杨仕明 +6 位作者 赵立东 徐金操 郭维维 李丽贤 孙建和 刘会占 邢光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62-366,共5页
目的观察未经体外诱导的胚胎干细胞(embyonic stem cells,ESC)导入听力正常大鼠内耳的可行性以及导入后的存活和分布情况,为ESC内耳移植治疗由毛细胞缺失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5~6周龄Wistar大鼠,10只,右... 目的观察未经体外诱导的胚胎干细胞(embyonic stem cells,ESC)导入听力正常大鼠内耳的可行性以及导入后的存活和分布情况,为ESC内耳移植治疗由毛细胞缺失导致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5~6周龄Wistar大鼠,10只,右耳为实验耳:经鼓阶打孔法植入带有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ESCs;左耳为对照组,不实施手术。术前1周与术后即刻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取双侧耳蜗做冰冻切片,观察ESCs植入内耳后存活和分布情况。结果术后动物存活8只,麻醉效果好无干扰完整测完ABR动物5只。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的ESCs大部分于鼓阶聚集悬浮,少数可在鼓阶基底膜嵴和鼓阶外侧壁处贴壁;未在柯替器等中阶部位中发现有ESCs的分布。ABR检测结果显示鼓阶打孔途径导入方法对大鼠听力影响较小。结论胚胎干细胞可经耳蜗底转鼓阶打孔途径导入耳蜗,干细胞在内耳成功存活,并且对内耳损伤小,因此,它可以作为内耳细胞移植的重要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胚胎干细胞 内耳植入 毛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tch信号对内耳毛细胞发育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李丽贤 林昶 +1 位作者 赵立东 杨仕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0-192,共3页
关键词 NOTCH信号途径 内耳毛细胞 细胞发育 Γ-分泌酶抑制剂 调控 细胞定向分化 支持细胞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聋致双耳重度聋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凌 杨仕明 +2 位作者 李佳楠 翟所强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86-189,共4页
目的探讨突聋致全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6月~2006年8月6例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聋所致双耳语后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电话间卷调查,包括术... 目的探讨突聋致全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1998年6月~2006年8月6例不明原因的突发性聋所致双耳语后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接受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了电话间卷调查,包括术后开机听力、耳鸣、语言情况等,综合比较术前、术后各项指标。结果6例患者术中均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术后均无感染、面瘫、电极脱出。术后全部患者进行了开机调试,5例患者进行了语言康复训练。术后言语分辨率和听力情况:除1例恢复较差外,其余5例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5例患者术后耳鸣减轻或消失;言语交流及社会满意度都达到了术前预期的程度。综合各项效果评价,患者及患者家属表示满意的4例,表示基本满意的1例,表示不满意的1例。结论突聋致双侧重度或极重度聋未恢复者应尽早行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可获得良好的言语康复效果,并且对耳鸣也有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聋 语后聋 人工耳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尿与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对大鼠内耳毒性的实验观察 被引量:3
9
作者 袁分钱 杨仕明 +3 位作者 孙建和 郭维维 刘会占 林昶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1期66-71,共6页
目的探讨速尿与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对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为大鼠药物性耳聋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静脉注射速尿后,立即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对照组不做处理。用药7天后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 目的探讨速尿与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对大鼠内耳的毒性作用,为大鼠药物性耳聋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静脉注射速尿后,立即肌肉注射硫酸卡那霉素,对照组不做处理。用药7天后行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阈值检测、耳蜗铺片免疫荧光染色和颞骨常规切片观察,并对耳蜗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联合注射速尿与硫酸卡那霉素后,大鼠ABR阈值明显提高;铺片和切片观察发现内、外毛细胞完全缺失的大鼠,耳蜗支持细胞大部分完整,前庭毛细胞未见损伤;电镜观察发现耳蜗毛细胞纤毛明显受损。结论速尿和硫酸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可导致大鼠听力和耳蜗毛细胞严重受损,但对耳蜗支持细胞和前庭毛细胞损伤较轻,为耳蜗毛细胞损伤后再生等实验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快速而有效的建立大鼠耳聋动物模型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那霉素 速尿 听性脑干反应 毛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霉素对大鼠前庭毛细胞损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金操 黄德亮 +2 位作者 胡吟燕 徐延军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3期340-344,共5页
目的研究新霉素对大鼠前庭毛细胞的毒性作用,为药物性前庭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15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新霉素组(n=5)和人工外淋巴液组(n=5),新霉素组大鼠在右耳通过耳蜗底转鼓阶打孔的... 目的研究新霉素对大鼠前庭毛细胞的毒性作用,为药物性前庭功能障碍动物模型的制备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将15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新霉素组(n=5)和人工外淋巴液组(n=5),新霉素组大鼠在右耳通过耳蜗底转鼓阶打孔的方法在耳蜗内注入0.1%(g/100ml)新霉素5!l,人工外淋巴液组按同样方法注入人工外淋巴液5!l。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处理3天后对动物进行颈髓硬膜外短声诱发电位(click-evoked potential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rvical dura mater,CDM-CEP)检查和游泳试验以评价前庭功能;然后将动物处死,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3天后新霉素组大鼠的前庭毛细胞即出现严重破坏,并出现严重的前庭功能损伤。正常对照组大鼠的游泳时间为(4.0±0.71)s(3~5s,n=5),新霉素组大鼠的游泳时间为(10.2±1.64)s(8~12s,n=5),人工外淋巴液组大鼠的游泳时间为(4.4±1.14)s(3~6s,n=5);在短音(click)刺激下,正常大鼠引出CDM-CEP的阈值为(85±3.54)dBSPL(80 ̄90dBSPL,n=5),阈值时的潜伏期为(6.59±0.41)s(6.05 ̄7.05s,n=5);新霉素组大鼠120dBSPL仍无法引出CDM-CEP;人工外淋巴液组大鼠引出CDM-CEP的阈值为(90±5.0)dBSPL(85 ̄95dBSPL,n=5),阈值时的潜伏期为(6.68±0.31)s(6.35~7.02s,n=5)。结论新霉素对大鼠前庭毛细胞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新霉素耳蜗内注射的方法可以制备理想的前庭功能障碍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霉素 前庭 毛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载体携带Math1-EGFP基因对293T细胞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任丽丽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47-351,共5页
目的比较腺病毒、脂质体、纳米材料三种不同类型的载体携带目的基因对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的大小,筛选理想的基因载体。方法用重组腺病毒、LipofectamineTM 2000、EntransterTM-D纳米材料为转染载体,携带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 目的比较腺病毒、脂质体、纳米材料三种不同类型的载体携带目的基因对293T细胞的转染效率及细胞毒性的大小,筛选理想的基因载体。方法用重组腺病毒、LipofectamineTM 2000、EntransterTM-D纳米材料为转染载体,携带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报告基因的Math1-EGFP基因及真核表达质粒pRK5-Math1-EGFP,按照转染试剂盒说明优化其转染条件,分别转染293T细胞。24小时后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转染结果并计数阳性细胞率,采用RT-PCR法检测转染细胞中Math1基因mRNA的表达,用MTT法检测不同转染条件下,不同转染载体对293T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经优化转染条件,重组腺病毒载体转导的细胞中荧光蛋白表达几乎为95%以上,LipofectamineTM 2000、EntransterTM-D纳米材料载体转染的细胞中荧光蛋白表达也分别达到70%和80%以上,而EntransterTM-D纳米材料载体在最高转染效率的剂量下仍然保持80%以上的细胞生存率。RT-PCR进一步证实,三种载体转染细胞均有Math1基因mRNA的表达。结论EntransterTM-D纳米载体作为一种新型纳米聚合物转染试剂,能成功携带内耳基因治疗关键基因Math1基因转染293T细胞,并表现了低毒、高效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H1 293T细胞 基因转染 基因载体 纳米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初步鉴定 被引量:6
12
作者 秦贺 杨仕明 +4 位作者 赵立东 郑贵亮 郭维维 陈光涛 翟所强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57-361,共5页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传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初步鉴定,为利用大鼠骨髓MSCs进行感音神经性聋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细胞,第1组于24小时... 目的探讨体外分离、传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方法,并对培养细胞进行初步鉴定,为利用大鼠骨髓MSCs进行感音神经性聋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用贴壁培养法分离大鼠骨髓细胞,第1组于24小时全量换液,第2组于24小时半量换液,第3组于3天全量换液,传代扩增。相差显微镜进行形态学观察;RT-PCR检测培养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定向诱导培养细胞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方向分化。结果24小时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少量细胞集落,细胞形态不规则;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细胞集落,细胞规则,呈梭形、椭圆形;3天首次全量换液组培养7天后观察见较多悬浮细胞,与贴壁细胞混杂在一起。培养细胞表面分子SH2、CD31、CD44呈阳性表达,但不表达CD34。第2组培养细胞传代后加入不同诱导剂定向诱导分化一定阶段,分别经油红O及von Kossa法染色鉴定证实MSCs可分别向脂肪细胞及成骨方向分化。结论本实验分离培养的大鼠骨髓原代细胞24小时首次半量换液培养利于大鼠骨髓MSCs的分离和纯化,可稳定表达SH2、CD31、CD44。MSCs具有多项分化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离培养 细胞分化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生后大鼠听毛细胞纤毛发育过程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丽贤 杨仕明 +4 位作者 孙建和 郭维维 赵立东 李利 林昶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4期318-323,共6页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P1、P7、P14、P21)耳蜗Corti器的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以便了解听毛细胞纤毛发育的过程。方法取新生SD大鼠四个阶段的耳蜗,采用扫描电镜对出生后大鼠耳蜗Corti器形态结构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发现这四个阶段在体大鼠耳蜗... 目的观察新生大鼠(P1、P7、P14、P21)耳蜗Corti器的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以便了解听毛细胞纤毛发育的过程。方法取新生SD大鼠四个阶段的耳蜗,采用扫描电镜对出生后大鼠耳蜗Corti器形态结构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发现这四个阶段在体大鼠耳蜗毛细胞从出生至毛细胞完全发育成熟,绝大部分都是以一排内毛细胞和三排外毛细胞的方式排列的,只有少部分在局部发现多出几个外毛细胞形成第四排。毛细胞的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随着时间的改变逐渐发育成熟。P14这个阶段是个重要的时期,Corti器表面柱细胞头板增宽,表面的微绒毛减少,Deiter细胞表面微绒毛也减少,动纤毛从底圈至顶圈逐渐退化已经基本结束,P14这个阶段Corti器各个部分发育已经完全成熟。结论出生后14天之内,大鼠听毛细胞静纤毛和动纤毛与听器其他细胞形态结构仍不同程度地处于由不成熟到成熟的逐渐发育过程,为研究大鼠出生后Corti器的发育、听觉功能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形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耳蜗 CORTI器 静纤毛 发育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APT对离体培养大鼠基底膜毛细胞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丽贤 孙建和 +2 位作者 郭维维 林昶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1-376,共6页
目的研究将γ-分泌酶抑制剂(DAPT)与新生大鼠基底膜共培养,观察其对毛细胞发育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P0大鼠基底膜中圈及顶圈贴壁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培养组、DAPT组,按培养时间又分为4天、7天和9天组;其中DAPT为γ-分泌酶抑制剂,溶... 目的研究将γ-分泌酶抑制剂(DAPT)与新生大鼠基底膜共培养,观察其对毛细胞发育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新生P0大鼠基底膜中圈及顶圈贴壁培养,随机分为正常培养组、DAPT组,按培养时间又分为4天、7天和9天组;其中DAPT为γ-分泌酶抑制剂,溶解于终浓度低于0.1%的DMSO,每日换液均加入DAPT。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基底膜毛细胞数量变化。结果正常组顶圈呈1排内毛细胞,2-3排外毛细胞;中圈呈1排内毛细胞,3排外毛细胞,内外毛细胞排列规则,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数量无明显变化。DAPT组顶圈呈1排内毛细胞,4-7排外毛细胞;中圈呈1排内毛细胞,4-5排外毛细胞。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耳蜗 CORTI器 毛细胞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