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医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明波 朱玉华 +1 位作者 王秋菊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34-336,共3页
循证医学是一种崭新的医学模式,是当代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模式把医师的临床专业技能与已获取的研究成果密切结合,以病人为核心查找相关临床证据,认真评估分析,将最完善的证据应用于临床。临床实习是培养优秀医师的关键环节... 循证医学是一种崭新的医学模式,是当代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该模式把医师的临床专业技能与已获取的研究成果密切结合,以病人为核心查找相关临床证据,认真评估分析,将最完善的证据应用于临床。临床实习是培养优秀医师的关键环节,为此,我们立足实践,总结了循证医学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国家重点学科耳科学的教学中,就其在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思考动手能力及医患沟通等方面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使他们熟练掌握疾病的诊治原则并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为实习医师以后独立工作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临床教学 耳鼻咽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小鼠耳蜗基因转染新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徐延军 胡吟燕 +7 位作者 翟所强 孙建和 徐金操 候昭晖 申卫东 于宁 杨仕明 韩东一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2,共4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小鼠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为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12只C57BL/6J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8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小鼠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为以小鼠作为动物模型的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12只C57BL/6J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8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对照组(4只)以人工外淋巴液经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注入耳蜗内。分别于术后5、14天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结果术后动物存活10只(每组死亡1只)。实验组转染后耳蜗底回基底膜及螺旋神经节上目的基因有表达,14天组强于5天组。对照组耳蜗未见荧光表达。结论耳后入路操作简单、损伤小、易于暴露圆窗龛。耳后入路圆窗膜显微注射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转导的方法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耳蜗组织并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导 圆窗膜 腺病毒 小鼠 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携带EGFP基因经完整圆窗膜转导豚鼠耳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陈伟 杨仕明 +6 位作者 郭维 胡吟燕 孙建和 韩东一 翟所强 杨伟炎 何志洲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2期231-234,共4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完整圆窗膜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20只白色红目豚鼠,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实验组(12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完整圆窗膜途径耳蜗转导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20只白色红目豚鼠,术前及术后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实验组(12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的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对照组(8只)以人工外淋巴液注入豚鼠圆窗龛内。分别于术后5天、14天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耳蜗冰冻切片观察。结果于圆窗龛内注入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的转导方法对听力无明显影响。转染耳蜗及对侧耳蜗内目的基因呈广泛表达。5天组表达产物最高,14天组逐渐降低。对照组耳蜗未见EPFP表达。结论于圆窗龛内注入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转导的方法对耳蜗无明显毒害作用,且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双侧耳蜗组织并广泛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导 圆窗膜 腺病毒 豚鼠 E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攻克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难题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36
4
作者 杨仕明 吴南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29-334,共6页
内耳感觉细胞的损伤会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等替代治疗方法不能重建受损的听觉生理结构并最终恢复正常的听觉生理功能。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根本方法,是内耳感觉细胞的修复或再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取得诸多令人可... 内耳感觉细胞的损伤会导致永久性的感音神经性耳聋。人工耳蜗植入等替代治疗方法不能重建受损的听觉生理结构并最终恢复正常的听觉生理功能。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的根本方法,是内耳感觉细胞的修复或再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取得诸多令人可喜的进展。已有多种方式通过对听觉系统发育的关键调控基因进行操作,获得了内耳感觉细胞的保护、增殖和分化,并进一步实现了听功能的部分恢复。本篇述评将结合国际最新研究动态,集中介绍杨仕明课题组近10年为攻克感音神经聋治疗难题的基础研究工作。首先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以及重点项目支持下,建立了耳聋动物新模型,并以此作为切入点为耳聋干预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平台;第二,在国家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联合资助下,探索了内耳基因治疗的可能性,为了最终临床应用正在解决诸多技术瓶颈,如高效安全的内耳递送技术,尤其是生物活性分子的递送载体;第三,在国家973听觉干细胞项目以及973重大科学问题导向项目资助下,基于耳聋干细胞治疗基础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突破。我们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基因操作、基因治疗、分子治疗还是干细胞治疗,有效干预策略的建立都需要充分阐述内耳分子病理的发病机制,从而有针对性选择合适的干预方式和最佳的干预时间窗。感音神经性耳聋治疗将倾向于多元素联合和个体化干预模式,并成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最前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分子病理 基因治疗 干细胞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侧听泡外入路小鼠耳蜗鼓阶基因导入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徐延军 杨仕明 +7 位作者 胡吟燕 翟所强 孙建和 徐金操 候昭晖 申卫东 于宁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09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可行性及目的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6只健康5周龄C57BL/6J小鼠,腺病毒组10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有Hath-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目的研究腺病毒携带目的基因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可行性及目的基因的表达特点,为内耳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方法16只健康5周龄C57BL/6J小鼠,腺病毒组10只,以重组腺病毒携带有Hath-1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人工外淋巴液组6只以人工外淋巴液,经腹侧听泡外入路导入耳蜗鼓阶底转。分别于术后第7天分别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查后取双侧耳蜗标本做基底膜铺片、耳蜗冰冻切片观察基因的表达。结果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腺病毒组耳蜗内目的基因呈广泛表达。对照组耳蜗未见荧光表达。结论经腹侧听泡外入路转导耳蜗鼓阶底转的转导方法对听力影响较小,且能够将目的基因成功转导至耳蜗组织并广泛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转导 鼓阶 腺病毒 小鼠 E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12SrRNAA1555G突变耳聋家系的异质率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朱玉华 翟所强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3,共4页
目的利用SNaPshot技术检测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K-11)母系成员的突变异质率,探讨家系中异质率的分布状况和遗传规律。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母系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 目的利用SNaPshot技术检测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K-11)母系成员的突变异质率,探讨家系中异质率的分布状况和遗传规律。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线粒体12S rRNA A1555G异质性突变耳聋家系母系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提取基因组和线粒体DNA,针对12S rRNA A1555G突变,设计SnaPshot引物和探针,并对K-11家系母系成员进行异质率检测,分析K-11家系母系成员突变异质率的分布特点和遗传规律。结果 K-11家系共四代,耳聋是此家系的唯一临床表型,家系母系耳聋成员的听力下降时间、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家系中每位家系母系成员的12S rRNA A1555G突变异质率均不同,最低为82.32%,最高为94.65%,整体平均异质率为87.99%,个体间异质率传递无明显规律可遵循;按照家系每代间分析,第II-IV间平均异质率分别为88.27%、86.78%和90.31%,每代间平均异质率逐渐增加。结论 K-11家系内部个体间异质率传递具有一定的随机性,每代间的平均异质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线粒体突变 异质率 SnaPshot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耳鸣听神经病患者的随访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谢林怡 关静 +3 位作者 熊芬 兰兰 王大勇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8-34,共7页
目的分析伴耳鸣听神经病患者(auditory neuropathy, AN)的耳鸣及听力学特征,总结伴耳鸣AN患者的临床听力学转归情况并分析其耳鸣特征。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15年11月间确诊为AN并伴有耳鸣的19例(37耳)患者,随访期1-14年。对比首诊及复诊... 目的分析伴耳鸣听神经病患者(auditory neuropathy, AN)的耳鸣及听力学特征,总结伴耳鸣AN患者的临床听力学转归情况并分析其耳鸣特征。方法对2001年9月至2015年11月间确诊为AN并伴有耳鸣的19例(37耳)患者,随访期1-14年。对比首诊及复诊的听力学特征,并分析患者的耳鸣特征。检测项目包括:声导抗测试、纯音测听、言语识别率测试(SDS)、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DPOAE)、耳鸣问卷、耳鸣评估。结果伴耳鸣AN患者耳鸣及听力学特点:①纯音测听平均听阈复诊与首诊相比0.5-4kHz平均听阈未见明显变化(P>0.05),首诊为40.45±16.21dB HL,复诊为42.43±17.52 dB HL。低频0.25-1kHz平均听阈复诊较首诊未见明显变化(P>0.05),首诊为44.58±16.35dB HL,复诊为46.88±16.59 dB HL。4、8kHz此2个频率纯音阈值复诊较首诊升高(P<0.05);②镫骨肌反射引出率首诊与复诊均为5.4%;③言语识别率复诊与首诊相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首诊为39.00±23.76%,复诊为37.20±21.67%。言语识别率与平均听阈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与250Hz、500Hz、1000Hz频率处的听阈呈显著相关(P<0.05),与余频率无显著相关性;④首诊患者的ABR有1耳引出反应,阈值异常升高。复诊所有患者均未引出反应;⑤首诊患者的DPOAE均正常或大部分正常引出,复诊全频引出率降低;⑥听力损失程度与耳鸣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性;⑦患者耳鸣程度多集中在轻中度,耳鸣频率以中低频为主。结论随着病情发展:①伴耳鸣AN患者4、8kHz频率处纯音阈值升高,DPOAE引出率降低,ABR引出率降低。患者应定期复诊了解听力变化,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②单侧AN患者可能发展成为双侧AN,单侧AN患者应关注健耳听力发展情况;③患者耳鸣程度多集中在轻中度,对生活影响较小,但感冒、疲劳、环境噪音等会使其耳鸣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病 耳鸣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听觉植入技术-耳聋外科治疗的新革命 被引量:16
8
作者 杨仕明 李佳楠 焦青山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71-174,共4页
随着世界人工听觉植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解决不同性质的听觉障碍,也为了满足不同程度耳聋病人的需求,听觉植入装置种类也在不断的研发与应用。目前除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骨锚... 随着世界人工听觉植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了解决不同性质的听觉障碍,也为了满足不同程度耳聋病人的需求,听觉植入装置种类也在不断的研发与应用。目前除了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CI)、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VSB)、骨锚式助听器(Bone-anchored hearing aid,Baha)、听觉脑干植入(auditory brainstem implant,ABI)等已经应用于临床外,还有一些听觉植入装置处在临床或临床前期研究阶段,比如全植入式人工耳蜗(totally implantable cochlear implant,TICI)、听觉中脑植入(auditory midbrain implant,AMI)、光学刺激的人工耳蜗植入(optical cochlear implant,OCI)及全植入式中耳植入装置等。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在CI、VSB、Baha技术比较成熟,手术技巧已经日渐成熟。人工听觉植入技术为耳聋提供了外科治疗的新理念,无疑是聋人的福音,也是一场听觉医学的新革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听觉植入 耳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新霉素对新生大鼠离体培养耳蜗毛细胞的毒性作用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舒卫宁 杨仕明 +2 位作者 赵立东 郭维维 张小兵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105-109,共5页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经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处理后,各回毛细胞损伤情况。方法取新生大鼠完整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12小时,存活贴壁后加药处理。对照组10个样本;3个实验组各10个样本,分别用终浓度为1mmol/L、2mmol/L、4m...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Corti器经不同浓度硫酸新霉素处理后,各回毛细胞损伤情况。方法取新生大鼠完整耳蜗基底膜,体外培养12小时,存活贴壁后加药处理。对照组10个样本;3个实验组各10个样本,分别用终浓度为1mmol/L、2mmol/L、4mmol/L硫酸新霉素处理24小时。进行MyosinⅦa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各回毛细胞缺失情况。分别选取10个图片进行毛细胞计数(每张图片截取100μm计数毛细胞个数),并利用CHI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照组除不加入硫酸新霉素外,其他培养条件均与实验组相同。结果硫酸新霉素对离体培养的新生大鼠耳蜗毛细胞具有损伤效应,且外毛细胞对硫酸新霉素的毒性作用比内毛细胞敏感。加入硫酸新霉素后,耳蜗毛细胞损失从底回外毛细胞开始,随着药物浓度增加,逐渐累及到中回,最后顶回受累,且损失程度随着浓度的递增而加重,以外毛细胞为甚。单纯体外培养的耳蜗毛细胞没有缺失。经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可得:顶回正常组内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1mmol/L组、2mmol/L组无统计学差异,与新霉素4mmol/L组有统计学差异;中、底回正常组内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1mmol/L组、新霉素2mmol/L组、新霉素4mmol/L组均有统计学差异;顶回正常组外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2mmol/L与4mmol/L组有统计学差异;中、底回正常组外毛细胞数量与新霉素1mmol/L组、新霉素2mmol/L组、新霉素4mmol/L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生大鼠体外培养的耳蜗毛细胞随着硫酸新霉素药物浓度的增加损失越严重,且从底回向顶回发展,此与活体动物实验的损害规律基本相同,因此可作为耳毒性药物损伤后毛细胞再生研究的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蜗毛细胞 离体培养 硫酸新霉素 新生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前入路小型猪耳蜗内电位的测定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任丽丽 郭德强 +3 位作者 陈磊 郭维维 李宁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目的研究正常小型猪中耳及内耳解剖及耳前入路耳蜗内电位测定的可行性,为以小型猪作为动物模型的内耳数据测定及内耳疾病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只正常1周龄贵州香猪,麻醉后测量ABR确定听力正常,测听后分为2组,实验组(7... 目的研究正常小型猪中耳及内耳解剖及耳前入路耳蜗内电位测定的可行性,为以小型猪作为动物模型的内耳数据测定及内耳疾病治疗提供实验基础和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只正常1周龄贵州香猪,麻醉后测量ABR确定听力正常,测听后分为2组,实验组(7只),以耳前入路进行中耳及内耳解剖,对照组(3只)以腹侧入路进行解剖。充分暴露耳蜗。分别测量每只小型猪左侧耳蜗内电位,观察正常小型猪的耳蜗内电位的范围。术后1天观察小型猪的基本生物学特征。结果实验组小型猪7耳中4耳测出稳定的耳蜗内电位;对照组3耳仅有1耳测出。术后1天实验组小型猪生命体征均平稳,正常饮食;对照组中1只术中死亡,其余术后状态欠佳。结论对于小型猪而言,耳前入路操作简单、损伤小、易于暴露圆窗龛,能够顺利完成耳蜗内电位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猪 内耳解剖 耳蜗内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P/Smad信号通路对内耳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邓安春 杨仕明 黄德亮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46-250,共5页
关键词 内耳发育 SMAD信号通路 BMP CORTI器 内耳结构 直线加速度 感受器 哺乳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言语康复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郗昕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2-567,共6页
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可帮助绝大多数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力的生物医学装置[1,2],常被视为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成功范例,其三位主要发明人(澳大利亚的Graeme Clark、奥地利的Ingeborg hochamir和美国... 人工耳蜗是目前唯一获得FDA批准、可帮助绝大多数重度-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恢复听力的生物医学装置[1,2],常被视为将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的成功范例,其三位主要发明人(澳大利亚的Graeme Clark、奥地利的Ingeborg hochamir和美国的Black Wilson)也因此分享了2014年Lasker-De Bakey临床医学研究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植入 言语康复 感音神经性聋 临床医学研究 言语测听 临床实践 植入者 听觉系统 言语识别 神经耳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载体在内耳应用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3
作者 陈志婷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1-154,共4页
纳米材料与生物技术的有效结合形成了纳米生物材料,而纳米载体的研究已经成为纳米技术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应用纳米载体携带基因或药物导入为内耳疾病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具有无毒性及免疫原性的优势,已作为高效阳离子载体用于内耳... 纳米材料与生物技术的有效结合形成了纳米生物材料,而纳米载体的研究已经成为纳米技术的前沿和热点之一,应用纳米载体携带基因或药物导入为内耳疾病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具有无毒性及免疫原性的优势,已作为高效阳离子载体用于内耳基因/药物导入研究。本文回顾总结应用纳米载体进行内耳基因/药物递送的相关研究现状,突出其优势和内耳疾病治疗药物输送技术的特点,为未来内耳应用纳米载体进行基因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基因治疗 纳米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机器人研究之我见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辉 郑凡君 +4 位作者 任巍 徐聪 张晨 于洪健 杜志江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7-642,共6页
人工耳蜗植入术作为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治疗手段迄今已发展了40余年,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促进了各专业领域手术术式的革新。本文通过概述近年国内外手术机器人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机器人研... 人工耳蜗植入术作为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重要治疗手段迄今已发展了40余年,手术机器人的发展促进了各专业领域手术术式的革新。本文通过概述近年国内外手术机器人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分析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机器人研究和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并讨论了其可能的改进方式及面对的挑战。针对国内外的工作进展,结合本团队的前期工作,对国内人工耳蜗手术机器人的的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本团队的研究方向和设计思路,强调了精度控制、规划和导航、术中安全监控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机器人研究中的应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耳蜗 人工耳蜗植入术 手术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Math1基因内耳应用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金操 胡吟燕 +3 位作者 徐延军 孙建和 黄德亮 杨仕明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35-39,共5页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Math1基因内耳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将10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失E1、E3基因片段且构建有Math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enovirus-Math1-enhanced green fluoresc...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腺病毒为载体的Math1基因内耳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将10只成年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缺失E1、E3基因片段且构建有Math1基因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adenovirus-Math1-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Ad-Math1-EGFP)前庭阶导入组(实验组),每组5只,实验组大鼠在右耳通过耳蜗底回前庭阶打孔的方法导入物理滴度为2.1×1011v.p/ml的上述腺病毒5μl,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7天后对动物进行颈髓硬膜外短声诱发电位(click-evoked potential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ervical dura mater,CDM-CEP)、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检测和游泳试验,评价前庭和耳蜗功能,然后将动物处死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Ad-Math1-EGFP导入7天后,实验组大鼠前庭及耳蜗的毛细胞及纤毛均未见破坏,形态正常。短声刺激下,对照组大鼠CDM-CEP的阈值为85±3.54dBSPL,ABR阈值为37±4.47dBSPL;实验组大鼠CDM-CEP的阈值为89±6.52dBSPL,ABR阈值为40±3.54dBSPL;对照组大鼠的游泳时间为4.0±0.71s,实验组为5.0±0.71s,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携带Math1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对前庭和耳蜗毛细胞是安全的,可以作为基因导入的理想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th1基因 安全性 腺病毒 内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蜗内细胞连接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博 胡博华 杨仕明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5-29,共5页
耳蜗内的细胞连接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有序性,它们是维持耳蜗结构和听觉功能的必要条件。本文将对耳蜗内的细胞连接蛋白进行分类,并简要综述连接蛋白在耳蜗中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耳蜗 细胞连接 连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TPase与耳聋相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辛凤 袁永一 戴朴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77-80,共4页
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造成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致可以归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类,遗传因素为主要因素。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新生儿)。在我国,每年有30000个患有先天性听力损害的婴... 耳聋是影响人类健康和造成人类残疾的常见原因。造成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致可以归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两大类,遗传因素为主要因素。先天性耳聋的发病率约为1/1000(新生儿)。在我国,每年有30000个患有先天性听力损害的婴儿出生。遗传性耳聋根据是否伴有耳外组织的异常或病变可分为综合征性耳聋(syndromie bearing loss,SHE)和非综合征性耳聋(nonsyndromic heatingloss,NSHL)。在发达国家的语前聋患者中,至少2/3的患者是遗传性耳聋。在遗传性耳聋患者中,NSHL约占70%,SHL约占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耳聋 V-ATPASE 非综合征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 耳聋患者 人类健康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患者的宽频声导抗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陈露静 兰兰 +5 位作者 黄鑫 丁海娜 谢林怡 熊芬 韩维举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宽频声导抗测试对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耳硬化症组45耳,先天性中耳畸形组13耳,另有正常组76耳作为对照,所有受试者均行宽频声导抗测试,对各组峰压下的声能吸收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峰压下,耳硬化... 目的探讨宽频声导抗测试对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耳硬化症组45耳,先天性中耳畸形组13耳,另有正常组76耳作为对照,所有受试者均行宽频声导抗测试,对各组峰压下的声能吸收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峰压下,耳硬化症组的声能吸收率在917/972~1029/1091~1297/1456/1731/2059~3462/4000~5339Hz比正常组的显著减小(P<0.05)。耳硬化症患者在1kHz以下较正常组无异常切迹。峰压下,先天性中耳畸形组的声能吸收率在408~749/7336~7772Hz比正常组的显著增大(P<0.05),在1059~1224/1297/1414~1456/4000~4490Hz比正常组的显著减小(P<0.05)。69%(9/13)的先天性中耳畸形患者在1kHz以下有一切迹。结论声能吸收率鼓室图在1kHz以下出现切迹提示患者存在镫骨畸形合并锤骨和/或砧骨畸形。仅镫骨固定患者1kHz以下无切迹。宽频声导抗对于术前评估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患者中耳听骨链情况具有现实意义,可作为辅助耳硬化症和中耳畸形诊断的听力学检查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频声导抗 声能吸收率 耳硬化症 中耳畸形 听骨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YA4突变致DFNA10型遗传性耳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楷文 关静 王秋菊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6-111,共6页
EYA4(Eye absent 4)(OMIM:603550)基因是Eya家族蛋白中的一员,编码转录激活因子相关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组织特异性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EYA4蛋白含有高度保守的eyaHR和非保守的eyaVR两个功能域,eyaHR参与SIX/DACH蛋白之间的相互... EYA4(Eye absent 4)(OMIM:603550)基因是Eya家族蛋白中的一员,编码转录激活因子相关蛋白,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对组织特异性分化具有重要调控作用。EYA4蛋白含有高度保守的eyaHR和非保守的eyaVR两个功能域,eyaHR参与SIX/DACH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eyaVR参与转录激活及机体固有免疫功能。EYA4致病突变会导致DFNA10型遗传性耳聋,临床表现为双侧对称的、迟发性、进展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发病初期常累及中频听力,呈谷型或平坦型听力曲线。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报道与DFNA10型耳聋相关EYA4的18种致病突变,多数突变引起EYA4翻译提前终止形成截短蛋白,单倍体剂量不足导致的失能效应是EYA4致聋的原因,EYA4的下调会引起内耳细胞的Na+/K+-ATP酶功能异常进而导致听觉障碍。构建合适的动物模型、鉴定更多的致病突变位点及深入的功能实验有助于进一步探索EYA4精确的致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YA4 DFNA10 遗传性耳聋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H2综合征型耳聋的基因型与表型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吴玉森 王秋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8-555,共8页
USH2综合征型耳聋,是最常见的Usher综合征亚型,表现为先天性中至重度听力损失,迟发型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又称色素性视网膜炎),且不伴有前庭功能异常,其发病率约占Usher综合征的56%~67%。Ush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炎综... USH2综合征型耳聋,是最常见的Usher综合征亚型,表现为先天性中至重度听力损失,迟发型渐进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又称色素性视网膜炎),且不伴有前庭功能异常,其发病率约占Usher综合征的56%~67%。Usher综合征又称遗传性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炎综合征,是一个涉及听力下降、视网膜色素变性,伴或不伴有前庭功能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根据其表型可分为三种亚型,分别为USH1、USH2、USH3型。Usher综合征发病率占2/10万~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膜色素 基因突变 听力损失程度 综合征 基因型 特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