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伴轻度滑脱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汪大伟 王华东 +5 位作者 李利 郭继东 杨亚锋 李紫君 刘义灏 尹欣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11-918,共8页
目的:对比分析Hoist内固定系统与常规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伴轻度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明确诊断为腰椎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为I度或II度(轻度)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内固定类型分为两组,A... 目的:对比分析Hoist内固定系统与常规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峡部裂伴轻度滑脱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20年12月于我院明确诊断为腰椎峡部裂滑脱、Meyerding分级为I度或II度(轻度)滑脱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内固定类型分为两组,A组采用Hoist内固定系统(撑开提拉复位系统);B组为常规钉棒内固定系统.共收集38例患者,其中A组18例,B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长、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影像学检查所得的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 A)评分等数据,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38例患者均手术顺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患病时长、责任节段、滑脱分级、术前滑脱率及术前合并症等参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160.8±15.3min vs 184.6±26.9min,P<0.01).两组术后滑脱率明显小于术前,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及腰椎前凸角均大于术前(P<0.01),但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VAS、ODI均明显小于术前(P<0.01),JOA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两组不同时间点VAS、JOA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后6个月、12个月时A组的ODI(%)低于B组(18.1±3.2 vs 21.4±2.4;15.2±1.5 vs 16.8±2.0)(P<0.01).结论:对于Ⅰ、Ⅱ度峡部裂腰椎滑脱患者,应用Hoist内固定系统、常规钉棒内固定系统均有助于帮助患者复位滑脱椎体,重建腰椎功能,获取终末椎间骨性融合,明显改善患者腰椎功能;Hoist内固定系统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滑脱 峡部裂 内固定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矫形手术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汪大伟 郭继东 +6 位作者 李利 尹欣 杨亚锋 黄伟 张子程 郑扬 王华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3-681,共9页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术(multi-segment Ponte osteotomy)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thoracolumbar kyphosis,STLK)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术(multi-segment Ponte osteotomy)与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胸腰型休门氏病后凸畸形(Scheuermann's thoracolumbar kyphosis,STLK)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2月~2021年6月于我院诊断为休门氏病后凸畸形、分型为胸腰型(顶椎位置低于T10椎体)并行多节段Ponte截骨或PSO矫形内固定手术患者的资料,共纳入18例患者,随访26~55个月(35.83±8.41个月),Ponte组共10例患者,均行3节段截骨,PSO组共8例患者,均为单节段截骨.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顶椎位置、病变节段、固定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随访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SRS-22(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问卷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整体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T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T1-L1骨盆角(T1-L1 pelvic angle,TLP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PI-LL及矢状面轴向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计算GK矫正率、GK矫正丢失率,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资料、影像学参数及功能评分之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术后Ponte组出现2例浅表手术部位感染,PSO组出现1例,均经伤口换药处理后二期愈合,无其他并发症发生.两组的年龄、性别、BMI、顶椎位置分布、病变节段、固定节段及随访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onte组比PSO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更短且其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与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较术前明显降低而SRS-22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Ponte组相对PSO组在末次随访时的ODI更低而其SRS-22评分中的功能状况及自我形象两项评分更高(P<0.05).两组术后的TK、GK、TPA、TLPA、LL及SS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末次随访时上述参数较术后1周升高(P<0.05);两组术后PT、PI及PI-LL均明显升高(P<0.05),且末次随访时上述参数较术后1周降低(P<0.05),两组术后SVA同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均存在矫正丢失,Ponte组GK矫正丢失率为(4.3±1.3)%,PSO组为(4.9±2.4)%,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有影像学参数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路多节段Ponte截骨或PSO联合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STLK均能得到优良的后凸矫正效果;多节段Ponte截骨比PSO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更少,中期ODI及SRS-22评分改善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门氏病 后凸 Ponte截骨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 矫形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下关节突骨块应用于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汪大伟 王华东 +6 位作者 李利 尹欣 黄伟 郭继东 杨亚锋 刘义灏 郑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99-909,共11页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的疗效,评估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替代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 目的:比较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或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椎间融合器的疗效,评估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替代椎间融合器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接受后路腰椎改良开窗减压、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且术前合并骨质疏松(双能X线骨密度T值≤-2.5)患者的病例资料,随访时长不低于术后12个月。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差异分为两组,椎间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的患者纳入下关节突组,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的患者纳入PEEK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时长、主诊断及融合节段分布、腰椎骨密度、术前合并症的发病率)、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围术期异体血输血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同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参数(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融合间隙角、椎间隙高度改善率、融合率)以及腰椎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下腰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s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两种椎间融合材料的临床疗效。结果:共纳入118例患者,其中下关节突组68例,PEEK组5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发病时长、主诊断及融合节段分布、腰椎骨密度、术前合并症的发病率、术前各影像学参数及腰椎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异体血输血率方面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下关节突组有3例浅表手术部位感染,PEEK组有2例;末次随访时下关节突组有3例椎间移植物塌陷,PEEK组有5例;下关节突组有1例移植物后退,PEEK组也有1例。各随访时间节点两组的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节段前凸角、融合间隙角均明显大于术前(P<0.05),但术后3个月与术后1周相比,上述参数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显示,术后1周时下关节突组的椎间隙高度及融合间隙角小于PEEK组(P<0.05),椎间隙改善率小于PEEK组(P<0.05)。两组病例自术后3个月开始出现椎间融合,术后6个月时下关节突组的融合率为75%,明显高于PEEK组的56%(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评分的组内比较显示,两组术后的腰痛VAS评分、ODI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JOA评分明显高于术前(P<0.05);组间比较显示,下关节突组术后6个月时的ODI更低,而JOA评分更高(P<0.05)。结论: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中,椎间植入自体下关节突骨块或PEEK椎间融合器均能获得良好的椎间融合率及腰椎功能改善,但术后6个月时自体下关节突骨块的融合率及腰椎功能改善优于PEEK椎间融合器。PEEK椎间融合器在术后早期的椎间撑开及椎间隙前凸改善作用优于自体下关节突骨块。骨质疏松患者腰椎椎间融合术后3个月内会出现明显的椎间隙沉降,椎间植入PEEK椎间融合器比自体下关节突骨块的沉降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融合术 下关节突 骨移植 骨质疏松 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